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素实验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绿素铜钠的合成、分离、分析及结构测定
食品092
一、实验目的:
1、从蚕沙中提取叶绿素并计算提取率。
2、初步研究叶绿素合成叶绿素铜钠的工艺条件。
3、分析叶绿素铜钠产品的纯度并计算其产率。
4、通过试验提高综合能力及练习巩固各种相关操作。
二、产品验收指标
项目和指标
───────────────┬──────────
项目│ 指标
───────────────┼──────────
pH │ 9.0~10.7
1%│
E 405nm ≥ │ 568
1cm │
消光比值│ 3.2~4.0
总铜(Cu),%│ 4.0~6.0
游离铜(Cu),%≤ │ 0.025
砷(As),%≤ │ 0.0002
铅(Pb),%≤ │ 0.0005
干燥失重,%≤ │ 4.0
硫酸灰分,%≤ │ 36.0
───────────────┴──────────
三、实验原理:
叶绿素是一种含有卟吩环的天然色素,它与蛋白质结合存在于植物的绿叶和绿色的茎中,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须的催化剂,叶绿素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极性有机溶剂。
叶绿素有a和b 两种,a为蓝黑色结晶
叶绿素是一种含有卟吩环的天然色素,在叶绿素的结构中,含有一个由四个吡咯环和四个次甲基交替相联形成的卟吩环.卟吩环闭合的共轭体系提供了包围镁离子(或其它相似离子)的刚性平面.
叶绿素的结构如图l所示:
蚕沙中含有丰富的叶绿素,其纯含量达0.8—1.0%,居所有天然色素之首,故可用蚕沙来提取叶绿素,由于叶绿素易溶于乙醚、苯、丙酮、乙醇的脂性溶剂,故可用乙醇、丙酮混合液来提取。
所得的叶绿素由于遇热、光、酸、碱等易分解,且又不溶于水。
110度左右会分解,故把叶绿素制备成叶绿素铜钠,其性质更稳定溶解性也会有所提高。
叶绿素分子中的镁原子和四个吡咯上的氮原子相结合,环上是双羧酸的酯,一个被四所酯化,另一个被叶醇基所酯化,故可以发生皂化反应生成钠盐:
C
55H
72
O
5
N
4
Mg + 2NaOH = C
34
H
30
O
5
N
4
MgNa
2
+ CH
3
OH + C
20
H
39
OH
C
55H
70
O
6
N
4
Mg + 2NaOH = C
34
H
28
O
6
N
4
MgNa
2
+ CH
3
OH + C
20
H
39
OH
在酸性条件下,叶绿素钠盐分子中的镁极易被氢原子取代生成褐色的叶绿酸:
C
34H
30
O
5
N
4
MgNa
2
+ 4H+ = C
34
H
34
O
5
N
4
+ Mg2+ + 2Na+
C
34H
28
O
6
N
4
MgNa
2
+ 4H+ = C
34
H
32
O
6
N
4
+ Mg2+ + 2Na+
叶绿酸可与铜盐在加热条件下生成叶绿素铜酸析出,将叶绿素铜酸溶于丙酮,再与碱反应生成叶绿素铜钠:
C
34H
34
O
5
N
4
+Cu2+ = C
34
H
32
O
5
N
4
Cu+ 2H+
C
34H
32
O
6
N
4
+Cu2+ = C
34
H
30
O
6
N
4
Cu+ 2H+
C
34H
32
O
5
N
4
Cu + 2NaOH = C
34
H
30
O
5
N
4
CuNa
2
+ 2H
2
O
C
34H
30
O
6
N
4
Cu + 2NaOH = C
34
H
28
O
6
N
4
CuNa
2
+ 2H
2
O
蚕粪叶绿素铜钠盐的光谱特性蚕粪叶绿素铜钠盐水溶液在360~700之间有2个吸收峰在波长440处有一最大吸收峰,其吸光度为114;在630处有一较小的吸收峰,其吸光度为017"在波长440的吸收峰为叶绿素铜钠盐特有,而在630处的
吸收峰为叶绿素特有,叶绿素铜钠盐的含量约是蚕粪中叶绿素含量的2倍,所以试验中均采用440的波长测定叶绿素铜钠盐的稳定性。
下图是蚕粪叶绿素铜钠盐的光谱特性[5]。
四、仪器和试剂
(一)、试剂:
1、蚕沙(50克)
2、95%乙醇
3、NaOH 溶液
4、稀盐酸
5、
溶液 8、蒸馏水 9、40%乙醇(纯乙醇丙酮 6、石油醚 7、CuSO
4
与蒸馏水按2:3配) 10、5%NaOH-乙醇溶液 11、pH试纸 12、磷酸盐缓冲液(pH=7.5)取0.15mol/L磷酸氢二钠与同浓度的磷酸氢二钾以21:4混合(二)、仪器:
A、叶绿素的提取叶绿素铜钠合成
1、温度计1支回流冷凝管1支 500ml 圆底烧瓶1个
恒温槽1台滤瓶及漏斗1个胶头胶管1个
玻璃棒1支 100mL量筒1个铁架台1台电热恒温水浴装置1套
2、减压蒸馏装置 1台
3、台氏天平 1台
4、PH试纸若干
B、叶绿素铜钠质量分析
1、751分光光度计 1台
2、台式天平、分析天平各1台
