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高三语文试题分类集萃唐宋史传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详解
第三部分:文言文
3.3 唐宋史传文
*一)【2004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4题。
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
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
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
后以军功封定阳子,除荆州刺史。
粱复遣曹义宗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
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①,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
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
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大呼告天日:“荆州城,孝文皇帝所置。
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不尔,王罴须破贼。
”屡经战阵,亦不被伤。
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
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
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
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
轨遂投城遁走。
文帝闻而壮之。
时关中大饥,征税人间谷食,以供军费。
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篣捶,以是人有逃散。
唯罴信著于人,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
文帝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
及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家,死生在此,欲死者来!”神武不敢攻。
罴性俭率,不事边幅。
尝有台使③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
”命左右撤去之。
使者愕然大惭。
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
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客甚愧色。
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
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
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
(节选自《北史·王罴列传》)
[注)①铁券: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
②讟:怨恨。
③台使:六朝时推朝廷使者。
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轨遂投城遁走投:投奔
B.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济:渡河
C.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虞:忧虑,忧患
D.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尚:崇尚,推祟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伺的一组是
A.咸去乃见思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B.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相如闻,不肯与会
C.罴为没食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D.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1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的一组是
①死生在此,欲死者来②便袒身露髻徒跣
③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④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
⑤尔之选择,当是未饥⑥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A.①③⑤B.②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罴为官清廉,办事公允。
当荆州被围,城中粮尽时,他和将士平均分食煮好的粥。
每逢宴会,他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
B.王罴虽是性情中人,却为人小气。
他请台使吃饭时,竟因对方撕去薄饼边儿而撤去食物;还曾因客人削的瓜皮太厚,而使客人下不来台。
C.王罴性格质朴正直,倔强急躁,别人总是对他又敬又怕。
曾有下属挟带私心跟他谈事,他勃然大怒,拿起靴子来击打对方。
D.王罴作战勇猛;出战时经常不穿铠甲,不戴头盔;面对敌人的偷袭,他英勇杀敌;镇守华州时,他竟欲与神武帝拼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
(3分)
(2)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
(3分)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1.【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情况。
能力层级为B级。
A项中的“投”根据语境来看,是“抛弃、扔掉”的意思,不是“投奔”。
12.【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能力层级为B级。
A项中的“乃”都是副词,是“才”的意思。
B项中的“与”是介词,可译为“和”,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C中前面的“为”是介词,可译为“替、给”,后面省略了宾语“台使”;后面的“为”是介词,可译为“向”。
D项中的“若”都是“如果、假若”的意思。
13.【答案】D。
【解析】此题是针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D级。
①②是说王罴励精公事,勇敢而又忠于国家。
①表现的是其坚贞不屈的气节;
②表现的是其情急之下的应对之行;③④⑤⑥均可以看出他的“举动率情,不为巧诈”。
14.【答案】B
【解析】B中的错误在于“却为人小气”的判断不符原文意思。
文中没说王罴“为人小气”他请台使吃饭时,因对方撕去薄饼边儿而撤去食物,是他“性俭率,举动率情”的表现。
从原文“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可以看出,本文没有批评他的意思,只不过是嗤笑他问事过于琐碎。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8分)
