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化学考试卷(解析版)(初三)月考考试卷.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化学考试卷(解析版)(初三)月考考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 题
(每空xx 分,共xx 分)
【题文】不属于化学研究物质范畴的是
A .宏观组成
B .化学性质
C .变化规律
D .运动状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是严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故选D 。
考点:化学的研究范畴 【题文】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食物腐败
B .香水挥发
C .火柴燃烧
D .铁器生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食物腐败发生的是缓慢氧化,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香水挥发发生的是扩散,香水由液态变成气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化学变化;火柴燃烧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铁器生锈,铁变成铁锈,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 【题文】属于纯净物的是
A .氧气
B .空气
C .矿泉水
D .大理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故选A 。
考点:纯净物
【题文】不属于绿色能源的是
A .氢能
B .汽油
C .风能
D .太阳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汽油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等五人空气的物质,不属绿色能源。
故选B 。
考点:化学能源 【题文】属于溶液的是
A .牛奶
B .蒸馏水
C .汽水
D .豆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故选C。
考点:溶液
【题文】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A.金刚石和石墨 B.双氧水和水 C.干冰和冰 D.氧气和液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属同素异形体。
故选A。
考点:同素异形体
【题文】常温下测得一些食物的近似pH,显碱性的是
A.苹果汁:3.1 B.番茄汁:4.2 C.牛奶:6.5 D.玉米粥:7.5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PH>时呈碱性。
故选D。
考点:溶液的PH
【题文】MgO是一种耐火材料,其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1 D.+2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已知 O的化合价为-2价,设镁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 x+(-2) =0,解得x=+2,故选D。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题文】用途仅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石墨作铅笔芯 B.生石灰作干燥剂 C.N2作保护气 D.CO2作灭火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物理性质。
A是利用石墨的硬度小,深灰色。
B 是利用氧化钙与水反应;C是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D是利用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故选A。
考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题文】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给液体加热,试管中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总容积的三分一,A正确;胶头滴管的使用要注意
,滴加液体时不能伸入容器内部,以免污染试剂,使用完以后也不能横放或倒置以免腐蚀橡胶帽,B正确;蒸发时要边加热边搅拌,C正确;测定溶液PH的方法是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将PH试纸向上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进行对照,D错误。
故选D。
考点:实验基本操作
【题文】化学用语与表示意义相符合的是
A.Cl2:2个氯原子 B.Zn:1个锌分子
C.2Fe:2个铁原子 D.3S:3个硫元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表示的是一个氯分子中含有2个氯原子,A错误;B中表示的是一个锌原子,B错误;C表示的是2个铁原子;D表示的是3个硫原子,D错误。
故选C。
考点:化学用语中数字的意义
【题文】物质名称和化学式书写都正确的是
A.硫酸钠:NaSO4 B.氢氧化亚铁:Fe(OH)2
C.贡:Hg D.硝酸钾:KnO3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正价在左,负价在右,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可知硫酸钠表示为Na2SO4,A错误;氢氧化亚铁表示为Fe(OH)3,B正确;Hg表示的是汞,C错误;硝酸钾表示为KNO3,D错误。
故选B。
考点:物质化学式的书写
【题文】解释“火上浇油”的说法合理的是
A.增加易燃物,使燃烧更旺 B.增大氧气浓度,使燃烧更旺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使燃烧更旺 D.提高物质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火上浇油增加了可燃物,使燃烧更剧烈,故选A。
考点:燃烧的条件
【题文】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4Fe+3O2 2Fe2O3 B.CaCO3→CaO+CO2↑
C.2H2+O22H2O D.CO+O2CO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书写步骤是:一写二配三标四查。
A中铁燃烧的产物是四氧化三铁,A错误;B中缺少反应条件;C正确;D中没有配平。
故选C。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题文】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C15H22O5)”而获得诺贝尔奖。
说法正确的是A.青蒿素分子的式量为282g/mol B.青蒿素中氢元素含量最高
C.青蒿素由42个原子构成 D.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2:5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A错误;青蒿素分子中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最小,含量最低,B错误;一个青蒿素分子由42个原子构成,C错误;青蒿素分子中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2:5,D正确。
故选D。
考点:化学式的意义
【题文】下图是一定条件下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B.反应中甲、乙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C.反应中“”表示原子的元素由化合态转化为游离态
