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市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三语文2018.11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造心要有手艺。
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
一罐古朴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
一枚▲ 的心,感应快捷动如狡兔。
一颗▲ 的心,门可罗雀疏可走马。
一滩胡乱堆就的心,乏善可陈▲ 。
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
A.敏锐潦倒杂乱无章B.敏锐潦草不赞一词
C.机敏潦倒不赞一词D.机敏潦草杂乱无章
2.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时间它是一件衣服,换换洗洗之中,不知不觉就穿小了。
B.多只小虫都被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
C.我们的贫困地区,需要更多像姜仕坤这样的“贴心人”。
D.眼前的山水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长卷。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其女之美,宛在眼前,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女子的绵绵情思。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名重点大学的学生,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劝勉正在读高三的堂弟。
C.“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一位游子望着暮霭中连绵起伏的群山和的南飞的大雁,轻声吟唱着。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某省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由衷感慨,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总有写不完的趣事儿。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走出465窟,这正是当年乐僔和尚看到三危山放射灿烂金光的时刻。
三危山“三峰耸峙,如危欲堕,故云三危”。
▲ ,▲ :▲ ,▲ ,▲ 。
▲ ,还有那美妙的箜篌、琵琶、羌笛……飞天漫舞,千佛拂空,一个富丽堂皇的仙境展现在面前。
①三峰奇迹般地化为庄严肃穆的三世佛
②在一片金碧辉煌之中
③湛蓝的天穹中,飞舞着彩云、宝带
④重重拥卫的小峰,顷刻间化为弟子、菩萨以及天龙八部
⑤它横亘于广袤无垠的瀚海之上,恰如三根直插云天的桅杆
⑥它给予莫高窟的创建者以最初的灵感
A.⑤⑥②①④③B.⑤⑥③④①②
C.⑥⑤②④①③D.⑥⑤③①④②
5.请从春节联欢晚会的“世间同春”对联集锦中,挑出适合山东与山西以及广东与广西的语句,并依次分别组成上下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水泽源流江河湖海②金银铜铁铬镍铅锌
③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④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
⑤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⑥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
⑦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⑧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
A.③④⑧⑦B.④③⑤⑥
C.①②⑦⑧D.②①⑥⑤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学孔堂记
天不可以象名,孔子之道不可以科名。
日月星辰,象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科也。
谓天尽于日月星辰,是小天矣。
谓孔子之道尽于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是小孔子之道矣。
学孔子
者,不得其全而各得其性之近似,乃名之以科,而不知孔子之道,何可以科名哉?虽然,学孔子者非得其门,吾未见其入也。
苟不欲知天则已;苟欲知天,在璇玑、玉衡,以观日月星辰,几乎天矣。
夫苟不欲学孔子之道则已;苟欲学孔子之道,由博文约礼以达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几乎孔子矣。
言子游,孔子之高弟也,其优于同列也以文学,而其治武城也以礼乐。
礼乐固文学之见乎其外者也。
德也,政也,言也,文也,无不序焉之谓礼;德也,政也,言也,文也,无不和焉之谓乐。
子游学乎孔子而独得乎礼,乐之传亦微矣。
夫礼乐,孔子之道也。
学礼乐以入道,孔门之教也。
故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
学至于子游,具孔子之一体矣。
吴之先启于泰伯。
泰伯以让风,子游以礼乐风,吴之文,实彬彬矣。
夫岂后世之所谓文哉?亦岂后世之所谓学哉?后子游而与起者,唐有若陆公贽宋有若范公仲淹。
贽曰:上不负天,下不负所学。
仲淹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章功业越一世,虽未敢上拟孔门,其亦学子游而有得者,与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故吴之文称盛者,曰:泰伯贤。
曰:子游先。
曰:敬与希文焉尔,其以文擅当时名。
故有学道书院创于宋、复于元,迨至今……湮废已久,缵宗①忝守兹邦,乃因佛废之隙而鼎建之。
外为书院,内为堂,旁为周庐。
于是择郡中子弟之良者肄其中,而以孔子之道相切磋焉。
冀诸士子学敬与希文以至于子游,学子游以至于孔子,亦庶几矣。
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其尚勖之哉,其尚勖之哉!
