白雪公主课程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雪公主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复述《白雪公主》的故事情节,掌握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事件。
2. 学生能够运用词汇描述故事中的人物特征和情感变化,如善良、嫉妒、勇敢等。
3. 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如正义与邪恶、诚实与欺骗。
技能目标:
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表达、倾听和协作能力,能够共同完成角色扮演活动。
2. 学生能够运用创意思维,设计并绘制故事中的场景和角色,展示对故事的理解。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编写小段落描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学生通过学习《白雪公主》,培养对经典童话的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感悟故事中的真善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正义感和同情心。
3.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培养集体荣誉感。
本课程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表达和思维能力。
同
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达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
本章节教学内容以《白雪公主》故事为主线,结合课本相关章节,进行如下安排:
1. 故事梗概:介绍《白雪公主》的故事背景、主要角色及情节发展,让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2. 人物特征:分析白雪公主、恶毒皇后、七个小矮人等角色的人物特征,学习相关词汇和句型,进行角色扮演。
3. 情感教育:探讨故事中所体现的正义、善良、勇敢等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4. 语言表达:学习故事中的优美句子和词汇,运用到日常口语和写作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创意展示:鼓励学生运用绘画、手工等形式,创作与故事相关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6. 小组合作:开展小组活动,进行角色扮演、故事创编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故事梗概及人物介绍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特征,学习相关词汇和句型
第三课时:情感教育,讨论故事中的道德观念
第四课时:语言表达练习,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第五课时:创意展示,绘制故事场景和角色
第六课时:小组合作,完成故事创编和表演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确保学生在掌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表达、情感态度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
针对本章节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 讲授法: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白雪公主》的故事梗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及情节发展。
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 讨论法:在分析人物特征、情感教育和道德观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共同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 案例分析法:挑选故事中的经典片段,如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相处、恶毒皇后对白雪公主的迫害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从中学习词汇和句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角色扮演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中的角色,提高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 创意展示法:鼓励学生运用绘画、手工等形式,创作与故事相关的作品,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此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 实验法:在小组合作环节,指导学生进行故事创编和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作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如森林、小屋等,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词汇和句型,提高语言实践能力。
8. 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使课堂氛围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评估
为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设计以下合理、全面的教学评估方式,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1. 平时表现评估:
-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小组讨论等参与情况,占总评的20%。
- 课堂纪律:评估学生的出勤、听课、守时等表现,占总评的10%。
- 课堂活动: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创意展示等活动中的表现,占总评的10%。
2. 作业评估:
-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故事内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情况,占总评的20%。
- 创作作业:评估学生绘制的故事场景、角色或编写的故事段落,占总评的10%。
3. 考试评估:
- 期中考试:采用闭卷形式,测试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特征、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掌握,占总评的20%。
- 期末考试:采用开卷形式,侧重评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占总评的20%。
4. 小组合作评估:
- 小组活动: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沟通能力及团队贡献,占总评的10%。
5. 附加评估:
-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评判能力,评价结果作为总评的参考。
- 家长评价:收集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作为总评的参考。
教学评估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成果。
通过多样化、公正的评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教师需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教学安排
为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以下合理、紧凑的教学安排:
1. 教学进度:
- 本章节共计6课时,每课时40分钟,每周安排1-2课时,确保在一个月内完成教学任务。
- 第一、二课时:介绍故事梗概及人物特征,学习相关词汇和句型。
- 第三课时:情感教育,讨论道德观念,进行小组讨论。
- 第四课时:语言表达练习,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 第五课时:创意展示,绘制故事场景和角色。
- 第六课时:小组合作,完成故事创编和表演。
2. 教学时间:
- 课堂教学:根据学校作息时间表,选择学生精力充沛的时间段进行教学。
- 课外活动:安排在课后或周末,以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和创作。
3. 教学地点:
- 课堂教学: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便于展示故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 课外活动:根据活动内容,选择适当的空间,如教室、操场、图书馆等。
4. 调整与反馈:
-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 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安排的反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
5. 家校合作:
- 教师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了解学生的作息时间和兴趣爱好,确保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 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