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绍兴市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绍兴市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

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

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

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

”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

居父母丧,逾大祥①,始食盐酪②。

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

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

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

衣食粗恶,或遗之衣,见道殣③,解以覆之。

晨留客饮,妻子贷栗邻家,及午方炊,不为意。

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

十四年卒,年四十八,益文毅,学者称一峰先生。

【注释】①大祥:在古代,父母去世后一年举行的祭礼叫“小祥”;去世后两年举行的祭礼,叫“大祥”。

②盐酪:盐和酪。

在古代,守孝之日不准吃盐和酪。

③殣:饿死。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挟书诵不辍________
②周之粟________
③谢不受________
④或遗之衣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

②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
(3)罗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写出3点)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且________
②逆________
③对________
④若是________
⑤虽________
⑥直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轻寡人与?
③岂直五百里哉?
④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简要评述秦王、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要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
③不若手足之贵也________
④予子冠履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B.所欲有甚于生者万事莫贵于义
C.故不为苟得也必不为。

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4)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________”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________”的观点。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选自文天祥《过零丁洋》)
【乙】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②躬耕于南阳躬: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
⑤当奖率三军奖:
(2)下列对《过零丁洋》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 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 颔联将国家命运的坎坷与个人的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 颈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②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4)【甲】【乙】两文的作者都共同体现出怎样的品质?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

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①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②小得而大失者也。

昔公仪休③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节选自《贞观政要》)【注】①禄秩:俸禄秩爵。

②规:贪求。

③公仪休:战国时鲁相。

公仪,复姓。

休,名。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臣之妻私臣私:________
②皆以美于徐公以:________
③今齐地方千里地方:________
④一朝彰露朝:________
⑤性嗜鱼嗜: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

②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3)【甲】【乙】两文分别运用了设喻和举例的说理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请你分别谈谈从【甲】【乙】两文中获得的启示。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大王加惠加惠:________
②以大易小,甚善易:________
③故不错意也错意:________
④秦王色挠挠:________
⑤长跪而谢之谢: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虽然,受地于先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且秦灭韩亡魏马无故亡而入胡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闻寡人之耳者
D.徒以有先生也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4)唐雎为什么要说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5)第三段采用了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请结合选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7.诗歌鉴赏
题寺壁①
[宋] 冯京
韩信栖迟②项羽穷,手提长剑喝秋风。

吁嗟③天下苍生眼,不识男儿未济中。

项羽
[宋] 张耒
沛公百万保咸阳④,自古柔仁伏暴强。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注释]①冯京,北宋大臣,曾三元及第。

当时没有考中,客居余杭,因事被官府通缉拘捕,处境困窘,题小诗于所居寺壁。

②栖迟:飘泊失意。

③吁嗟:叹息。

④刘邦曾带兵攻占咸阳,秋毫无犯。

咸阳,秦朝都城。

项王亭①赋
[唐] 李德裕
嗟乎!楚声既合,汉围已布;歌既阕②而甚悲,酒盈樽而不御。

当其盛也,天下侯伯自我而宰制;及其衰也,帐中美人寄命而无处。

季③数遁而不亡,羽一败而终仆。

岂非独任于威力,不由于智虑?
追昔四隤④之下风烟将暮大咤雷奋,重瞳⑤电注,叱汉千骑,如猎狐兔。

谢亭长而依然,愧父兄兮不渡;既伏剑而已矣,彼群帅兮犹惧;虽霸业之无成,亦终古而独步。

周视陈迹,缅然⑥如素。

听乔木之悲风,谢高秋之零露。

因献吊于兹亭,庶神灵之可遇。

(节选自《历代辞赋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 2012年6月第1版)[注释]①项王亭:在安徽和县乌江。

相传项羽失败,逃至此谢绝亭长好意,自刎而亡。

②阕:终了。

③季:刘季,即刘邦。

④四隤:山名,在和县北面。

⑤重瞳:传说项羽眼睛里有双瞳仁。

⑥缅然:悠久的样子。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题寺壁》《项羽》皆七言绝句,两诗都借写古事议古人,都重在评价项羽。

B.《题寺壁》《项羽》两首诗中都使用了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使感情强烈。

C.《题寺壁》中韩信与项羽有相似经历,都曾困窘落魄,作者借韩信来衬项羽。

D.《项羽》中沛公与项羽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欲借此证明“柔仁”胜“暴强”。

(2)结合划线句中“喝”字赏析此句。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汉围已布既伏剑而已矣赞叹不已
B.谢亭长而依然谢高秋之零露闭门谢客
C.虽霸业之无成故余虽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D.缅然如素天下缟素银装素裹
(4)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

