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的表现
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18世纪70年代的德国文艺界发起了一场狂飙突进运动,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实现传统古典主义形式向新时期的浪漫主义文艺形式的过渡,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便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德国文艺工作者将启蒙运动中的改革思想引入到了文艺创作中来,打破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更加坦诚、直白地表达心中的爱与恨,并逐渐建立起成熟的浪漫主义文艺形式。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正是在这样的艺术变革中成长起来的,其作品中“英雄性”情感的表现不仅表现了作者本身对命运的抗争,同样也表现了那个时代文艺者对自身思想的解放和表达。
本文将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区中关于“英雄性”情感的表现内容、特征和手法。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的表现内容
1795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一首钢琴奏鸣曲即《f小调奏鸣曲》,并奠定了其钢琴奏鸣曲中“英雄性”的情感表现。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贝多芬共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影响深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悲怆》、《月光》、《田园》、《暴风雨》、《钢琴》等,本文将选择其中的三首来分析“英雄性”情感的表现内容。
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巅峰之作,其内容、旋律和结构无不散发着德国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以奏鸣为主,通过浑厚、雄壮的断奏和重板烘托出凝重、沸腾的气氛,透出英雄那深邃而凝重的气质。
第二乐章采用了三段体曲式,通过如诗的慢板,用轻柔的旋律为整部作品平添了一丝英雄特有的浪漫和深情,而这段乐章也常被应用到其他的艺术作品中象征纯洁的爱情。
第三乐章则通过回旋曲式的快板营造出亲切、活泼的气氛向人们描绘出英雄那种与生俱来的自信、活力和不羁。
《悲怆》通篇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表现了作者张扬、自信、特例独行的性格,虽然曲子本身仍
有缺陷,但作为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已经很好地表达了钢琴奏鸣曲中“悲怆”的“英雄性”情感。
创作于1804年至1806年的《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中期作品,相对于《悲怆》来说,《热情奏鸣曲》在音乐手法的运用上和音乐结构的改造等方面显得更加的成熟,而这首曲子不仅是贝多芬的伟大作品之一,同时也在钢琴音乐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磅礴的气势和宏伟的规模被认为是大型音乐会的必奏曲目。
贝多芬通过这首奏鸣曲表达自己向在反封建、反侵略斗争中的英雄们致敬。
而作为一种语言,音乐以它特有的形式记录历史,再现历史和传承历史,《热情奏鸣曲》就是最好的例子。
此曲不但以其特有的音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19世纪初欧洲各国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贝多芬对封建制度的痛斥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在贝多芬眼中,英雄并不是单纯的一个有着无穷力量的神话巨人,而是同他一样,敢于向命运抗争,向传统挑战,为了美好生活不断战斗的人民。
时代造就了贝多芬,而贝多芬也用他的作品向那个时代致敬,将那个时代特有的“英雄性”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取材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
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是其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被称为是其用诗写成的遗嘱,而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同样是其自身的一首挽歌。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这是他,就是他本人”。
当时的贝多芬正经历着听觉衰退、情感失落的危机时刻,但不屈的性格使他又一次通过了命运的抗争。
曲子仍然是奏鸣曲中典型的三乐章曲式。
第一乐章曲调转折多变,内容丰富,生动描绘了莎翁笔下普洛斯彼罗顽强不屈,同命运抗争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展现了普洛斯彼罗在其女儿的苦苦恳求下内心的矛盾冲突,并在发出复仇的暴风雨后,渐渐趋于平静。
第二乐章的主题是宁静,即表现了普洛斯彼罗英雄式宽阔、包容的胸怀,也刻画了米兰达和费迪南之间的爱情,乐章如夏季的夜雨,震撼心灵的同时又不失清新和缠绵。
第三乐章紧张而激动,温和而悲怆,在如暴风雨般的钢琴风暴中结束,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的表现特征
贝多芬热爱生活,酷爱自由,其钢琴奏鸣曲中对“英雄性”情感的钟爱正是源于作者对突破封建思想束缚的挑战和对社会不公的鞭笞。
他曾经说过“只要可能,就应行善;要热爱自由,超过爱其它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绝不拒绝真理。
”或许只有这种“英雄”式的性格才能造就了贝多芬那不拘一格的性格,以及追求真理的曲风,并创造出一首首极具“英雄性”情感的钢琴奏鸣曲。
纵观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其中既饱含了作者对自身情感的反思,也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其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的表现特征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 浑厚的热情
表达热情的乐曲举不胜举,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表现热情的同时也添加了更具内涵的厚重,使得整个乐曲更加具有深度。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强弱对比鲜明,演奏铿锵有力,热情地释放着人们打破封建枷锁束缚的欢畅。
而为了在作品中营造出强弱对比的乐队效果,贝多芬甚至在钢琴演奏中使用了强劲的音响设备,这种超越一切固有思维束缚的表演思维在旁观者的眼中只有惊讶和崇拜,但在贝多芬的大脑中却又显得那么的自然,一切有如天马行空,信手拈来。
