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江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17高一上·静海月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 从人们早就耳濡目染的传统曲目《天仙配》《女驸马》,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佳作《徽州女人》、《雷雨》,这一发展历程表现出黄梅戏艺术旺盛的生命力。
B . 登上华山的高峰后,游客们十分兴奋,他们居高临下,指点江山,赞美着眼前的大好风光。
C . 在上海召开的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组织者数典忘祖,拒绝使用汉语,从论文汇编到演讲、提问,乃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
D . 近年来,人们购买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热情蔚然成风,主要是因为国产品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也可能与某些国际品牌多次发生因质量问题被召回的事件有关。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广州大学城的规划编制,除中心城区设计方案尚在咨询外,其余均已进入建筑设计。
B . 布莱尔在清华大学座谈时说,未来几十年,10多亿人口的中国将会面临更多的发展。
C . 一些国外媒体和经济专家认为,某些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言论是没有道理的。
D . 我国将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以及档案管理等。
3. (2分) (2019高一上·汪清期末) 下面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 天气炎热,同学非要请我吃冰激凌,我只好笑纳了。
B . 你的光临,让蔽店蓬荜生辉。
C .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李华同学荣幸地加入我们的班级。
D . 你家母让我跟你说,这周末一定要回家。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4分)
4. (6分) (2019高一上·吉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
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
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
“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
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
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
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
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
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
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
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
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
但这是创作状态。
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
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
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
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
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
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
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
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
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
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
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 . 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 . 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要在“变”中继承“常”。
C . 在传播上,尽量用最生动的语言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 .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
“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 . 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 .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
这便是创作的境界。
D . 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 . 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 . 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 . 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 . 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5. (20分) (2017高二下·临沭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梦想者
【美国】阿尔弗莱德•科波
两个火箭分开半英里耸立着,而梦想者开始了他可怕的梦魇……在沙漠里黄铜色的天空下,这两个耸立的火箭看起来又高又亮。
丹比穿着他笨重的压力装,站在那里看着它们。
他的心在歌唱:“这就是我生来要追寻的……”
他让他的想像力奔驰,想像自己已经在空中,狂饮着造物者的荣耀。
“太阳和星星在紫色的天空中一起闪耀着,而在下面的地球只是一堆绿尘……”他想。
佛得曼碰了碰他的肩膀:“准备好了吗?”
丹比回到现实并点点头,随着佛得曼和一小群技师穿过沙漠向火箭走去。
发射器的内部就像一个冷冷的洞穴一样。
丹比让他自己融入那冷冷的气息中,他拉下一个手套,露出手臂让佛得曼注射。
这个精神医生安静地准备注射器。
现在,他转身向下看着丹比。
“好了,可以打针了。
”他安静地说,“这会让你在最难过的那段时间好好休息。
”
技术人员完成了他们的检查。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走过来祝福丹比,然后鱼贯走进炽热的日光中。
“你很确定?”佛得曼问,“你真的要去吗?,。
“天啊!”丹比想,“他竟然问我要不要去!我一生等待的就是此刻。
从有记忆以来,我就梦想着它,为它而活,佛得曼竟然问我要不要去!”
“是的,”丹比说,“我要去。
我赢得这个权利了,对不对?”
精神医生虚弱地笑一笑:“你赢得这个权利,这是没有疑问的。
但,孩子,想一想,你一生在追求一个梦,现在你正好抓到它,你花了许多年梦想你会是第一个上月球的人,但……”
“佛得曼,听着,”丹比用紧张的声音说,“自我有记忆以来,我一直为这个目标努力着。
甚至当我还是个孩子时,就因此被讥笑,被排斥。
我是不同的。
我总是很孤单,只有这个梦才是我的伙伴。
我现在有了这个机会,你能问我是不是要它吗?你问得一点道理都没有。
为什么你不干脆问我要不要呼吸?”
