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赤壁怀古》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选自苏轼《前赤壁赋》,写于 年 与创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一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 翟晴,《山东大学》
苏轼深受《庄子》的影响,在他的诗文中,从很多方面表 现出与《庄子》近似的自然观和生命观。苏轼继承了《庄子》 的生命即自然,自然即生命的思想,在苏轼看来,人的生命就 应该从最自然的本真的情感出发,不应该有丝毫的世俗功利的 考虑,自然的运行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人的生命也应该是自然 而然的,离开了这种自然而然,就丢失了本心,失去了自由, 人的生命也就形存实亡。
解题
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揭示该词所写
的是词人游览赤壁,追念古人。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
这类诗多写古人、古事、古迹,多用典故、对比等手法,以达到 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瑜长壮有姿貌。
——《三国志》
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 一细节呢?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呢?
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 纪很轻,很有作为。
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 相得益彰。
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策、孙权外托 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分,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 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课堂小结:《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描绘壮丽之景:词人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采用纵横驰骋、游刃 有余的描写,为读者呈现出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宏大的气魄。
刻画豪迈之人:词人选取了婚姻美满、风度儒雅、指挥才能卓越三 个方面,把周瑜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这个年少得志、在赤 壁之战中建立奇功的英雄身上,正寄托着词人的人生理想。
纪录片:《定风波》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 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 的桨。
将周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表现得淋漓尽 致。
周瑜: 年龄:33 生活:幸福美满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 时年作者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两年余。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本词写作背景。 2、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 法及其表现出的豪放词特征。 3、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 闷,学习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三句运用比喻、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从声音、 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 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画面,为下阕写赤壁之战的场面 作铺垫。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作用:承上启下
思考;在如此众多的豪杰之中,苏轼为何独独突显周瑜、 称颂周瑜呢?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定风波》(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第三年)
从这两则补充材料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①“人生如梦”写出了词人经历官场的倾轧, 宦海沉浮后的侥幸后怕心情,以及对世事无常, 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感叹。 ②“一尊还酹江月”抒发了词人以江月来排遣 心中的抑郁,借山水来浇除心中的块垒的旷达 洒脱之情。
小组探究 为什么苏轼在人生的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那份旷 达的心态呢?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 本词写作时间——公元1082年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写出岩石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写出江水之汹涌。 拍:写出浪涛与江岸搏击之力度与声音。
卷:写出波涛力量之浩大。
千堆雪:比喻手法,写出了澎湃的怒涛打在石头上的数量、形状、颜色,而 且雪有冷感,化视觉为触觉。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苏洵、苏辙
三苏
唐宋八大家
黄庭坚 辛弃疾
苏黄(诗) 苏辛(词)
欧阳修
欧苏(文)
黄庭坚 米芾fú 蔡襄 苏黄米蔡(宋四家)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生于眉山 年少登科 乌台诗案 贬谪黄州 ……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 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 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 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 亦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 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 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空间
时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领起下文,为全词奠定了雄浑大气的感情基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人道是: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并非 赤壁大战处,苏轼只是借题发挥。
纵观苏轼一生思想比较复杂 儒、释、道兼而有之 儒家的仁 政爱民理想和《易经》中“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 是他 积极用世 提出一些改革主张的思想动力;苏轼十分喜爱《庄子》 晚年又受到佛学的影响 在他头脑中还有老庄的清净无为、超然物 外和佛家的身心皆空、与世无争的思想。这些思想就这样既矛盾 而又统一的存在于苏轼的身上。
苏轼一生受儒释道三家文化影响很深。他前期都受儒学的
影响,积极上进,渴望有所作为。“乌台诗案”后,他被剥夺 了“有所作为”的权利,这时他内心佛老思想就起到很重要的 作用,让他从“入世”走向“出世”。
苏轼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思想圆融通达,在 他的词作中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宠 辱不惊”的精神追求。
对比当中
苏轼: 年龄:45 生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哀叹自我
仰慕 英雄 怀古 伤己
有人说词的末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表现了苏轼的消极态度,你怎么看?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 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 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 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抒发壮志豪情: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抱负,无法施展,只能仰望古 人。不过“风流人物”也是要被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 杯逍遥吧!词人在失落中得到了暂时的解脱。
了解更多的苏东坡…… 书籍:
林语堂《苏东坡传》 李一冰《苏东坡新传》 刘小川《品中国文人系列》 王水照《苏轼传》 朱刚《苏轼十讲》 康震《康震评苏东坡》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 翟晴,《山东大学》
苏轼深受《庄子》的影响,在他的诗文中,从很多方面表 现出与《庄子》近似的自然观和生命观。苏轼继承了《庄子》 的生命即自然,自然即生命的思想,在苏轼看来,人的生命就 应该从最自然的本真的情感出发,不应该有丝毫的世俗功利的 考虑,自然的运行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人的生命也应该是自然 而然的,离开了这种自然而然,就丢失了本心,失去了自由, 人的生命也就形存实亡。
解题
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揭示该词所写
的是词人游览赤壁,追念古人。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
这类诗多写古人、古事、古迹,多用典故、对比等手法,以达到 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瑜长壮有姿貌。
——《三国志》
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 一细节呢?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呢?