四、18分
15. 【答案】(1)于是就颁赐给王罴铁券,说只要荆州城完整就一定授予本州刺史一职。
(2)只有王罴能取信于民,所以没有隐匿的人,他征收的粮食不比各州少。
【说明】(1)译出大意给1分;“遗”译为表示“给予”一类的意思,给1分;“全”译为表示“完整”、“保全”一类的意思,给1分。
(2)译出大意给1分;“信著于人”译为“取信于民”或“在百姓中享有信誉(信誉卓著)”等,给1分;“不少诸州”译出比较关系,给1分。
【解析】文言文翻译试题入手容易通顺难,考生不可断章取义,割裂理解,它要求考生感知整段文字,注意联系语境和利用注解。
附参考译文:
王罴字熊罴,是京兆霸城人。
王罴刚直倔强,处事公平,州郡人对他又敬又怕。
魏太和年间,被任命为殿中将军,不久升为雍州别驾,他为人清正廉洁,疾恶如仇,勤于公事。
后来因为军功被封为定阳子,任命他做荆州刺史。
梁国又派曹义宗围攻荆州,蓄水灌城,大水
距城头只有几块墙板的距离。
当时内外多事,没有余暇救援,于是授给王罴铁券,说如果能保全城池,则当授他为该州刺史。
城中粮尽,王罴煮粥,与将士们均分而食。
每次出战,不曾穿盔戴甲,对天大呼道:“荆州城为孝文皇帝设置。
上天如果不保佑国家,就让贼箭射中我的头,否则,王罴必将破贼。
屡次作战,也不曾受伤。
齐神武帝派韩轨、司马子如从黄河东岸乘夜渡河,偷袭王罴,王罴没有发觉。
等到天亮,韩轨的将士已经登梯入城。
王罴还没有起床,听见门外闹哄哄的,便光着身子,露着头发,光着脚,抄起一根木棒,大呼而出,说道:“老罴当道卧,貉子怎能过!”敌人见了,惊慌后退。
王罴追到东门,部下也有一些人赶到,合力击败敌军。
韩轨的将士只得弃城逃跑。
文帝听说后,赞许王罴豪壮。
当时关中饥荒严重,征调民间粮食,以供军用。
有隐藏者,命令互相告发,很多人遭受拷打,也有人因此逃散。
只有王罴向来计信用,辖境中无人隐藏粮食,征得的粮食也不比别的州少,而且没有怨言。
文帝认为华州是险要之地,派使者犒劳王罴,让他严加守备。
等到齐神武兵临城下,对王罴说:“为什么不及早投降?”王罴大呼道:“此城就是我王罴的家,生死在此,想死的过来!”齐神武不敢进攻。
王罴为人俭朴直率,不修边幅。
有一次,朝廷派来一位使者,王罴为他设下饭肴。
使者竟然把薄饼的边缘撕去。
王罴说:“耕种收获,已经不易,去壳加火,费力不少,你这种做法,恐怕是不饿。
”命令随从将饭肴撤走。
使者大惊,十分惭愧。
又一次,一位客人与王罴吃瓜,客人把瓜皮削得很厚,王罴不高兴。
等到瓜皮落到地上,王罴就从地上拣起来吃。
客人神色很惭愧。
他为人又严厉急躁,曾经有一名小吏挟私愤报告事情,王罴来不及下令拷打,竟拿起自己的靴子去打他。
每次宴会,王罴都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
当时的人推崇他为人平均,嘲笑他为事琐碎。
王罴的举止出自真情,不做巧诈之事,凡是他所任过职的地方,虽然在当时没有什么功迹,在他离任后却都思念他。
(二)【2004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
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大祖(曹操)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
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
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好,使各言其志。
彰曰:“好为将。
”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
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
临发,太祖戒彰曰:
“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
卒至。
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
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退散。
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
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进违令轻敌。
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
从令纵敌,
非良将也。
”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
”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
千数。
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
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
北方悉平。
时大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
彰自代过邺,大子(曹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
”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大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
大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
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
黄初二年,进爵为公。
三年,立为任城王。
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曹彰传》)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课彰读《诗》《书》课:督促。
B. 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属:连接。
C. 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及:达到。
D. 召彰诣行在所诣:前往。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太祖尝问诸子所好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B. 尔其戒之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C. 虏乃退散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D. 斩首获生以千数以地事秦,犹报薪救火
13. 下列记述曹彰言行的句子,可以作为曹操“黄须儿竟大奇也”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的一组是
①数从正伐,志意慷慨。
②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
③“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④“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
⑤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
⑥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④⑤⑥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彰年少时,善于射箭、骑马、驾车,本领高强,力量超人,能徒手击杀猛兽。
B. 曹彰早年曾立志做将军,主张赏必行,罚必信,在日后的战斗中实现了自己的初衷。
