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之家参观实习感想[5篇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民之家参观实习感想[5篇材料]
第一篇:市民之家参观实习感想
市民之家参观实习感想
在11月17日武汉市民之家参观实习后,每一位同学的总体感觉是由衷赞叹武汉的信息技术的精湛。
不过,规划毕竟是规划,从目前武汉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在看到它的领先之余,仍然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所以,应该客观地看待。
我就从参观中的交通方面来谈谈这次实习的感受。
总体来看,武汉市现有的道路建设,基本上是同城市社会经济保持了协调发展,保证了城市交通系统总体上处于较好的运行状态。
但是,我们从市民甚至是外来人口的口中,是不是都会得到一些诟病武汉交通问题的话语。
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目前的交通确实还存在问题,比如交通拥堵情况,所以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的交通平衡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将很快打破这一平衡,并使目前的交通矛盾进一步恶化。
这就要求武汉的交通要进一步规划,以应对未来的需求。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骨架路网的建设
从参观的武汉骨架路网中,我们看到了内环线到三环线的全面性。
其中最完整的是内环线,它承担着三镇交通的主要任务。
二环线地处城市中心区与外围区之间,规划功能是:联系三镇的快速交通走廊和景观走廊,主要为城市博览中心、铁路客运站、体育中心及城市新的商住区服务。
目前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看到,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武汉城区的交通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所以,二环线的建设对减少中心区过江交通压力,减少车辆穿越中心区起着很大作用。
三环线则充当武汉的城区和其他城市的桥梁。
因而,在面对大量外来的交通流量时,应当考虑它的利用率。
2、干道路网的建设
现有的干道路网总量水平同现有的交通状况基本适应,但是结构不够完整,基本上是带状轴线的交通格局,沿江河的干道发达,横向
的交通干道相对缺乏。
主要表现在过江通道少,武汉市被长江分成两部分,因而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过江难”,虽然有长江大桥和二桥等过江通道,但这仅仅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对未来的需求,还须进一步提出合理的方案。
另外,内外连接道路严重不足,导致大量的内外连接的交通集中在放射线道路上,造成了现有的交通严重堵塞。
3、支路网的建设
支路由于是次干道,在交通量面前,拥堵现象显得尤为突出,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出行时,车辆乱停靠,公交车专用通道被占用等等问题随处可见,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规划的合理性。
在专用通道上应该加强管理。
必须打通“瓶颈路”、“断、堵头路”,为交通组织及分流干道网交通创造必要的条件。
根据交通需求及人民生活的需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支路项目。
提高支路网的公共交通覆盖率,建设非机动车专用道系统,路边停车系统,方便人民群众生活。
4、行人步行系统及自行车系统的建设
行人和自行车交通是否得到充分重视,它是一个城市在城市交通发展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在交通量如此之大的问题面前,人身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地规划步行系统和自行车系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个人认为在行人及自行车出行量较大的区域,应建立起相对独立的行人步行系统及自行车系统,建立必要的专用道路。
并且以地下通道或天桥为准,人行横道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
总的来说,武汉的交通系统是比较完整的,它在某一方面上促使武汉成为一个大城市。
而从细致的方面来说,必须认清弱点,找出解决方案,让市民的生活工作能更方便。
第二篇:市民之家参观感想
市民之家参观感想
作为一名不怎么热衷于户外活动也不怎么喜欢逛街的大学生,我平时的活动范围基本就在洪山区之内,对于武汉市的了解十分片面,因此也不能很客观的对这座城市做出评价,更不能对其远期规划做出有意义的建议。
但这次参观市民之家的课外学习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去从整体上看这个城市,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的过去和未来。
展厅里武汉市曾经的规划图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那个时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价值取向;展厅中现今的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大型沙盘也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可能看不到的这座城市的整体风貌;而那些远期规划图、假想图又告诉了我们这个时代所赋予给武汉的任务,也展示了如今城市规划理论对于城市发展方方面面的影响。
