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要闻】双支柱调控框架为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货币环境——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要闻】双⽀柱调控框架为⾼质量发展营造适宜货币环境——2018年中国
⼈民银⾏⼯作会议解读
2018年中国⼈民银⾏⼯作会议⽇前在京召开。
会议称,2018年将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
双⽀柱调控框架,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将根据经济⾦融形势变化,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具
搭配和操作节奏,维护银⾏体系流动性中性适度、基本稳定。
◇◆◇
受访专家⼀致表⽰,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柱调控框架是党的⼗九⼤提出的明确要
求,有助于我国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同时促进⾦融稳定,提⾼⾦融调控的有效性,防范系统性⾦
融风险,切实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家⾦融安全。
创新⾦融调控⽅式健全⾦融调控体系
国际⾦融危机以来,随着对宏观审慎政策重视程度的提⾼,全球出现了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
政策更紧密融合的趋势,不少央⾏在实质上具备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柱调控框架的
内涵。
例如,英国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职能集中于央⾏,在已有货币政
策委员会之外,设⽴了⾦融政策委员会负责宏观审慎管理;欧元区也逐步建⽴了以欧央⾏为核
⼼、欧央⾏和各成员国审慎管理当局共同负责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把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
策更紧密地结合在⼀起。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接受《⾦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
国际⾦融危机以来,宏观审慎管理被各国⼴泛使⽤,这是从逆周期的视⾓,对系统性风险进⾏
监管以维护货币和⾦融体系的稳定,很好地补充了正在转型中的货币政策。
因此,在中国货币
政策多重⽬标的背景下,宏观审慎政策的存在,在防风险层⾯极⼤地分担了货币政策的重担。
”
沈建光进⼀步解释道,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处于数量型向价格型的框架转型中,着⼒于发展利
率市场化,理顺市场机制,建⽴良好通畅的利率传导机制,同时辅助多种如常备借贷便利
(S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创新型政策⼯具,完善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内容。
谈及利率和汇率,中国⼈民银⾏⼯作会议指出,2018年将深化利率市场化改⾰,继续探索利率
⾛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将加⼤市场决定汇率的⼒度,保持⼈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平
上的基本稳定。
“央⾏积极稳妥推动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逐步转型,创新多种货币
政策⼯具,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不断增强利率调控和传导能⼒。
同时,着⼒建⽴和完善了宏
观审慎政策框架,不少探索从全球看也具有创新性。
”交通银⾏⾸席经济学家连平对记者表⽰。
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
据记者梳理,我国较早即开始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
效果。
2011年,我国正式引⼊差别准备⾦动态调整机制,其核⼼是⾦融机构的信贷扩张应与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及⾃⾝的资本⽔平等相匹配,也就是要求⾦融机构“有多⼤本钱就做多⼤⽣意”,不能盲⽬扩张和过度加杠杆;针对⾦融市场和⾦融创新的快速发展,2016年起,将差别准备⾦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将更多⾦融活动和资产扩张⾏为纳⼊宏观审慎管理,并从七⼤⽅⾯对⾦融机构的⾏为进⾏引导,实施逆周期调节;之后,⼜于2017年,将表外理财纳⼊MPA⼴义信贷指标范围,以引导⾦融机构加强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2018年,还将把同业存单纳⼊MPA同业负债占⽐指标进⾏考核。
在⽴⾜国内市场现状、汲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央⾏将跨境资本流动纳⼊宏观审慎管理范畴,并在外汇市场和跨境融资两个维度,从市场加杠杆融资和以⾃有资⾦短期炒作两种⾏为模式⼊⼿,以公开、透明、市场化的⼿段进⾏逆周期调节,促进⾦融机构稳健经营,维护⾦融稳定。
此外,央⾏还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形成了以因城施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住房⾦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从政策落实情况看,当前,银⾏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平稳增长,绝⼤多数银⾏业⾦融机构经营稳健,⾦融市场上的加杠杆和投机⾏为得到⼀定程度抑制,企业和居民的正常融资需求也得到保障。
“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互配合,为供给侧结构性改⾰营造了中性适度的货币⾦融环境,同时,较好地防范了系统性⾦融风险,维护了⾦融稳定,有⼒促进了宏观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连平表⽰。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持续深化
值得注意的是,党的⼗九⼤报告还提及“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业内专家认为,在新时代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柱调控框架将长期保持政策定⼒,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的持续深化。
对此,来⾃⼯⾏的分析⼈⼠对记者表⽰,⾸先,从经济学理论看,经济体的内外均衡是⼀个内涵复杂的多维⽬标体系,单⼀政策或缺乏配合的政策组合难以谋求内外均衡的同时实现,很容易出现“⽶德冲突”,即政策调控同时带来⼀种均衡的改善和另⼀种均衡的破坏。
解决“⽶德冲突”的⽅法便是政策的协调搭配。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变发展⽅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的关键时期,政策⽬标的多维性进⼀步凸显,不同⽬标间的联系⽇趋复杂。
因此,需要协调运⽤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多重政策⼯具,多管齐下地实现中国经济的多层次均衡。
其次,从实践层⾯看,新时代下的中国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将遵循四个核⼼原则:第⼀,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协调;第⼆,供给侧改⾰和需求侧管理协调;第三,监管体系和激励机制协调;第四,前瞻指引和政策落地协调。
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和经济⾼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融环境。
央⾏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表⽰,货币政策将坚持稳健中性,并通过多类型的⼯具创新,实现流动性调节的精准化,平衡经济增长的稳定和新旧动能的转换。
未来,宏观审慎政策将维持强势,⾦融领域“严监管+去杠杆”的政策基调不会放松,整顿⾦融秩序、缩短资⾦链条、降低⾦融杠杆共同构成监管重点,⾦融⾏业让利实体经济依然是基本⽅向。
(⽂章来源: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