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涛《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府与公共管理)【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张军涛《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 行政方法【圣才出品】

张军涛《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  行政方法【圣才出品】

第10章行政方法10.1 复习笔记一、基本的行政方法行政方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贯彻行政管理思想,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而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措施和技巧的总和。

1.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指政府凭借政权力量,依靠从上到下的行政组织制定、颁布政策、指令、计划来实现国家对行政工作的领导、组织和管理的目的,具有控制、制约、调整、协调社会各地区、各部门行政管理工作的方向,保证行政执行的集中统一,实现国家、社会所期望达到的管理目标的功能。

行政手段是上级行政机关或上级领导对下级行政机关或工作人员发出的强制性要求,下级必须无条件服从;它要求通过权威的手段将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准确无误、坚决有力地推行和落实。

(1)行政手段的基本特点①权威性行政手段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行政命令接受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主体的权威大小。

提高领导者的权威有助于提高行政手段的有效性。

②强制性行政强制要求人们在行动目标上必须服从统一的意志,上级发出的命令、指示、决定等,下级必须坚决服从和执行。

③垂直性行政指示、命令按行政组织系统的层级纵向直线传达,强调上下级的垂直隶属关系,横向结构之间一般无约束力。

(2)行政手段的内容①行政命令行政命令是凭借国家政权的权威和权力,主要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由上级按纵向垂直的行政隶属关系,直接调节和控制下级的行政活动,带有强制性。

②行政引导行政引导是指上级对下级行政活动的控制,不采用命令的方式,而是采用指明方向、加以引导,进行说服规劝。

这种引导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将取代行政命令手段,并日益显示出其在行政手段中的重要性。

③行政信息行政信息是指上级行政部门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和工具,提示下级在行政活动中应按照上级意图自行抉择,从而起到宏观调控的某种目标,这种方式将突破行政手段纵向联系的典型运用方式,向横向联系方面发展。

④行政咨询行政咨询是指行政系统的上下级之间或地方政府之间,就行政活动的某些疑难问题提供咨询服务,从而提高某些行政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完善程度,这也是值得提倡与发展的行政手段。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导 论【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导 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导论1.1 复习笔记一、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1.公共管理的概念(1)公共管理概念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及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①公共管理概念的三重含义a.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中的管理;b.公共管理是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c.公共管理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机构或组织对社会的管理。

②对公共管理的概念进行的分析a.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广泛的具有公共性的组织;b.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具体表现则是提高社会治理活动的效率、促进社会发展和保证全社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c.公共管理的手段或途径是多样的,主要是由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三个方面构成。

d.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多元社会治理主体构成的、以合作关系为纽带的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统一整体。

(2)公共管理的特征①公共管理不以营利为目的。

②公共管理由公共管理组织内部的行政管理和外向的社会管理两个部分构成。

公共管理则要求把公共管理组织自身的行政管理与对外部的社会管理区分开来,把社会管理放在中心位置上,让组织自身的管理从属于社会管理的要求。

③公共管理担负着健全社会的责任,这是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以及日常生活管理的最为根本的区别,也是它与以往任何一种社会治理方式的不同之处。

私人组织的管理(如企业管理等)只求组织自身的完善,即通过组织自身的完善去提高与其他组织相比的竞争力。

2.公共管理产生的历史前提(1)公共管理得以产生的历史背景后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是公共管理得以产生的总的历史背景:①20世纪80年代,政府的社会治理适应性不足引起了一场全球性的行政改革运动,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危机事件的频发更说明,在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今天的社会问题。

②由于后工业化和全球化,公共管理突出地反映出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

《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一、学科概述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事务管理的新兴学科,主要政府、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等公共部门的管理实践和理论。

它旨在揭示公共管理的本质、规律和价值,为公共部门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理论指导。

二、研究内容1、公共政策:研究如何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包括政策制定、实施、评估和调整等环节。

2、公共组织:探讨公共组织的结构、功能、运行和管理等问题,包括组织的设立、运作、监督和改革等。

3、公共领导:研究领导理论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包括领导力、沟通技巧、团队建设和危机管理等。

4、公共财政:分析公共部门的财政管理,包括预算制定、执行、审计和监督等。

5、公共服务:探讨公共服务的提供、评估和改进,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

三、学习方法1、掌握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现实问题:结合现实中的公共管理问题,深入剖析并寻求解决方案。

3、跨学科学习:结合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视野并加深对公共管理的理解。

4、案例分析:学习并分析经典的公共管理案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参与讨论: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术交流活动,与同学和老师互动,分享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

四、学习价值1、深化理论认识:通过对公共管理学的学习,深入了解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2、提高实践能力:掌握公共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公共管理学,一个看似高深却又充满着实用性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公共政策、公共机构、公共资源等公共领域的管理原则、方法和实践。

这门学科的魅力在于其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它帮助我们理解公共领域的复杂性,并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在深入学习公共管理学之前,我一直对公共管理感到困惑。

在我看来,公共管理似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

然而,当我开始深入研究这个领域,我逐渐发现了其背后的真相:公共管理并非单纯的理论,而是一种实践,一种对公共领域中各种问题的解决策略。

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圣才出品】

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圣才出品】

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部门⼈⼒资源管理)【圣才出品】第六章公共部门⼈⼒资源管理1.什么是公共部门⼈⼒资源?答:⼈⼒资源是指在⼀个国家、地区乃⾄⼀个组织内,能够作为⽣产性要素投⼊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活动中的全部劳动⼈⼝的总和。