对整个展厅参观完之后,我的主要收获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武汉这座城市的优势,也是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可以利用的一些特点。
其二就是武汉市存在的缺点,这也是它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去弥补的东西。
先来说说武汉的优点。
首先,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与地理条件。
武汉处于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湖北省腹地,水资源十分丰富,市内江河纵横,湖泊星布。
长江汉水两条大河贯穿整个城市,滋养着两岸居民,而东湖以及其他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则如一块块碧玉与江河遥相呼应,对调节环境小气候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一方面,武汉是京广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十字交汇的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东去上海,西抵重庆,南至广州,北上京城,距离均在1000公里左右,处于中国经济地理的核心位置,可谓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就是南来北往的商贾进行商贸活动的必经之路。
其次,武汉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人文内涵。
虽然武汉作为城市名称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但这片土地上人类居住的历史却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市郊的盘龙城遗址,据考证为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也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商代古城,而武昌之名始于孙权以鄂城为都时,寓“因武而昌”之意,与江北汉阳有“双城”之称。
武汉还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楚文化是古代楚人在楚地创立的地域文化。
高山流水遇知音以及白云黄鹤的美丽传说都印证了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更是成为了千古绝唱。
再者更有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以及八七会议的召开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使得武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展厅的展示中,以及对未来的一些美好愿景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武汉市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整体性不强。
武汉历来依靠着长江与汉水的走势进行着城市的发展,沿江沿河一直都以航运为主业,城市街道的出现及分布亦是沿江沿河而起,而不似那些封建古都有着方正的城廓与街道。
而且目前武汉三镇发展方向与发达程度各不相同,城市整体感欠缺。
尽管由于地理条件的客观原因,使得武汉市找不到所谓的城市核心,虽然有一些密集区域,比如商业密集区,高科技密集区或者工矿企业密集区,但却散落在整个武汉版图的各处。
再加之发展的不均衡,的确无法让外来者马上看清武汉的特色。
缺乏整体性也导致武汉市的道路交通非常杂乱,这也使得交通阻塞的现象十分常见。
另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则是对历史遗存尊重不足。
虽说不如那些历朝古都所留下的历史印痕多,但武汉还是有不少值得记忆和纪念的地方,特别是汉口的一些老城区,不仅仅是沿江一带当年租界区里的带有不同欧洲风格的建筑,还有许多曾经的居民区也还是具有武汉本地的特色的。
但实际上诸如归元寺这样带有异域风情的建筑就早已在城市开发的过程中迷失在了群楼之间。
即使是黄鹤楼这样闻名天下的古迹,其身影也往往被附近的高层建筑所遮挡。
这次参观让我更加透彻的了解了我所生活的城市,我看到了它的优点,那是我喜欢这座城市的原因,同时我也看到了缺点,这些缺点是我们所需要努力改变的目标,也是我们对这座城市未来共同的期盼。
第三篇:市民之家志愿者活动感想
市民之家志愿者活动感想
1昨天我们在市民之家进行了一天的义务活动。
这是我第一次做志愿者,心情格外激动。
早晨我早早就起床了,为了避免找不到服务中心,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
在地下室的休闲吧里,人来人往,我们跟着休闲吧的阿姨,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在休闲吧的餐厅里,馥郁着早餐的气息。
厨房里,阿姨的刀飞快的上下而动,让人眼花缭乱。
阿姨们手把手教会了我怎样切不同的菜,怎样调试饮料,怎样炸鸡炸薯条。
十一点到十二点,到了休闲吧最忙碌的时刻,每个人都忙的脚不沾地,我听着阿姨们调笑着昨天的事情,颇有忙中作乐之感。
休闲
吧的一切都井井有条的进行着。
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不会放弃下一次的志愿者活动,它让我懂得了许多生活所需的知识,培养我的耐心与容忍心。
真是美好的一天!
