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高三第三次测评生物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高三第三次测评生物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羽毛的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现用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的芦花均为雄性、非芦花均为雌性。
若将F1雌雄鸡自由交配得到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Z、W上都含有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
B.F1中雌性非芦花鸡所占的比例大于雄性芦花鸡的比例
C.F2代群体中芦花鸡与非芦花鸡的性状分离比应为3∶1
D.F2代早期雏鸡仅根据羽毛的特征不能区分雌鸡和雄鸡
2.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鮫鏮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发出光源,吸引猎物。
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同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诱导的结果
B.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
C.鮟鱇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
D.鮟鏮鱼形成的过程仅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3.水孔蛋白是存在于某些细胞(如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的一种通道蛋白,其作用是帮助水分子顺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分子通过水孔蛋白进行跨膜运输属于自由扩散
B.水分子通过水孔蛋白进行跨膜运输需要ATP提供能量
C.破坏水孔蛋白的结构后,水分子不能进出细胞
D.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的速率受膜内外水分子的浓度和水孔蛋白的数量影响
4.2019年底,武汉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随之“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国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新型冠状病毒在感染者肺部内环境中会大量增殖
B.依据核酸分子的特异性,可对疑似病人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来确诊
C.采集康复者的血浆并处理后输给重症病人,目的是利用血浆中抗原进行免疫接种
D.康复者再次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会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5.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需分别用35S、32P对不同噬菌体进行标记
B.搅拌目的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C.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保温时间过长会使沉淀物中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D.该实验能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但不能直接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6.如图是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轻度污染后的净化示意图,该河流生态系统中植食性鱼类大致的能量流动情况如表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项目能量/kJ
鱼吃掉的浮游植物所含的能量468
鱼粪便中含有的能量228
鱼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163
①77
A.调查该河流周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计数时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B.图中b点后,藻类大量增加的原因是有机物被分解后产生大量的无机盐
C.表中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鱼的同化量为240kJ
D.表中①表示储存在鱼的有机物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温度及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如图表示某种植物在三种不同的光照强度下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温度变化消耗CO2的测定结果。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叶绿体内有众多的基粒,从而增大了叶绿体的膜面积,其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
(2)A点和B点的限制因素分别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3)在-5℃到10℃范围内,2倍光强下CO2消耗量逐渐上升,从酶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8.(10分)由于气候变化,雨水减少,一些湖泊慢慢消失,变成了陆地。
(1)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后,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其演替过程大体经历从湖泊到_________、湿地、到_________、最后到森林这几个阶段,这种演替属于_________演替。
这个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近年来,毕业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报道屡见不鲜。
他们将上述森林变成果林,以及在果林中种植草菇。
果林土壤中的小动物可以改善土质,可采用_________的方法调查其丰富度。
在果林下加入一个人工栽培的草菇种群,根据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分析此措施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保护果树免受病虫害,鼠害,鸟害,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______、_______和机械防治等。
9.(10分)薰衣草精油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其提取的基本流程为:薰衣草花瓣→浸泡→旋蒸提取→油水混合物→精油粗产品→除水、过滤、精制→薰衣草精油。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此流程采取的方法称之为__________法,为促进油水混合物中油和水分离,需向其中加入__________,为了除去分离出的油层中的水分,一般加入__________溶液,根据薰衣草精油的化学性质,推测其提取还可以采用__________法。
(2)蒸馏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薰衣草精油的品质,如果要提高品质,需__________(填“延长”或“缩短”)蒸馏时间。
蒸馏温度的高低也会影响薰衣草精油的品质,为探究蒸馏温度对薰衣草精油出油率的影响,应设置多组实验。
每组实验至少重复3次,目的是____________。
(3)此流程不适合胡萝卜素的提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10.(10分)酸奶及果汁的生产过程中常用到生物技术,请回答有关问题:
(1)酸奶是以牛奶为原料,经过消毒、添加有益菌发酵后,再冷却灌装的一种营养保健品。
生产过程中把温度控制在80℃将鲜牛奶煮15min,采用的是_______方法,不仅能有效地消毒,而且使牛奶中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起发酵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_______,发酵中牛奶相当于其培养基,就环境因素来说,不仅温度要适宜且还需要创造_______环境。
(3)人们通常从腐烂的水果上分离产果胶酶的微生物,其依据是:_______。
为了获得高产果胶酶微生物的单菌落,通常采用的分离方法是_______。
(4)为了提高果胶酶的稳定性和处理的连续性,可采用_______技术处理果胶酶,如常用的吸附法。
11.(15分)人类胰岛素基因位于第11号染色体上,长度8416bp,包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人类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已知。
回答相关问题:
(1)上图是利用PCR技术获取人胰岛素基因的方法,除了此方法外,还可以利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2)利用PCR技术获取人胰岛素基因,在缓冲液中除了要添加模板和引物外,还需要添加的物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______轮循环可以得到所需的目的基因,一个DNA分子经过5轮循环,需要引物A_____个,从PCR的过程和DNA分子的特点,试着写出设计引物需要注意的问题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4)利用SDS-凝胶电泳分离不同DNA分子,迁移速度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
(5)利用图示方法获取的目的基因,直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后导入大肠杆菌,(选能或不能)___________表达出人胰岛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D
【解题分析】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
根据题意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鸡均为芦花鸡,雌鸡均为非芦花鸡,表现出交叉遗传特性,母本与雄
非芦花为隐性性状。
母本芦花鸡的基因型是Z A W,父本非芦花鸡的基因型是Z a Z a,据此答题。
【题目详解】
A、由题意分析可知芦花鸡与非芦花鸡在雌性和雄性中都有出现,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在W染色体上,应该在Z 染色体上,A错误;
B、根据分析,母本芦花鸡基因型是是Z A W,父本非芦花鸡基因型是Z a Z a,所以F1中雌性非芦花鸡∶雄性芦花鸡=1∶1,B错误;
C、Z A W× Z a Z a→ F1(Z a W、Z A Z a),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F2表现型及比例为:芦花鸡∶非芦花鸡=1∶1,C 错误;
D、Z A W×Z a Z a→ Z A Z a、Z a W,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F2中雌、雄鸡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为Z A Z a(芦花雌鸡)、Z a Z a(非芦花雌鸡)、Z A W(芦花雄鸡)、Z a W(非芦花雄鸡),早期雏鸡仅根据羽毛的特征不能区分雌鸡和雄鸡,D 正确。
故选D。
【题目点拨】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和人类、果蝇正好相反。
在伴性遗传中考察最多的就是这一对“Z A W(芦花♀)×Z a Z a(非芦花♂)”对早期的雏鸡可以根据羽毛特征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也可以用来判断显隐性,这就是这道试题解答的入手点。
2、C
【解题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题目详解】
A、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B错误;
C、胺鲸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如突变和基因重组也会影响基因频率,C正确;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能提供进化的原材料,D错误。
故选C。
3、D
【解题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水通过水通道蛋白的运输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故不需要消耗能量。
A、水分子通过水孔蛋白进行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
B、水分子通过水孔蛋白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不需要ATP提供能量,B错误;
C、破坏水孔蛋白的结构后,水分子仍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C错误;
D、水通道蛋白参与的水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故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的速率受膜内外水分子的浓度和水孔蛋白的数量影响,D正确。
故选D。
4、B
【解题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组成RNA的单体有4种,该病毒侵入人体内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效应T细胞能识别被寄生的寄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而使其裂解死亡。
【题目详解】
A、新型冠状病毒需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不能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A错误;
B、依据核酸分子的特异性,利用DNA分子杂交的原理,可对疑似病人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来确诊,B正确;
C、采集康复者的血浆并处理后输给重症病人,目的是利用血浆中的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治疗,C错误;
D、康复者再次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会刺激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D错误。
故选B。
5、C
【解题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题目详解】
A、分别用35S、32P对不同噬菌体进行标记,其中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A正确;
B、搅拌的目的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B正确;
C、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经过搅拌离心后,蛋白质外壳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保温时间过长不会影响沉淀物中放射性的强弱,C错误;
D、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因此该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直接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6、A
【解题分析】
分析图示:污水排放进入河流,在该河的ab段,溶解氧大量降低,此时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溶解氧大量消耗;bc段,藻类大量繁殖,消耗有机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O2,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
分析表格数据,鱼摄入的能量(468KJ)=鱼粪便里的能量(228KJ)+鱼同化的能量(240KJ),鱼同化的能量(240KJ)=鱼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163KJ)+鱼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77KJ),故①代表鱼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题目详解】
A、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计数的方法是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A错误;
B、在该河的ab段,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产生大量无机盐,有利于b点后藻类的大量繁殖,B正确;
C、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能量,故鱼的同化能量=鱼摄入的能量(468KJ)-鱼粪便里的能量(228KJ)=240KJ,C
正确;
D、据分析可知,表中①表示储存在鱼的有机物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D正确。
故选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增大了色素和酶的附着面积,也极大地扩展了受光面积温度光照强度随着温度上升,光合作用相关酶活性提高比呼吸作用相关酶活性提高更大
【解题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反映的是在三种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测定曲线。
在A点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为温度,B点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
【题目详解】
(1)叶绿体的基粒(类囊体薄膜)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其上分布着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相应的酶,因此叶绿体内有众多的基粒,从而增大了叶绿体的膜面积,增大了色素和酶的附着面积,也极大地扩展了受光面积。