(有删改)
【注】:①缵宗:作者自称。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不序焉之谓礼序:次序
B.故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所以:用来……的途径
C.缵宗忝守兹邦忝:谦辞,有愧于
D.其尚勖之哉勖:勉励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孔子之道是博大精深的,不等同于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具体的类别,否则就是看小了孔子之道,看小了天。
B.作者认为知识广博、遵守礼仪,从而实现有德行、善于政事、精通言语和文学,这就是孔子之道。
文学不过是礼乐的外显。
C.吴地文化最先起于泰伯。
泰伯谦让之风教化了吴地,而子游用礼乐教化吴地,所以吴地的文学不是后世所说的一般的文与学。
D.作者推举陆贽和范仲淹,他们文章功业都超越一时,虽然不能和孔子之徒比,但也是学习子游而有所收获的,并且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子游是一致的。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8分)
(1)子游学乎孔子而独得乎礼,乐之传亦微矣
(2)于是择郡中子弟之良者肄其中,而以孔子之道相切磋焉。
9.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建立学孔堂的目的。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秋思①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②,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③。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
②火牛: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双角绑上利刃,尾巴绑上易燃物点燃令其冲向敌军,最早春秋时齐将田单破燕军时用了火牛。
③元龙百尺楼:汉末许汜去下邳看望陈登(字元龙),陈不理睬他,自卧高处的大床上,让许卧下床。
后来刘备对许氾说:“我要是陈登,当卧百尺楼上,让你以地为床。
”后来便用“元龙百尺楼”形容崇高的形式,或表示高下悬殊。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5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玉盘珍羞直万钱。
(李白《行路难》)
(2)商旅不行,▲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范仲淹《岳阳楼记》)
(3)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
(苏轼《赤壁赋》)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逍遥游》)
(6)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弃脂水也。
(杜牧《阿房宫赋》)
(7)君子坦荡荡,▲ 。
(《论语·述而》)
(8) ▲ ,子欲养而亲不待。
(韩婴《韩诗外传》)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从头再来
埃特加·凯雷特(以色列)
我有个好父亲。
我知道自己很幸运,不是每个人都有个好父亲的。
上周,我陪他去医院做一个很常规的检查,医生告诉我,他要死了。
他所患口咽癌已到晚期,无法治愈了。
几年前,癌症已降临在我父亲身上。
那时医生们是乐观的,而父亲的确击败了疾病。
医生们说有几种选择:我们什么也不做,我父亲会在几周后死去;父亲可以接受化疗,如果起作用的话,能多给他几个月的生命;父亲也可以接受放疗,不过很可能它带给父亲的伤害要大于助益;或者可以通过手术,把父亲的舌头和喉咙摘除掉——那是个复杂的耗时将超过10个小时的手术,而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医生们认为这不是个可行的选择。
不过父亲喜欢这个主意。
“在我这个年纪,我不再需要一条舌头啦,只要头上有眼睛、心脏在跳动就行了。
最糟糕的情况不过是不能亲口说出你有多漂亮了,而是得把它写下来。
”
医生脸红了。
“如果手术成功,你不光是不能说话,还要面临手术创伤。
”她说,“还要遭受痛苦和进行康复治疗。
这可是对你生活质量的一次巨大打击。
”
“我热爱生活,”父亲给了她一个固执的笑容,①“如果生活质量好,那最好不过;如果不好,
那就不好呗。
我没那么挑剔。
”
在我们从医院回家的出租车里,父亲抓着我的手,好像我回到了5岁。
我们准备穿过一条繁忙的街道。
他兴奋地谈着各种治疗方案,就像一个企业家谈论各种新的商业机遇。
他一边抚摸着我的手,一边十分认真地说,“我喜欢在事情到谷底时做决定。
现在的情况太恶劣了,我只能向前看:做化疗,我没多久就完蛋;做放疗,我的下巴全烂光;每个人都确定我在手术中活不下来,因为我已经84岁了。
”
“我知道。
”我说。
我确实知道。
我7岁的时候,我们搬家。