市民之家志愿者活动感想
2这个周末,我在市民之家的一家食堂当了回志愿者。
虽然,我已经在市民之家做过几次志愿者,但是每一次的感受都是不同的。
这次,我的任务是切菜、洗菜、擦桌子、收盘子还有扫地,工作时间是从早上九点半到下午三点半。
由于,平时在家里也不经常做这些事,结果就有点笨手笨脚的。
还好,阿姨们都很耐心一点点的教我。
很大的一个感受是累,从开始到结束都一直是站着的。
在收盘子的时候,我发现有的人很好,他们主动把盘子放到了回收处。
但是,更多的人是直接放在桌子上。
这也使我感到羞愧,因为在学校食堂我会主动拿回去,但是在其他地方可能就不会了。
从这次的活动中,我学习到了应该尊重他人的劳动。
还有,我也深深感受到赚钱的不易,光光这几个小时我就觉得很累了。
食堂,一个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浪费。
很多的饭菜都只吃了一点,有的甚至连动都没动。
我不禁回想起上次在电视里看到新闻,许多山区的孩子甚至都没有饭吃。
通过这次的志愿者活动我学到了许多,以后我还会继续参加。
市民之家志愿者活动感想3
这次志愿者活动是我第一次参加学院的志愿者活动,当我和同学走进我们的服务地点—市民中心的时候,我感觉到有点紧张,因为不知道会分配到什么样的任务,我和同学还谈笑着说是不是就是负责坐柜台,坐满这一天。
等了一些时间之后我们的负责人王老师亲切地走了过来给我们分配任务,我的服务地点将是一个我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厨房。
等我穿着围裙走进厨房重地的时候引入眼帘的都是琳琅满目的食物,香味在空气中丝丝飘荡。
一个厨师阿姨看到我不知所措的样子便让我开始去切蔬菜。
我用生疏的手势拿起刀把,想着妈妈的在家里行云流水地切菜姿势,一点一点依葫芦画瓢起来。
在厨房和阿姨们一起把一天的食材都处理好后,阿姨便让我到柜台上学着“发货”。
在阿姨的悉心介绍讲解下,我开始我的工作,将在我管辖范围内食品都管理好,按票发货。
在一波一波的饮食高潮之后,我感觉到站得都已经筋疲力尽了,这时才深刻的觉得这些工作者的不易和辛苦。
在厨房里要一天忙到晚,根本没有多少的休息时间,连饭点都要等着那一波点餐高潮过后才可以换着班。
这次志愿者不仅给我长了很多的见识,也让我对这些不仅是餐饮业还有其他的工作者有了更多的崇敬,每个劳动人员都是不易的,我也希望以后可以经常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为社会做贡献。
第四篇:武汉市市民之家城市规划展参观报告
城市规划展参观报告
(1)、武汉市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一般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过程及现象。
城市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革的空间表现。
城市化过程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 它既是城市人口、城市土地等规模量的增加和扩大过程, 又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经济结构变迁、空间形态从农村变为城市形态的质的变化过程。
武汉市是中国中部地区特大城市之一, 具有中部城市的典型代表性。
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东部的改革开放和90年代我国西部大开发, 中部城市日益边缘化, 中部城市化进程进展缓慢。
建国后50年武汉城市化发展折射出我国中部城市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国家宏观区域经济政策变迁。
天津条约签订,汉口开埠;随着汉口开埠,已对外经商为目的,武汉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
建国以来, 城市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38.14%提高到2002年59.8%, 小城镇发展到118个。
但受历史等多种原因的影响, 从1949~2002年,武汉市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个曲折缓慢的发展历程。
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9年), 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协调发展时期, 也是解放后武汉市城市化速度最快的10年。
1949年, 武汉市总人数为276.47万,到1959武汉市
人数为446.38。
10年时间净增169.91万。
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处于恢复阶段, 没有农村人口进城定居和就业的政策限制, 城市化发展与国民经济恢复及工业化建设大体同步。
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第二阶段(1959~1978年), 城市化快速衰退和停滞时期。
(1)“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的城市化迅速衰退阶段(1960~1965年):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 过于乐观估计了经济发展的形势、严重高估了粮食产量, 采取了一系列错误决策。
同时, 1959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 导致全国城市和农村地区普遍缺少粮食。
此时国民经济的增长无力支撑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 迫使城市化水平明显下降。
严重经济危机导致强制性地减少城市人口。
从1960年到1962年, 武汉市城市人口净减少25.2万。