(2)由题图分析可知,A点时刻前后三条曲线重合在一起,随温度增加光合速率增强,因此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为温度;而B点为2倍光强曲线上的点,随温度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因此其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
(3)图中曲线因变量为CO2消耗量,代表净光合速率,而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在-5℃到10℃范围内,2倍光强下随温度的升高CO2消耗量逐渐上升,从酶的角度分析,随着温度上升,光合作用相关酶活性提高比呼吸作用相关酶活性提高更大,因此净光合速率不断增强,CO2消耗量逐渐上升。
结合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准确分析题图中在不同自变量条件下的曲线变化,曲线上不同关键点的含义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学会识图、析图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8、沼泽草原初生增加取样器取样法充分利用了群落中不同的空间和资源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解题分析】
群落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题目详解】
(1)一个湖泊演变为一个森林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大体经历从湖泊到沼泽、湿地、到草原、最后到森林这几个阶段。
这个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增多,故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
(2)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的方法调查。
在果林下加入一个人工栽培的草菇种群,可以充分利用了群落中不同的空间和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3)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机械防治等,其中生物防治具有成本低、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方法及生物防治等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
9、水蒸气蒸馏NaCl 无水Na2SO4萃取延长减小实验偶然误差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蒸馏挥发性物质,而胡萝卜素为非挥发性物质,不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来
【解题分析】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等。
(1)蒸馏法:芳香油具有挥发性。
把含有芳香油的花、叶等放入水中加热,水蒸气能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混合物又会重新分成油层和水层,除去水层便得到芳香油,这种提取方法叫蒸馏法。
根据蒸馏过程中原料放置的位置的标准,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水气蒸馏。
(2)萃取法:这种方法需要将新鲜的香花等植物材料浸泡在乙醚、石油醚等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中,使芳香油充分溶解,然后蒸去低沸点的溶剂,剩下的就是芳香油。
(3)压榨法:在橘子、柠檬、甜橙等植物的果皮中,芳香油的含量较多,可以用机械压力直接榨出,这种提取方法叫压榨法。
植物芳香油的蒸馏提取过程:浸泡、加热蒸馏、乳浊液的分离。
【题目详解】
水混合物中加入NaCl,增加盐的浓度,就会出现明显的分层,然后用分液漏斗将两层分离。
向分离出的油层中加入无水Na2SO4,放置一段时间后,再除去固体Na2SO4,就可以得到薰衣草精油。
(2)蒸馏时间过短会影响薰衣草精油的品质,若要提高品质,需延长蒸馏的时间。
探究蒸馏温度对薰衣草精油出油率的影响,应设置多组实验,每组实验至少做3个重复,目的是减小实验偶然误差。
(3)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蒸馏挥发性物质,而胡萝卜素挥发性较差,不宜使用蒸馏法,一般采用萃取的方法。
【题目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实验的相关知识,识记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0、巴氏消毒乳酸菌厌氧(或无氧)植物细胞壁及胞间层瓦解,使榨取果汁变得更容易,从而提高出汁量(产量)腐烂的水果中含产果胶酶的微生物较多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固定化酶
【解题分析】
1、酸奶制备的菌种是乳酸菌,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
2、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细胞间变得松散,使榨取果汁变得更容易,也使果汁变得澄清。
【题目详解】
(1)牛奶是不耐高温的液体,在70~75℃煮30 min或在80℃煮15min,可以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并且使牛奶中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这种方法称为巴氏消毒法。
制作酸奶的过程中,主要原理是乳酸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故要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无氧环境。
(2)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细胞间变得松散,使榨取果汁变得更容易,也使果汁变得澄清。
(3)腐烂的水果中含大量果胶,产果胶酶的微生物分布较多,故通常从腐烂的水果上分离产果胶酶的微生物;微生物培养中,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分离微生物,可获得纯净的单菌落。
(4)利用固定化酶技术将果胶酶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可提高果胶酶的稳定性,并能反复利用。
【题目点拨】
本题综合考查生物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从基因文库获取或人工合成四种脱氧核苷酸(dNTP)和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3 31 引物自身不能有互补序列引物之间不能有互补序列DNA分子的大小不能因为此方法获得的目的基因中
含有内含子,大肠杆菌无法正常识别内含子而对内含子部分转录的mRNA进行翻译,导致合成的蛋白质出现错误
【解题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取、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A、B两种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包括变性、退货、延伸。
【题目详解】
(1)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除了PCR技术,还有从基因文库获取或人工合成。
(2)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人胰岛素基因)时,所需的条件有引物、模板(目的基因或人胰岛素基因)、原料(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和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等。
(3)根据PCR过程和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前两轮循环产生的四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均不等长,第三轮循环产生的DNA分子存在等长的两条核苷酸链,即仅含引物之间的序列,因此,经过三轮循环可以得到所需的目的基因;一个DNA分子经过5轮循环,理论上至少需要26-2=62个引物,其中A引物31个。
引物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引物自身不能有互补序列;引物之间不能有互补序列;引物长度适当;引物能与目的基因两侧特异性结合;避免与扩增DNA内有过多互补的序列。
(4)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中分子的迁移速率主要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因此利用SDS-凝胶电泳分离不同DNA 分子,迁移速度取决于DNA分子的大小。
(5)题干信息显示,图示获取的目的基因含有外显子和内含子,因此直接将含有此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导入大肠杆菌并不能表达出胰岛素,原因是大肠杆菌无法正常识别内含子而对内含子部分转录的mRNA进行翻译,导致合成的蛋白质出现错误。
【题目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PCR技术等相关知识点,弄清楚PCR技术的过程和原理,能够利用公式计算PCR技术过程中需要的引物的数量,并能够分析大肠杆菌不能表达出该目的基因产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