公共部门的⼈⼒资源是指在公共部门中⼯作的具有劳动能⼒的各类⼈员的总和,是整个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公共部门⼈⼒资源的内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度作了具体的限定:(1)公共部门⼈⼒资源管理是指,公共部门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其管辖内的⼈⼒资源所进⾏的规划、获取、维持和开发等⼀系列管理⾏为。

它由纯粹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资源管理和准公共部门即第三部门⼈⼒资源管理两部分构成。

(2)公共部门⼈⼒资源管理,是以国家⾏政机关和国有事业机构公共部门⼈⼒资源为主要对象,依法对其所属的公共部门⼈⼒资源进⾏预测、规划、考录、使⽤及其⼯资、保障等项⽬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

(3)本书认为,公共部门⼈⼒资源管理就是指,对从事公共事务的⼈员进⾏规划、录⽤、使⽤、培训、保障等管理活动的总和。

它具有以下特点:①权威性公共部门⼈⼒资源管理的主体却是拥有⼀定国家权⼒的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是凭借国家权⼒和公共资源对公共部门⼈⼒资源进⾏管理的。

②公益性公共部门⼈⼒资源管理的⽬的是:提⾼公共部门⼈⼒资源的素质,提升公共部门⼈⼒资源的价值,其⽬的不是为公共部门⾃⾝谋求利益,⽽是为全体⼈民谋求公共利益。

③复杂性公共部门特别是纯粹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是⼀个纵横交错、层层节制的组织结构体系,这样的组织体系是按照完整统⼀原则建⽴起来的,要求⽬标统⼀、事权统⼀和功能配置统⼀。

建⽴完整统⼀的⼈事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范围是遵循统⼀原则、⾼效管理公共部门⼈⼒资源的基础。

公共部门⼈⼒资源管理权的划分是⼀项复杂的系统⼯程,这种复杂性是任何其他组织⽆法⽐拟的。

④法制性公共部门依法对⼈⼒资源进⾏管理,具有很强的法制性,这也是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资源管理的鲜明特点。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第三章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第三章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圣才出品】

第三章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3.1 复习笔记一、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公共组织运用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作为或可能成为组织成员的人所进行的管理,其基本的管理理念是把这些人看作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对这类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1)20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西方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的生存压力也随之加剧,因而迫切需要寻找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新途径。

(2)进入80年代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开始进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这源于许多学者试图提出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理论来解释、预测、指导管理者的管理实践。

(3)9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研究者开始对“人力资源”的概念进行反思,部分学者重新提出以“人力资本”的概念取代“人力资源”的概念。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1)人力资源是由劳动者的智力、体力、知识、技能等所决定的综合素质或劳动能力。

在广义上,人力资源也可以被理解成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被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人口的总和。

人力资源这个概念包括两个层面:①从质量的角度看,人力资源包括劳动者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价值观和劳动态度五个方面;②从数量上看,人力资源是一个集合概念,它不单指劳动者个体,而且指某个国家、地区、部门或组织所拥有的劳动力人口总量。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①从权力的最终来源看,国家的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宏观管理主体。

②中观管理主体包括全国和国家各级人力资源管理或公务员管理部门,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主要职能是这类部门的主要特征。

③私人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则主要是微观层面上的,是企业等私人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人事经理。

(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主要分为价值环境和制度环境①价值环境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被视为经常发生冲突的基本社会价值之间连续互动的过程。

张军涛《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 人事行政【圣才出品】

张军涛《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  人事行政【圣才出品】

第5章人事行政5.1 复习笔记一、人事行政概述人事行政的核心内容,是负责对政府公务员的录用、考核、任用、培训、交流、回避、薪酬、纪律、责任、辞退、退休等具体环节的管理,涉及公务员的“进”、“管”、“出”,决定了政府自身对公务人员管理的成败,也决定了整个行政管理工作的成败。

1.人事行政含义(1)广义的人事行政是指国家人事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工作所进行的综合性管理活动,它包括对各类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机构编制工作进行管理。

(2)狭义的人事行政是指各级政府的人事部门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和措施对政府公务员所实施的管理活动,它包括对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培训、交流、回避、工资、福利、保险等进行管理。

2.人事行政地位与作用人事行政是行政管理的关键,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中的首要职能。

人事行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1)人事行政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人事行政是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

(3)人事行政是推动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

3.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1)公平竞争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做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主要表现在:①公开;②平等;③竞争;④择优。

(2)功绩制原则功绩制原则强调对公务员的管理要注重实绩,按照功绩实施晋升。

它要求根据客观的标准来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才能以及其他素质,决定是否录用、升降、奖惩等,并以此作为激励公务员勤奋而又创造性地工作的重要手段。

(3)依法管理原则依法管理原则要求把人事行政的目的、要求、内容、步骤和方法等,通过立法程序规范起来,用法律手段确保人事行政管理的有效实施,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对公务员的管理必须有法律依据,做到依法管理;②公务员行使权利、履行职责,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做到依法行政。

