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模拟测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6月温州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模拟测试
生物(答案在最后)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考生须知: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卷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3.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卷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人体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正常血红蛋白中必需的无机盐离子是()
A.Fe2+
B.Mg2+
C.Ca2+
D.I-
【答案】A
【解析】
【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镁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钙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A、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人体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有的无机盐离子是Fe2+,A符合题意;
B、镁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B不符合题意;
C、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C不符合题意;
D、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元素,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杜甫在其诗篇中刻画了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现象。

萤火虫发光所需的直接能源物质是()
A.脂质
B.葡萄糖
C.ATP
D.糖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

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特殊的化学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

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

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脂质中的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A错误;
B、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B错误;
C、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C正确;
D、糖原是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D错误。

故选C。

3.从多肉植物的植株上掰下的叶子,在适宜的环境下可以长出新的根和叶片,以下生命活动与该过程无关的是()
A.细胞分裂
B.细胞分化
C.细胞生长
D.细胞癌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会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直至最后死亡的过程。

活细胞也一样。

【详解】AC、依据题干信息,多肉植物的叶子,长出新的叶子,与细胞的生长、分裂有关,AC错误;B、长出新的根的过程,与细胞的分化有关,B错误;
D、多肉植物的叶子长出新的根和叶片的过程,与细胞癌变无关,D正确。

故选D。

4.控制人类ABO血型的是3个复等位基因:I A、I B、i,它们分别使红细胞膜含A凝集原、B凝集原和不含凝集原。

复等位基因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
A.基因重组
B.染色体结构变异
C.基因突变
D.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

【详解】复等位基因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人胚胎发育初期,手是球拍状的,随着胚胎发育的继续,出现彼此分开的五指。

下列关于该发育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B.涉及细胞凋亡
C.不受遗传物质调控
D.对个体生存不利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详解】人胚胎发育初期,手是球拍状的,随着胚胎发育的继续,出现彼此分开的五指,该过程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此现象是细胞的凋亡过程,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6.运动员在400m赛跑时,骨骼肌所需的能量主要靠厌氧呼吸供应,下列属于人体细胞厌氧呼吸产物的是()
A.O2
B.乳酸
C.CO2
D.酒精
【答案】B
【解析】
【分析】厌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需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厌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详解】A、B、C、D、人体骨骼肌细胞可以进行需氧呼吸,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也可进行厌氧呼吸,产物是乳酸;其中无论是需氧呼吸还是厌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都是丙酮酸。

因此一定不会出现酒精,B 符合题意。

故选B。

7.下列关于“检测花生种子中的油脂”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切片:用刀片将花生子叶切成厚度为1~2mm的薄片
B.染色:用苏丹Ⅲ染液对切片染色后要去除多余的染料
C.制片:在切片上滴加1~2滴50%的乙醇后盖上盖玻片
D.观察:将切片最薄的部分移到显微镜视野的中心观察
【答案】C
【解析】
【分析】实验步骤
1.制片:将子叶切成1~2mm宽的薄片;将切好的薄片置于培养皿的水中,挑选最薄的切片,用毛笔将它放在载玻片中央.
2.染色:用滴管将苏丹III染液滴在切片上,静置2~3min,使切片染色;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再在切片上滴加1~2滴50%乙醇溶液,洗去多余染料.
3.制片:用吸水纸吸取乙醇,再在切片上滴加1~2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4.观察:用低倍镜找到已染色的材料,移动装片使切片最薄的部分位于显微镜视野中心.调整镜头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口.观察被染为橙黄色的脂肪.
【详解】A、切片时,需从前向后拖动刀片将花生子叶切成薄片,子叶切片厚度为1~2mm薄片再制成玻片标本,借助显微镜观察,A正确;
B、染色时,用苏丹Ⅲ染色2~3min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再在切片上滴加1~2滴50%乙醇溶液,洗去多余染料,B正确;
C、制片时,用吸水纸吸取乙醇,再在切片上滴加1~2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C错误;
D、观察时,用低倍镜找到已染色的材料,移动装片使切片最薄的部分位于显微镜视野中心,D正确。

