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站式”高校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一站式”高校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构建
作者:杨光照,王剑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05期
摘要: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平台,是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但因机构设置、部门职责、建设时间、技术方案不同,高校各业务系统之间差异较大,信息孤岛、师生重复填报、往返跑腿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分析总结国内外高校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及优秀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中国高校的“一站式”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原则,即:以人为本、整体规划、数据共享、融合创新;并进一步从数据打通、建设模式、流程设计、角色管理、数据安全、敏捷开发、绩效评估等七个方面对“一站式”高校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实施方略,以期为中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站式”通用信息平台;管理服务平台;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G47; G64; C931.3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3/j.issn.1671-
6477.2022.05.014
随着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传统的纸质办公已逐渐为网络办公所取代,但由于高校机构设置及其职责业务的不同,高校各部门业务系统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各自采用的技术方案都存在着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差异。

其差异主要表现在高校内部各部门网络信息系统之间依旧相互独立、数据无法完全共享等状况上,这常常导致高校师生在利用学校网络信息系统处理教学科研工作及日常学习、生活事务时状况频出,费时费力,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师生网上办事的效率。

因此,如何推出一个打通部门信息孤岛、信息梗阻的更加融合互通、更加人性化的高校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便利快捷、优质高效的“一站式”网络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高校管理效率和网络信息化服务水平,是高校管理者及各职能部门应该更加关注和及时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高校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现状概述
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该文件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指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1]。

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也谈到要继续加大力度深化教育管理方式改革,我们需要依托“互联网+”手段,加强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正在不断完善智慧校园建设,各类业务系统逐步建设完成[2],尤其是在近几年疫情大流行的形势下,高校大部分事务性工
作均已加快实现网上办理,大大加快了中国高校信息化的步伐,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更高更快发展。

按照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到2025年,中国高校要实现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信息系统实现优化整合,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数据实现“一数一源”,数据孤岛得以打通,数据效能充分发挥;在线服务灵活便捷,“一网通办”深入普及,服务体验明显提升;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基本形成,多元参与的应用生态基本建立;教育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水平全面提升,支撑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3]。

(一)国外高校网络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概况
通过资料收集和分析发现,国外多数高校都非常重视网络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在结合自身实际和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效便捷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效率和科研服务水平。

例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均建立了功能完善的“一站式”网络服务平台。

這些国外高校非常重视规范、精准、智能、高效的IT运维管理,将用户常用的服务项目如账号申请、网络接入、故障申报等进行流程化、自动化处理。

部分案例高校建立了由文章、问题、反馈/解决方案构成的IT服务知识库,以更好地实现IT服务供给和用户问题的智能处理[4]。

英国的爱丁堡大学,美国的普渡大学、伊利诺伊大学,澳大利亚的莫纳什大学,荷兰的瓦格宁根大学等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机构,对于实现相关服务的途径方面,这些高校在教育培训及专业知识方面的服务基本都是本地构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信息的综合处理方面,爱丁堡大学是本地构建,莫纳什大学则是另一个“极端”——完全依赖外部供应商,其他高校则选择了合作开发模式[5]。

(二)国内高校网络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概况
为了解国内高校网络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现状,笔者进行了深入的网络调查分析,重点调研了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网络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武汉理工大学目前建设有“智慧理工大”与“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作为为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智慧理工大”累计上线网络信息服务132项,其中填报类服务95项,集成类服务37项,2021年上半年共计为26741人提供了28856人次办事类服务、63037人次查询类服务。

其中,面向教师服务频次最高的依次为科研成果查询、在职证明申请、收入证明申请等;面向学生服务频次最高的依次为自助邮箱申请、成绩证明申请、社团会员申请等,有效助力了师生的科研、学习及其他校园生活。

“智慧理工大”在移动端专门开设了“办事大厅”服务板块,根据登录身份的不同而呈现相应的服务事项,可以方便师生快捷地找到所需服务项目。

同时师生可以
在微校园应用主页体验更多的微服务,如失物招领、二手市场、校园巴士、体检预约等,丰富的主题域划分覆盖了学习、生活、财务、健康、办事等各领域。

华中师范大学实施“五个一”计划,即:认证一个口,服务一个厅,流程一张表,决策一平台,数据一个库。

目前建设有“华中师大微门户”,可以完成查工资、查课表、查成绩等40余个查询服务,跳蚤市场、失物招领、问卷调查等15个公共服务。

此外,还建设有正版软件管理与服务平台,校务服务中心、网上办事大厅,具体服务分类包含党委组织、综合服务、人事服务、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科研服务、IT服务、财务服务、资产设备、校园活动、图书档案、其他服务等。

