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推荐学习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练习 (新版)粤教沪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图2-1-1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产生的。

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__。

[点拨]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过程中,若研究对象的振动幅度较小,可以把研究对象的振动转换为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的振动来观察(转换法)。

声音的传播
1.声音借助________以________的形式传播。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形成________。

[点拨] 向平静的水池中投入小石块,会激起向四周传播的水波。

声源振动时,空气中也会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形成声波。

只是我们能看到水波,却不能直接看到声波。

2.声音能通过________、液体、________物质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________不能传声。

声音传播的快慢
1.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述,声速是指声音传播的________和传播所用________之比。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是________的。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较________,在气体中传播速度较________。

在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大约是________m。

在同一介质中,声速还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________。

人耳听到声音的全过程
物体振动产生声波→介质(气体、液体、固体) →________振动→听小骨振动→听神经→大脑。

[说明] (1)可从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三个方面来理解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明确“声源”“介质”“耳朵”三者的关系:
(2)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不能听到声音。

(3)声波还可以通过头骨、颌骨等其他介质传到听神经,产生听觉。

类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例1 如图2-1-2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

此现象表明声音[导学号:47732012]( )
图2-1-2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易错警示](1)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但振动现象不一定能被人们直接观察到。

如:敲音叉发声时音叉的振动不易被观察到,可以通过转换法来体现,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2)一切振动都在发声,但声音不一定能被人们听到。

如:发声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声音的响度很小,这些声音都听不到。

(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类型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例 2 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差异很大。

在一根足够长的自来水管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三次敲击声,请判断传来的三次响声的介质按照先后依次是( ) A.水、空气、铁管B.铁管、水、空气
C.水、铁管、空气 D.空气、水、铁管
[方法指导]声音传播的两个考查角度
类型三回声
例3 小俞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过2 s听到回声,那么小俞与山崖之间的距离大约是________m(空气中声速取340 m/s)。

这种方法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

[导学号:47732014]
[方法指导]解回声类题目的注意点
(1)回声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差大于或等于0.1 s,人耳才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如果小于0.1 s,人耳区分不开回声与原声,只能感觉到声音变大了,此时并不是没有回声存在,只是人耳无法辨别。

(2)求距离时,可以用s=vt,注意时间t是声音来回所用时间的一半。

类型四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
例4 如图2-1-3所示,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

当小华
用铅笔敲击衣架时,小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是因为[导学号:47732015]( )
图2-1-3
A.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传入人耳
B.声波通过空气传播时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
C.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
D.小明产生的幻觉,食指堵住双耳,声波是无法传入人耳的
[方法指导]人听到声音的两种方式
一是通过耳朵,二是通过骨传导。

解答本题要明确固体可以传声,且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要好。

课堂反馈(五)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1.如图5-1甲所示,用槌敲打鼓面使之发声,这时会看到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乙中优美的小提琴声是由琴弦的________产生的。

图5-1
2.如图5-2所示,在物理课上,同学们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结果发现,闹钟的铃声越来越小了,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

图5-2
3.“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

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

4.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5.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我们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
A.声音传播得太快,使回声太小听不到
B.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不能区分开
C.老师讲课声音太小
D.教室里比较安静,老师的声音太大
6.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正确的传播途径是( )
A.正常耳朵-介质-物体振动
B.介质-物体振动-正常耳朵
C.物体振动-介质-正常耳朵
D.物体振动-正常耳朵-介质
课时作业(五)
[第二章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一、选择题
1.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
A.手指 B.弦柱
C.空气 D.琴弦
2.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链接例1易错警示(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C.振动停止后,物体停止发声
D.有时候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3.如图5-K-1所示的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图5-K-1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4.某学习小组在研究声的传播途径问题时,用细棒轻轻敲打盛有水和金鱼的玻璃鱼缸,金鱼立即受惊四散,下列能正确分析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的是( ) A.鱼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鱼缸→水→鱼 D.水→鱼
5.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链接例1易错警示(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D.敲鼓时,听到鼓声,鼓面不振动
6.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最快的是链接例2方法指导( )
A.钢轨 B.湖水
C.煤油 D.空气
7.小明晚上睡觉时,将机械式手表放在枕头下,他的耳朵贴在枕头上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秒针走动时的“嘀嗒”声,此现象能说明链接例2方法指导( )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空气中快
C.固体传播声音效果比空气好
D.只有空气才能传声
8.如图5-K-2所示是一个陨石凹坑,形状如圆形平底锅。