故选C。

8.用高杆抗病(DDTT)小麦和矮杆不抗病(ddtt)小麦作亲本培育矮杆抗病优良小麦品种的过程如图所示:
该育种方法是()
A.杂交育种
B.单倍体育种
C.多倍体育种
D.转基因育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育种方法包含:杂交育种、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

【详解】A、题图分析:高产不抗病和低产抗病的两个小麦品种,经过杂交,多次自交,选择培育出纯合高
产抗病小麦新品种,这种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A符合题意;
B、单倍体育种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如花药离体培养等)诱导产生单倍体植株,再通过某种手段使染色体组加倍(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从而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B不符合题意;
C、多倍体育种是指利用人工诱变或自然变异等方式,通过细胞染色体组加倍获得多倍体育种材料,用以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C不符合题意;
D、转基因育种是指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一个或多个基因添加到一个生物基因组,从而生产具有改良特征的生物的育种方法,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二氧化碳分子可以通过扩散作用从肺泡细胞排出,葡萄糖分子可以通过易化扩散的方式被红细胞吸收,这两种物质运输过程的共同点是()
A.需要氧气
B.需要载体蛋白
C.需要能量
D.顺浓度梯度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参与,顺浓度梯度进行,不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BCD、二氧化碳分子是自由扩散,葡萄糖分子通过易化扩散(协助扩散)的方式被红细胞吸收,运输方向都是顺浓度梯度的,D正确。

故选D。

10.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可通过某操作使细菌沉到试管底部,噬菌体残留部分位于上层中。

该操作是()
A.培养
B.搅拌
C.离心
D.放射性检测
【答案】C
【解析】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
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通过离心可使细菌沉到试管底部,噬菌体残留部分位于上层,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1.基因启动部位发生DNA甲基化会抑制基因的表达,DNA甲基化修饰后,下列各项中会发生显著改变的是()
A.基因的碱基数量
B.基因的转录
C.基因的碱基排序
D.基因的复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合成蛋白质,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导致了性状的改变。

【详解】A、DNA甲基化修饰后,不改变基因的碱基数量,A错误;
B、DNA甲基化后,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即DNA甲基化修饰后,基因的转录发生显著改变,B正确;
C、DNA甲基化修饰后,DNA序列不发生改变,故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C错误;
D、基因启动部位发生DNA甲基化会抑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不包括基因的复制,即DNA甲基化修饰后,基因的复制不会发生显著改变,D错误。

故选B。

12.“制作和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实验中,用显微镜观察到某个视野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洋葱外表皮替代洋葱根尖
B.视野中的细胞均可继续分裂
C.甲细胞中含有4个中心粒
D.乙细胞所处时期为分裂中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1)解离: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制成解离液。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4)制片。

【详解】A、洋葱外表皮细胞不分裂,不可用洋葱外表皮替代洋葱根尖,A错误;
B、视野中的细胞在解离时已死亡,不能继续分裂,B错误;
C、甲细胞中含有2个中心粒,C错误;
D、乙细胞染色体形态清晰,数目稳定,所处时期为分裂中期,D正确。

故选D。

13.某同学欲通过实验模拟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产生F2的过程,可选择的小桶组合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操作是:亲本为高茎豌豆(DD)和矮茎豌豆(dd),杂交后得到的F1均为高茎植物(Dd),F1自交得到F2中高茎(DD、Dd):矮茎(dd)≈3:1。

【详解】若要通过实验模拟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Dd)自交产生F2的过程,应取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个小桶内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容器内的D、d小球代表雌配子和雄配子中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由于F1(Dd)能产生D、d两种配子且比例约为1:1,所以每个小桶内D和d的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

由于图①中只有D配子,图③中D和d的数量不相等,题图中能用于实验的容器只有②④,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在催化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的特性。

某小组为了探究酶的催化特性,实验分组如下表所示。

组别甲乙丙丁
5滴鸡肝研磨液+①--
5滴胃蛋白酶溶液-②--
5滴蒸馏水-③+-
5滴MnO2溶液-④-+
2mLH2O2溶液++++
注:“+”表示加入,“-”表示不加入;
14.若设置甲、乙组是为了探究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则表中①②③④分别为()
A.-+--
B.---+
C.+-+-
D.----
15.关于上述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自变量是催化剂的有无及种类
B.底物浓度和反应时间都是无关变量
C.检测指标是氧气的产生速率
D.甲丙对照可说明酶催化具有高效性
【答案】14.A15.D
【解析】
【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因素称为变量。

