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威远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美国第一个大型的专业实验室是由爱迪生在1876年建立的,集中了近百名科学家、工程师和技师。许多大企业也建立起T业实验室和研究所,如贝尔系统的基础研究就聘请了由英德留学回来的应用科学家和工程师。这说明当时的美国
A。 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密切结合
B. 大发明家决定科研水平和质量
C. 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D. 在理论科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发明家为中心的应用科学家与工程师直接结合的特点,而且许多大企业也建立工业实验室和研究所,进一步加深了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的联系,故选A项。大发明家决定科研水平和质量夸大了史实,B错误;材料不是说明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C错误;在理论科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不符合事实,D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的变化
【名师点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4.曹魏时期,被誉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锻铁“以自赡给”;西晋开国功臣石苞也“贩铁于邺市”。他们的做法
9。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 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计划经济体制
D。 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包括纽扣物价这样的小事情。价格的统一,说明了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
电力和内燃机动力代替蒸汽动力
动力机器
蒸汽机
电动机、内燃机
工业结构
纺织、机器制造、铁路运输、煤炭、钢铁等工业兴起;各国以轻工业 主导,促进工业化进程
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飞机等工业兴起,钢铁工业得以技术改进。开始由轻工业转化为以重工业为主导,欧美主要国家实现近代化
工业部局
工厂由分散走向集中
世界工业带和工业城市群形成
D。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动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涉及的是农具使用,不能说明经济结构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并搜集了2046户农户的农具使用资料,发现在构造和形制上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改进”,说明中国农业受西方近代农业机械的影响不大,故B项正确;不能判断工业革命没有影响中国,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得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动摇"这个结论,故D项错误。
16。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其中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见下表。出现这样标准的原因有
①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
④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
A. 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创办实业
B。 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清政府对内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由题目中时间“1895—1903年”即可知这应为清末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故排除属于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A、B两项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C项,本题应选D项。
A. 闭关锁国
B. 朝贡贸易
C。 盐铁专卖
D. 市坊制度
【答案】C
【解析】
闭关锁国和朝贡贸易针对是对外贸易,与材料不符,排除AB;由材料“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可知,盐铁专卖与之相符,所以答案选C;市坊制度讲的是国家对居住的地方和市场设置的地方的管理,所以与材料也不符,排除D.
3.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政府政策的引导
B. 家庭手工业的出现
C. 国家统一的完成
D。 生产工具的进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农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有两个,一个是生产关系,另一个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进对于耕作方式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故D项正确;ABC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所以答案选D。
13。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所属墨西哥湾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的爆炸引发了数十年来最广为人知的一次石油泄漏事故.此类石油泄漏事件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最早可能出现于
A。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B。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 二战后初期
D. 20世纪70年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能源——石油。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石油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石油的开采量越来越大.所以答案选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能源是煤炭,排除A;CD两项时间不符。
A. 华侨积极踊跃支持人民解放战争
B。 人民政府对华侨资本家进行了改造
C。 华侨为国民经济恢复作出了贡献
D。 侨汇收入解决了外汇收人拮据问题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侨汇收入有较大提高,这一时期属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因此据表可推知华侨为国民经济恢复作出了贡献。故答案为C项。较大提高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A项;这一时期不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解析】
材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属于原始社会耕作方式,D正确;A是春秋战国以后出现;此时属于集体耕种,B错误;C是奴隶社会土地制度.
2。“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制度与材料中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积累了资金
市场
英国海外市场扩大,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劳动力
英国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自然科学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大大提高
社会环境
英国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国际环境相对稳定
工
业
成
就
工业动力
蒸汽动力代替自然力
7。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均田制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A。 土地制度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B。 土地从国家所有彻底转变为私人所有
C。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实现了完全分离
D. 集体劳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生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A项错误,土地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B项错误,错在“彻底”;C项错误,错在“完全分离”。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均田制的变化表明了集体劳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生产,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CD
A。 丰富了手工业的生产门类
B. 使盐铁官营政策陷入破产
C。 反映了私营手工业的进步
D。 是对农耕经济的有益拓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农战之具异常缺乏,曹操将刑具都由铁改为了木,就是因为铁的缺乏,故嵇康和石苞“以自赡给"、“贩铁于邺市”的做法是对农耕经济的有益拓展,故D正确;私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这不算丰富了手工业的生产门类,排除A;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打击富商大贾的重要手段,后世一直有这种政策存在,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提及技术的进步,排除C。
5。如下图,下列犁耕方法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战国
B。 秦汉时期
C。 魏晋南北朝
D. 隋唐时期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这应该是隋唐时期的曲辕犁.所以选D。
6.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推知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土地制度
8.阅读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表(外国人办的企业除外),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1892—1894年
1895-1903年
商办
设厂数
53
463
资本(千元)
4697
90801
官办和官商合办
设厂数
19
86
资本(千元)
16196
19469
12.“斯大林模式”最本质的特征是
A。 社会主义公有制
B. 对斯大林个人的崇拜
C。 高度集权,通过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
D. 是苏联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最本质的特征是高度集权,通过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ABD不是本质特征。
11。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十年,以下词汇最能全面反映该时代特点的是
A。 人民公社外交政策包产到户
B. “一大二公”大跃进城市改革
C。 开国大典公私合营和平共处
D。 中共八大大炼钢铁“八字方针"
【答案】D
【解析】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之后,我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其中1956年中共八大开启探索序幕,1958年大炼钢铁属于探索失误,1961年“八字方针”是对探索事物的调整,故D项正确;包产到户是1978年实行,故A项错误;城市改革是1984年,故B项错误;开国大典是1949年,故C项错误.