二、人事行政历史沿革1.中国古代人事行政演变中国古代人事行政制度经历了发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共管理的新策略【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共管理的新策略【圣才出品】

第13章公共管理的新策略13.1复习笔记一、公共服务的民营化1.民营化的意涵(1)民营化的含义公共服务的民营化是指由市场或民间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即政府部门通过契约外包、业务分担、共同生产或解除管制等方式,将部分职能转由民间部门经营,政府只须承担财政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成败的责任。

公共服务民营化的类型主要有:撤资、委托、替代。

(2)民营化的主要目的①利用市场经济的“经济原则”与“效率原则”,改善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②针对某些政府职能和政府业务,给予删减或终止,以缩小政府活动和政府职能的范围。

(3)关于民营化的争论①支持民营化者以公共选择理论为依据,认为政府失灵经常出现,而民营化意涵某种程度的“再市场化”。

通过民营化方式,可以减少官僚体系的繁文缛节、政府的过度膨胀,可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品质与效能。

②民营化的反对者认为,民营化不但会侵害主权的完整性,而且还会腐蚀民主政治的根基。

因为,民主政治的基础乃是政治社群意识,民营化会动摇这种整体意识。

另外,市场组织的盈利取向,亦容易使公共服务在效率的观念下,忽略公共责任和公共利益。

2.民营化的类型(1)民营化基本类型①撤资公营事业或资产移转至民间。

此种移转型之民营化可经由出售、无偿移转及清理结算等策略进行。

而出售及无偿移转的对象可以是事业机构现有的员工、产品的使用者或服务对象、社会大众,以及市场上现有的其他私人企业,或事业机构原有之所有人。

而对于经营绩效不佳的公营事业,则可通过削减预算、关闭工厂以及出售资产等方式使之退出市场。

②委托政府部门委托私营部门承担部分或全部财货与服务的生产活动,但政府继续承担监督的责任。

政府委托外包的形式有:a.签约外包。

即政府将部分货品或服务委托民间提供办理。

b.特许权。

指由政府提供给私营部门经营权,但政府保留“价格率之核准权”,而费用由使用者支付。

如申请者超过一家,则可在竞标的情形下,由民众、政府共同决定核准权。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部门的资源管理)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部门的资源管理)

第五章公共部门的资源管理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公共组织运用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作为或可能成为组织成员的个人所进行的管理,其基本的管理理念是把这些人看作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对这类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见表5-1)表5-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特点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环境(1)价值环境:指公共管理活动通常被视为不同价值冲突、妥协的过程。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被视为经常发生冲突的基本社会价值之间连续互动的过程。

这些价值包括了政治回应性、组织效率、个人权利、社会公平、个人责任、有限的与分权的政府、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

(2)制度环境: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际运行的制度基础和条件,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依然是以公务员制度为基础背景的。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获取、人力资源开发与激励、人力资源保障与约束。

从统一的系统化过程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由三个环节组成,即公职人员的“入口”管理、“在职”管理和“出口”管理。

5.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1)为人力资源获取的数量和结构确定具体的标准,有利于控制公共部门成本,测算组织热恩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实施成本以及效率。

(2)规划中的费用和人员规划提供了组织的生产力水平状况以及能否实现组织绩效目标等方面的信息,决定了组织能否支付组织成员薪酬等。

(3)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成员培训等开发活动提供依据,使员工了解自身素质与组织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及时调整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6.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1)收集有关信息,包括组织内部信息和组织外部环境信息。

(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包括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总量预测和岗位需求预测。

(3)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汪大海《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服务性与共治性【圣才出品】

汪大海《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服务性与共治性【圣才出品】

汪大海《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服务性与共治性【圣才出品】第2章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服务性与共治性2.1复习笔记【内容结构图】一、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公共管理意义上的公共性,是指以政府为核心主体所实施的公共管理,必须秉持公共精神,恪守公共价值,推出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进而实现公共利益。

1.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原则(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从公共管理主体看,其管理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公共部门的行为代表着公共利益,而非私人利益。

公共管理主体并非政府一家,其他非政府公共组织、社会团体、企业、社区甚至公民个人也可以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成为公共管理主体,从而真正体现公共管理的公共属性。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部门内部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从公共管理客体看,其管理客体(对象)是公共部门内部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它针对的是全体公民,而不是某一个特别的阶层、族群、社群或社区。

公共管理客体范围所涉及的是整个公共事务领域。

(3)公共管理的职能是协调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的关系,实现公共利益从公共管理职能看,其管理职能在于协调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的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有效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4)公共管理的过程体现了公共管理权力运作的多向度和公开性①从公共管理过程看,其管理过程体现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产品供给的广泛参与,以及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

②公共管理过程实际体现了公共管理权力运作的多向度,即公共管理不仅是政府组织行使管理权责,也需要其他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和行使职责,需要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的沟通、互动和协作。

(5)公共管理结果追求社会责任和绩效要求①从公共管理结果看,公共管理活动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绩效要求,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或效率标准来进行衡量,而必须用服务效果、质量和公众满意的程度等多种尺度作标准。

②公共管理则是“外部取向”,重视项目、结果和绩效的管理。

公共管理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共组织管理【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共组织管理【圣才出品】