其中人为控制的对实验对象进行处理的因素叫作自变量;因自变量改变而变化的变量叫作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叫作无关变量。

除作为自变量的因素外,其余因素(无关变量)都保持一致,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的实验叫作对照实验。

【14题详解】
若要探究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酶不同,底物相同,二是酶相同,底物不同。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此实验中,底物相同,为H2O2,所以酶的设置应该不同,当甲组加入5滴鸡肝研磨液时,乙组应加入5滴胃蛋白酶溶液,其他不加,对应的①②③④分别为-+--,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5题详解】
A、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此实验的自变量为催化剂的种类和有无,A正确;
B、底物浓度相同,反应时间相同,都是无关变量,B正确;
C、H2O2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会分解产生氧气,所以检测指标是氧气的产生速率,C正确;
D、验证酶的高效性是通过生物催化剂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较来证明的,故可以通过甲、丁的对照来说明,
D错误。

故选D。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与眼底形态改变,眼睛屈光度大于600°。

研究表明,遗传性高度近视属于单基因病,已知某家族成员中II-3和Ⅲ-1患有该遗传病,其家族系谱图如下:
16.绘制上述家族系谱图时,不需要进行的是()
A.病情诊断
B.了解成员关系
C.基因检测
D.调查人群发病率
17.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遗传性高度近视的致病基因是()
A.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B.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C.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D.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18.某高度近视遗传病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视力恢复正常,并与该家系中Ⅲ-2婚配,他们生一个患病女儿的概率是()
A.1/8
B.1/6
C.1/3
D.1/2
【答案】16.D17.A18.B
【解析】
【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6题详解】
ABCD、绘制上述家族系谱图时,由于是家族系谱图,所以病情诊断、了解成员关系、基因检测,不需要进行的是调查人群发病率,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7题详解】
ABCD、II-3患病,但其父母1-3和I-4未患病,未患病得父母生了患病的孩子,因此为隐性遗传病,而如
果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则1-3应患病,因此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8题详解】
ABCD、假设某高度近视遗传病患者的基因型未aa,Ⅲ-1的患病,基因型为aa,则父母II-1和II-2基因型Aa,Ⅲ-2的基因型可能为1/3AA、2/3Aa,与该家系中Ⅲ-2婚配,则生一个患病女儿aa的概率是
2/3×1/2×1/2=1/6,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9.我国科研人员在浙江丽水发现一种菌盖表面菌丝是直立的齿菌属新物种,该真菌被命名为“直立齿菌”。

研究人员发现,直立齿菌能和某些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系,相互交换养分和水分,并增强植物对各种环境
胁迫的适应能力。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总数的增加丰富了该地生物多样性
B.该直立齿菌种群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
C.齿菌和植物在细胞层次上不具有统一性
D.植物和齿菌的共生关系是长期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
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未知的潜在价值。

【详解】A、物种总数的增加丰富了该地生物多样性,增加了物种多样性,A正确;
B、某物种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因此该直立齿菌种群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B正确;
C、齿菌和植物在细胞层次上具有统一性,都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遗传物种所在区域构成,C错误;
D、题干信息如说明该齿菌与植物的种间相互关系是共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20.某生物((2n=6))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精细胞过程中,发生了一次染色体数目变异,导致该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数发生如图所示变化(图示为其中一种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ab段的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
C.cg段的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D.该精原细胞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均为4条
【答案】B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详解】A、依据题图可知,2n=6的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经过ab段,产生c,染色体数目由6 4,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所导致,A错误;
B、ab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B正确;
C、由A项可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故cg段(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即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
D、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所以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分别含有4、2条染色体,然后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所产生的4个精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4、4、2、2,D 错误。

故选B。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吞噬胞外异物以及细胞内处理异物的过程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结构。

回答下列问题:
(1)结构②是________________,它可以对来自结构③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运输。

在植物细胞中,它可以合成果胶物质,参与________________的构建。

(2)图中细胞吞噬胞外异物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吞噬泡沿着________________运输,并与结构①融合,最终吞噬泡内的异物被降解。