17.1920年—1946年间,潘鸿声先生先后到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北、河南、山东、甘肃、陕西等地访问并搜集了2046户农户的农具使用资料,发现“在构造和形制上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改进”.由此可以推断
A. 中国固有传统经济结构没有变化
B。 西方近代农业机械对中国农业影响有限
C. 工业革命并没有影响中国
A。 中国是世界最早 农业生产区
B。 小农经济是商周时经济的基础
C. 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是黍和稷
D。 《诗经》是反映农事的文学作品
【答案】C
【解析】
黍和稷在甲骨文中和《诗经》 频繁出现说明这两种粮食作物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表明它们是商周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故选C。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因为没有与其他国家对比;D选项没有突出《诗经》在材料中的作用和内容,排除;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
15.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 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形成
B。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
C。 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 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D
【解析】
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种种奇怪的现象的“根源”要从社会性质的高度来认识,正是因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导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材料中的奇怪现象,故D正确;A、B、C均不是“根源”,故排除。
四川省威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4小题,48分)
1。史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是
A。 铁犁牛耕
B. 个体经济
C。 井田制度
D。 原始农业
【答案】D
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1900—1919年妇女社会地位是有了提高但还尚未成为国家的主人,本题凡是含①均是错误的,②③④均是正确的描述,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含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含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是在建国之后的事情。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前
提
和
条
件
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资本
殖民掠夺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工业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占多数,规模小
工厂规模扩大,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增强,形成垄断组织
14。1948至1952年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侨汇收入简表
1948—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0.65亿美元
1.18亿美元
1.68亿美元
1。7亿美元
据表可推知
A。 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密切结合
B. 大发明家决定科研水平和质量
C. 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D. 在理论科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发明家为中心的应用科学家与工程师直接结合的特点,而且许多大企业也建立工业实验室和研究所,进一步加深了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的联系,故选A项。大发明家决定科研水平和质量夸大了史实,B错误;材料不是说明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C错误;在理论科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不符合事实,D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的变化
【名师点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4.曹魏时期,被誉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锻铁“以自赡给”;西晋开国功臣石苞也“贩铁于邺市”。他们的做法
9。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 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计划经济体制
D。 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包括纽扣物价这样的小事情。价格的统一,说明了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
电力和内燃机动力代替蒸汽动力
动力机器
蒸汽机
电动机、内燃机
工业结构
纺织、机器制造、铁路运输、煤炭、钢铁等工业兴起;各国以轻工业 主导,促进工业化进程
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飞机等工业兴起,钢铁工业得以技术改进。开始由轻工业转化为以重工业为主导,欧美主要国家实现近代化
工业部局
工厂由分散走向集中
世界工业带和工业城市群形成
D。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动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涉及的是农具使用,不能说明经济结构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并搜集了2046户农户的农具使用资料,发现在构造和形制上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改进”,说明中国农业受西方近代农业机械的影响不大,故B项正确;不能判断工业革命没有影响中国,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得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动摇"这个结论,故D项错误。
16。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其中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见下表。出现这样标准的原因有
①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
④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
A. 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创办实业
B。 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清政府对内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由题目中时间“1895—1903年”即可知这应为清末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故排除属于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A、B两项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C项,本题应选D项。
A. 闭关锁国
B. 朝贡贸易
C。 盐铁专卖
D. 市坊制度
【答案】C
【解析】
闭关锁国和朝贡贸易针对是对外贸易,与材料不符,排除AB;由材料“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可知,盐铁专卖与之相符,所以答案选C;市坊制度讲的是国家对居住的地方和市场设置的地方的管理,所以与材料也不符,排除D.