我们的新居与旧公寓在同一条街上,我们都很爱旧公寓,但父亲坚持要我们搬去一个更宽敞的地方。
“二战”期间,我父亲和他的父母,还有其他一些人,在波兰小镇的一个地洞里藏了将近600天。
洞太小了,他们不能在里面站着或躺下,只能坐着。
当苏联人解放了那个地方,军人们不得不把我父亲和祖父母架出来,因为他们已经动不了了,他们的肌肉已经萎缩。
父亲在洞里度过的时光让他对隐私很敏感。
事实上,哥哥、姐姐和我在同一个房间里长大让他抓狂。
他想让我们搬去一个每人都有自己房间的公寓。
我们小孩其实喜欢共住一间房,不过当父亲打定了主意时,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搬离前几周的一个周六,他带我们去看新公寓。
公寓虽然已经竣工,但还没人入住。
父亲带我们进了电梯,那幢楼是那个街区唯一一幢有电梯的建筑物,电梯短短的上升过程令我们震颤。
到了5楼,父亲打开了新公寓坚固的大门,开始向我们展示房间。
先是儿童房,再是主卧,最后是客厅和超大的阳台。
视野太美了,我们每个人,尤其是父亲,在将成为我们新家的神奇宫殿中狂喜不已。
“你们见过这样的景色吗?”他抱着母亲,指着从客厅窗户可以望见的绿色小山。
“没见过。
”母亲勉强回答。
“那你为什么板着一张苦瓜脸?”父亲问。
“因为地上没铺瓷砖啊。
”母亲低声咕哝着,低头看看我们脚下的尘土和裸露在外的金属管。
直到这时我才和哥哥姐姐一起低头,看到母亲所看到的景象。
我的意思是,在这之前我们都已发现没铺瓷砖,但是由于父亲的兴奋和热情,我们都没太在意这个事实。
父亲现在也朝下看了。
“抱歉,”他说,“我已经没有多余的钱了。
”
“在我们搬过来后,我是要铺瓷砖的,”母亲用她最平常的口气说,“我知道如何擦瓷砖,而不是沙子。
”
“好了,好了,”父亲说,“如果你不再抱怨这个,让我安静一会儿的话,我就考虑考虑这个问题。
你懂的,是吧?”母亲毫无把握地点点头。
电梯下行的时候,欢乐气氛少了许多。
当我们几周后搬进新公寓时,地面全铺上了瓷砖,每个房间一种颜色。
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的以色列,只有一种颜色——芝麻色的瓷砖,而我们公寓的彩色瓷砖——红色、黑色、棕色,与我们曾见过的任何瓷砖都不同。
“看见了吗?”父亲自豪地吻着母亲的额头,“我说过我会考虑这事的。
”
只过了一个月,我们就发现了他是怎么办到的。
那天当我一个人在家洗澡时,一个灰色头发、穿着领尖有纽扣的白衬衫的男人带着一对年轻情侣进了浴室。
“这些是我们的‘火山红’瓷砖,直接进口自意大利。
”他指着地上的瓷砖说。
那天吃晚饭的时候,我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事,父亲这才揭开了他的秘密。
由于他没钱买瓷砖,他就和瓷砖公司达成了交易:他们免费提供瓷砖给我们,而父亲让他们把我们的公寓当作样板房。
出租车已经到了我父母现在住的大楼楼下,当我们下车时,父亲依然握着我的手。
②“我就喜欢在这种情况下做决定,当没有什么可以失去时,怎样都是赚了。
”他重复道。
当我们打开公寓的门,扑面而来的是愉快、熟悉的气息,十数种颜色的瓷砖,以及唯一的强有力的希望。
也许这一次,生活和父亲也会令我们惊讶不已地达成另一个意想不到的交易。
(2016年8月第15期《读者》,有删改。
)
12.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4分)
13.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精神面貌?请简要分析。
(4分)
14.文中多处运用了插叙,请说明插叙7岁搬家这一情节的作用。
(6分)
15.请探究文章结尾“也许这一次,生活和父亲也会令我们惊讶不已地达成另一个意想不到的交易”的丰富意蕴。
(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 (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 题。
给自己留一点不知情权
朱铁志
因为在杂志社工作,社会联系较多,各种赠阅报刊和书籍应接不暇,整天沉浸在广泛的阅读之中,
真可谓手不释卷,无所不知。
然而时间长了,杂多的信息并没有使我感到充实,相反,还常常在经历了头晕眼花的辛苦阅读之后,心里空落落的。
海量信息过分满足了我的“知情权”,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剥夺了我的“不知情权”,我真切地感到了“选择”的必要性。
因为在信息爆炸的当今世界,如果失去了选择的能力和自制的毅力,我们的头脑就会成为叔本华所说的“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开卷”不仅无益,而且多半“有害”。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固然不可取,但人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知情权”吗?如果不是出于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的关注,在其它方面真的有必要知道那么多吗?给头脑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空白,以便填充更必要、更有价值的东西,岂不是更好的选择?索尔仁尼琴说过:“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