同时,南湖分校区也新设校务服务中心“南湖e站”,可实现相关功能的线上办理并附有电子签章。

面向学生服务的模块主要有一卡通服务、学生历年学业成绩单、学生历年英文成绩单、学生辅修成绩单、学生辅修英文成绩单、成绩排名证明、学生中英文荣誉证书、奖学金证书、国家励志奖学金证书、中英文在读证明、无犯罪证明;面向教职工服务的模块主要有房产档案信息查询、不动产登记结果查询、社保参保缴费证明、养老参保资格、社保待遇资格认证、个税完税证明开具、个人公积金缴存信息打印、个人公积金交纳明细打印、社保费完税证明开具、电费缴纳、天然气缴纳、水费缴纳等。

大连理工大学近几年着力进行智慧校园平台建设,先后建成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校园门户、岗位角色平台、统一消息平台、公共数据平台、办事大厅等。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运行,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但是仍然存在校务管理信息采集不全面、校务管理信息多次填报和未能深度应用等问题[6]。

为实现学院级基础数据的统一采集及共享互通,让数据资源服务于管理业务,实现院系成果的数字化与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大连理工大学启动了“一张表”应用的建设,包含基础数据维护、填表服务、事务服务中心、考核系统、决策分析系统等功能模块[7]。

中国人民大学目前正全力建设新型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微人大”,着重打造服务中心、学务中心、课程中心三大核心平台。

涉及到智慧校园、數据共享中心、个人数据中心、移动校园、流程平台、无线网改造、网站群、容灾和备份系统、软件正版化平台、电子签章平台、云盘和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平台等多方面。

2019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开通60个窗口为全校师生提供近20个单位的100多项服务,成为中国高校中规模较大的“一站式”行政服务大厅,切实践行“只上一个网、只进一个门”的教育服务创新要求[8]。

华中科技大学秉承“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路”的思想,建设有网上事务大厅与“一站式”移动服务平台“华中大微校园”微信企业号,包含信息化项目、网络与信息系统、校园卡、网络与安全、注册管理、软件类无形资产等办事流程,加快推进业务信息系统办事功能集成,并为二级单位提供高端设计网站模板。

此外,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网络与计算中心开发了网信智能小助手——“华小智”,辅助线上操作。

浙江大学采用网站群平台,主要包含网络服务、校园卡、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学环境、媒体资源等模块。

借鉴复旦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网站群管理平台建设的成功经验,以浙大主页门户建设为契机,依托网站群管理平台,推进学校网站一体化建设,实现了学校信息资讯的统一管理、统一发布、统一授权、统一展示、信息共享。

从调查分析的情况来看,以上高校虽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思路不同、侧重点不同,但均通过信息平台建设有效提升了自身管理服务水平和师生信息化满意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些高校在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走在了前列。

但笔者同时发现,国内大部分高校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各业务系统之间依旧过于“独立”,各业务模块间融合度、嵌合度明显不够,有的仅仅是基于信息门户做了统一身份登陆验证,各业务系统之间不能进行数据通信和共享,更不能跨系统办理业务,导致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重复填报业务数据且在校内各职能部门和机构间往返跑腿“折腾”的情况普遍存在,影响了师生员工的办事效率。

因此,急需改进现有高校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设计架构或推出新的系统,将各数据“孤岛”连接成信息“大陆”,为师生提供便利快捷、优质高效的“一站式”网络信息服务,从而提升高校管理效率和网络信息化服务水平。

二、“一站式”高校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构建之原则
(一)“一站式”高校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服务优势
通过广泛的调研和数据收集分析可以看到,近几年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基础已初具规模,各高校的办公、教学、宿舍、图书馆等重要区域的网络设施已较为完善,基本具备了支撑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基础。

但在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因机构设置、部门职责、建设时间、技术方案不同,高校各业务系统之间差异较大,这些业务系统相互独立,不能互联互通,形成数据“孤岛”,这就造成了高校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得不重复处理各种信息。