3.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政府政策的引导
B. 家庭手工业的出现
C. 国家统一的完成
D。 生产工具的进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农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有两个,一个是生产关系,另一个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进对于耕作方式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故D项正确;ABC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所以答案选D。
13。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所属墨西哥湾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的爆炸引发了数十年来最广为人知的一次石油泄漏事故.此类石油泄漏事件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最早可能出现于
A。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B。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 二战后初期
D. 20世纪70年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能源——石油。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石油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石油的开采量越来越大.所以答案选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能源是煤炭,排除A;CD两项时间不符。
A. 华侨积极踊跃支持人民解放战争
B。 人民政府对华侨资本家进行了改造
C。 华侨为国民经济恢复作出了贡献
D。 侨汇收入解决了外汇收人拮据问题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侨汇收入有较大提高,这一时期属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因此据表可推知华侨为国民经济恢复作出了贡献。故答案为C项。较大提高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A项;这一时期不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解析】
材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属于原始社会耕作方式,D正确;A是春秋战国以后出现;此时属于集体耕种,B错误;C是奴隶社会土地制度.
2。“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制度与材料中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积累了资金
市场
英国海外市场扩大,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劳动力
英国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自然科学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大大提高
社会环境
英国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国际环境相对稳定
工
业
成
就
工业动力
蒸汽动力代替自然力
7。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均田制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A。 土地制度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B。 土地从国家所有彻底转变为私人所有
C。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实现了完全分离
D. 集体劳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生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A项错误,土地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B项错误,错在“彻底”;C项错误,错在“完全分离”。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均田制的变化表明了集体劳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生产,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CD
A。 丰富了手工业的生产门类
B. 使盐铁官营政策陷入破产
C。 反映了私营手工业的进步
D。 是对农耕经济的有益拓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农战之具异常缺乏,曹操将刑具都由铁改为了木,就是因为铁的缺乏,故嵇康和石苞“以自赡给"、“贩铁于邺市”的做法是对农耕经济的有益拓展,故D正确;私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这不算丰富了手工业的生产门类,排除A;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打击富商大贾的重要手段,后世一直有这种政策存在,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提及技术的进步,排除C。
5。如下图,下列犁耕方法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战国
B。 秦汉时期
C。 魏晋南北朝
D. 隋唐时期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这应该是隋唐时期的曲辕犁.所以选D。
6.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推知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土地制度
8.阅读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表(外国人办的企业除外),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1892—1894年
1895-1903年
商办
设厂数
53
463
资本(千元)
4697
90801
官办和官商合办
设厂数
19
86
资本(千元)
16196
19469
12.“斯大林模式”最本质的特征是
A。 社会主义公有制
B. 对斯大林个人的崇拜
C。 高度集权,通过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
D. 是苏联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最本质的特征是高度集权,通过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ABD不是本质特征。
11。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十年,以下词汇最能全面反映该时代特点的是
A。 人民公社外交政策包产到户
B. “一大二公”大跃进城市改革
C。 开国大典公私合营和平共处
D。 中共八大大炼钢铁“八字方针"
【答案】D
【解析】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之后,我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其中1956年中共八大开启探索序幕,1958年大炼钢铁属于探索失误,1961年“八字方针”是对探索事物的调整,故D项正确;包产到户是1978年实行,故A项错误;城市改革是1984年,故B项错误;开国大典是1949年,故C项错误.
17.1920年—1946年间,潘鸿声先生先后到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北、河南、山东、甘肃、陕西等地访问并搜集了2046户农户的农具使用资料,发现“在构造和形制上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改进”.由此可以推断
A. 中国固有传统经济结构没有变化
B。 西方近代农业机械对中国农业影响有限
C. 工业革命并没有影响中国
A。 中国是世界最早 农业生产区
B。 小农经济是商周时经济的基础
C. 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是黍和稷
D。 《诗经》是反映农事的文学作品
【答案】C
【解析】
黍和稷在甲骨文中和《诗经》 频繁出现说明这两种粮食作物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表明它们是商周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故选C。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因为没有与其他国家对比;D选项没有突出《诗经》在材料中的作用和内容,排除;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
15.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 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形成
B。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
C。 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 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D
【解析】
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种种奇怪的现象的“根源”要从社会性质的高度来认识,正是因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导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材料中的奇怪现象,故D正确;A、B、C均不是“根源”,故排除。
四川省威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4小题,48分)
1。史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是
A。 铁犁牛耕
B. 个体经济
C。 井田制度
D。 原始农业
【答案】D
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1900—1919年妇女社会地位是有了提高但还尚未成为国家的主人,本题凡是含①均是错误的,②③④均是正确的描述,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含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含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是在建国之后的事情。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前
提
和
条
件
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资本
殖民掠夺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工业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占多数,规模小
工厂规模扩大,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增强,形成垄断组织
14。1948至1952年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侨汇收入简表
1948—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0.65亿美元
1.18亿美元
1.68亿美元
1。7亿美元
据表可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