冲破束缚既是贝多芬创作的思想动力,也是其钢琴奏鸣曲中浑厚热情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英雄和时势都是休戚相关的。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之所以包含这么多强烈的“英雄性”情感,是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渴望英雄,渴望英雄的出现来彻底铲除封建势力及其腐朽的思想,来解放人们的生活、思想和灵魂,满足人们幸福生活的愿望。
正因为如此,在贝多芬音乐的热情中我们才能看到更加厚重的历史沉积和更加犀利的社会拷问。
2 急骤的变化
英雄自然有其非凡的地方而不仅仅是甘于平淡的,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为了表达“英雄性”的情感,作者运用了更多、更快的变化来烘托严峻、紧急、悲壮等气氛,充分发挥了音乐的戏剧性。
比如在其《田园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中就运用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急骤的震
音变化来表现雷声由远及近的内涵,而为了表现暴风骤雨更加扣人心弦的震撼效果,贝多芬使用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中的五连音以及一拍四音的交错混杂。
急骤变化的音阶使得乐曲的节奏更加紧凑,气氛更加严峻,从而突出“英雄性”情感中应有的艺术效果。
音乐不仅能表达情感的内容,还能表达情感的强度,这也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贝多芬凭借着其天才的音乐思想和高超的音乐掌控力,将音乐中的重音、轻音、强音、弱音进行急骤的变化,并配合震音的反复使用以及戏剧性的休止从而将“英雄性”情感中的磨砺、转变、坚强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的表现手法
1 不和谐音的个性表达
音乐是一种语言,其语言结构被无数音乐人不断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在当时,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思想上突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歌颂自由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贝多芬对音乐结构的大胆创新也突破了当时古典音乐的框架,创造出了很多新的乐式和结构。
而为了突出表现乐曲中“英雄性”的情感,贝多芬大量使用了不和谐音,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为乐曲中的“英雄性”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效果。
而为了区别柔和的和谐音,不和谐音在演奏中通常被响亮地凑出,从而更加突出音乐的戏剧性。
比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开篇通过管弦刺耳的金属音组合成尖锐、不和谐的七声和弦,从而极大地增加了乐章的戏剧性与爆发力,强调了“英雄性”应有的非凡能力和与命运抗争的激烈冲突,而这段不和谐音也成为音乐史上的经典,被后人仰望。
贝多芬在《田园》中同样是恰到好处地使用不和谐音来营造出雷雨中的田园。
乐曲中通过金属的不和谐震动和不和谐的和弦组合来表现雷、雨、风等自然声音,除此之外第二乐章的尾声处又使用长笛模仿夜莺,使用双簧管模仿鹌鹑,使用单簧管模仿杜鹃,三种乐器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雷雨中飞禽尖叫的声音,而整个乐曲的最后部分同样采用不和谐的半音以及和弦,通过强劲的音响表现了暴风雨中的田园,以及风雨后田园的清新。
整首作品中,贝多芬将不和谐音的表现手法发挥到了极致,虽然这里没有一个具体的英雄,但作品中的风、
雨以及在其中挣扎的夜莺等动物同样是一种同自然抗争和对生命的致敬的情感。
所以这同样是一首经典的“英雄性”情感表达的作品,只不过这里的英雄性表达得更为自然更为流畅而已。
对于不和谐音的使用也同样需要作曲家们的精心设计,否则乐曲会显得杂乱无章、刺耳、粗糙。
贝多芬的作品无疑是将不和谐音恰到好处地填加到了和谐的乐曲中,使得乐章中的不和谐音与和谐音相辅相成,完美地融为一体。
其实,贝多芬对不和谐音的使用只是为了突出乐曲分身紧张、激烈的情绪,并非和现在音乐中为了不和谐而不和谐。
所以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不和谐音同样符合乐理,只是不符合人们日常的听觉习惯而已,而这些尖锐、刺耳却又源于同样音乐材质的音符无疑被作曲家赋予了更加深刻、激动的“英雄性”情感,它们或悲怆,或激昂,正如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所经历的种种挫折与辉煌一样,在平淡的世界里主导着历史的轨迹。
2 运用抒情性情感反衬英雄性情感
没有感情的英雄是无法打动人的,在与命运不断抗争的英雄不经意间留露出的一丝柔情才是最动人的。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有那么多的贝多芬追随者推崇《月光奏鸣曲》,它并不是简单地因为这是一首柔美的表现爱情的曲子,而是因为这首曲子表现了英雄的贝多芬最柔情的一面。
正如前文所述,音乐是一种语言,它不但有自己的语言格式,同样还有自己的修辞方法。
贝多芬将反衬手法运用的恰如其分,不留痕迹。
在《月光奏鸣曲》中,我们看到的是英雄的另一面,这也是支撑英雄勇敢地与命运抗争的动力。
试想若是没有爱,那英雄为谁战斗,又怎么能有那么大的力量和勇气。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写给心爱姑娘的一首钢琴奏鸣曲,与以往激烈、震感的钢琴奏鸣曲不同的是,这首曲子是那么的平稳、舒缓,是作曲家对爱人的倾述,虽然现实中有着两个无法调和的情感冲突,但在作曲家的音乐中,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和自然,没有分歧,没有争吵,贝多芬在音乐中找到了情感的归宿,柔和的月光消融了他心中的纠结,也弥补了他心灵的创伤。
而贝多芬也在这短暂的休憩之后又一次直面命运的抛弃,开始了
新的战斗。
在《月光奏鸣曲》中贝多芬使用感人至深的柔板将心中的苦难连同对爱人的眷恋深深地吟唱,曲子不仅仅记录了他即将远去的爱情,和他多舛曲折的生命,更记录了他对生活、对音乐的巨大激情,他通过他手中的音符鼓舞自己和同样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他通过管弦的触动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和对生命的热爱和期待。
四结语
贝多芬将其一生与命运不断抗争的波澜壮阔融于他的一部部作品中。
而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更是将其“英雄性”的情感完整地抒发出来。
本文从贝多芬所处的艺术环境的变革入手,分析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英雄性”情感的表现内容、特征和表现手法,全面地阐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那“英雄性”的情感。
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钢琴奏鸣曲中情感因素的表达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