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十年磨一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十年磨一剑”?
作者:李薇薇
来源:《成才之路》 2017年第19期
李薇薇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经过9年时间发展,已培养四届毕业生共3500余名,其中65%的学生进入排名前100名的国际知名大学深造,10%的学生进入排名前10名的世界顶
尖级大学深造。
但剩余35%和90%的差距却也不禁让人深思:我国拔尖人才与世界顶级人才的差距还有多远?“钱学森之问”还将如何进一步破冰?
一、拔尖人才有无“标配”特质
“拔尖学生的资质是天然形成的,还是后天培养的?教育者的角色和任务又是什么?”南
京大学特聘教授、密歇根大学教授布莱恩·科波拉强有力的发问,问到了每个教育者甚或每个
受众的心里:怎样的特质才是拔尖人才的“标配”?唯分数,还是唯某一领域的潜质?
“我原本是一名专业象棋手,上大学之前,除了下象棋,其他什么也不做,我甚至完全不
了解数学究竟是什么。
但当我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进行一系列数学课程学习后,才真正感受到数
学是多么生动有趣。
”2014年度沃尔夫数学奖得主彼得·萨纳克教授认为,是大学教育经历使
其形成了自己的数学观。
学生在还未接触最基本的原理之前,又怎知自己对此学科有无志趣和能力?普林斯顿大学
评选委员会在遴选本科生时并不十分注重所谓的“一维”学生,比如数学天才、物理天才等,
而是寻找全面发展且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每年都有许多非常完美的SAT考霸申报普林斯顿大学,但录取率却很低。
考试仅是一个指标,却并非唯一指标。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
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罗忠敬院士强调,高校招有潜力学生的目标是
为了培养“全面的人”,“全面”则包括成绩、科学、艺术修养及社会服务等。
没有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怎知潜在的“小宇宙”不能爆发“洪荒之力”?“在选拔标准上,要从学生的兴趣志向、学科潜力、综合能力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
”高等教育研究
专家张大良指出,拔尖人才的选拔不以分数定高下,不以单一才智为标准,或可为拔尖计划更
好地吸纳人才广开言路。
二、拔尖人才需要怎样的土壤
“实际上,人才培养在招生阶段就已经开始了。
”罗忠敬院士认为,人才获得培养的机遇
不应受到教育背景、资源,甚或家庭背景等因素的限制。
对于拔尖人才“后备种子”的选拔,
如何实现多元化?到底怎样才能最大限度“选贤举能”?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本科生科研领域不断传来喜讯,多个有本科生参与的科研项
目取得重大研究进展,其中,本科生刘玲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上发表了论文。
因为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一个持续的、变化的过程,所以,北大化学与分子工
程学院在拔尖人才项目中实行低年级统一培养、高年级通过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和本科生科研
自然分流的办法遴选拔尖学生。
此种遴选体系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人选择和意愿,使拔尖学生
通过自由选择而自然成长,也为他们之后的自主科研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美国,所谓的天分、拔尖学生是一个法律上的定义,即美国法律规定只有4%~6%的学
生可以被称为有天分的学生。
”布莱恩·科波拉教授认为,如果说拔尖学生的天分是天然形成
的,那么教育者就要通过分类选拔等方式,找到那匹最有天赋的“马”。
但如果说有才华的学
生是后天培养而成的,作为教育者,就需要帮助每一名学生充分发掘并发展其自身天分。
三、教与学的空间如何重构
密歇根大学的课程体系中,学生每周上课时间约为15个小时,每学期约为两门课,整个本科4年学习期间共计10门~15门课。
而在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学生仅在物理、化学等
基础学科专业的学习时间就可能达到40门~45门课,平均每周约为35个小时的此类专业课。
但为何我国在如此大力度的量化下,却依然难解“钱学森之问”?
“因为中国学生的课太多,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思考。
”知名数学家、现任牛津大学数学研
究所和艾克斯特学院教授、山东大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特聘教授钱忠民,以牛津
大学课程设置为例强调给予学生思考时间的重要性。
“牛津大学为三学期制,每学期8个星期,而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基本为2个小时。
”钱忠民教授介绍,牛津大学最看重的就是留给学生充
分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不强调精讲多练或是多讲多练,而是讲求精讲精练,不做重复题目,培
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循序渐进的启迪式教育,更能培育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启创造性思
维的智库,从了解最基本的知识概念到进行创造发明,学生改被动式“填鸭”到自我补拙。
“既要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为我所用,更要基于本土实践,提出自己的理论和标准。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认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中提出的“社会需求的适
应度、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办学资源支撑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是高等
教育的本质与核心,也将是拔尖计划之“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