第6章公共组织管理6.1复习笔记一、组织的性质可以从静态、动态、生态和心态四个层面对组织的含义加以分析说明。

(1)静态的组织观静态的组织观是以组织结构为研究的主要取向。

认为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和需要,按照一定形式联合起来的,是有特定结构和活动方式的人的群体。

即认为组织是追求一定目标的人的集合体或者是权责分配关系构成的体系。

(2)动态的组织观动态的组织观是指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往行为的角度,即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分析研究组织的一种取向。

认为组织是为达到一定目标而行动的人的活动体,组织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领导、决策、沟通、协调等一系列人的活动过程,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合理安排人力、物力,使之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性整体的活动及其过程。

(3)生态的组织观生态组织观是指以组织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平衡角度为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

这种组织观强调的是:①只考察静态的结构和制度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现实环境的变素。

②既然组织是必须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有机体,故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组织理论与原则。

③组织管理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按情景的需要实行权变管理。

(4)精神的(或心态的)组织观精神的(或心态的)组织观是以心理或精神为研究的价值取向。

认为组织不仅是权责分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或是一种不断变迁的生命体,同时也是一种群体的精神和意识。

二、公共组织的特征(1)公共组织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公共组织的目的在于追求公共利益,其动机在于加强服务,便民利民,使民众获得最好的福祉。

(2)公共组织的活动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法律的权威公共组织的活动举凡预算的编制或执行、人员的晋升、资源的使用等,皆必须在宪法或法律的规范下行动。

公共组织所制定与执行的法律是带有权威性的,其效力范围及于全国,如不服从将受强制制裁。

(3)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政治越民主的国家,越注重政治权威的分立和制衡。

行政部门虽然较注重层级节制的权威,但相对地亦要接受来自于立法和司法部门以及辖区内人民和各利益团体的监督。

张军涛《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 行政决策【圣才出品】

张军涛《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  行政决策【圣才出品】

第8章行政决策8.1 复习笔记一、行政决策概述行政决策是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是政府解决公共事务的主要手段,了解行政决策的体制构建,掌握行政决策的程序与方法,寻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对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实现行政管理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行政决策的含义及特点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国家行政事务时,为了达到预定目标,根据一定的情况和条件,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主客观条件,在掌握大量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处理的事务,做出决定的行为和过程。

行政决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行政决策主体的特定性行政决策的主体是具有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以及一些依照宪法、法律规定或授权之后具备一定行政权的行政机关之外的某些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

(2)行政决策客体的宽泛性由于行政管理的范围和内容的广泛性,因此决定了行政决策的内容涵盖了行政事务的方方面面,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之外的一切社会公共事务都需要通过政府的行政决策来进行策划和管理。

(3)行政决策制定的和谐性行政决策具有与时俱进,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与国际和国内环境相联系的和谐性。

(4)行政决策的权威性旦某项行政决策生效,除特殊的情况外,决策所涉及的目标团体都要无条件地服从,表现出行政决策独有的权威性。

(5)行政决策的政治性行政决策过程是权力运用的政治过程,有交易、妥协,有针锋相对的冲突,甚至有战争。

因此,行政决策属于政治决策的范畴,是政治系统中的一类决策。

2.行政决策要素(1)决策主体决策主体即依据法定程序授予而拥有行政决策权的行政决策者。

行政决策主体同其他社会活动主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其具有国家赋予的行政权,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

行政决策的主体包括行政决策机构和参与行政决策机构的各类人员。

(2)决策客体决策客体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其职能,依法处理的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事务。

公共管理学笔记-张纲著

公共管理学笔记-张纲著

1.【识记】公共管理学的含义?答:公共管理学是以公共部门管理活动、尤其是政府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应用学科.2.【领会】管理包括哪几个层面的含义?答:1管理思想2.管理活动3.管理理论4.管理科学3. 【识记】管理活动的定义是什么?答:管理活动是指立基于明确的权威和分工之上的组织管理活动.4.【应用】-不同历史时期的组织管理活动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答:1.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管理的典型特征是由泰勒提出来的,将管理活动界定为“确切的了解你希望工人干些什么,然后设法使他们用最好,最节约的方法完成它。

2.新的技术革命时期,当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则认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管理是以一种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3.当代管理时期,当代管理学大师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5. 【领会】组织中完整有效的管理活动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答:1.目标2.协调,(1)进行人与资源之间的协调,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运用。

(2)是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最终将拥有不同目标和特质的个人的力量整合成组织的力量。

实现个人所无法达到的目标.3.有效性。

6. 【识记】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在哪个时期最为丰富?主要的代表思想有哪些?答: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在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最为丰富,奠定了中国管理思想的基础。

2.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道家和法家。

7. 【识记】儒家管理思想的特点是什么?答:儒家的特点是关心人生、社会问题,在伦理道德方面建立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涵着丰富的行政管理及人事管理思想.8. 【识记】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原则是无为。

9. 【识记】法家管理思想的特点是,以成文法或不成文法作为标准,以赏罚为手段进行管理,是法术,势的结合集中体现。

10.【领会】西方管理思想的源头在哪里,主要的管理思想有哪些?答:西方管理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