3、玻棒1支胶头滴管1支 10mL、50mL量筒各一个 100mL、50mL容量瓶各1个 25mL、1mL吸量管各一支
4、试纸若干吸耳球一个
五、实验步骤
(一)叶绿素铜钠的合成
1、叶绿素的提取:
(1)在500ml圆底烧瓶中,先加入50g干蚕沙,再加入95%乙醇100ml。
(2)将反应瓶用水浴加热,使水浴温度在60℃(防止叶绿素a和b分解),浸泡提取2小时,滤出提取液。
(3)按步骤2用乙醇重复2次。
(4)合并3次提取液,在减压、不超过60摄氏度下蒸出乙醇。
趁热倾出瓶中液体,冷却至室温,得到墨绿色膏状物(叶绿素粗品,不宜久置)。
2、皂化:
将浓缩液置于带搅拌子三口烧瓶中,用5%NaOH-C
2H
5
OH溶液调节使其pH=11,用
水浴加热在60℃下皂化回流1小时。
3、萃取:
将皂化液冷却后转入分液漏斗加入等量石油醚萃取除去杂质(黄色)静置分层,下层为可溶性叶绿酸盐(绿色),取上层液检验是否完全皂化:取上层液少许置于小烧杯中,加入2—3倍石油醚静置,用玻棒沾取上层液去试纸上,呈绿色则不完全皂化。
取下层溶液,上层溶液用旋转蒸发器蒸发回收石油醚。
平行萃取3次。
4、调酸铜代:
将下层溶液装入三口烧瓶中,往其中慢慢加入稀盐酸溶液调节pH=7后,加入10%的硫酸铜10ml,搅拌均匀后,再用盐酸将溶液调节pH为2-3,在水浴60℃下保温搅拌1小时。
趁热过滤,用95%乙醇洗涤3次后抽干。
合并滤液和洗液,加入4倍的蒸馏水,析出叶绿素铜,静置过夜后过滤,滤饼依次用适量的纯水、40%乙醇及石油醚
洗涤3次至石油醚层变为浅绿色,以除去其中的H+、及残留的叶黄素和其
他有机杂质。
5、成盐:
洗涤结束后滤干,滤饼用丙酮溶解,加入5%NaOH-乙醇溶液,调节pH=11,搅拌,成盐(用滤纸法检验成盐情况:用玻棒点少许溶液放在滤纸上,滤纸不显绿色则说明完全成盐),将其在60℃下加热蒸发以除去水分得墨绿色结晶物,然后再在60℃下烘箱中烘干结晶物,即制得墨绿色光泽的成品(略有胺味)。
流程图:
溶剂NaOH溶液不皂化物溶剂酸 CuSO4溶液滤渣
↓↓↑↓↓↓↓
蚕砂→
水稀酒精 NaOH
↓↓↓
成品
(二)、纯度分析:
1、标准叶绿素铜钠盐的标准曲线
称取标准样品0.01克(精确至0.0002克),加水溶解,移入10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
准确取1mL溶液以pH=7.5磷酸盐缓冲液定容为100mL,摇匀,即为0.001%溶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在15分钟内用1cm 的比色杯,在405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值(A),以缓冲液作空白对照。
类似地配制0.0005%溶液、0.0015%溶液、0.002%溶液、0.0025%溶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在15分钟内用1cm 的比色杯,在405nm波长处测定它们的吸光值(A),以缓冲液作空白对照,并绘制标准曲线。
2、标准叶绿素铜钠盐的吸收曲线
称取标准样品0.01克(精确至0.0002克),加水溶解,移入10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
准确取1mL溶液以pH=7.5磷酸盐缓冲液定容为100mL,摇匀,
为即为0.001%溶液,此液最大吸收峰为405nm与630nm,吸光比A405nm/A
630nm
3.2~
4.0。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用1cm 的比色杯,在400nm-700nm波长处测定溶液吸光值A(每隔5nm或10nm测定一次),以缓冲液作空白对照,并绘制吸收曲线。
3、产品叶绿素铜钠盐的吸光比测定
称取烘干成品0.01克(精确至0.0002克),加水溶解,移入10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
从容量瓶中准确取2mL溶液移入50mL容量瓶,用pH=7.5磷酸盐缓冲液定容至刻度,摇匀,即为0. 004%溶液,此液最大吸收峰为405nm与630nm。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用1cm 的比色杯,在400nm-700nm波长处测定溶液吸光值A (每隔5nm或10nm测定一次),以缓冲液作空白对照,并绘制吸收曲线。
一、标准叶绿素铜钠盐标准曲线
标准曲线的测定方法:取标准样品配制0.1%叶绿素铜钠盐溶液,用移液管分别精确量取2.5 mL ;
2.0mL ;1.5mL ;1.2mL ;1.0mL ;0.5mL 移至5个加入100mL 的容量瓶中,向其中各加入pH=7.5的Na 2HPO 4-NaH 2PO 4缓冲液,摇匀定容至刻度,即0.0025%;0.002%;0.0015%; 0.001%;0.0005%。