D.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甲乙两种物质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1:1,B错误;丙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单质,C正确;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由分子构成的,D正确。
故选B。
考点: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
【题文】右图中,①、④是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是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
能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②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会先聚集下部,故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故选D。
考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题文】右图表示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受热过程,某变量y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A.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B.产生氧气的质量
C.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保持不变,A错误;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故氧气的质量会逐渐增加,B错误;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故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减少,C正确;钾元素存在于固体中,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减少,故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大,D错误。
故选C 。
考点:氯酸钾制取氧气,化学反应与图像
【题文】t℃时,在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a g无水硫酸铜,恢复至原温度可析出b g硫酸铜晶体。
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溶剂的量不变,颜色不变
B.b g硫酸铜晶体中含硫酸铜的质量大于a g
C.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溶解度变小
D.(b-a)g表示原溶液损失的溶质质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无水硫酸铜和水反应生成无水硫酸铜,化学方程式为CuSO4+5H2O═CuSO4•5H2O,向硫酸铜的饱和溶液中加入ag无水硫酸铜,析出bgCuSO4•5H2O。
因为温度不变,饱和溶液析出晶体还是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b与a的差表示减少的饱和溶液的质量。
由于硫酸铜溶液的浓度不变,故颜色不变,A正确;由于溶剂的质量减少了,故b大于a,B正确;温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错误;b与a的差表示减少的饱和溶液的质量,D错误。
故选B。
考点:溶液
【题文】一定质量的木炭在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中燃烧产生CO和CO2,且反应后测得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其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不可能为
A.10% B.20% C.30% D.40%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假设全部生成CO,碳元素与氧元素质量之比为12:16=3:4,在产物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24%,则氧元素质量分数为24%×4/3=32%,氮气质量分数为:1-24%-32%=44% 。
假设全部生成CO2,碳元素与氧元素质量之比为12:2×16=3:8,在产物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24%,则氧元素质量分数为24%×8/3=64%,氮气质量分数为:1-24%-64%=12% .。
而实际情况是两者混合气,则氮气的质量分数在44%~12%之间,选A。
.
考点:碳的性质,有关元素质量的计算
【题文】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① 煤、和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
② 生活中常用到“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等,这里的氟、钙是指(填“单质”、“分子”、“原子”或“元素”)。
③ 厨房炒菜时,在客厅能闻到菜香味的主要原因是。
④ 书写重要的材料常使用碳素墨水的原因是。
⑤ 打开汽水瓶盖,发现有大量的气泡逸出,原因是,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⑥ 我国新版饮用水标准中要求使用消毒剂一氯胺(NH2Cl),其摩尔质量为, 0.1mol的NH2Cl中约含氢原子个(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含氮元素的质量 g。
【答案】①石油②元素③微粒(分子)在不断运动④常温下性质稳定
⑤压强减小⑥51.5g/mol 1.204×1023 1.4
【解析】
试题分析:①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②在日常生活常接触到物品上的氟”、“钙”等指的均是元素;
③厨房炒菜时,在客厅能闻到菜香味是由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④碳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故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
⑤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⑥一氯胺(NH2Cl)的摩尔质量=14+2+35.5=51.5g/mol ;
0.1mol的NH2Cl中约含氢原子的数目=0.1mol×2×6.02×1023=1.204×1023;
含氮元素的物质的量为0.1mol,氮元素的质量=0.1mol×14g/mol=1.4g
考点:化石燃料,常见粒子的判断,分子的性质,碳的性质,溶解度,物质的量
【题文】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① 关于“H2O”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Ⅰ.表示水这种物质Ⅱ.表示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Ⅲ.表示一个水分子Ⅳ.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② 人发热的时候,常常用冰块来降温,是利用了水的性质。
③ 实验室电解水(如图1),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中生成的气体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实验证明水是由组成的。