1.古希腊昌以商业活动为主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以城邦制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方式。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公共管理的新策略)【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公共管理的新策略)【圣才出品】

第13章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一、概念题1.公共服务的民营化答:公共服务的民营化是指由市场或民间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即政府部门通过契约外包、业务分担、共同生产或解除管制等方式,将部分职能转由民间部门经营,政府只须承担财政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成败的责任。

公共服务民营化的主要目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市场经济的“经济原则”与“效率原则”,改善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二是针对某些政府职能和政府业务,给予删减或终止,以此缩小政府活动和政府职能的范围。

公共服务民营化的主要类型有撤资、委托和替代。

2.签约外包答:签约外包是指政府与私营企业、非营利组织签订协议(合同),将部分货品或服务委托民间公司提供办理的一种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基本类型。

在外包过程中,政府是安排者,私营企业或非营利组织是生产者或服务的提供者,由政府支付费用。

签约外包可以降低政府营运成本,提高公共服务品质,集中人力资源,提高顾客满意度,将政府解放出来以更专注于核心业务。

通过签约外包安排的公共服务一般集中在这样一些领域:公共工程、卫生和社会福利,以及一般性政府业务,如法律服务、文书工作和计算机服务等。

3.特许权答:特许权是指由政府提供给私营部门,如水电、瓦斯及交通运输业者经营权,但政府保留“价格率之核准权”,而费用由使用者付费的一种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基本类型。

如果的领域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政府管制的特殊行业、城市公共服务,如电力、天然气、自来水、广播电视、电信、公交、道路与桥梁建设等。

政府特许经营增加了公共服务(垄断性)市场的可竞争性,改进了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更好地满足公众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4.非营利组织答: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设立的目的不在于获取利润,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自愿人员组成的,实现自我管理的,具有独立、公共和民间性质的组织或团体。

非营利组织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涉及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多个领域。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公共管理主体【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公共管理主体【圣才出品】

第二章公共管理主体2.1 复习笔记一、官僚制组织1.官僚制组织理论(1)“官僚制”是指一种建立在合理—合法型权威基础上的、体现了工具理性的等级控制组织系统,它拥有一整套严密的程序化命令—服从关系和职务等级系列,每一职位上的工作人员都按照组织规则而不是按照个人偏好办事,因而能够使组织的管理技术效能最大化,实现高效率。

(2)三种典型的权威及其统治类型,即魅力型、传统型和合理—合法型。

①传统型权威是一种最古老的权威形式,来自习俗、惯例、经验、祖训等等;②魅力型权威又可称为超人权威,是建立在非凡人格、英雄气概、创业奇迹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它来自对领袖个人魅力的崇拜;③合理—合法型权威又称为法定权威,是建立在相信规章制度和行为规则的合法性基础之上的。

这三种权威构成了三种不同的统治基础,官僚制组织是拥有合理—合法权威的现代组织类型。

(3)在韦伯看来,官僚制组织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是一种“理想类型”的高度理性化组织。

①它是正式建立的持久统一的规则系统,其规则表现为法律、法规、章程和制度;②它是具有明确的职权范围限定的行政机构;③它的机构与职位都按照等级原则进行管理;④通过技术性的或法律性的规则来控制官员,有专业培训;⑤行政人员同行政管理物资和生产物资完全分开;⑥任职人员不能有任何把职务占为己有的行为;⑦行政管理实行文书和档案管理。

2.官僚制组织在20世纪的发展(1)官僚制组织在20世纪的崛起的原因①官僚制组织的理性主义思路符合工业社会的要求近代社会是一个高扬理性和科学的社会,官僚制组织与这个社会是一致的。

官僚制体系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体系,它所体现的是与近代资本主义一道成长起来的工具理性原则,它只考虑活动的效率和技术可行性。

②官僚制组织满足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任何其他组织形式都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这种需要,只有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专门化训练的人员和管理的官僚制组织才能满足这种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官僚制组织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张永桃《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行政权力【圣才出品】

张永桃《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行政权力【圣才出品】

第2章行政权力2.1 复习笔记一、行政权力的内涵1.行政权力的含义(1)行政权力的产生与发展①西方政治学说史上,关于行政权力或国家权力的来源,主要有四种说法,即共同体说(亚里士多德)、神权说(托马斯·阿奎那)、契约说(卢梭)和暴力说(杜林等)。

②远古时代。

在这个时期,虽然有可以鉴别的“政治意识”和执行上帝意旨、治理民间事务的行政思想,但却难以识别“行政权力”的具体特征,尽管这种行政思想对“阶级社会”的行政权力的运行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影响力。

③近现代。

立法、行政和司法的“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思想是资产阶级政治权力思想的核心,将其进行制度化设计,从而产生了近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权力”。

(2)行政权力概念的内涵行政权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国家行政机关赖以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执行国家意志、履行国家行政职能的一种强制力量。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行政权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治阶级赖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工具。

②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他们依照宪法、法律和各种行政法规履行国家行政职能,实施各种行政行为。

③设置和运用国家行政权力的目的和任务是执行国家意志,履行国家行政职能,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④行政权力是一种合法的强制力量,是国家强制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行政法规、政策、计划、决议、命令等为表现形式,通过政府指挥命令系统来实现。

