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枣阳市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高一年级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被称作古代冶金史的一大飞跃的事件是()
A.木炭的使用
B.煤的使用
C.焦炭的使用
D.石油的使用
2.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 ( )
A.南朝时期 B.唐朝前期
C.唐朝后期 D.北宋时期.
3.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按照这种划分,当时的都城属于哪一经济区域( )
A.山东 B.山西
C.江南 D.龙门碣石以北
4.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B.民族迁移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C.统治者的重视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D.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5.“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反映的生产关系是()
A. 租佃关系
B. 自给自足
C. 互助关系
D. 雇佣关系
6.“……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哪一特点()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连续性
7.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8.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漕渠 D.白渠
9.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10.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成宏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
”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商业贸易环境渐宽
B.区域商贩无利可图
C.政府默认舍本逐末
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11.17世纪荷兰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是()
A.海盗劫掠
B.组建商业公司
C.贩卖黑人
D.发展种植园
12.17世纪,国际商业和金融中心是()
A.阿姆斯特丹
B.伦敦
C.威尼斯
D.巴黎
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A.对黄金、香料的狂热追求
B.《马可.波罗游记》的广泛传播
C.原来的商路被奥斯曼帝国控制
D.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
14.下列航海家开拓新航路的先后顺序是()
①迪亚士②达•伽马③哥伦布④麦哲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15.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
A.地中海转移到了非洲东海岸
B.地中海转移到了太平洋沿岸
C.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D.波罗的海转移到地中海地区16.“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
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
”这段话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界
A.人口迁移都是被迫的
B.各地联系逐步加强
C.隔绝状态完全被打破
D.逐渐走向政治一体化
17.16、17世纪的欧洲通货膨胀,币值下跌,物价大幅上涨,此称“价格革命”。
直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中世纪城市复兴发展
B.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
C.中西贸易的巨额逆差
D.农业生产的急剧下滑
18.下图中数据的变化表明,1870~1910年间
A.西方国家主导了海上航运业
B.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海上航运业的产生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海上航运业的机械化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
19.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43—1715)任用柯尔柏作为财政总监,先后两次大提关税,几乎排斥了英荷等国毛纺织品的进口,极力招徕外国的能工巧匠来法国定居开业。
其做法
A.与工业化的潮流背道而驰 B.直接引发了法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C.符合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D.使法国成为西欧最发达的工业国家20.下列图片说明东印度公司的性质
A.荷兰政府特许的商业股份制企业 B.英国政府特许的金融证券公司
C.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工具 D.西欧国家联合从事三角贸易的组织
21.对下表解读合理的是()
B.外商投资加大了区域经济的差距
C.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推动
D.从增幅看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高
22.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说:“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
”材料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的共同认识是
A.主动融入国际大家庭 B.淡化意识形态的差异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23.1960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在不影响集体劳动的情况下,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
这表明
A.“左”的路线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B.农村大锅饭的分配体制被打破C.农业所有制形式出现重大变化 D.农村经济形势趋于好转
25.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
这一文件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社会化
C.在农村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26.下图是一张侨汇券。
即根据侨汇额核发一定比例的物资购销凭证给国内收汇人,侨汇券持有者可在专门商店或柜台购买紧俏商品或生产物资。
据此可以推断
①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②该侨汇券可在全国各地通用
③该时期我国物资供应短缺
④侧面反映了国家对侨眷物质生活的关注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7.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发表了《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一文,提出“由企业根据市场价格的自发涨落来做出决策。
”这与同时期的思想家孙治方观点一致,但学术界对此反应不一。
该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A.计划经济理论尚未付诸实践
B.市场经济理论已然引发探索
C.左倾错误弥漫使双百方针开始遭到破坏
D.三大改造明确经济整改方向
28.1949 年后以专业知识自重、以市场需求自立的自由职业者多被纳入国家事业或者公营单
位之下。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29.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通知,禁止农民随意(或经农村基层政府介绍)流入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公私企业非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不得自行招雇农民工。
这一规定
A.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反映了优先发展农业的基本国策
C.造成了工业化建设的劳动力短缺
D.体现了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计划调控
30.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两个“体制”分别指
A.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计划经济休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
D.混合经济体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简答题(题型注释)
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代都城布局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我国古代城市布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2.(12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据Maddison世界经济历史统计数据库(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 2010)。
西欧包括30个国家,其中有希腊、古罗马/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
单位是1990 Int. GK$(International Geary - Khamis dollars)
从图中提取两项有关历史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18分)
材料一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换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4分)
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9分)
要原因和标志意义。
(5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煤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火炉的温度,使炼出的钢铁的硬度和质量大增,成为冶金史上的一大飞跃。
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冶金业
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
唐朝之前,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唐朝中期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最终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开发,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经验;南方自然环境的优越。
两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经济重心已经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3.B
【解析】
试题分析: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将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即山西经济区、山东经济区、江南经济区和龙门竭石以北经济区。
汉代地理概念与今不同,以河南淆山为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西汉的都城是长安,位于今陕西省,属于山西经济区。
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经济重心
4.D
【解析】
试题分析: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四个选项均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关,但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生产力因素,即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
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
5.A
【解析】
试题分析:“豪民”即地主,“见税什五”就是说以收获量的十分之五为地租,材料的意思是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租税,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租佃式经营方式,故选A;B是小农经济的特点;地主和农民之间不是互助关系,排除C项;D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租佃制