C. 在敌人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曹彰临危不惧,善于听取下属意见,制定正确策略,坚守要道,使敌军退散。
D. 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语文
第II卷(共108分)
注意事项:
1. 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
四.(18分)
1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译文:
(2)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译文:
(3)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
译文:
【参考答案及解析】
11.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应选取的义项的判断能力,四个选项实词均为单音节词语。
C项中的“及”是“追赶”的意思。
12. 【答案】B
【解析】A中的“所”都是代词,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B中前一个“其”,副词,表祈使或希望语气,可译为“可要”;后一个“其”,代词,指代屈原。
C中“乃”是副词,可译为“才”或“就”;D.中的“以”,都是介词,可译为“用”。
13. 【答案】D。
【解析】①说明他的志向,②③说他好武,不好文的性格;都与曹操“黄须儿竟大奇也”的评价无关。
14. 【答案】D。
【解析】D不是曹操,而是曹丕。
第II卷(共108分)
四.(18分)
15. 【答案】(1)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追击败兵。
(2)服从命令而放跑敌人,不是好的将领。
(3)你刚刚有了功劳,现在往西去谒见主上,不应自我夸耀,要在交谈中时时表现出好像做得不够的样子。
附参考译文:
任城威王曹彰, 字子文。
小时侯善于射箭驾车,膂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不害怕艰难危险。
多次随从征讨,志向远大。
曹操曾批评他说:“你不好好读书追慕圣人之道,却喜欢骑马弄剑,这只是匹夫之用,不值得提倡。
”亲自督促他读《诗》《书》。
曹彰对随从说:“男子汉一旦成为卫青霍去病那样的人,将率领十万骑兵驰骋沙场,驱逐敌寇,建功立业。
怎能做博士(那样的读书人)呢?”太祖曾询问众位王子的爱好,让他们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曹彰说:“喜欢当大将。
”太祖说:“为将应当怎样?”曹彰回答说:“穿着盔甲,拿着长枪,不顾惜生命,做士卒的表率;该赏的一定执行,该处罚的一定言而有信。
”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叛。
朝廷任命曹彰为北中郎将,代理骁骑将军。
出发前,太祖告戒他说:“在家我们是父子,受命就像君臣一样,行动都要以王法处断,你要警惕。
”
曹彰北征,进入涿郡边界,叛乱的几千胡兵突然来到。
当时军队未来及集结,只有一千多人的步兵,骑兵几百。
采用了田豫的计策,坚守险要的关口,敌兵才后退。
曹彰追击胡兵,亲自与敌搏斗,射胡人的骑兵,箭响而倒下的骑兵一个接一个。
战斗超过了半天,曹彰的铠甲中了好几箭,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追击败兵。
追到桑干,距离代郡二百多里,长史众将都认为刚刚远途跋涉,士兵战马疲劳,又受属地的限制,不能越过代郡,不可以深入敌地,违反将令轻敌冒进。
曹彰说:“领兵行军,见机行事,还问什么节度?胡兵并未跑远,追击一定会大破敌军的。
服从命令而放跑敌人,不是好的将领。
”于是上马,传令军中,“怠慢出兵的处斩。
”一天一夜追赶上了敌兵,出击,大破敌兵,杀死俘虏的数以千计。
曹彰于是加倍犒赏将士,将士都很欢喜。
当时鲜卑大人轲比能率领几万骑兵观望双方的强弱,看到曹彰奋力拼杀,所到之处,都被打败,就请求臣服。
北方完全平息了。
当时大祖在长安,召见曹彰到行营。
曹彰从代郡经过邺城,太子曹丕对曹彰说:“你刚刚有了功劳,现在往西去谒见主上,不应自我夸耀,要在交谈中时时表现出好像做得不够的样子。
”曹彰到达后,就按照太子的话说了,功劳归于众将。
太祖很高兴,抚摩着曹彰的胡子说:“小孩子竟然如此的神奇呀!”大祖东征回来,任命曹彰为代理越骑将军,留守长安。
大祖到洛阳,得病,快马传召曹彰,曹彰未来到,太祖就去世了,曹丕即王位,曹彰和其他诸侯到属地任职。
黄初二年,进爵为公。
文帝三年,被立为任城王。
文帝四年,到京都朝见,病死于官邸,谥号为威。
【2004年全国卷Ⅳ】(全国卷,甘肃、青海、新疆、宁夏等地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
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
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在郡清俭,妻自负薪。
迁左卫将军。
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
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
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
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
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
归舟之日,装无余资。
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
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恆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
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
子延之复厉清操,为鄱阳太守。
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资:积蓄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及其执丧,哀毁过礼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A. B.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饮者怀无厌之欲
C. D.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①禄赐皆班亲族
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
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
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
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
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
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E.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F.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译文:
②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译文:
【参考答案及解析】11.答案D。