2.行政权力的来源、性质及特点(1)现代行政权力的来源①宪法、法律和法规是行政权力的主要来源。

②惯例裁决是自由裁量权的重要形式。

a.惯例不得违背原有的法律和法规;b.惯例为原有法律的推论或补充;c.惯例必须为关系人所乐于接受;d.惯例用于处理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事务,目的在于提高行政效率,以克服法制的固有缺陷。

③授权也是行政权力的重要来源。

包括“法律授权”和“人为授权”:a.法律上的授权是依法赋予的。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圣才出品】

第2章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2.1复习笔记一、作为一般管理者的角色1.公共管理者的定义公共管理者是指受国家和公民的委托,行使公权力,负责运用资源达成政府施政目标的人。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公共管理者是经法定程序进入政府,担任政府公职,行使公权力,并从事公务管理的公职人员。

从广义上讲,公共管理者包括民选的与任命的两大类,而任命的公共管理者又可区分为政治性任命人员以及经文官考试录取的常任文官或公务员。

按照其职务等级可以分为高级公共管理者、中级公共管理者和基层公共管理者。

2.管理者的十大角色(1)管理者的角色的含义管理者的角色是指管理者在组织体系中从事各种管理活动的立场、行为表现的特征的总和,是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

“管理者的角色”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在1955年提出的。

20世纪60年代末,亨利·明茨伯格创建了管理者角色理论。

明茨伯格认为一个管理者在组织体系中的作用和工作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人际关系方面的工作,信息情报方面的工作和决策方面的工作。

(2)管理者的十大角色①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a.挂名首脑。

管理者是组织的象征,有责任和义务从事各种活动。

b.领导者。

负责对下属激励和鼓励,负责用人、培训和交际。

c.联络者。

负责同他所领导的组织内外无数个个人和团体维持关系,建立和发展一种特别的联系网络,将组织与环境联结起来。

②信息情报方面的角色a.监听者。

其角色是寻求信息,使其能够了解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找出问题和机会。

b.传播者。

将收集到的信息传播给组织的成员。

有些信息是关于事实的信息,有些信息是关于价值的信息,目的是指导下属正确决策。

c.发言者。

代表组织对外发布信息,以期争取公众、利害关系人的理解与支持,维护组织形象。

③决策方面的角色a.企业家。

管理者是组织中大多数可控变化的设计者和发起者,即按其意志进行变革的全部活动。

b.故障排除者。

故障排除者角色处理非自愿的情况以及部分的非管理者所能控制的变革。

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部门管理流程)【圣才出品】

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部门管理流程)【圣才出品】

第三章公共部门管理流程1.公共部门计划的类型有哪些?为什么在组织管理活动中首先要做计划?答:计划是指为了实现政府组织的一定目标,制定全局战略规划和实施政策,以实现目标的整个行动方案。

(1)公共部门计划的类型目标确定之后,公共部门的管理者就可以选择一个最适合的制定计划的方法。

计划成功的关键在于对环境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在可供选择的制定计划的方法中,比较重要的有理性计划、城市和地区计划、应急计划、战略计划。

①理性计划a.明示管理者要把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避免空谈;b.提出了计划的优先次序,要求集中力量完成优先目标,避免把资金浪费在低效率项目上;c.指出了计划和行动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当目标确定之后,要根据目标要求设计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这就是所谓“结构跟随战略”的具体表现;d.提醒了管理者在大规模的计划正式实施之前,永远都要先进行分析、试验和局部实验的评估,以了解计划的可行性、局限性等各种问题;e.强调了在计划过程中反馈的重要性和持续性,组织只有通过反馈,才能提高绩效;f.扩展了公共部门的实际管理者的时间范围,即要求他们审时度势,在一个更大的动态框架内考虑工作。

②城市和地区计划a.综合性计划是城市规划过程的产物,是预测和促进有效经济增长及发展模式的方法。

它通过社会各界的充分协商,产生一个关于城市未来发展的共同看法,描绘出交通系统、公用事业、公共设施、土地利用的模式,还包括经济发展战略、社区稳定、环境保护、开放空间的保护和市民场所的设计纲要。

b.地区计划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计划。

三项开发土地的简单原则:在公共管理中确立“地区”的概念,它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尽可能地“集中发展”,密集地建设城市中心;“最大化地使用现有土地”以建造融合了住宅、商店和办公楼的“城市村”。

c.应急计划它是一个组织为了应付特殊情况(例如意外事故、市场风险、公共卫生问题等突发事件)而制定的行动方案。

d.战略计划包括确定组织的任务、设立目标和制定使组织能够在环境中成功运行的战略。

《公共管理学》笔记

《公共管理学》笔记

《公共管理学》笔记[]公共管理学笔记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1.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公共⾏政:政府特别是执⾏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政官员或⾏政⼈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由别⼈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尽管公共管理也包含了公共⾏政的许多内涵,但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

所以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的指⽰办事以及内部取向,⽽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责任2. 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是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事业、公共事业、⾮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已经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3. 公共管理与私⼈管理公共管理与私⼈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且所有的⼤组织都必须履⾏⼀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事预算等。

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是与私⼈管理存在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如下⼏个⽅⾯:⼀、公共管理与私⼈管理的使命不同。

