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内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
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7.干扰的生态学意义包括促进系统的演化、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和调节
生态关系三个方面。
8.种群的内分布型或格局表现为三种类型,即均匀型、随机型和集群型三种。
9.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三种。
10.在有限环境中,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为逻辑斯蒂。
11.在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体现为物种丰度和均匀度这两个特征。
12.重要值= 相对密度+ 相对频度+ 相对优势度,其数值越大说明该物种在
群落中占的地位越重要。
13.按生态系统空间环境性质把生态系统分为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陆
地生态系统和。
三、选择题(每空1分,共15分)
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 a 。
a. 气候因子
b. 地球因子
c. 非生物因子
d. 外来因子
2.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 d 。
a. 综合因子
b. 一般生态因子
c. 替代因子
d. 限制因子
3.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物种的性比率( 雌性:雄性),比如人类,是 a 。
a. 逐渐
变大 b. 逐渐变小 c. 不变 d. 先变大再变小
4.种群平衡是指 c 。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 种群的迁入和迁出相等
c 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d.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5.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 种群是物种进化的单位
b.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
c. 种群是群落的构成单位
d. 种群内各种生物的关系为斗争
6.血吸虫与丁螺的关系是 b 。
a.竞争,
b. 寄生,
c. 捕食,
d.共生
7.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 。
a 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 b. 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
c. 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
d. 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8.下列关于生态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生态型是针对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而言的,
b.生态型越少的生物种其适应性越强,
c.生态型是被固定在基因水平,是可以遗传的,
d. 生态型是发生趋异进化的结果。
9.下列关于演替趋势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一般来说,演替总向着使群落结构和成分更复杂的方向,
b.一般来说,演替总向着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改造环境能力更强的方向,
c.在一些因素,尤其是人,的影响下,演替会向着自然演替相反的方向进行,
d.演替总向着当地气候顶级方向进行
10.下列关于生物群落发生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群落发生是从物种迁移和定居开始的,首选占有空白生境的生物称为先锋植物。
b.先锋物种一般都具备生长速度快、散布能力强、生殖能力强等特点。
c.在稳定的顶级群落中,储备着大量有可能成为先锋物种的潜在定居者。
d.先锋物种在竞争中通过改造环境来巩固自身在群落中的地位。
11.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 c 。
a. 荒漠
b. 开阔大洋
c. 沼泽与湿地
d. 冻原
12.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 a 。
a.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 保持生态平衡
b.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d.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
13.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 d 。
a. 种子植物
b. 蕨类植物
c. 蓝绿藻
d. 真菌
14.食物网结构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是 c 。
a. 温带草原
b. 落叶阔叶林
c. 极地冻原
d. 淡水湖泊
15.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 b 。
a. 菌根
b. 根瘤
c. 菌丝
d. 子实体
16.长日照植物是 a 。
a.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时才开花,
b. 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时才开花,
b.只有当昼夜长度的比例接近于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c.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
17.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 d 。
a. 原始合作
b. 竞争
c. 中性作用
d. 偏利作用
18.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时的个体数量为 c 。
a. 小于K/2
b. 等于K
c. 等于K/2
d. 大于K/2
19.不符合增长型的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是 d 。
a.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b. 生产量为正值
c. 年龄锥体下宽、上窄
d.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2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 。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b. 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
b.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
c.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
21.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 d 。
a. 苔原
b. 荒漠
c. 落叶阔叶林
d. 常绿阔叶林
22.以下关于群落交错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不会在群落交错区出现。
b.通常情况下,交错区中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的密度往往比相邻的群落小。
c.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如森林边缘交错区。
d.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的地带,其中种群比相邻的群落中竞争紧张。
23.以下有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森林群落从上往下,依次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层次。
b.水生群落按垂直方向,一般可分为:漂浮动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动物、附底动
物、底内动物。
c.一般来说,水热条件越优越,群落的垂直结构越简单,动物的种类也就越单调。
d.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指群落成层现象。
24.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沿海的“赤潮”现象,属于 b 。
a. 周期性波动
b. 种群爆发
c. 不规则波动
d. 季节性消长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如果两种物种的生态位有部分重叠,它们之间就会存在潜在的竞争,
b.生态位范围越大(宽),越倾向于是一个特化物种,
c.环境变化不会导致生态位发生变化,如生态位压缩、释放、移动等,
d.群落中优势种和建群种的生态位最大(宽)
26.在一个处于稳定期的森林群落中,其年龄结构应该是 b 。
a.幼龄植株百分率非常高。
b. 各龄树木数量从幼龄到老龄成比例减少。
b.各龄树木数量大致相等。
d. 幼龄植株百分率非常低。
27.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终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
构为 b 。
a. 稳定性
b. 增长型
c. 衰退型
d. 混合型
28.水生植物的特点是 a 。
a. 通气组织发
b. 机械组织发达
c. 叶面积小
d.根系发达
29.水鸟中DTT的浓度比水中高几百万倍属于 c 。
a. 生物积累
b. 生物浓缩
c. 生物放大
d. 以上都不是
30.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a 。
a. 团粒结构
b. 片状结构
c. 块状结构
d. 柱状结构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内稳态的保持机制的内容。
答:内稳态机制,即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它或多或少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
生物的内稳态是有其生理和行为基础的,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是生物扩大环境耐受限度的一种主要机制。
高等动物内稳态主要是靠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来维持。
2.生态系统信息流的特点及作用。
答:⑴生态系统信息流的特点特点:
①生态系统中信息的多样性;
②信息通讯的复杂性;
③信息类型多、贮存量大。
⑵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和物质流通过个体与个体间、种群与种群间、生物与环境间的信息流而协调。
动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进行的,决定着生物的取食、居住、社会行为、防御、性行为等过程。
