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瓷器的真假之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窑瓷器的真假之争
与其说是鉴定瓷器的真假之争-不如说是专家的真假之争-专家的真假能力之争
2005年,向家林向镇江市博物馆捐赠4件定窑瓷器。
由于南京博物院的某专家鉴定认为,捐赠的定窑瓷器为仿制品,向家林先生去北京,请国家博物馆检测中心测试,其结论全为宋代真品。
时隔不久,南京日报对此事作了连续报道,题为《天价古瓷》,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被央视关注,接下来,也作出了报导。
于是,向家林拥有几十件国宝的消息,引起各界争论。
人们普遍的疑问是:这些瓷器到底是宋代的定窑瓷器,还是现代的仿制品?央视专题片拍摄过程中,栏目组走访了持不同说法的专家,有定窑专家陈文增、景德镇仿古大师黄云鹏、南京大学教授、扬州博物馆的专家学者等等,同时也对文物市场进行了追踪调查,其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经过科学鉴定为真品的4件定窑瓷器,向家林最终把它们捐献给了江西进贤博物馆!镇江博物馆与它无缘。
定窑是古代北方著名的窑场,窑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曲阳县宋代隶属定州,故得名定窑。
定窑始烧于唐代,以烧造光素白瓷为主,分精粗两种,精者与邢窑难分伯仲。
到宋代定窑工匠改革烧造工艺,始创覆烧法,产量巨增,并以刻花和印花装饰瓷器,遂使定窑名扬天下,北宋早期曾经一度为宫廷进贡,主要品种是盘、碗等日用瓷器。
定窑盘、碗多采用覆烧法,口沿露胎没有釉,俗称“芒口”,使用时不尽如人意,需要另镶金、银、铜口。
故后来北宋宫廷另命耀州窑烧造日用瓷器进贡。
北宋南迁后,金代定窑仍然生产瓷器,只是质量略显粗糙,元代以后,因为陶瓷原料渐枯竭,一代名窑遂退出了历史舞台。
定窑瓷器因为曾经为宫廷进贡,一直成为历代收藏家追逐的目标。
其精品一直为皇家垄断,在故宫中历代相传。
散落民间的,也只有贵族才能有财力收藏。
如《红楼梦》中描述过,妙玉持有定窑瓷器和成
化斗彩瓷器。
妙玉实际上是相当于贵族的出家人。
到了民国时期,一件定窑刻花大碗,市场价格也在1000-3000大洋左右。
北京和台湾的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基本都是清宫旧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于1949年以后通过国家调拨、征集收购和馆际之间交换等手段,使原来的藏品更加丰富,但是至今在总收藏的35万件陶瓷中,也只有约200件左右。
目前收藏定窑瓷器品种最为丰富的博物馆是定县博物馆,他们的藏品依赖1969年定县两个塔基的出土文物,几乎都是佛教信徒进贡给寺院的定窑精品,5号塔基出土79件,6号塔基出土35件,总共有114件,其中净瓶,海螺,鹦鹉壶等均为世所罕见的珍品,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连故宫博物院都望尘莫及,成为镇馆之宝藏于定县博物馆。
除此之外,在已经发表的文献中没有见过一次出土超过10件以上定窑精品的记录。
上个世纪50年代在保定发现一个元代窖藏,出土一批元代景德镇瓷器和几件宋定窑瓷器,其中有一件破损的梅瓶,修补后拨到故宫收藏,仍然被定为一级文物。
由此也可以了解定窑瓷器的珍惜程度。
如果一次就出土80多件定窑瓷器,应该是震惊全世界的伟大考古发现。
联合国如果评选世界考古重大发现,肯定非它莫属。
解放后故宫博物院曾经多次派专家去定窑窑址调查,采集不少标本资料。
河北省文物局又派专业考古工作者做过3次正式发掘,其发掘报告已经正式发表。
这些资料的取得,为进一步研究定窑的历史提供了详实可靠的第一手的实物资料。
附,不同观点:
我们在鉴定陶瓷时,主要使用两种方法:一是传统鉴定,即俗称的眼学,根据专家的经验,凭借眼看手摸等手段,确认陶瓷的时代,窑口,真伪和价值。
专家的经验是根据考古发现的文物资料和已经确认无误的文物,采用对比造型,纹饰,胎釉特征之后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是世界认可通行的,尤其对中档以下的仿制品,基本不会出现失误。
但是在使用这种方法鉴定高仿作品时,专家的意见可能会出现分
歧。
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借助另一种鉴定方法,即科技检测。
目前流行的科技检测方法有3种;