⼆、与私⼈管理相⽐,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三、与私⼈管理相⽐,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四、就⼈事管理⽅⾯⽽⾔,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

4. 治理与善治治理概念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种活动的协调⽅式。

善治是90年代后,世界银⾏提出的⼝号,它主要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

⼆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该领域发⽣了三次重⼤的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1.对传统公共⾏政学范式的批评⽆论是政策分析途径还是公共管理途径,都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公共⾏政学途径的过时或者失效所做出的⼀种反应,是作为它的竞争或替代途径⽽出现的。

张军涛《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0-12章)【圣才出品】

张军涛《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0-12章)【圣才出品】

第10章行政方法10.1复习笔记一、基本的行政方法行政方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贯彻行政管理思想,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而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措施和技巧的总和。

1.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指政府凭借政权力量,依靠从上到下的行政组织制定、颁布政策、指令、计划来实现国家对行政工作的领导、组织和管理的目的,具有控制、制约、调整、协调社会各地区、各部门行政管理工作的方向,保证行政执行的集中统一,实现国家、社会所期望达到的管理目标的功能。

行政手段是上级行政机关或上级领导对下级行政机关或工作人员发出的强制性要求,下级必须无条件服从;它要求通过权威的手段将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准确无误、坚决有力地推行和落实。

(1)行政手段的基本特点①权威性行政手段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行政命令接受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主体的权威大小。

提高领导者的权威有助于提高行政手段的有效性。

②强制性行政强制要求人们在行动目标上必须服从统一的意志,上级发出的命令、指示、决定等,下级必须坚决服从和执行。

③垂直性行政指示、命令按行政组织系统的层级纵向直线传达,强调上下级的垂直隶属关系,横向结构之间一般无约束力。

(2)行政手段的内容①行政命令行政命令是凭借国家政权的权威和权力,主要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由上级按纵向垂直的行政隶属关系,直接调节和控制下级的行政活动,带有强制性。

②行政引导行政引导是指上级对下级行政活动的控制,不采用命令的方式,而是采用指明方向、加以引导,进行说服规劝。

这种引导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将取代行政命令手段,并日益显示出其在行政手段中的重要性。

③行政信息行政信息是指上级行政部门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和工具,提示下级在行政活动中应按照上级意图自行抉择,从而起到宏观调控的某种目标,这种方式将突破行政手段纵向联系的典型运用方式,向横向联系方面发展。

④行政咨询行政咨询是指行政系统的上下级之间或地方政府之间,就行政活动的某些疑难问题提供咨询服务,从而提高某些行政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完善程度,这也是值得提倡与发展的行政手段。

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三部门管理)【圣才出品】

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三部门管理)【圣才出品】

第五章第三部门管理1.根据你对第三部门的理解,定义第三部门及第三部门的特点。

答:(1)第三部门是指介于政府部门与营利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是各种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公民的自愿性社团与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基金会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的统称。

(2)第三部门的特征是:①组织性。

第三部门必须是具有一定制度化的正式组织,须有常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并经常性地开展活动;、②民间性。

第三部门必须与政府组织分离,它不是政府组织的组成部分,不承担政府的职能,其决策层也不是由政府官员控制的董事会领导;、③非营利公益性、。

第三部门的目标是公益性的,其成员的活动同样也是为公共利益而服务的④自治性。

第三部门实行自我管理,自己监控自己的活动。

和⑤志愿性。

第三部门的活动以志愿为基础,在组织的管理和其他的一些活动中都有程度不同的志愿参与。

2.选择一个你熟悉或感兴趣的第三部门组织,并解释你选择这个组织的原因。

答: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成员。

中国红十字会以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

中国红十字会1904年成立。

建会以后从事救助难民、救护伤兵和赈济灾民活动,为减轻遭受战乱和自然灾害侵袭的民众的痛苦积极工作,并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活动。

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多,人类在许多灾难面前依然显得很脆弱和弱小,红十字会在人们遇到不可预知的困境时给人以生存的希望,救人于水火,此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些人道主义的救助活动是人类应有的举止,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团结一致,因此,红十字会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去拥护和支持的第三部门。

3.结合第三部门管理的内容,谈谈你对第三部门管理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政府与公共管理
4.1 复习笔记
一、政府角色
1.政府角色论的历史考察
(1)政府角色论的主要流派
①自由主义的政府论
a.自由主义政府论产生于l8世纪后期,提出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来管理社会,强调“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其代表作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b.影响:自由主义政府论直接催生了“三权分立”的国家学说,其影响十分深远,但其观点过分强调市场的调节作用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当中的作用,轻视甚至是仇视政府对社会的干预与管理,因而有失偏颇。

②民族主义政府论
a.民族主义政府论,又称现实主义政府论,其主要代表人物马基雅弗利和霍布斯。

民族主义政府论与自由主义政府论形成鲜明的对比,它强调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共同利益远大于个人利益,因而政府必须着眼于国家的整体利益来管理和发展社会。

统治者的权力是绝对的、不可分割的,亦即国家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b.影响:当代许多新兴的民族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民族主义政府论的思想,从而发展出“全能政府”模式和“行政扩张”的理论。

