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精品教案(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草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和蕴含的感情。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重温“风光美”。

(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指名背诵第1自然段。

(2)让学生简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的。

(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但大草原除了景美,这里的人更美。

草原上的人们非常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人情美。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读自悟,交流印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阅读与思考:用“”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关于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小组合作交流,品读自己找到的语句,说一说蒙古族人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说说阅读后的印象和感受,教师相机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

①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
②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层内容?发挥想象,将它们想象成一幅幅画面,给每层内容加一个小标题。

(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喜迎远客图、主客相见图、主客联欢图、依依话别图。


(2)师生共同品读重点语句。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a.这幅画面表现了草原人民怎样的特点?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b.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

明确: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

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眼前所见之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②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读这个句子,大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声,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和热情。


③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预设:出示套马、摔跤、民族舞蹈图片,让学生了解蒙古族同胞特有的活动。

3.情感升华,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浓厚情谊。

(1)出示诗句,逐字逐句理解。

明确:“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是指蒙古族人民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亲切地交流着。

(2)学生试着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生: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谊很深,哪里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大家站在
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3)体会这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句诗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处处都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4.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明确:草原是蒙古族同胞的家园,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风光美,后面写了人情美。

风光美和人情美都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赞美和依恋,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因此以“草原”为题。

(2)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小结:《草原》这篇文章要多读,有感情地读,读出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老舍先生笔下的大草原中,那里的美无处不在,天美、地美、牛羊美,人美、歌美、舞蹈美……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出示小练笔: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

要求:100—200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

提示:在《草原》一课中,我们赏析了一些比喻句和拟人句,这两种修辞手法使句子表达更生动,可以进行借鉴;情景交融则是《草原》的主要写法,要把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注意抒情的穿插要安排合理,不可太生硬。

2.交流小练笔作品,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草原》一文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的风景美、人情美,歌颂了民族大团结。

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教学本文的重点便在于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指导学生抓住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个个鲜明的句子,反复品读,才能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通过品读、吟诵、换词比较、联系旧知、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同时,在课堂上借助音乐、插图、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向学生直观展现草原的美。

另外,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阅读欣赏——展开想象——品词析句——自主感悟”等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

本次教学还设计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活动,以读促写,不但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帮助学生从阅读自然过渡到写作,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写作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