佛得曼瞥了一眼他的表:“你还有时间改变主意,你是知道的。
有一位后备太空人也准备好了。
”
丹比转开他的脸。
“他实在太过分了,分明是看不起我……”他想,他希望这个昏庸的笨医生能出去,让他静一静。
“你活在幻想中,”佛得曼追问着,“这是为什么你总是很孤单,对不对?”
丹比没有回答,佛得曼挖得太深了。
孤单……他太了解那种感觉了,它就像一股寒气爬上他的心头。
记忆的碎片割得他流血。
他以前太孤单了。
他的梦使得他被排斥,因此他只好转而内求,寻求他的梦想的陪伴。
但外在世界还是不停地在伤害他。
他记得他的母亲问:“为什么你老是看书?而且看些垃圾!为什么你不出去和其他的孩子玩?”他能告诉她他只希望有一天能站在另一个星球的土地上,然后看着地球在天空中吗?在十二岁的年纪?她总是讥笑他。
还有他父亲。
“我们有一天能上月球吗,爸爸?”
“孩子,不要问那么笨的问题……”
“你认为这就是答案了,对不对?”佛得曼的声音继续响起,就像夏天里的蜜蜂的嗡嗡叫一样,
“你会不会又像小时候一样恐惧孤单呢?你不怕在空中只有你自己一个人吗,丹比?”
“为什么他一直激我?”丹比气愤地想。
“闭上你的嘴出去吧!”他对着佛得曼叫道,“让我一个人在这里,一个人,一个人,一个人……”他的思想在说话。
“好吧!孩子,我很抱歉。
”佛得曼笨拙地在他的肩膀上拍了拍。
他从架子上拿下头盔,轻轻地戴在丹比的头上。
然后走了出去。
丹比半昏迷地躺着,等待着火箭发射而来的震动。
终于来了,他觉得压力变大,胸口很痛;太空装拉紧时,他的肉被扯得很痛。
然后是一片漆黑。
只有一小点光线在他自己的宇宙里燃起。
只有他看得到。
他在黑暗中醒来,心快速地跳着。
成功了!梦想终于成为事实了。
他吃力地移动,因为火箭的推进力震动太大。
他起身做第一次的视察,当他从望远荧幕上看到太阳和星星在黑色的天空中闪耀时,他叫了出来。
这个天空比他所想像的要大得多,冷得多。
有一种无边际,黑绿交接的感觉紧抓着他的喉咙。
回忆又像潮水一般涌来。
“爸爸,我们会到月球去吗?”
“别傻了,孩子!”
他想起回忆的苦楚,但他更惊异地发现他竞紧抓着回忆不放。
在这无边际的空寂中,他充满了对人类的回忆,对地球的回忆。
一个接一个地,他操作其他荧幕,直到最后他被这像玻璃一般透明的空间包围。
星星又远又冰冷,太阳也很遥远。
一阵强光弄痛了他的眼睛,丹比突然觉得他在往下掉,掉向一个无边际的黑暗世界。
他爬到躺椅,紧紧地抓着,呼吸压迫着他的喉咙。
他觉得孤单。
然后他看到地球,它是个绿色的被云包着的球体﹣﹣不真实而遥远。
他感觉一种疯狂﹣一无理智的恐惧。
“这跟梦想中的一点都不像!”他狂野地想着。
在梦里,他一点都不害怕。
梦里只有荣耀和得意,没有这些广大的空寂和隐藏的、折磨人的﹣一孤单!丹比尖叫着。
叫声在他的头盔里回响,更增加了他的恐惧。
他不停地尖叫又尖叫……当活门打开时,他还在尖叫,心理医生们用手按住他,然后把他带到沙漠的阳光下。
“我曾试着警告你,”佛得曼很温和地说,“但就像你说的,你赢得这项权利去尝试。
”
从医院病床上那虚弱的个体传来弱小的声音:“都是骗人的,全部都是﹣﹣这是个诡计。
”
佛得曼摇摇头:“并非如此。
那些景象是人造卫星实地拍摄的,震动效果则是离心力的二倍。
这整个设备只是人造的训练仪器,用来淘汰明显不合适的人。
”丹比严厉地说:“就像我……”
“恐怕是,我的孩子。
你看,太空飞行不适合孤单、敏感或想像力丰富的人。
这些人都会受不了的。
”佛得曼站了起来,“星星只属于那些呆板、无聊的人,他们可以面对任何孤单。
对他们而言,没有意义也没有恐惧。
”
他可以听到丹比压抑的哭声,在门口站了好一会儿后,看着这心碎的人躺在白色的病床上。
他伤心地摇摇头说:“星星、太阳是不属于你的,你有太多的梦想,太深的感情……而这些梦,不适合爱作梦的人,因为破碎后,永远难以补偿……”
(1)概括“梦想者”丹比的形象特点。
(2)理解文中画线的语句。
①为什么你不干脆问我要不要呼吸?