④ 海水淡化可缓解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图2为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示意图。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Ⅰ.分子大小Ⅱ.分子种类Ⅲ.分子间隔
⑤ 某水厂净化水的大致流程如下:
水经过沙滤池,除去的杂质是;炭滤池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
⑥ 水常用来配制溶液。
现将100g 95%的乙醇溶液稀释为75%的乙醇溶液用于医用消毒,需要加水的体积
为 mL。
(精确到0.1)
【答案】①Ⅰ、Ⅲ②比热容大
③氧气(O2)
2H2O2H2↑+O2↑氢、氧元素
④Ⅰ、Ⅱ⑤难溶性的杂质吸附
⑥26.7
【解析】
试题分析:(1)H2O有四个意义: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一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
(2)水的比热容大,能吸收大量的热;
(3)电解水实验中与正极产生的是氧气,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负极产生的是氢气,可用燃烧法检验,正负两极气体的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8:1 ,该实验能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4)水变成水蒸发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分子的种类不变,但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5)过滤是一种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故过滤除去的是难溶性杂质;活性炭具有疏松多了的结构,能吸附元素和异味,具有吸附性;
(6)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则:
100g×95%=75%x ,x=126.7g,加入的水的质量=126.7g-100g=26.7g
考点:化学式的意义,电解水实验,物质的变化,水的净化,溶液
【题文】右下图牵手表示相邻的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化学反应。
A、B、C、D和E分别是木炭、镁条、二氧化碳、铁丝和氧气中的一种物质,其中B在通常情况下不助燃不可燃,但是A可以在B中燃烧,C 具有吸附性。
①写出物质的化学式:B,E 。
② 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 B和C反应过程中,B作(填“氧化剂”或”还原剂”)。
④ E在D中燃烧的现象是。
⑤ 图中的牵手关系中,属于化合反应的个数为。
⑥ 除了图中的牵手关系外,还能互相牵手的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①CO2 Fe②2Mg+CO2C+2MgO ③氧化剂
④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⑤3个
⑥2Mg+O22MgO
【解析】
试题分析:(1)C具有吸附性,故C是木炭;B在通常情况下不助燃不可燃,故B是二氧化碳;A可以在B 中燃烧,那么A是镁,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根据转化关系,故D是氧气,氧气与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那么E是铁,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把推断出的物质代入,推断正确;
(2)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2Mg+CO2C+2MgO;
(3)碳还原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中,二氧化碳是氧化剂,碳是还原剂;
(4)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5)碳与氧气反应、碳与二氧化碳、铁与氧气反应均属化合反应;
(6)镁也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
考点:物质的推断,物质的性质
【题文】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 P点的含义。
② 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写出一种)。
当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的方法提纯甲。
③ t2℃时,将30 g甲物质放入50 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0.1)。
若烧杯内物质升温到t3℃l【解析】
试题分析:(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甲与丙相交与P点,即t1℃,甲与丙的溶解度相等;
(2)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方法有:加溶质或蒸发水或降温;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变化较大,故要提纯甲那么要采用降温的方法;
(3)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即该温度下50g甲溶解在100g溶剂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那么50g水中只能溶解25g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5g/75g ×100%=33.3% ;t3℃时,甲的溶解度为110g,即100g水中溶解110g甲形成饱和溶液,那么50g水中能溶解55g,未溶解的甲完全溶解,甲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均发生了变化。
(4)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故在含有50 g水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解的甲和乙的质量相等,50g水中甲的质量为25g,乙的质量也为25g;t3℃时,甲的溶解度为110g,乙的溶解度为60g,分别加入m g甲和m g乙,甲完全溶解,乙仍有剩余,故5g<m≤30g 。
考点:溶解度曲线
【题文】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① 将图1和图6连接可以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证明氧气已经集满的现象是。
若用图6收集一瓶含1/4空气的氧气,操作的方法
是。
② 图2中仪器A的名称为,它在装置中的主要作用是。
甲同学用图2和图连接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中加入盐酸的量至少
要。
③ 乙同学在图2基础上增加了一块带孔的隔板(如图3),则大理石应放在处(填“a”或“b”),该装置中加入盐酸的量至少要;若加入盐酸过多,则有可能产生的后果是,要使反应停止,其操作是。
④ 丙同学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前他事先往试管中加入了少量的水,甲同学由此产生了疑问,提出了猜想:
猜想1:加水可以起到稀释的作用,使反应速度变缓。
猜想2:……
甲同学根据猜想进行了实验:每次取15mL 15%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不同溶质
质量分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实验。
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
1
2
3
4
5
过氧化氢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1%
3%
5%
10%
15%
MnO2粉末用量/g
0.5
0.5
0.5
0.5
0.5