③凯恩斯主义政府论
a.凯恩斯主义政府论,鼓励并推崇政府应用财政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干预和宏观调控,以刺激经济增长、维护社会公平;政府应当更积极主动地运用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来管理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b.影响:随着凯恩斯主义的不断盛行,“干预型政府”逐渐取代了“保守型政府”而成为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模式的主流。

④福利国家政府论
a.福利国家政府论将政府角色定位于承担并提供大量的社会福利并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使公众能够对社会福利产生远景期望,借以缓解和消除社会危机。

b.影响:这一时期的政府大量推行高福利政策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由于政府在提供社会福利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导致政府的规模与权力不断扩张。

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高福利国家都面临税金不足和效率低下的局面,从而陷入困境。

以英美为首的一些国家对此进行反思,发起了新一轮的“私有化”运动,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回归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政府论的模式,当今世界仅有丹麦、瑞士等少数国家仍然坚持实行高福利政策。

⑤新自由主义政府论
a.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包括以密尔顿·费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以罗伯特·蒙德尔为代表的供给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以罗纳德·科斯和道格拉斯·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等理论。

它们通过分析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和政府失败的原
因,要求限制甚至取消政府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b.影响:新自由主义政府论强调减少政府的规模和职能,对公共部门实行民营化战略.力求使公共部门的效率和资源达到最优化,它既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又强调必要的干预和宏观管理。

英、美等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采用了新自由主义政府论的管理模式。

(2)政府角色的主要议题
①文艺复兴之前的政府角色议题
在这一历史时期,政府和国家都处于初创阶段,因此,政府角色论的重点是国家政体与基本制度的争论。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出自柏拉图的《理想国——国家或正义论》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主要议题都集中在怎样的政体才是最好的政体,怎样的国家才是最完美的国家。

尤其是对贵族制和君主制的争议,对以后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资产阶级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府角色议题
这一历史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摆脱了漫长的中世纪,进入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快速发展阶段,并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在这个时期的政府角色论的发展过程中,相继涌现了马基雅维利、布丹、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等一大批资产阶级思想家,使政府角色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

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府角色理论主要是围绕主权与国家、集权与分权、好政府的标准、政府与国家的区别等议题展开研究和争论。

③现当代西方的政府角色议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

1887年威尔逊发表《行政之研究》一文,由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行政管理研究。

此后,古德诺、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官僚
体系的观点都对当代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政府角色论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在政治与行政的关系,政党体制或政党与政府的关系,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民营化,政府的有效性和制衡等方向广泛地展开。

总之,从认为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的新公共管理,到认为政府“服务而不是掌舵”的新公共服务,政府角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2.政府角色定位
政府的角色定位是一个政府组织的管理目标、范围和职能的总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角色定位主要表现为政府怎样处理与市场、企业以及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角色定位
①“掌舵人”的角色定位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当扮演掌舵人的角色,而不是划桨者的角色,这就意味着政府组织应当关注政策的制定,而不是政策的执行。

掌舵人角色的确立将政府职能严格界定为宏观调控与干预,帮助政府树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理念,使政府更好地与市场机制相适应,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的有效管理。

②“接轨者”的角色定位
政府一个重要的角色定位就是促使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与国际惯例接轨。

这一角色定位在我国显得尤其重要。

政府必须引导和建立一个适应全球化条件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这要求政府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公共行政管理,减少政府管理规则和行为的局限性。

③“裁判员”的角色定位
政府组织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宏观调控中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的管理活动范围将严格界定在市场失灵的领域。

在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要尽量避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和管理具体的经济实体,即严格实行“政企分开”,赋予市场一定的自由度,以实现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和平衡发展。

④“服务者”的角色定位
政府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必须实行“积极干预”的政策,这主要体现在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过程,同时也是政府有效管理社会和市场的过程,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整个社会的所有公众都可享受政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对于社会本身的稳定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⑤“仲裁者”的角色定位
“仲裁者”的角色又可以称之为政府提供法治保障的角色定位,即政府不但要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同时要运用法律的手段限制市场的混乱与恶性竞争。

一个完善理性的市场必须是一个高度法制化的市场,政府要为市场的运行提供一个公共的游戏规则,并担负对游戏过程实行监管的职责。

⑥“平衡者”的角色定位
政府在管理社会时必须关注的绩效管理目标是在高绩效政府组织管理当中反复提及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又是绩效考核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个健康发展的市场只能出现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体系的稳定、社会公平与公正目标的实现对政府管理尤其重要。

⑦“保卫者”的角色定位
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必然要担负保卫国家经济与社会安全的职责。

市场主体要实现其自身发展,客观上要求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一切形式的不安全因素都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进而严重影响市场的有效运作。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角色定位反映了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政府管理的要求,体现了公共管理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管理理念,适应了社会发展与市场发展,因此,以绩效观念为指导,有效完成政府的角色定位的要求是成功的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基石。

(2)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模式
①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政府必须通过国家预算开支,担负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的主要责任。

在现代市场国家,政府对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供水、供电、环境保护、基础研究和公共教育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及市政设施进行大量直接投资,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宏观经济的调控者
由于市场的不完全及缺陷,政府必须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对经济生活加以宏观调控。

a.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经济总量或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问题。

b.市场经济机制不能解决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

c.市场机制难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干预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正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等手段,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对经济生活加以宏观调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