结构①还可以参与细胞自噬过程(如分解衰老的细胞器),产生的物质被排出细胞外,或被细胞重新利用。

由此推测,当环境中营养物质缺乏时,细胞的自噬作用会
________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在植物细胞中,与结构①功能相似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细胞膜和包括核膜在内的多种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

多种膜之间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形式相互转化,并实现膜成分的更新。

【答案】(1)①.高尔基体②.细胞壁
(2)①.胞吞②.微管/细胞骨架③.增强④.液泡
(3)①.生物膜系统②.囊泡/出芽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线粒体提供能量,以囊泡的形式转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结构②是生物膜构成的囊状结构,可以对来自结构③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运输,因此结构②是高尔基体。

在植物细胞中,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果胶和纤维素,因此高尔基体参与植物细胞壁的构建。

【小问2详解】
图中细胞吞噬胞外异物的方式为胞吞,形成的吞噬泡沿着微管/细胞骨架运输;根据题意,并与结构①溶酶体融合,细胞自噬过程(如分解衰老的细胞器)中产生的物质被排出细胞外,或被细胞重新利用。

由此推
测,当环境中营养物质缺乏时,细胞的自噬作用会增强,以满足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在植物细胞中,与
结构①功能相似的细胞器是液泡。

【小问3详解】
图中细胞膜和包括核膜在内的多种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通过囊泡/出芽形式多种膜之间可
以相互转化,并实现膜成分的更新。

22.图1为大肠杆菌DNA分子(片段)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嘌呤、“”表示嘧啶;图2为该生物拟核区域发生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的DNA片段由α和β两条链组成,其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α链的碱基序列是:5'_________3'。

(2)转录和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翻译相比,转录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填“T-A”、“C-G”或“A-U”),图2中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填“向左”或“向右”)。

(3)据图2可知,在拟核区域,尚未转录结束的mRNA上即有核糖体结合并开始翻译,真核生物核基因的表达不会边转录边翻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脱氧(核糖)核苷酸②.ACGT
(2)①.T-A②.向右
(3)真核细胞的核膜将转录和翻译分隔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核糖体位于细胞质中##细胞核中没有核糖体【解析】
【分析】1、DNA是由两条单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DNA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具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

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
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小问1详解】
DNA中文名是脱氧核糖核酸,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含有四种碱基,分别是A(腺嘌呤)、T(胸腺嘧啶)、C(胞嘧啶)、G(鸟嘌呤)。

DNA中碱基排列在内侧,通过氢键(图1中用……表示)连接成碱
基对,A和T配对,形成两个氢键;C和G配对,形成三个氢键。

图1中表示嘌呤(A、G)、表示嘧啶(T、C),根据氢键的数目,α链的碱基序列是:5'ACGT3'。

【小问2详解】
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DNA上的碱基A、T、C、G分别与RNA上的U、A、G、C互补配对,即A-U、T-A、C-G、G-C;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结合,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U-A、C-G、G-C,所以与翻译相比,转录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T-A。

图2中mRNA左侧已从DNA链上释放,右侧仍和DNA链结合,所以RNA 聚合酶的移动方向是向右。

【小问3详解】
由于原核生物无细胞核,转录和翻译的场所相同,所以可以边转录边翻译;而真核生物有细胞核,核基因转录的场所是细胞核,细胞核中无核糖体,所以核基因转录出的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进行翻译,转录和翻译的场所不同,所以不会边转录边翻译。

23.云南小粒咖啡为喜温凉、湿润、荫蔽环境的作物。

研究人员在咖啡种植基地探究遮阴对小粒咖啡树光合作用的影响,相关指标及结果如下表。

环境指标光合参数
组别
遮光率(%)降温率(%)叶绿素a+b(mg/g)净光合速率µmolCO2•m-2•s-1
对照0026.49 3.65
遮阴Ⅰ331442.65 4.48
遮阴Ⅱ591847.37 5.82
注:净光合速率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叶片从外界吸收的CO2量表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光为咖啡树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吸收、转化光能的场所是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___。

夏季午后,光照突然减弱,咖啡树叶肉细胞中三碳糖的合成速率在短时间内会________________。

(2)据表分析,推测遮阴效果更好的组别是________________。

与对照组相比,遮阴环境下咖啡树的氧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