以缓冲液作空白对照,分别测以上溶液在波长405nm 下的吸光度值A 405 。
如表1、图1所示。
表1 叶绿素铜钠盐标准曲线的测定数据表(光波长405nm ) 溶液百分数(%) A 405
0.0005 0.198
0.001 0.362
0.0015 0.552 0.002 0.716 0.0025 0.924
二、叶绿素铜钠盐的吸收曲线
(一)标准样品:
取标准样品配制0.001%叶绿素铜钠盐溶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用1cm 的比色杯,在400nm-700nm 波长处测定溶液吸光值A (每隔5nm 或10nm 测定一次),以缓冲液作空白对照。
测定数据如表2所示,吸收曲线如图2所示。
(二)产品:
取产品配制0.004%叶绿素铜钠盐溶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用1cm 的比色杯,在400nm-700nm 波长处测定溶液吸光值A (每隔5nm 或10nm 测定一次),以缓冲液作空白对照。
测定数据如表3所示,吸收曲线如图3所示。
数据记录: 1、产品的质量是0.0483g(借第12组:冯奕淇和雷春雨的实验结果)
2、产品产率:W=0.0483/50*100%=0.0966%
3、吸光比=A410nm/A630nm=0.065/0.037=1.8
八、实验分析
本实验所测得的吸光值相对较小,对比于标准的吸光曲线,在波峰(405nm与630nm)处的值仅为0.065和0.037,比标准吸光曲线的值小了4--5倍。
其中的原因可能为:所制备的产品的原因:一个原因是产品的纯度较低;二个是可能产品没
有完全烘干,实际用于配制溶液的产品的质量小于称量的质量。
配制溶液的原因:由于产品纯度较低,所以相应的用于配制溶液的产品的质量也应该增多,而配的溶液的含量较小,这可能就造成了所测得的吸光度较小的原因。
实验失败的原因:
1、蚕沙不过粉碎,可能导致叶绿素溶解不过充分,加乙醇回流时,时间2小时每次,因浸提不充分,浸提时间不够会导致提取率过低。
2、皂化1小时后,用石油醚萃取,上层杂质还是绿色,可能是皂化时间不够,这步导致了大量叶绿素的流失,以致最终产率只有微量而无法配置叶绿素溶液测吸光度。
3、整个实验过程中洗涤与过滤次数较多,而叶绿素盐粘稠易粘附在滤纸上,很不容易取下,且在洗涤过程也有叶绿素盐的损失。
以上两项操作直接影响到产率的高低。
4、调酸铜代这步时,由于保温后趁热过滤时过滤速度比较慢,还没过滤完就用95%的乙醇边洗涤变过滤,乙醇作用是析出叶绿素的,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叶绿素留在滤渣里,而我们实验要的是滤液。
5、调酸铜代这步时,由于静置过夜后进行减压过滤,由于叶绿素铜分子太小,滤纸并不能完全的保留住其在滤饼里而流失过多,使最终产率很少。
6、在成盐这步时,加入缓冲液调pH时,由于滴加速度控制不好,使pH超过12,后又用稀盐酸调到PH=11.55;成盐时静置半个钟以上不定期检测是否完全成盐,可是用玻棒点些许溶液放在滤纸一直都是显淡淡的绿色,这两方面可能导致成盐效果不好。
这也是产率低的关键因素之一。
九、参考文献:
1.潘慧娟.不同溶剂对蚕沙中叶绿素提取效果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5O一52。
2. 贾淑梅,王君玲.菠菜中色素的提取及其性质的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23(3):4849.
3. 严桂芹,章世元,王俊琴,等.蚕沙叶绿素的提取及分析测定[J].林业科技,2008,33(4):6O一62.
4. 孙彩云,王巍杰,刘淑萍.蚕沙制备叶绿素锌钾盐的工艺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5,22(5):33—34.
5. 颜杰,李富兰,高瀚云,等.蚕沙中叶绿素铜钠盐和果胶的提取研究[J].食品科技,2008,33(3):177—179.
6. 于善凯,沈凤明.蚕沙叶绿素提取废渣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优化[J].食
品研究与开发,2007,28(5):46—48.
7. 凌关庭、王亦芸、唐述胡,食品添加剂手册(上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 250
8. 凌关庭、王办芸、唐述潮,食品添加剂手册(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 .31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