收集到500mL气体时所用时间/s
560
186
103
35
12
反应后液体温度/℃
26
38
43
59
71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是。
甲同学的猜想2是:加水可以。
【答案】①2KClO3 2KCl +3O2↑集气瓶口有气泡逸出
在集气瓶中装入3/4的水,倒置于水槽中进行收集
②长颈漏斗方便添加液体 4浸没长颈漏斗下端(或达到液封)
③a浸没大理石关闭止水夹后,盐酸从长颈漏斗内溢出关闭止水夹
④2H2O22H2O + O2↑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反应速度越快降温
【解析】
试题分析:①图1属固固加热型,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故是加入氯酸钾制取氧气:
2KClO3 2KCl +3O2↑;图6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逸出时表示氧气已经收集满了;要收集一瓶含1/4空气的氧气,那么集气瓶中要装入3/4的水,倒置于水槽中进行收集,当水完全排出后,表示收集满了一瓶含1/4空气的氧气;
②仪器A是长颈漏斗,它用于添加液体药品;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的下端要浸没在液面以下,以免二氧化碳从瓶口向外逸出;
③用图3制取二氧化碳时,石灰石要放在隔板上,液体药品从长颈漏斗中加入,当不需要反应时,关闭止水夹,稀盐酸进入长颈漏斗中,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
④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2H2O22H2O + O2↑;由表格信息可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反应速度越快;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故加水可降温以减慢反应速率。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题文】某学习小组准备探究气体的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
【提出问题】利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来测定生成CO2的量。
【实验设计】通过下列两个实验分别测定CO2的质量和体积。
实验一实验二
【分析处理】
实验一:
① 将小烧杯中的稀盐酸分几次加入到大烧杯中,并不断搅拌,判断反应后盐酸过量的依据
是。
② 若稀盐酸足量,计算理论上能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实验二:
③ 先连接好装置,再(填操作),然后装好药品,最后将20mL稀盐酸快速推入锥形瓶中。
若缓慢推入,则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④ 实验记录如下(表中数据在相同温度、相同压强条件下测定):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注射器读数/mL
60.0
85.0
88.0
89.0
89.5
89.8
89.9
90.0
90.0
90.0
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和数据综合分析,最终生成CO2的体积是 mL。
【反思与评价】
⑤ 经过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一的操作简单,便于读数
B.实验一最终得到的数据和通过计算得出的理论值完全相等
C.实验二在密闭体系内反应,更环保
D.实验二中若将碳酸钙粉末改成块状的大理石,更安全
【答案】①最后一次加入稀盐酸后,电子天平上的示数不再发生变化(或“不再减小”或“没有气泡产生”)
②0.05mol
③检查装置气密性
锥形瓶内产生大量气体,压强变大,导致盐酸无法推入
④70⑤B
【解析】
试题分析:①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当没有气泡产生时说明反应已经完全;
②根据碳酸钙的质量,利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nCaCO3=5/100=0.05mol
设产生的二氧化碳为xmol
CaCO3+2HCl→CaCl2+ H2O+CO2↑
1/0.05 = 1/x
x=0.05mol
答:产生的二氧化碳为0.05mol。
③连接好装置后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了气体会导致锥形瓶内的压强变大,故若缓慢推入会导致盐酸无法推入;
④由图可知注射器中的开始示数为20ml,最终示数为90ml,故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为70ml;
⑤由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生成了二氧化碳部分会溶解在水中。
考点:二氧化碳的制取,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题文】用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仪器、装置如下图。
(连接装置的橡皮管省略)
 
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除A装置外,还需选用的仪器、装置组合是(填字母),选用该仪器、装置的目的是、。
② 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将A中的酒精灯换成酒精喷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③用碳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两个实验中,装置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④现有一包混有少量碳粉的氧化铜粉末,为了测定其碳粉的质量分数,称取m g样品进行高温加热,实验
过程中获取两组数据:
Ⅰ.反应前后仪器a中质量减少x g;
Ⅱ.吸收生成物的仪器中质量增加y g。
假设反应充分,称量准确,你认为应选择哪组数据进行计算会更为合理准确?你的理由
是,请列出计算碳粉质量分数的式子。
(用m、x、y表示)。
【答案】①DG
选D的原因:装置密封、有气体导入和导出(缺一不可)
选G的原因:用石灰水检验产物,有尾气处理装置(缺一不可)
②C+2CuO2Cu+CO2↑
③黑色粉末变红色
④选择Ⅰ的数据比较精确。
因为装置内会残留少量的二氧化碳未被吸收
(或石灰水的量若不足,无法将二氧化碳吸收完全)
3x/11m
【解析】
试题分析: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除A装置外,还要选用通入气体和排出气体的装置,同时还有检验生成物和处理尾气的装置,符合要求的装置是DG ;
②碳还原氧化铜生成的是铜和二氧化碳:C+2CuO2Cu+CO2↑;
③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是黑色粉末变红色;
④反应前后仪器a中减少的质量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能完全被还原出来;G装置中增加的质量应该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在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吸收不完全,如果氧化铜中混有碳粉,为了测氧化铜的质量分数,选择Ⅰ组的数据来计算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更好,理由是因为数据Ⅰ在题意前提下,其他因素对其影响小;数据Ⅱ在同样前提下,如果生成物吸收不完全,对计算结果影响就大.所以实验数据Ⅰ比Ⅱ可靠。
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a,
C+2CuO2Cu+CO2↑
12 44
a xg
12/44 =a /x
a=3x/11
碳粉的质量分数=3x/11÷m =3x/11m
考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