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复垦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复垦措施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它一方面为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矿山开采对现存土地的挖损、压占和塌陷破坏,地形地貌景观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引发地质灾害,对地下含水层造成破坏等。
为了使采矿过程中被破坏的土地资源、地形地貌等得以恢复,需采取一系列的治理复垦措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标签:矿山地质;地质环境;治理复垦
1.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1引发地质灾害
矿山开采主要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类型,根据矿山类型和开发利用方案确定的开采范围、深度、规模、采矿方法、废弃物处置方式等,结合矿区现状及地质环境条件,预测在矿山资源开发时,能诱发很多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塌陷、采空地面沉陷、地裂缝、岩溶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类型。
由于潜在的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对矿区及矿区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1.2地貌景观影响
矿山开采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的挖损、废石堆积、地面塌陷等,改变了矿区及周边原有的地形;地表的挖损、压占造成了岩石裸露、地表植被稀少,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等。
随着矿山开采,在矿区及矿区周边形成的办公生活区、工业场地、露天采坑、井口、废石碴台、尾矿库、运输道路等,对区域景观造成斑块式损毁,割裂区域景观生态环境,损毁区域景观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1.3土地资源破坏
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挖损、压占、塌陷上。
1)挖损
矿山对土地的挖损主要体现在开采对地表表土进行剥离,使得开采范围内的土壤发生扰动,诱发流失。
矿山在土壤剥离过程中,改变了原有自然土壤的存在状态,土壤与其母岩的上下继承关系也不复存在,同时因为土壤的扰动,使土壤中的养分、有机质含量及保水能力发生了改变,不利于自然植被的生长。
而且矿山开采不但改变了原有用地類型,使原有的耕地、林地、灌木林地、其他草地变为采矿用地或工业用地,亦同时对地表的植被造成彻底的损毁,形成裸岩地貌景
观。
2)压占
矿山对土壤压占的后果,一是原地表植被将不复存在,新形成的自然表面将无植被覆盖,容易导致扬尘和水土流失;二是原表土层将变为深土层。
特别是排土场,由于所排土主要是碎石和底土,自然肥力极低,因此排土压占将使排土场生产能力下降,形成生产力低下的表层。
3)地面塌陷
矿山因地下开采形成采空区,采空区周围岩体原始应力平衡的状态受到破坏,因而会引起围岩向采空区移动,岩层移动发展至地表,使地表产生移动和变形,造成土地原有使用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
2.可行性分析
2.1治理必要性
由于采矿活动将改变原有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对水土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由于采矿活动可能引发、加剧及遭受不同的地质灾害,威胁地表产生作业人员、村庄及分散性居民以及矿山设施的安全;露天或地下开采将会对含水层造成破坏,对地下水位、水质造成影响,影响到矿区周边生产生活用水。
因此,在矿山生产过程及矿山闭坑后,需采取相应的治理、复垦措施,尽可能的恢复原地貌,改善矿区及矿区周边生态环境,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2.2技术可行性分析
矿山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采用的回填封堵技术、修砌工程技术、土地平整技术、客土工艺技术、植被种植技术等各项技术在我国属于比较成熟的矿山企业的治理、复垦工程技术,在我国许多矿山的复垦工作中都有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土地复垦工程的实施,在技术上可行。
2.3经济可行性分析
矿山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矿区及其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矿区的空气质量,预防水土流失,降低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项目区附近居民财产和人身安全。
矿山可将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投资纳入生产成本,用于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复垦工作。
因此,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土地复垦工程的实施,在经济方面可行。
2.4生态环境协调性分析
经过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工作后,地表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将有
效改善区内的生态环境,恢复植被效果与矿区周围自然植被相协调。
通过复垦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地表植被,促进野生动物繁殖,减少水土流失,美化环境。
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建议在现行法律、法规相关条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矿山地质环境的特点,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法规体系。
明确各级主管部门职责分工,细化责任,形成政府主,多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把土地复垦管理与矿地恢复管理紧密结合,并时时监控,杜铯”先污染后治理”。
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专项基金;建立社会多元投人激励制度体系。
研究制定“谁出资,谁受益”的经济补偿优惠政策,对通过恢复治理,可以利用的矿山废弃地、尾矿、景观等,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恢复治理,治理后的建设用地、地质景观等优先由出资人占有或使用。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作要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的各个阶段,逐步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体系。
对矿业开发活动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引进和开发适用于矿区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的新技术,进行矿区生态重建科技示范工程研究,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力度,在一些工作开展早、基础条件好的矿区,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大型矿业基地,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发展绿色矿业,建立绿色矿业示范区。
参考文献:
[1]梁凯,兰井志,郑伟.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11:19-21+46.
[2]李艳,王艳君,谢敏,王月宝.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的探讨[J].内蒙古水利,2011,01:108-109.
[3]林娟.当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C].2015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5,06:40-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