【名师点睛】租佃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
租佃关系是伴随着土地兼并而出现的,自战国、秦代、汉代、宋代以至到明清逐渐普及;从农民人身衣服关系的松弛、生产积极性提高,是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身份提高,生产自主权也大大提高。
6.C
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四时之间,亡日休息”、“被水旱之灾”、“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即可选出C项;其他三项的表述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易错警示】本题题干引用晁错《论贵粟疏》里面的一段关于农耕生产与自然灾害以及政治统治之间的关系论述为材料,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选项中A、B、C都是小农经济的特点,容易错选。
分析材料可知,小农经济一方面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另一方面还受到统治者“急政暴赋”的影响,所以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
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凡农之道,厚之为宝”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和尊重自然规律,只与A、C项符合;“用粪犹用药也”反映了古代农业重视施肥;“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麦黄种麻,麻黄种麦”强调耕作不误农时;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在材料中并未得到反映;这些记载都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体现,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8.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蜀守”、“成都”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故选B;战国时期,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A项位于咸阳附近;C、D项都位于关中地区。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的是灌溉工具的发展情况。
除了掌握灌溉工具以外,生产工具的发展演变也是考查的重点。
我国古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精耕细作,其中,生产工具的进步是实现精耕细作的前提。
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犁牛耕,西汉时期出现犁壁和耧播技术,到了唐代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等,这些都推动了农业产量的提高。
9.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
依据所学,明清时期,一些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使得这些地方成为工商业的中心,所以导致大城市的经济中心地位被削弱,故D项符合题意;A、B和C中的相关信息均与材料中信息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1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说明由于利益的驱使,农民逐渐从农业转向了商业,说明晚清时期商业环境比较放松,故A项正确;B中“无利可图”说法错误;C中政府没有默认;D中私营手工业材料中没有提及。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商业环境变化
【名师点睛】
本题属于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选择题,解题技巧可以归纳为:一个前提、两个充分、五个步骤。
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
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
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3. 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
11.B
【解析】
试题分析: 17世纪荷兰殖民扩张的表现是成立殖民机构,组建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A项是16世纪英国殖民扩张的主要特点,C、D两项是西班牙殖民扩张的主要特点。
因此选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荷兰的殖民扩张
【易错警示】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
最佳选择题此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辨证思维能力。
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主要”、“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贩卖黑人”等虽然是荷兰殖
民扩张的方式,但不是主要方式。
12.A
【解析】
试题分析: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中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故选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荷兰的殖民扩张
13.D
【解析】
试题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包括: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传统商路受阻;宗教因素:西班牙、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广为流传,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寻找黄金、香料等。
A、B、C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发生在新航路开辟后,故选D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名师点睛】除了主观动因外,新航路开辟还具备了必要的客观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进步,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西、葡王室的支持。
14.B
【解析】
试题分析:迪·亚士的航海时间是1487-1488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在1492年;达·伽马到达印度是在1497-1498年; 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
所以正确答案是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过程15.C
【解析】
试题分析:传统商路和贸易中心是在地中海沿岸;新航路开辟后,海上航路成为东西方的主要商路,大西洋地理位置优越,逐渐成为贸易中心,故C项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名师点睛】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
西欧封建制度衰落和资本主义发展,人类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欧洲国家开始对亚、非、美洲进行政治控制、经济剥削和文化侵略,改变了东西方关系;各大洲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1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
”信息说明新航路开辟之后,引起了世界各地联系逐步加强,世界逐渐联系成了一个整体,故B项正确;A中说法错误;C中完全说法绝对;D中政治一体化没有体现。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影响
【名师点睛】新航路开辟影响
(1)荷、英、法等国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2)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使欧洲社会产生变革
①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价格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导致金银贬值,物价飞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4)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币值下跌,物价大幅上涨,此称“价格革命”的出现主要是新航路开辟之后,美洲的白银大量引入,导致国内白银数量上升,物价飞涨,出现了“价格革命“,故B项正确;A是引起新航路开辟的原因;C和D均与材料中信息不符。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影响
【名师点睛】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全球的商业联系;商贸中心转移,各国商业地位变化。
价格革命是指由于美洲大量金银流入欧洲,使欧洲金银货币剧增,形成“通货膨胀”。
它促进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而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财富相对贬值,走向衰落。
18.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帆船数量在减少,汽船的数量在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机械化的发展。
所以D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中体现不出西方的“主导”,海上航运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就有,所以B项排除,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19.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信息,路易十四的做法是想使社会生产资料集中,扩大资本的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
材料给的时间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A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B项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资本的原始积累
20.C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图片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分析史实的能力。
题中的三幅图中看不出到底是荷兰还是英国的属性,故A、B两项错误;也无法断定就是从事三角贸易的事项,故D项错误;图中有武装商船,又有统一货币,综合考虑,其应当是西方殖民国家对外扩张的工具,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东印度公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题干所给表格数据表明1992—2000年我国东、中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呈增长趋势,这是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故C项正确。
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与题干所给“1992—2000年”不符,故A项错误。
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
依据题干所给表格数据,东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大于中西部,这表明东部对外开放程度高,故D项错误。
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认识
【名师点睛】关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我们从生产部门来着手,首先是农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次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最后是对私有制经济的管理。
这三个方面综合来看就能得出我国的经济基本制度。
因此明确好这几个方面的改革在解答这类问题中很有必要。
2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注意关键信息“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对外开放的意识,故选A。
B在邓小平的话中没有明显体现,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2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