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检测结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7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检测结果分析
刘素春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Ins)、C肽(C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 测定在糖尿病(DM)分型和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以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雅培i2000发光仪检测Ins、放射免疫法检测CP和免疫胶乳法检测HbA1c 经临床确认的DM患者257例.结果 257例DM患者中空腹标本血清Ins和CP水平DM2组明显高于DM1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血浆HbA1c水平DM2组稍高于DM1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Ins和CP释放试验结果,两组病例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释放曲线均比较低平,水平峰值均比正常人群延滞,在2h才达峰值,且3h后仍未回落到空腹水平.结论空腹Ins、CP 水平可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HbA1c检测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在临床上联合检测空腹血糖、Ins、CP及HbA1c,将更有助于DM的诊断及疗效监测.
【期刊名称】《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33)003
【总页数】2页(P285-286)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
【作者】刘素春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检验科,广西,南宁,53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糖尿病(DM)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可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例如肾脏损伤、血管系统疾病等,严重损害人类健康。
对血糖异常患者进行DM相关检测,是评价胰岛功能、是对DM进行早期诊断、分型和观察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有效手段[1]。
笔者对257例DM患者检测其空腹血糖(GLU)、胰岛素(Ins)、C肽(CP)及糖化血
红蛋白(HbA1c)水平,为 DM 分型、治疗以及预后提供客观依据,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按中华糖尿病学会1999年正式采用的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确诊的DM
患者257例,分DM 1组和DM 2组,均来自本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患者。
DM 1组54例(男33例,女21例),年龄13~40岁,平均 23.1岁。
DM 2组203例(男
110例,女93例),年龄31~83岁,平均45.7岁。
1.2 方法257例患者分别于清晨空腹时和口服75g糖后1、2、3h采血立即送检。
血糖采用氧化酶法检测,使用日立公司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血清Ins采用雅培公司生产的i2000化学发光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检测;CP测定采用放
射免疫法,试剂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血浆HbA1c测定采用离子交换层
析法,试剂由美国Bio-Rad公司提供。
操作方法严格按照仪器、试剂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257例DM患者空腹时两组血糖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 Ins和CP
水平DM 2组明显高于DM 1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血浆
HbA1c水平DM 2组稍高于DM 1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病例血
浆HbA1c水平与空腹血糖均呈良好的正相关(r=0.815,r=0.734),结果见表1。
表1 DM 患者空腹标本GLU、Ins、CP和HbA1c水平比较(±s)组别 n
GLU(mmol/L)Ins(uU/ml)CP(ng/ml)HbA1c(%)DM1 54 9.82±1.89 10.7±4.1
0.71±0.24 9.46±1.57 DM2 203 10.35±2.21 25.2±10.3 1.46±0.53 11.24±2.05 t 1.61 10.12 10.12 5.93 P>0.05 <0.01 <0.01 <0.05
2.2 两组DM 患者口服75g糖后,分别于1、2、3h抽血送检,进行Ins、CP检测,统计释放试验情况,结果两组病例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
DM1组Ins在正常水平或偏低,Ins和CP释放曲线均比较低平;两组病例Ins和CP 水平均峰值均比正常参考值延迟,在2h才达到峰值水平,且3h后仍未回落到空腹水平,见表2。
表2 两组DM 患者口服75g糖后CP释放试验比较(±s)与本组0h比较,a:P <0.01,b:P<0.01组别n 0h 1h 2h 3h DM1 54 Ins(uU/ml) 10.7±4.1
16.3±6.5a29.1±13.3a17.8±9.2a CP(ng/ml)
0.71±0.241.15±0.64a1.41±0.82a1.31±0.71a DM2 203 Ins(uU/ml)
25.2±10.344.2±30.6b54.1±33.6b38.7±26.3b CP(ng/ml) 1.45±0.53
2.61±1.27b6.55±2.63b
3.48±1.74b
3 讨论
3.1 DM1与DM2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不同[2]。
DM1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病因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到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破坏,自身不能合成和分泌Ins。
DM1发病时DM症状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即有酮症倾向,需终生用Ins治疗,一旦中止Ins治疗则威胁生命。
在接受Ins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β细胞数量也有所增加,临床症状好转,可以减少Ins的用量,过后,随着病情进展,仍然要靠外援Ins控制血糖水平和遏制酮体生成。
DM2发病年龄多数在35岁以后,主要与遗传、肥胖及Ins抵抗有关,起病缓慢、隐匿,血糖升高,无明显酮症倾向。
部分病人是在健康检查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
多数病人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可稳定控制血糖;但仍有一些病人,尤其是非常胖的病人需要外源Ins控制血糖。
3.2 C肽是由3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是Ins原分子中连接InsA链与B链的连接肽。
在循环血中的Ins在肝脏部分被灭活故测定的血浆Ins尚不能确切地反映胰岛B细胞的分泌状态。
C肽抗体与Ins不发生交叉反应,不受外源性Ins的影响,并且几乎
不为肝脏摄取和代谢,半衰期比Ins长2倍多,所以检测血清C肽水平能准确反映出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3]。
本组释放试验结果显示,餐后Ins、CP的平均峰值不是在正常的 1h而是在餐后2h出现,且3h未回落到空腹水平,反映胰岛β细胞存在内分泌迟缓的现象,由此证明DM患者的胰岛功能已经存在障碍。
3.3 胰岛β细胞等量分泌Ins和CP,同时测定这两者,可推测内源性Ins的分泌情况,而CP不受外源性Ins的影响,在体内降解较Ins慢,故CP更能准确反映胰岛β细胞的功能。
机体在高血糖状态下,可刺激残存胰岛β细胞分泌CP和Ins,使少数DM
患者的CP和Ins绝对值可正常。
本组统计资料显示,DM1患者其CP、Ins均显著低于DM2患者(P<0.01),这可能与Ins绝对缺乏和 Ins抵抗相关,由此空腹 CP、Ins检测可为 DM分型及选择应用Ins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对于评价DM患者胰岛
β细胞功能、损伤程度、确定DM 类型、是否用Ins维持治疗以及减少并发症发
生有重要意义。
3.4 HbA1c是血液中血红蛋白中2条β链N端的缬氨酸与葡萄糖进行的非酶缩合产物,目前HbA1c作为DM筛选、诊断、血糖控制、疗效考核的有效检测指标,在
临床中已得到了广泛使用。
HbA1c的测定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中血糖的平均
水平,是DM的宏观指标;血糖的测定则是反映某一时间点的血糖水平,是DM的微
观控制指标。
两项指标均反映血糖控制水平,只是反映时间有所不同。
通过直线相
关分析,DM患者空腹血糖与HbA1c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15),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4]。
若同时检测GLU和HbA1c可反映病人治疗中的真正状态,使医生能及时发现病情波动的具体时间,可以为临床提供较为可靠的血糖信息。
参考文献:
[1]王迎新,赵景安,姚玲.2型糖尿病158例胰岛功能测定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综合版,2007,9(17):138.
[2]Honen J,Sjoros M,Knip M,et al.Estimation of genetic risk for type 1 diabetes[J].Am J Med Genet,2002,115(1):30.
[3]张清贵,王卫民,翁孝刚.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和血尿C肽在糖尿病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1):1010-1011.
[4]凌聪.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诊治中的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