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
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
这是极有见地的观点。
在我看来,如今泛滥在各种媒体上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信息是“废话”和“空谈”,它们既不提供任何新知,也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智慧含量,不能对丰富人们的思维起到丝毫积极作用。
在“后出版时代”,特别是网络微博时代,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成为“作者”,“日子”固然可以成书,“月子”当然也未尝不可。
一个不假思索的读者如果放弃选择,就会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生命放任在别人的“日月”之中,将自己并不宽敞的头脑任由混乱的思想跑马。
问题在于,他有“跑马”的自由,难道我们没有不让他乱跑的自由吗?没有选择的权利吗?
当然有,但我们常常轻率地放弃它。
为什么?因为我们经常是懒惰的、被动的,对自己不负责任的。
久而久之,逐渐丧失了应有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
以网络阅读为代表的“浅阅读”省时、省力、轻松、好玩儿,但鱼龙混杂,少数有价值的信息总是淹没在大量垃圾信息之中,不待挖掘出来,早已令人疲惫不堪,忘了自己的目标。
虽然表面上是无所不知的“知道分子”,但很难掩饰“博学的无知”的本来面目。
其实,一个人想搞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不难,难的是弄明白不要什么。
因为人的本性原本贪婪,凡是好事当然多多益善,何况读书又有“好学多思”、“博雅俊逸”的美誉,撒开读呗。
岂不知,“撒开”就是“束缚”、就是“枷锁”,从此让你失去自我,成为任人摆布的傻瓜。
不“撒开”怎么办?当然就要选择,就要有所读,有所不读。
谁来选择?自然可以请教饱学之士,可以借鉴“推荐书目”之类。
问题在于,真正有学问的家伙往往不喜欢向青年推荐书目,也不屑于某些以权威自居的人推荐的书目。
那怎么办?只好靠自己,靠博览基础上的“慧眼”和“专精”吧。
(选自《书摘》2008年第9期,有删改)
16.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17.作者认为要使自己的头脑不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有哪些正确做法?(6分)
18.怎样理解文中划线句中“博学的无知”。
(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准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月有阴晴圆缺,世人悲喜因之而生,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三语文2018.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页,供选考历史的考生作答。
本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
语文II (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
(10分)
学者不谋道久矣,然道固不茀废,而圣人之书如日月,卓乎其可求,苟不为刑祸禄利动其心者,则勉之皆可至也。
惟足下力焉而不止,则不必相见以目而后可知其心,相语以言而后可尽其说也。
以所示文求足下之志苟不惑而止则仆将见足下大发于文著于行而质于行事以要其成焉。
(节选自欧阳修《答孙正之侔第一书》)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
21.欧阳修的个人成就较高,他创作的《▲》是我国最早的诗话,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体裁,他还曾独立修撰了史书《▲》。
(2分)
22.在这段回信的节选文字里,欧阳修向友人孙侔主要表达了哪两层意思?请简要说明。
(3分) 二、名著阅读题。
(1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狂人日记》是一篇表现内心生活的小说,作品采用象征的手法构思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其语言似杂乱实敏锐,既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又象征着新文化的声音。
B.奥菲莉亚虽然爱慕哈姆莱特,但在父兄卑劣的怀疑和诽谤下,遵从他们的意愿,不与哈姆莱特接近,却又成为他们刺探王子的工具,她所受的宗法家庭的教养和管束决定了她的绝对驯服和无知。
C.《三国演义》中,袁绍因好大喜功拒绝采纳沮授休养生息的建议,贸然出兵攻打曹操,最终大败;曹操因生性多疑中了诸葛亮的反间计,杀了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最终在赤壁之战中惨败;诸葛亮因个人感情任用毫无作战经验的马谡为主将,致使街亭失守。