3.简要回答生态失调的概念及标志。
答:概念: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越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阈限而使其丧失自我调节能力时,谓之生态失调。
标志:物种数量减少,环境质量降低,生产力衰退,生物量下降。
4.生态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答:(1)生态规划的意义:
通过生态规划,在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过程中,以及在改造自然环境过程中,不至于破坏人和生物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关系,使可更新资源和能源越用越多,越用越好;不可更新资源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生态规划的作用:
重规划是开发和发展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基本规律。
一个科学的生态规划,在理论上保证了资源和能源的合理使用,以及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会出现环境问题。
5.生态工程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答:(1)适合性原则:生态工程的目的和用途要适应实际需要,应能解决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中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而需优化技术组合,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2)高效益原则:作为一种生态经济活动,生态工程强调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率及效益与功能,以生态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将生态环境保护融于产业工程及有关生产之中,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其经济效益高低决定其命运。
(3)生态学原则: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原则;②生物种群优化与和谐原则;③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与生态经济原则。
6.简述Shelford耐受性定律的内容。
答: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
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
7.生物群落演替的理论、影响因素。
答:⑴演替:指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主要包括单元顶级论、多元顶级论、顶级——格局假说。
①单元顶极论: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顺序地分布着各种不同植物群落的时间过程。
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
演替的终点称为演替顶极。
②多元顶级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
除了气候项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同时还可存在一些复合型的顶极。
③顶级——格局假说: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
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如气候项极、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等,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
⑵影响因素: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②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⑤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8.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是什么?
答:判断生态平衡失调有两个标志:
⑴结构标志。
生态平衡失调首先表现在结构上,一方面是结构缺损,即生态系统的某一个组分成分消失;另一方面是结构变化,即生态系统的组成组分内部发生了变化。
⑵功能标志。
生态平衡失调表现在功能上,一方面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受阻;另一方面是物质循环中断。
9.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答:①实现生态系统的地表基底稳定性;②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
③增加生物多样性;④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⑤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⑥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答:⑴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部分组成。
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系。
⑵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
形态结构即群落结构,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
⑶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生态系统运转、做功的动力,没有能量的流动,就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太阳能被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在细胞代谢中又转化为机械能和热能。
生态系统的物质,主要指生物生命所必须的各种营养元素。
生态系统中流动着的物质具有双重作用。
首先,物质是储存化学能的运载工具,如果没有能够截取和运载能量的物质,能量就不能沿着食物链逐级流动。
其次,物质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的结构基础。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还有有机体之间的信息传递。
2.何为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有哪些主要的评估方式?
答:⑴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它不仅给人类提供生存必需的食物、医药及工农业生产的原料,而且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
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价值评价方法:
①市场价值法:将生态系统作为生产中的一个要素,其变化影响产量和预期收益的变化。
②替代市场价值法:
a.机会成本法:以其它利用方案中的最大经济效益作为该选择的机会成本;
b.影子价格法:以市场上相同产品的价格进行估算;
c.影子工程法:以替代工程建造费用进行估算;
d.防护费用法:以消除或减少该问题而承担的费用进行估算;
e.恢复费用法:以恢复原有状况需承担的治理费用进行估算;
f.资产价值法:以生态环境变化对产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来进行估算;
g.旅行费用法(TCM):以游客旅行费用、时间成本及消费者剩。
③假想市场价值法:以直接调查得到的消费者支付意愿(WTP)或WTA来进行价值计量。
3.论述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及主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答:⑴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①物种多样性的变化;②系统结构简单化;③食物网破裂;④能量流动效率降低;⑤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⑥生产力下降;⑦其他服务功能减弱;⑧系统稳定性降低。
⑵主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①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a.封山育林:最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方法,可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扰,为原生植物群落的恢复提供了适宜的生态条件。
b.物种框架法:建立一个或一群物种,作为恢复的基本框架。
生态系统的演替和维持依赖于当地的种源来增加物种,实现生物的多样性。
c.最大多样法:尽可能地按照生态系统受损前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水平种植物种,需要种植大量演
替成熟阶段的物种不必考虑先锋物种。
②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
a.建立沿岸绿化带,加强植被的生态功能;
b.人工清淤;
c.控制污染源;
d.科学调控河水流量和流速;
e.加强渔业管理。
③受损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
a.严禁围湖造田;
b.营造林地;
c.加大人为调控;
d.人工清淤。
④矿区废弃地的修复:
a.植被的修复:首先对污染元素进行分析,再对土壤的物化、生化性质进行分析,查明土壤的pH、地表水、通气性、土壤氮素及土壤温度等,进而选择树种。
b.微生物的修复:众多的微生物种在矿山生态系统的恢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微生物对不同的污染物也有一定的适应性。
4.试述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和类型。
答:⑴植物修复: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圈微生物体系的吸收、挥发和转化、降解等作用来清除污染环境中的污染物质。
⑵植物修复类型:
①植物提取:利用植物根系吸收重金属元素,并经过植物体内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将重金属元素从根部转运至植物地上部分,再进行收割处理。
②植物挥发:植物将挥发性污染物吸收到体内后再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
③植物稳定:利用植物吸收和沉淀来固定土壤中的大量有毒重金属,以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并防止其进入地下水和食物链,从而减少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污染风险。
④植物降解过滤:指污染物被植物根系吸收后通过体内代谢活动来过滤、降解污染物质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