一是热释光,可以准确的检测陶瓷的烧成年代,误差在50年左右,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取样,对文物会造成破坏。
二是无损检测陶瓷的胎釉化学成分,如果发现现代化工原料,可以准确断定其新老。
如向先生送到国家博物馆检测的孩儿枕,即发现现代化工原料,可以准确断定其为新仿无疑。
但是如果检测结果与古代陶瓷成分相符,并不能证明这件陶瓷就是真品,要考虑使用老料或者调整配方的可能,需要结合专家传统鉴定的意见确认该陶瓷的新老。
三是无损检测釉的脱玻化系数,这种科技检测的原理并不复杂,釉是一层玻璃,而玻璃生成后,随着岁月的消失,会朝着非玻璃体转化,使用仪器检测,并通过计算,即可断定瓷器的大概烧成年代。
用这种方法对付高仿瓷器非常有效。
但是它的局限是只能检测带釉的瓷器。
向先生曾经将自己的藏品送到中陶古艺术鉴定技术开发中心作过检测,其检测结果有明确的结论。
但是他却将这个有明确结论的检测结果藏而不露,只对媒体和外人展示国家博物馆的检测报告。
以上两种鉴定手段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鉴定陶瓷的方法,传统鉴定和科技检测相结合,可以保证失误率降到最低点。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有一点是肯定的,在鉴定传世器物时,谁也不会先听器物的持有者讲述器物的来龙去脉。
其来龙去脉应该有确切的凭证,单纯的讲述不足为凭。
如器物的持有者讲述自己的器物流传有序,在文革中曾经抄家后又落实政策退回,应该提供贴在器物上的登记标签或退回的凭证。
如果没有这些证据,我们只能姑妄听之。
其实越是离奇的故事,漏洞越多。
现在“杀猪”(景德镇方言,指卖仿古瓷的人)高手在出售赝品时,均会杜撰一个动人离奇的故事。
仔细推敲其中的漏洞,不用看实物,也可以辨别真伪。
如向先生自述的器物来历中,就有经不住推敲的明显不符合历史的硬伤。
我只简单的讲3点,就可以知道硬伤何在了。
1、民间拥有80多件定窑瓷器,即使在解放前也是不可能的。
来
源河处?除非是把故宫盗了,清帝逊位后,溥仪是故宫最大的文物盗窃犯,但是他也是偷偷摸摸干的,字画便于携带,所以溥仪盗运出宫的主要是字画。
2、向先生自述是其岳父赞助了别人8块大洋,得到回报,赠以80多件定窑瓷器。
拥有80多件定窑瓷器的收藏家,决不是一般的收藏家,民国时期,一件定窑刻花大碗拿到琉璃厂即使便宜出手,也可以卖到1000大洋。
送一件就可以回报了,为什么要送80多件,除非那个收藏家神经出了毛病。
3、关于绿定的误区,在历史文献中,定窑有黑定和紫定品种,仿当时流行的漆器。
明初《格古要论》记载,黑定和紫定瓷器因为稀少,故市场销售价格高于白定。
解放后故宫博物院派专家到曲阳调查定窑窑址时,曾采集到铜绿釉刻龙纹瓷片。
采集人是冯先铭先生说,是在窑址附近的小河沟中采集到的,如果上面没有龙纹,他也不敢确认。
在出版的《中国陶瓷史》中,作为学术观点,冯先生提出了“绿定”之说。
有人曾经仔细观察“绿定”瓷片,白瓷胎,应该是高温烧成,温度在1200度以上,外罩铜绿釉。
河北省考古工作队第一次发掘定窑窑址,没有发现相同的资料。
故宫的专家于上个世纪80年代多次去窑址考察,也希望发现更多的“绿定”资料,但是仍然是一无所获。
后来河北省考古工作队又正式发掘两次,只发现低温绿釉陶器资料。
与冯先铭先生采集的“绿定”资料没有一点共同之处。
低温绿釉陶器并不希奇,宋代南北方窑址多有烧造。
而达到1200度以上的绿釉瓷器,只有广西容县窑烧造,虽然广西容县窑的瓷器也是白胎,但是与定窑白胎终有区别,不如定窑白胎洁白细腻。
时至今日,“绿定”资料只有冯先铭先生当年采集到的3块瓷片存放在故宫博物院的资料库中,而完整的实物,至今没有发现一件。
作为一种学术观点,“绿定”的问题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学术之谜。
在学术界这是个尽人皆知的常识问题。
陈文增先生回避谈论“绿定”问题,正是因为不愿意在不懂定窑的人面前,再谈论在学术界尽人皆知的常识问题。
就好象有人在谈论
篮球,提出为什么不给每个场上的运动员发一个篮球,以避免大家争抢同一个篮球,像这样的人,球迷们还会与他再谈论篮球吗?可能是经济利益的驱使,在收藏界对“绿定”却炒得非常火热,其手段有两种,一是偷梁换柱,将低温绿釉陶器说成“绿定”,价格自然不菲了。
另一种手法是仿制,在仿制定窑瓷器上烧铜绿釉,冒充“绿定”以售其奸。
凡是自称发现“绿定”的收藏者,基本都是这两种情况。
所以妄谈“绿定”者,肯定是对陶瓷历史缺乏应有的常识,就像许多数学爱好者一样,连基础数学都没有学好,却去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白白耗去许多精力和宝贵的时间。
以上3点均是明显的硬伤,行内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
