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乡村的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乡村的发展趋势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企业家,大家好!很高兴参加首届中国农业企业家青年领袖峰会。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充分发挥青年在未来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未来乡村与青年担当”,可能大家会问,什么是未来乡村?下面我想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深刻把握未来乡村的科学内涵。

一般地讲,未来乡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是顾名思义,未来乡村就是未来的乡村。

2035年、2050年的乡村都是未来乡村。

当前中央已经明确全面推进乡村建设的两个阶段目标:第一个阶段是到2035年,我们要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第二个阶段是到2050年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要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建成现代化的农业强国。

应该说这些目标刻画了中国未来乡村的宏伟蓝图。

二是未来乡村也是一种以未来理念和预定目标规划建设的一种乡村发展模式,反映了人们对乡村美好生活的愿景。

学术界对未来城市的研究规划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但是对未来乡村的研究规划却要晚得多。

近年来,国内对未来乡村的规划建设已经开始引起了重视,2019年浙江省衢州市率先开启了“未来乡村”的试点工作,2021年1月浙江提出打造一批“服务均等化、环境生态化、生活智慧化、文明现代化”的未来乡村,并开展了未来乡村建设的试点。

截止到去年8月份,浙江已经公布了378个未来乡村的试点创建村名单。

浙江省的未来乡村,是以村庄为基本地域单元,按照不同的参照系和预定目标设想的未来乡村发展场景。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来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认为也是一种未来乡村的形态。

其次,要科学分析中国未来乡村的发展趋势。

我们说未来乡村与青年担当,中国未来的乡村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我觉得我们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一是未来乡村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乡村。

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制度背景、发展阶段、大国小农等方面,这些中国的国情特征体现了中国的特色。

现代化是变传统为现代的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

党的十九大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加了两个字,创新性地提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

开始的时候有人把农业农村现代化简单理解为农业现代化的延伸,有的人把农业农村现代化简单看成是农业现代化跟农村现代化的简单相加,我认为这些观点都是不合适的。

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丰富的、科学的内涵。

从要素的构成看,它包括物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公共服务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从核心的内容看,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认为是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农村文化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农村生态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有机整体,也就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从乡村进程的角度看,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可以理解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再加上城乡的融合发展。

按照农业农村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思路,我们构建了一套指标体系,也提出了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值和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值。

按照2035年的目标值来测算,2018年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达到了66.1%,按照2050年的目标值来测算,2018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了
54.2%,正处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级阶段。

按照现有的速度加权来推测,我们应该可以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但是我们也存在一些短板。

主要的短板农民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的公共服务、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村的环境污染等。

二是未来乡村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和美新乡村。

和美乡村是美丽乡村的升级版,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反映了我们国家政策的传承和创新。

和美乡村既要美,更要和,和是基础,由和生美,和美与共是一个有机统一,它体现了中国的“和”文化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同时,和美乡村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多样性和差异性,体现了个性特色的美。

所以,在建设和美乡村的过程中,要体现乡村个性和特色,体现文化内涵,要更加重视乡村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保护、利用、传承和创新。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

三是未来乡村是各具特色的多元化新乡村。

这种多元化体现在主体多元、产业多元、模式多元等多个方面。

从主体多元看,小农户将会长期存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将会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形态,构筑一个多元化的主体格局;从产业多元看,在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维功能、乡村的多元价值基础上,乡村产业发展将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未来我们的农村不再单纯是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民居住的地方,也不能再把农村居民简单地称为农民;从模式多元看,中国的村庄类型多样、特色各异,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村施策,形成多元化的模式。

四是未来乡村是一个数字化的智慧新乡村。

大家知道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尤其是数字技术,正在加速改变中国的城乡面貌和发展格局,从数字乡村走向智慧乡村是
中国未来乡村的发展方向。

我认为我们把信息化分为三个阶段: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现在我们城市已经进入了智慧化阶段,但是农村还处在数字化阶段。

我们国家实施了数字乡村战略,但是现在全国的各个城市都在大力发展智慧城市,我们乡村还处于第一个阶段,城市已经是第三个阶段,农村地区数字化、智慧化要“两化”同步推进。

现在一些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已经开展了智慧乡村的试点,我觉得智慧乡村发展空间广阔,大有可为,智慧乡村将成为中国未来乡村的主体形态,促进广大乡村由数字化走向智慧化,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最后,要充分发挥青年在未来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在未来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中,企业作为新型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青年企业家更应该有所作为,也可以大有作为。

青年应该有更多的担当和责任,政府也应该为青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更多的机会。

一是鼓励和支持更多农村青年扎根农村。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目前农村老龄化日益严重,城镇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是现代化的标志。

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老龄化将会进一步加剧,未来农村老龄化会更为严重,主要是因为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们大量农村的青年人口都迁移到了城市。

我们要鼓励更多的农村青年留在农村、扎根农村,在农村创新创业和就业,参与未来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

二是要鼓励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

2021年中国乡村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64.7%,但是我们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只有46.7%,两者差18个百分点,涉及到2.55亿人,就是有2.55亿人在住在城市,但还是农村户口。

根据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的报告,全国农民工的总量是2.93亿,
其中外出的农民工是1.72亿,进城的农民工是1.33亿。

2020年我们农发所搞了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的占比是15.9%,外出农民工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就地就近就业,以省内流动为主,县和市更是吸纳农民工的重要载体,外出农民工返乡的占比是22%,74.2%的人在本地就业创业。

外出农民工接受了新的观念,有一定的技术、经验、知识和资金的积累,要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就业,为他们提供平台、就业岗位、发展机会。

三是鼓励城市青年下乡投资创业和服务乡村振兴。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引导城市人口,尤其是青年人才下乡,城乡人才流动应该是双向的。

除了鼓励城市青年人才下乡投资、创新创业就业外,还要鼓励他们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和服务乡村振兴。

我想对于乡村人才应该有新的理解,要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有利于乡村振兴,有利于未来乡村的发展,都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

实际上在很多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我认为它是不分城乡的,需要面向城乡实行全域经营、全域管理。

政府要鼓励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基层拓展,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