(2)“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城市化停滞时期(1966~1978)。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经济濒临崩溃, 大量城市居民被遣返农村, 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大批干部举家下放农村, 武汉市1966年人口总数为466.09万人,到1978年人口总数为548.29万人。
第三阶段(1979~1985年),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水平恢复阶段。
随着“文革”的结束,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我国经济实力较快增长。
同时,“文革”后的政策调整造成的大量下乡知青、下放干部回城及大学招生等, 使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由1979年的46.39%上升到1985年55.43%, 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这一阶段是强制性向农村疏散人口而出现的反弹现象。
第四阶段(1985~2012年), 城市化缓慢增长阶段。
从1985~2012年, 全市人口净增160万,改革开放后, 稳定的政策环境使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 但是严格的户籍管理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限制着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同时受“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武汉市城市化进程缓慢。
另一方面, 中国实行的宏观区域经济倾斜策略如20世纪80年代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和90年代的西部大开发使我国中部地区被边缘化, 成为政策凹地, 极大地影响了作为中部地区龙头的武汉市的城市经济聚集和扩散范围, 城市产业创新功能衰退,导致能吸收和容纳的外来人口有限。
(2)、武汉市城市规划
体系
城市规划体系是进行城市改造建设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和城市规划运作体系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其中,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城市规划行政和城市规划运作提供法理依据。
武汉市真正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来指导城市建设实践的历史是一百年。
一百年来,武汉的城市规划思想发生过多轮演变,可分为民族主义时期、社会主义计划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等三个历史时期,编制了七轮城市总体规划,民族资本主义时期引进了有机疏散规划理论,从三镇的尺度对城市只能进行了分工,奠定了武汉大都市的基本框架。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借鉴前苏联规划思想,强化组团式发展格局,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初步确立三镇整合的发展思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吸收了“花园城市”规划理论,采用“圈层+轴向”的空间布局,积极发展卫星城和新城。
武汉百年城市发展历程往往伴随着武汉城市规划演变,成为具体代表性的中国城市规划历史样本。
1954、1959、1982、1988、1996年分别进行了几次城市规划,编制了相应的武汉市城市规划。
2010年国务院通过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武汉城市规划依据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3)建设部《关于同意开展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建规函(2004)154号)
(4)《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2003年)(5)《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6)《武汉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04年)(7)《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纲要》(2006年3月经建设部审查通过)(8)《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3)、武汉市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道路交通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道路交通
贯彻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交通为主
体的大运量、多层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系统。
加强轨道交通,构建全是域三网合一(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和城区铁路)的轨道交通线网,优化常规公交路线,强调综合换乘枢纽建设,强化科技管理水平,奠定公共交通最亲爱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单位。
2020年,主城区交通方式出行比例大于35%,轨道交通承担公共客运量比例不低于40%,95%居民公共单程时间不长过50分钟。
针对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均衡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构建“环+放射”的快速道路系统,在都市发展区规划形成“五环十八射”、主城区规划形成“三环六联十三射”的快速路网络。