小明在圆心A点大喊一声,经过6 s听到回声。

设空气中声速为340 m/s,圆形凹坑的直径为链接例3方法指导( )
图5-K-2
A.510 m B.1020 m
C.2040 m D.4080 m
9.对于人失去听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链接例4方法指导( )
A.人只要失去听觉,就不能感知声音
B.如果因为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可以通过骨传导来感知声音
C.对于因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的人,只要设法将外界产生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就可以感知声音
D.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二、填空题
10.人讲话依靠__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鼓声依靠__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小提琴依靠__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笛子依靠__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

11.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__产生的。

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________能够传声。

12.用手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我们可以听到声音,这说明________可以传播声音;同时观察到橡皮筋变“虚”了,这是因为橡皮筋在________。

13.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________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________。

14.如图5-K-3所示实验,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来时,会听到声音越来越________,这个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我们把这种研究方法叫________。

图5-K-3
15.学校运动会上增加了一项有趣的比赛—吹气球。

气球越来越大,突然“啪”的一声破裂。

气球破裂时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球内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周围空气的剧烈________而产生的;声音以____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四周的同学们听到的气球爆破声是通过________传入耳中的
16.在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上,张华同学担任100 m赛跑的计时员。

为了使比赛结果计时较精确,张华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看到发令枪冒出的白烟”或“听到发令枪的声音”)时开始计时。

原因是通常光的传播速度为3×108m/s,比声的传播速度________m/s 大很多倍,那么,从看到发令枪冒出的白烟开始,枪发出的声音被张华同学听到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_s。

链接例2方法指导
三、实验探究题
17.在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中,小红和小芳做了下面的实验:
(1)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名同学轻轻地敲桌面,另一名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

(2)将两张紧挨的课桌拉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1),比较声音的大小。

请你帮她们分析,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入下表中:
18.如图5-K-4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
图5-K-4
(1)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___,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如图5-K-5所示,小明和小华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图5-K-5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 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能更大些。

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详解详析
【新知梳理】
一、振动声源
二、1.介质波回声
2.固体气体真空
三、1.距离时间
2.不同大小340 大
四、鼓膜
【应用示例】
例1 A [解析] 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 B [解析] 声音会分别沿着铁管、水、空气向另一端传播,由于声音在三种介质中的传播快慢不同,即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故在另一端的人先听到由铁管传来的声音,其次是通过水传来的声音,最后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

例3340 不能
[解析] 根据声音来回传播的时间为2 s可知,声音从小俞传播到山崖的时间为1
2
×2 s
=1 s,根据声速的定义得小俞与山崖之间的距离s=vt=340 m/s×1 s=340 m。

不能用这种方法测地月之间的距离,因为月球上为真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例4 C [解析] 将细绳绕在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此时敲击衣架的声音是通过细绳、食指传到耳朵里的,这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并且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课堂反馈】
1.纸屑在跳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
2.介质
3.产生传播
4.A
5.B
6.C
【课时作业】
1.D 2.D 3.B 4.C 5.B 6.A 7.C
8.C 9.A
10.声带鼓面琴弦空气柱
11.振动液体(水)
12.空气振动
13.固体大
14.小介质推理法
15.振动声波空气
16.[导学号:47732111]看到发令枪冒出的白烟340 0.29
[解析] 由于光速远大于声速,则光从起点传到终点所用时间要短得多,所以看到发令枪冒出的白烟时开始计时较精确;由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为v声=340 m/s,故枪发出的声音被
张华同学听到需要的时间是t声=s
v声=
100 m
340 m/s
≈0.29 s。

17.大课桌小空气气体(空气)
18.(1)振动空气
(2)将音叉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不能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9.[导学号:47732112](1)固体(细棉线)可以传声
(2)细金属丝比细棉线传声效果好
(3)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被阻断
(4)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