②星星只属于那些呆板、无聊的人,他们可以面对任何孤单。
(3)为什么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佛德曼对丹比的提醒和劝阻?
(4)小说题目是“梦想者”,最后写的是梦想的破灭。
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
6. (18分) (2016高二上·潮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下列小题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
《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
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
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
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
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
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
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
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
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
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
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
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
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
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
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
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
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
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
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
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
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
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
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
一般的作家写了30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
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
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
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
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
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
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
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
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
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
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林清玄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成功的意义在于快乐,这给予人们深深的思索: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B . 周作人喜欢掉书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点点自己的思想,所以林清玄喜欢却不认同他的作品,周作人也没有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C . 林清玄觉得人应该站在传统上,这样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而今我们放弃传统,造成我们无法理解生活中深刻的部分,没有自信。
D . 林清玄认为慢生活其实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慢生活”并不是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它同样可以让人充满斗志。
E . 对于如今出版界的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
(2)这篇访谈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3)从访谈的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4)在林清玄另一本书《平常茶非常道》这本禅茶文化散文中,他说:“我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
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7分)
7. (7分) (2020高二下·嘉兴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②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①终食:一顿饭的功夫。
②造次:仓促匆忙。
(1)第②则材料中所说“其道”即指第①则材料中的“________”字和第②则材料中的“________”字(2)根据两则材料,简单说明儒家对君子生活方面的要求。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8. (10分) (2019高三上·盐城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斗百花
柳永
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
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闲垂飞絮。
春困厌厌,拋掷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
终日扃朱户。
远恨绵绵,淑景①迟迟难度。
年少傅粉②,依前醉眠何处。
深院无人,黄昏乍拆秋千,空锁满庭花雨。
【注释】①淑景yĬng日影,此处指美好的光阴,②年少傅粉:年轻貌美的男子,此处指女子的丈夫。
(1)词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词情景交融,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词作简要赏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1分)
9. (1分)故不积跬步,________。
(荀子《劝学》)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7分)
10. (2分) (2019高三上·淄博开学考) 请根据下面材料给出的提示,选择适当的汉字加以拆解并再仿写两个句子,保持衔接连贯。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四五人饮酒,半酣之时,约定以字为令。
一人先曰:“田字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十字推上去,古字赢一钟。
”遂饮一杯。
第二人接着说:“固字不透风,古字在当中;古字跑出去,咕字赢一钟。
”第三人说:________。
第四人说:________。
11. (5分) (2018高三下·中山模拟) 三段论是以一个大前提(一般性原则)以及一个小前提(附属于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引申出一个符合大前提的结论(特殊化陈述)的过程。
请根据示例,判定题目所给的结论哪一个是正确的,写出序号,并依据示例的形式,写出正确结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
示例:
所有公民都要遵守法律,(大前提)
张三是公民,(小前提)
所以,张三要遵守法律。
(结论)
题目:
假定:①所有的爱斯基摩土著人都是穿黑衣服的;
②所有的北婆罗洲土著人都是穿白衣服的;
③绝没有穿白衣服又穿黑衣服的人;
④A是穿白衣服的一个人。
请根据以上条件,判定以下结论哪一个是正确的。
①A是北婆罗洲土著人。
②A不是爱斯基摩土著人。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9高一上·番禺期末)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