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 纪很轻,很有作为。
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 相得益彰。
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策、孙权外托 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分,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 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课堂小结:《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描绘壮丽之景:词人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采用纵横驰骋、游刃 有余的描写,为读者呈现出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宏大的气魄。
刻画豪迈之人:词人选取了婚姻美满、风度儒雅、指挥才能卓越三 个方面,把周瑜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这个年少得志、在赤 壁之战中建立奇功的英雄身上,正寄托着词人的人生理想。
纪录片:《定风波》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 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 的桨。
将周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表现得淋漓尽 致。
周瑜: 年龄:33 生活:幸福美满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 时年作者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两年余。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本词写作背景。 2、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 法及其表现出的豪放词特征。 3、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 闷,学习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三句运用比喻、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从声音、 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 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画面,为下阕写赤壁之战的场面 作铺垫。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作用:承上启下
思考;在如此众多的豪杰之中,苏轼为何独独突显周瑜、 称颂周瑜呢?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定风波》(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第三年)
从这两则补充材料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①“人生如梦”写出了词人经历官场的倾轧, 宦海沉浮后的侥幸后怕心情,以及对世事无常, 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感叹。 ②“一尊还酹江月”抒发了词人以江月来排遣 心中的抑郁,借山水来浇除心中的块垒的旷达 洒脱之情。
小组探究 为什么苏轼在人生的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那份旷 达的心态呢?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 本词写作时间——公元1082年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写出岩石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写出江水之汹涌。 拍:写出浪涛与江岸搏击之力度与声音。
卷:写出波涛力量之浩大。
千堆雪:比喻手法,写出了澎湃的怒涛打在石头上的数量、形状、颜色,而 且雪有冷感,化视觉为触觉。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苏洵、苏辙
三苏
唐宋八大家
黄庭坚 辛弃疾
苏黄(诗) 苏辛(词)
欧阳修
欧苏(文)
黄庭坚 米芾fú 蔡襄 苏黄米蔡(宋四家)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生于眉山 年少登科 乌台诗案 贬谪黄州 ……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 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 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 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 亦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 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 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空间
时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领起下文,为全词奠定了雄浑大气的感情基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人道是: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并非 赤壁大战处,苏轼只是借题发挥。
纵观苏轼一生思想比较复杂 儒、释、道兼而有之 儒家的仁 政爱民理想和《易经》中“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 是他 积极用世 提出一些改革主张的思想动力;苏轼十分喜爱《庄子》 晚年又受到佛学的影响 在他头脑中还有老庄的清净无为、超然物 外和佛家的身心皆空、与世无争的思想。这些思想就这样既矛盾 而又统一的存在于苏轼的身上。
苏轼一生受儒释道三家文化影响很深。他前期都受儒学的
影响,积极上进,渴望有所作为。“乌台诗案”后,他被剥夺 了“有所作为”的权利,这时他内心佛老思想就起到很重要的 作用,让他从“入世”走向“出世”。
苏轼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思想圆融通达,在 他的词作中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宠 辱不惊”的精神追求。
对比当中
苏轼: 年龄:45 生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哀叹自我
仰慕 英雄 怀古 伤己
有人说词的末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表现了苏轼的消极态度,你怎么看?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 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 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 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抒发壮志豪情: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抱负,无法施展,只能仰望古 人。不过“风流人物”也是要被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 杯逍遥吧!词人在失落中得到了暂时的解脱。
了解更多的苏东坡…… 书籍:
林语堂《苏东坡传》 李一冰《苏东坡新传》 刘小川《品中国文人系列》 王水照《苏轼传》 朱刚《苏轼十讲》 康震《康震评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