①天下侯伯自我而宰制()
A.控制,支配 B.制定,规定
(5)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两处)。

追昔四隤之下风烟将暮大咤雷奋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季数遁而不亡,羽一败而终仆。

(7)根据上面诗文,分条概括项羽怎样才有可能转败为胜。

8.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出师表》节选)(乙)诸葛亮与司马懿①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

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②仗节③为军师以制之。

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④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

”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资治通鉴》节选)注:①司马懿(yì):人名②辛毗(pí):人名③仗节:手持符节④佐治:辛毗的字(1)解释下列画线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②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
③亮数挑战________④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________
(2)下列选项与例句中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先帝不以臣卑鄙
C.以伤先帝之明
D.以光先帝遗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4)(甲)(乙)两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诸葛亮的品质,(甲)文主要体现诸葛亮________;(乙)文主要体现诸葛亮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干,字雄飞,桐庐人。

幼有清才,散拙①无营务。

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

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

每月明风清,携稚子邻叟,轻舟往返,甚惬素心。

所住水门髑②,一草一花,俱能留客。

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

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

干有赠凝诗,云“把得新诗草里论”。

时谓反语为村里老,疑干讥诮,非也。

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

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

干早岁偕计③,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名竞不入手,遂归,无复荣辱之念。

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

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

”成通末卒。

门人相与论德谋迹,谥日玄英。

乐安孙邻等,缀其遗诗三百七十余篇,为十卷。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七》,有删改)【注】①散拙:(为人)散淡粗疏。

②闼:同“秘”,幽深。

③偕计:随同计吏。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器重)
B.家贫,蓄古琴(留存)
C.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邀请)
D.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冒犯)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与例句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
A.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D.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干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隐居在镜湖中,他每天带小儿子陪邻里老人,内心无比失落。

B.有很高诗名的徐凝非常欣赏方干,教他作格律诗,方干赠诗徐凝,却被人怀疑误解,认为方干是讥讽徐凝。

C.方干有几次得到功名的机会,但还是与功名无缘,于是他断了追求功名的念想。

D.方干一生德行为人景仰,著作颇丰,逝世后他的遗诗三百七十多首被汇编成十卷。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


(选自《墨子·贵义》)(1)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断子之手足醉翁之意不在酒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或以钱币乞之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诲女知之乎投诸渤海之尾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②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4)【甲】【乙】两文共同的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________的观点,【甲】文则用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的观点。

(5)【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

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

亡命奔涿郡,先主①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

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从先主就刘表。

表卒,曹公②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

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

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

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③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④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节选自中华书局《三国志·关羽传》,有删节)【注释】①先主:指刘备。

②曹公:指曹操。

③孟起:马超的字。

④益德:张飞的
(1)下列对句中加下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主于乡里合徒众合:聚集
B. 先主斜趣汉津趣:奔赴
C. 适与羽船相值适:前往
D. 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拒:抵御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A.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B.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C.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D.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羽流亡到涿郡后,与张飞一起帮助刘备抵御外侮。

B. 关羽、张飞和刘备情同兄弟,同吃同住,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

C. 曹操平定荆州后,刘备从樊城南渡长江,派关羽率战船到江陵会合。

D. 诸葛亮认为马超文武双全,能与张飞比肩,但两人的才能都不及关羽。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

旬朔②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③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⑤时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⑥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⑦。

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比读《齐史》,见孙搴⑧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军羸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⑨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⑩以此补之。

(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注释】①滑稽,比喻能言善辩。

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

③比:近来。

④惩艾:惩治,惩戒。

⑤曩:从前。

⑥寻绎:推求探索。

⑦省:记。

⑧孙搴,人名。

⑨勒:此处译为编辑。

⑩庶几:或许,差不多。

(1)选出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主人日再食子墨子起,再拜
B. 烨然若神人吴广以为然
C. 久而乃和而聪明衰耗
D. 然负此自放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为文中画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B.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
C.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D.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4)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 “序”是一种文体,亲友离别,赠言规劝,属赠序,如甲文;陈述创作主旨、经过等,属书序,如乙文。

B. 甲文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文意在交代《精骑集》一书编辑及命名的由来。

C. 甲文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读书之“苦”,与“同舍生”生活的富足作对比,表现自己从读书中感受到的乐趣。

D. 乙文写自己少时读书不勤奋,后来治学时用勤奋来惩戒自己,但是不能坚持太久,容易忘记自己的目标。

(5)宋濂和秦观在学习方面有何异同?
13.文言文阅读
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躬耕于南阳 ________
②夙夜忧叹 ________
③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师表》是诸蔼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