D.欧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给了堂弟查理,却等来了查理的忘恩负义和无情抛弃,但她毅然偿清了叔父的债务,成全了查理的婚事,直到最后成了有钱的寡妇,热衷于宗教和慈善事业,才终
于从大量的金钱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安慰。
E.《茶馆》里的秦仲义是裕泰茶馆的房东,是维新运动后的新生民族资本家,他惨淡经营几十年的“实业”被国民党政府没收,直到老年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24.简答题。
(10分)
(1)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揣摩下面两回中说话人的言外之意。
(6分)
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
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第八回)
宝钗指他(小丫头靛儿)道:“你要仔细!我和你玩过,你再疑我。
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
”(第三十回)
(2)阅读《边城》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4分)
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
船慢慢拉过对岸了。
客人站在船头同翠翠说话。
“翠翠,吃了饭,和你爷爷到我家吊脚楼上去看划船吧?”翠翠不好意思不说话,便说:“爷爷说不去,去了无人守这个船!”“你呢?”“爷爷不去我也不去。
”“你也守船吗?”“我陪我爷爷。
”“我要一个人来替你们守渡船,好不好?”
砰的一下船头已撞到岸边土坎上了,船拢岸了。
选段中的“客人”是谁?从选段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翠翠?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5~27题。
文学既是“再现”,也是“表现”,但这种“再现”和“表现”的行动指向,并非理性主义的所谓“本质”,亦即传统观念上的“真理”。
文学的指向在于人本身,在于人的存在。
如果文学注定要与真理结缘,那么,它所揭示的也并非传统哲学与科学的真理,而是“存在之澄明”。
文学艺术的根本价值即在于把握存在之真理。
人无法抛弃固有的存在,也就无法逃避存在的冲突。
文学艺术既然是人类迄今所找到的最能切入存在的方式,它以此而宣示人本身,表现人的本质选择,则必然表现为存在的冲突。
这种“表现”是存在所必需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文学艺术正是以这种不可替代的方式把握着存在之真理,调节着存在的冲突,从而消解唯理性主义文化倾向的弊端,同时也消解人在存在的行动中所不可避
免的烦恼、焦虑、虚无感乃至于痛苦等等。
如果科学是人类借以生存的需要,那么,文学艺术则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因为从根本上讲,自然所赋予生命的意义是诗意的,但日常生活却被非诗意遮蔽着,而文学艺术从产生之日起,便以其无限多样的艺术品格,执著地、甚至不无悲壮地在寻求“诗意的栖居”。
因此,我们总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引领以“去蔽”,从而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走向人类本真的生活状态。
唯理性主义的文化不可能独自构建一个完美的世界,如果没有文学艺术与之并存,那么,对于人本身而言,这个世界将显得毫无生趣而最终失去它的意义。
文学艺术,尤其是居于中心地位的文学,它作为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也正是以此显示了另一种文化——人文主义文化的伟大存在价值。
“文学当然不会死亡”,不仅不会死亡,而且其前景将更加辉煌。
我们毫无理由以悲观的眼光去看待当今世界的文艺现实。
事实上,当存在主义在上世纪中叶将“存在”凸现出来以后,随着本质主义的日渐消解,文学也以其自然的律动而日益趋向大众化和社会化,进而将真正成为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
不管我们对文学所持观念如何,这都是事实,而且是人类文明又一大进步的事实。
(节选自梁中杰《存在的冲突与文学的价值》,有删改)
25.材料中,作者提到了哪两种文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推断说明这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
(6分) 26.请解释“诗意的栖居”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分)
27.作者认为文学“不仅不会死亡,而且其前景将更加辉煌”。
请根据材料,概括作者这样判断的理由。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