同时,师生如果办理一个涉及多个部门的业务,就需要在这些部门间甚至是多个校区间来回奔波,如果再对相关业务办理流程不熟悉,则会出现多次往返跑腿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

“一站式”高校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提出,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痛点,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它通过全面深入梳理学校各类管理服务事项,确定每项业务的办理部门和审批人员,确定办理业务所需资料和办理流程,明确部门和人员的审批权限,让办事流程和审批顺序更加清晰。

其次,它利用跨部门业务协同和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进一步减少前置条件、精简办事材料、缩短办理时间,让业务办理变得更简单便捷。

再次,在“一站式”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上,师生只需提交业务申请,然后就可以实时了解办理进度,等待办结结果即可,平台会将提交的业务按预先设定好的流程给部门和人员进行审批,师生不需要了解具体过程,大大节约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

最后,业务环节中的申请、流转、审批均在线进行,可以实现全流程实时监控,及时追踪评价业务办理效果,采集师生意见建议和满意度情况,通过数据评估效果,并不断改进管理服务工作,实现良好的优化循环[2]。

(二)“一站式”高校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原则
高校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是智慧校园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面向师生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窗口,直接关系到师生网络信息服务的体验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笔者在分析总结国内外高校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及优秀案例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中国高校的“一站式”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原则如下:
第一,应坚持以人为本,普惠全体师生。

要把立德树人、增进师生福祉、提升师生对信息化服务的满意度作为“一站式”高校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服务导向,依托一体化通用信息服务平台,形成普惠包容的现代化校园格局与信息化体系,为学校师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办事渠道,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

第二,应加强整体规划,提升办事效率。

立足高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与各学校实际,按照全校“一盘棋”的思路,高位谋划“一站式”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优化整体布局,统筹规划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构建校园一体化信息服务业务体系,推动整体业务流程优化,全面提升高校管理服务效率。

大连理工大学近几年着力进行智慧校园平台建设,先后建成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校园门户、岗位角色平台、统一消息平台、公共数据平台、办事大厅等。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运行,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但是仍然存在校务管理信息采集不全面、校务管理信息多次填报和未能深度应用等问题[6]。

为实现学院级基础数据的统一采集及共享互通,让数据资源服务于管理业务,实现院系成果的数字化与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大连理工大学启动了“一张表”应用的建设,包含基础数据维护、填表服务、事务服务中心、考核系统、决策分析系统等功能模块[7]。

中国人民大学目前正全力建设新型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微人大”,着重打造服务中心、学务中心、课程中心三大核心平台。

涉及到智慧校园、数据共享中心、个人数据中心、移动校园、流程平台、无线网改造、网站群、容灾和备份系统、软件正版化平台、电子签章平台、云盘和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平台等多方面。

2019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开通60个窗口为全校师生提供近20个单位的100多项服务,成为中国高校中规模较大的“一站式”行政服务大厅,切实践行“只上一个网、只进一个门”的教育服务创新要求[8]。

华中科技大学秉承“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路”的思想,建设有网上事务大厅与“一站式”移动服务平台“华中大微校园”微信企业号,包含信息化项目、网络与信息系统、校园卡、网络与安全、注册管理、软件类无形资产等办事流程,加快推进业务信息系统办事功能集成,并为二级单位提供高端设计网站模板。

此外,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网络与计算中心开发了网信智能小助手——“华小智”,辅助线上操作。

浙江大学采用网站群平台,主要包含网络服务、校园卡、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学环境、媒体资源等模块。

借鉴复旦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网站群管理平台建设的成功经验,以浙大主页门户建设为契机,依托网站群管理平台,推进学校网站一体化建设,实现了学校信息资讯的统一管理、统一发布、统一授权、统一展示、信息共享。

从调查分析的情况来看,以上高校虽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思路不同、侧重点不同,但均通过信息平台建设有效提升了自身管理服务水平和师生信息化满意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些高校在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走在了前列。

但笔者同时发现,国内大部分高校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各业务系统之间依旧过于“独立”,各业务模块间融合度、嵌合度明显不够,有的仅仅是基于信息门户做了统一身份登陆验证,各业务系统之间不能进行数据通信和共享,更不能跨系统办理业务,导致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重复填报业务数据且在校内各职能部门和机构间往返跑腿“折腾”的情况普遍存在,影响了师生员工的办事效率。