朝廷欲革岭南刺史黩货之弊,因为“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该句是讲广州地产丰富,珍异非常,仅仅一箧宝物就可以让后人享用。
这里的“资”应是“资助”“供给”之意。
A项“辍”解为“停止”正确。
该句是写康伯的母亲听到吴隐之为母守孝时发出哭声的反应,她“为之悲泣”,“辍餐投箸”;从句式看,“餐”“箸”为名词,“辍”“投”为动词,朱德《我的母亲》中“不辍劳作”一词与此义同,且生活中常见“辍学”的说法。
B项“举”应为推荐、荐举。
康伯母的这番话后来成为现实,“及康伯为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C项“迁”的是“晋陵太守”,是官职,自然是“升官”“升职”。
《王忠肃公翱事》中有“迁我京职,如振落叶耳”的用法。
古代“迁”多指升职,而“左迁”为降职。
12.答案C。
“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从前文来看,该句是概述吴隐之清俭生活的,既然是概述,“乃”字就不能译为“于是”;从句式上看,“尝浣衣,乃披絮”前后结构相同,“尝”是副词,“曾经”的意思;那么从词性上去考虑,“乃”应解为“竟”,“竟然”。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传统篇目,其中的“乃”据上所讲,应是“于是”之意。
第一组A项的“及”均为“等到”之意,以表时间。
第二句的主语省略,补充后,可见两句句式相同。
第二组B项的两个“为”均为介词,一个是“为之悲”,一个是“为妇死”,解成“替”。
第三组D项的两个“之”是结构助词,一个作“欲”的定语,一个作“为”(行为)的定语,译为“的”。
13.答案C。
能够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应为①②③⑥,故选C。
④项是吴隐之诗中古人对贪泉看法的陈述,后两句才表达了吴隐之的心声。
⑤项是时人对吴隐之的看法,认为他“矫”,可他始终不改其“矫”。
①从“班”字入手可较容易理解。
“班”字从造字法上看,形旁为“刀”,义为“分给”,将俸禄和赏赐分给亲族,自己只能过俭朴的生活了。
②在封建官吏家中,一个官员自己洗衣,用棉絮代被,生活自然是俭朴的了。
③是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去革除岭南刺史黩货之弊途中遇到贪泉后对亲人所说的一番话。
这番话是将贪泉与越岭(岭南)的贪污腐败官吏联系在一起的,他说他明白了“越岭”官员丧失了清廉的原因,言外之意,是他要“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他用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如何保持清廉的操守。
14.答案A。
A项中的“尽快”在原文中无载体。
四、
15.(1)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
本句中“裁”为通假字,第四册《促织》中有“手裁(才)举”的用法。
(2)虽然才学赶不上隐之,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仍然没有改变。
“逮”“孝
悌”“替”的解释为得分点。
【2005年全国卷Ⅰ】(河北、河南、安徽、山西、海南卷)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
年七岁,犹不能言,后于洛城见群乌蔽天从西来,举手指之而言,遂志识聪慧,有异常童。
年十三,遭父忧,哀毁有若成人。
魏正光中,稍迁义阳郡守。
武卫将军进侠于帝,授左中郎将。
及帝西迁,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
荥阳郑伟谓侠曰:"天下方乱,未知乌之所集,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侠曰:"既食人禄,宁以妻子易图也?"遂从入关。
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所食唯菽盐菜而已。
吏人莫不怀之。
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
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乃悉罢之。
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市官马。
岁月既积,马遂成群。
去职之日,一无所取。
人歌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
裴公贞惠,为世规矩。
"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
迁户部中大夫。
时有*吏主守仓储,积年隐没至千万者。
及侠在官,励精发擿①,数旬之内,*盗略尽。
转工部中大夫。
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
"侠闻之,许其自首。
贵自言隐费钱五百万。
侠尝遇疾沉顿,士友忧之,忽闻五鼓,便即惊起,顾左右曰:"可向府耶。
"所苦因此而瘳②。
晋公护闻之曰:"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又司空许国公宇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征并来候侠疾,所居第屋,不免霜露。
贵等还,言之于帝。
帝矜其贫苦,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奴隶耕耒粮粟莫不备足。
缙绅咸以为荣。
卒于位,谥曰贞。
(节选自《北史·裴侠传》)[注]①擿(tī):揭发。
②瘳(chōu):病愈。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举手指之而言吏人莫不怀之
B.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
C.所食唯菽盐菜而已所居第屋,不免霜露
D.并收庸为市官马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
【答案】答案为B。
【解析】第8 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词义和对文言虚词的用法的理解。
能力层级为B 级。
本题考查了“之、焉、所、为”四个词,B 项两个“焉”字,第一个用在句末,而且是一个完整句子的句末,只能理解为句末助词。
第二个“焉”则用在谓语后面,只能理解为宾语,是代词。
A 项两个“之”字都是代词。
从这个意义上说,该项是相同的。
但“之”分别代指“群乌”和“裴侠”,意义并不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该项又是不相同的。
但本题不能以A 为答案,因为B 项的不同更为明显。
由此可以说,本题设计得不严密。
C 项两个“所”字,都是助词,都是用在动词之前,与之一起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
D项两个“为”字,都是介词,意思是“替、给”。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侠"不以私废公"和"对*吏起镇慑作用"的一组是
A.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
侠闻之,许其自首。
B.宁以妻子易图也?李贵乃于府中悲泣。
C.忽闻五鼓,便即惊起。
积年隐没至千万者。
D.所苦因此而瘳。
惧遭罪责,所以泣耳。
【答案】答案为B。
【解析】第9 题考查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解答本题必须注意题干中的“分别”二字,。
其意思是,每项的前句对应“不以私废公”,后句对应“对*吏起镇慑作用”。
A 项前句只表明一种情况,并未显示裴侠的态度,不能说明“不以私废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