不断优化主城区干道系统,打通区域微循环,完善慢行交通设施,形成二环以内行车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主城区60分钟,主城区至城市圈城市120分钟“30-60-120”道路交通体系。
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共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83处,包括国家级13处,省级102处,市级168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181处划定江汉路片、一元片、昙华林片等五片历史街区、五片历史地段和六片历史风貌街区,四个旧城风貌区。
第五篇:水电厂参观实习感想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实习报告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姓名何彭
学号 2008534101
指导教师
蒋晓艳李朝霞
时间 2011-7-16
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11年7月11日—2011年7月15日2 实习目的
《发电厂电气部分》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具
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具有理论计算、原理论证,同时又要求与现场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该课程与以后的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有很强的联系,同时也是毕业后从事本行业工作的技术基础。
发电厂电气部分内容较多,其基础知识涉及到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力电子等多学科的知识,相关专业课有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元器件内容中有发电机、导线、变压器、断路器等原理及操作方法等的介绍,系统应用方面涉及一次设备的电气主接线系统设计、电气设备选择与检验、厂用电设计、配电装置等,二次设备监控方面有测量、监控、保护、电源等这些主要电器设备控制信号的内容。
本门课程的系统性不强,学习起来会感到各知识点和实际很难联系起来,学习比较吃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能够把相关知识牢记在心,但它们的具体实物与安装特点和理论究竟有什么区别,是需要通过现场学习才能搞清楚的。
特别是在学习二次回路接线图时,安装图上的编号是什么含义、怎样连接等都比较模糊。
这就要通过现场教学与学习方可将其理解。
书本的知识是有限的、理想化的,它与实际应用还是存在着较大差别。
通过现场学习,不仅增加了见识,拓宽视野,而且实习能够使我们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及时扫除知识盲区,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出二者的共同点与差异,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实习内容
3.1 学院电站实习
农牧学院电站是由我校自行设计的电站,筹建与1979年,正式运行于1982年,一直运转至今,已是我校相关专业的实习基地。
其采用的方式为引水式,发电机采用自励式,水头31.5m,共有三台机组,主接线采用的是扩大单元接线(主接线见附页)。
总装机容量725KVA,现实际有效发电575KW,主要供给我校部分楼区。
3.1.1 参观模型,了解基理
阀型避雷器。
阀型避雷器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雷击过电压,其工作原理是它内部有一非线性电阻,当有雷击时,其阻值将会减小,将很大的雷电流引入大地,起到防雷作用。
断路器。
断路器的功能是接通和断开正常工作电流、负荷电流和故障电流,它是电力系统最为重要的控制和保护设备。
其按安装地点分为户内和户外两种;按灭弧介质及其灭弧原理可分为SF6断路器、真空断路器、油断路器、空气断路器等。
各种断路器的原理和应用如下:
SF6断路器:此种断路器主要利用SF6的良好的绝缘性能和灭弧性能。
SF6分子在电弧作用下接受电能而分解成低氟化合物,其分解需要的能量比空气高得多,因此,SF6在分解时吸收的能量多,对弧柱的冷却作用更强。
我们所参观的SF6灭弧原理示意图为单压式的。
其工作时主要是活塞压气原理,对电弧进行吹弧。
目前其主要应用在GIS中。
油断路器(SW6—110GA):此油断路器为少油断路器,其内部的油主要作为灭弧介质以及触头断开后弧隙绝缘。
这种断路器的开断性能好,结构简单,耗钢、耗油少,价格低廉等优点,但其不适用于高寒地带。
真空断路器(ZN12—10模型):真空断路器和SF6的工作原理类似,只是真空断路器的灭弧介质为稀薄的气体,靠气体压缩来驱动操动机构。
各种断路器的操动机构大同小异,分为操动机构和传动机构。
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电磁操动机构。
CD10电磁操动机构的结构和原理如下:
结构:合闸电磁系统和脱扣机构。
动作原理:合闸时,合闸线圈通电,合闸铁芯被吸入,顶杆上升,推动轴上移,借助连杆带动主轴,使断路器进入合闸过程;分闸时,分闸线圈通电,分闸铁芯顶杆撞击连杆,带动主轴转动,使其分闸。
隔离开关。
隔离开关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检修时,使得检修设备与带电部分形成明显可见的断口;其接地开关可代替接地线,保证检修工作的安全。
隔离开关分为户内和户外两种类型。
户内隔离开关(GN6—10/400模型):它由导电部分、支持绝缘子、操作绝缘子、底座组成。
操作绝缘子与刀闸及轴上的拐臂铰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