因此,急需改进现有高校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设计架构或推出新的系统,将各数据“孤岛”连接成信息“大陆”,为师生提供便利快捷、优质高效的“一站式”网络信息服务,从而提升高校管理效率和网络信息化服务水平。

二、“一站式”高校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构建之原则
(一)“一站式”高校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服务优势
通过广泛的调研和数据收集分析可以看到,近几年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基础已初具规模,各高校的办公、教学、宿舍、图书馆等重要区域的网络设施已较为完善,基本具备了支撑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基础。

但在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因机构设置、部门职责、建设时间、技术方案不同,高校各业务系统之间差异较大,这些业务系统相互独立,不能互联互通,形成数据“孤岛”,这就造成了高校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得不重复处理各种信息。

同时,师生如果办理一个涉及多个部门的业务,就需要在这些部门间甚至是多个校区间来回奔波,如果再对相关业务办理流程不熟悉,则会出现多次往返跑腿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

“一站式”高校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提出,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痛点,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它通过全面深入梳理学校各类管理服务事项,确定每项业务的办理部门和审批人员,确定办理业务所需资料和办理流程,明确部门和人员的审批权限,让办事流程和审批顺序更加清晰。

其次,它利用跨部门业务协同和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进一步减少前置条件、精简办事材料、缩短办理时间,让业务办理变得更简单便捷。

再次,在“一站式”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上,师生只需提交业务申请,然后就可以实时了解辦理进度,等待办结结果即可,平台会将提交的业务按预先设定好的流程给部门和人员进行审批,师生不需要了解具体过程,大大节约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

最后,业务环节中的申请、流转、审批均在线进行,可以实现全流程实时监控,及时追踪评价业务办理效果,采集师生意见建议和满意度情况,通过数据评估效果,并不断改进管理服务工作,实现良好的优化循环[2]。

(二)“一站式”高校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原则
高校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是智慧校园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面向师生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窗口,直接关系到师生网络信息服务的体验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笔者在分析总结国内外高校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及优秀案例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中国高校的“一站式”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原则如下:
第一,应坚持以人为本,普惠全体师生。

要把立德树人、增进师生福祉、提升师生对信息化服务的满意度作为“一站式”高校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服务导向,依托一体化通用信息服务平台,形成普惠包容的现代化校园格局与信息化体系,为学校师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办事渠道,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

第二,应加强整体规划,提升办事效率。

立足高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与各学校实际,按照全校“一盘棋”的思路,高位谋划“一站式”通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优化整体布局,统筹规划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构建校园一体化信息服务业务体系,推动整体业务流程优化,全面提升高校管理服务效率。

大连理工大学近几年着力进行智慧校园平台建设,先后建成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校园门户、岗位角色平台、统一消息平台、公共数据平台、办事大厅等。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运行,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但是仍然存在校务管理信息采集不全面、校务管理信息多次填报和未能深度应用等问题[6]。

为实现学院级基础数据的统一采集及共享互通,让数据资源服务于管理业务,实现院系成果的数字化与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大连理工大学启动了“一张表”应用的建设,包含基础数据维护、填表服务、事务服务中心、考核系统、决策分析系统等功能模块[7]。

中国人民大学目前正全力建设新型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微人大”,着重打造服务中心、学务中心、课程中心三大核心平台。

涉及到智慧校园、数据共享中心、个人数据中心、移动校园、流程平台、无线网改造、网站群、容灾和备份系统、软件正版化平台、电子签章平台、云盘和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平台等多方面。

2019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开通60个窗口为全校师生提供近20个单位的100多项服务,成为中国高校中规模较大的“一站式”行政服务大厅,切实践行“只上一个网、只进一个门”的教育服务创新要求[8]。

华中科技大学秉承“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路”的思想,建设有网上事务大厅与“一站式”移动服务平台“华中大微校园”微信企业号,包含信息化项目、网络与信息系统、校园卡、网络与安全、注册管理、软件类无形资产等办事流程,加快推进业务信息系统办事功能集成,并为二级单位提供高端设计网站模板。

此外,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网络与计算中心开发了网信智能小助手——“华小智”,辅助线上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