向先生收藏品的许多品种和造型,从未见到问题,从逻辑上根本不可能,提醒他,一定要慎重。
在后来的拍摄过程中,他们确实非常慎重而严谨,既找出向先生自述故事的漏洞,又用电视语言对这批天价古瓷的真伪给出了明确的结论。
有人在2006年1月10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古瓷之争》节目和今年3月26日至28日中央电视台十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三集专题片《古瓷惊奇》中,对向家林先生所藏的定瓷的真实性给与否定的评价:一是在后来的事情发展过程中,见到几件向先生收藏的实物。
二是在电视台看到编导展示的照片。
向先生曾经与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的编导联系过,想上《鉴宝》展示自己的藏品,第一次是委托他人送来一件带“聚秀”字款的碗,不开门,建议他们做科技检测,这件碗,向先生曾经在国家博物馆做过检测,其结论是成分与宋代定窑“符合较好”,但是没有认定就是古代真品。
此时的向先生对科技检测了解的不是很多,还不知道脱玻化检测的原理和对付仿品的准确程度,所以他们去了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这个单位是文化部指定的科技检测单位之一。
脱玻化的检测结果3天后出来了,与我的目测结果一样,是一件现代仿品。
从此这个检测报告存放在向先生的手中,成为秘不视人的“藏品”。
第二次是向先生亲临《鉴宝》初鉴会,带来几件藏品,其中有那件造型不伦不类的三羊尊,几位专
家一致的意见是,不适合上《鉴宝》节目。
向先生当时非常不满,气哼哼的离开了现场。
马未都先生到电视台做节目,本来是讨论关于当前鉴定瓷器的话题,谁也不想对别人的藏品说三道四,当编导展示向先生的藏品照片时,马先生认为造型不伦不类,尤其是三羊尊,明代才开始出现类似的造型,但是没有装饰三羊的,一般都是双耳,讲究对称均衡。
绿定更是离谱,先不说绿定的来龙去脉,就说长篇铭文,也与时代风格格格不入。
瓷器上饰以长篇铭文,宋代与皇家有关的瓷器中均未出现过,只是磁州窑系列的民窑产品中有过诗词和记述事情的铭文。
到康熙时期景德镇曾经流行青花和釉里红撰写铭文的装饰方法,其铭文多是历代名篇,如前后出师表,滕王阁诗序,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等。
乾隆皇帝喜欢舞文弄墨,写了5万多首御制诗,关于瓷器的有200余首,曾命造办处工匠刻在清宫旧藏的瓷器上。
而在瓷器上刻青铜器长篇铭文者,则从未见过。
再者,瓷器容易破损,如果为了永久保存,不如刻在石头上稳妥。
类似的种种违背常识的硬伤,我和马先生不得不说了。
所以当场给予向先生的藏品完全否定的评价。
《收藏快报》于2006年8月10日在一版刊登《南京上演“天价古瓷”闹剧》一文。
其学术观点我完全赞同,属于正常的学术讨论。
别说对一批来历不明瓷器的真伪提出质疑,就是对故宫收藏的瓷器提出不同学术观点,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可以各抒己见。
这篇文章从学术讨论入手,对当前收藏界出现的一些是非颠倒的歪风邪气予以批驳,为避免更多的初入收藏界的爱好者上当受骗,提出忠告,很有必要。
打着捐献的旗号,兜售赝品的事情,国内外的大博物馆都遇到过,骗局做得大者,甚至引起国际官司。
冯先铭先生在世时,曾经多次语重心长的提醒我们,对捐献的文物一定要确认无误后再收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先生的教诲十分中肯,令我至今难忘。
镇江博物馆是全国有名的中等博物馆,藏品丰富,治学严谨,在接受捐赠文物时,肯定要找专家鉴定。
拒绝接受向先生的捐赠是理所当然的情理中事。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事情发生得更多,捐献不成,将赝品结集出书,印刷精美的图书,就像一条化成美女的毒蛇,悄悄的等待不明真相的痴
迷者上钩。
此种手法已经成为这些骗子兜售赝品的常见手段,希望众多收藏爱好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辩明真假。
向家林先生以侵犯名誉权起诉《南京“天价古瓷”的闹剧》一文作者王德安先生和刊登此文的《收藏快报》,是这场闹剧的一个续集。
向先生的这些藏品,实际上,至少来源于3个不同的仿古作坊。
向先生是个对法律颇有研究的人,我们都相信司法的公正,一旦司法部门介入此案,会如实的提供准确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