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前复习1-5课知识要点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观点】
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主动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养成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3.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
4.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5.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6.青少年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考点梳理】
1.1我与社会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1.2在社会中成长
1.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为什么说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
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的3点作用中,“促进民主政治”比较常考,会结合网上向政府提意见建议等材料考查,问题可归纳为:
①网络中有的人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误导大众;
②有的人随意宣泄情绪,谩骂、中伤他人,侵犯他人人格尊严;
③有的人实施网络诈骗,侵害他人利益;
④有的人恶意发布暴力、色情和危害社会稳定的信息,造成恶劣影响。
2.2合理利用网络
P19“网络无限,自由有界”这个表述要注意,有时选择题会颠倒写成“自由无限”。
2.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①注意信息出处。
②关注官方信息。
③对信息进行多方验证。
④辨识信息内容。
⑤向他人求助。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思维导图】
【核心观点】
1.社会生活需要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2.尊重他人要做到: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他人。
3.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体现国家形象。
4.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5.做诚实守信的人就要做到树立诚信意识,运用诚信智慧,珍惜个人的诚信记
录。
6.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7.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8.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9.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10.青少年要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预防违法犯罪。
【考点梳理】
3.1维护秩序
1.社会秩序包括哪些?(种类)
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
道德、纪律、法律等
3.2遵守规则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
②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
③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①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
②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
4.怎样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①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冷落、忽视他人。
②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①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
②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
③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
4.2以礼待人
1.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
①态度谦恭,说话和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②谈吐文雅,不说粗话脏话;
③与人交谈时,尊重对方,多用商量的口吻说话,不自以为是,不盛气凌人。
①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②我们不轻易许诺,许诺的事就要做到,做不到要说明理由。
③如果我们的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就应不逃避、不推脱,勇于承认过错,主动承担责任,争取他人的谅解。
下列观点正确:诚信的核心是善,因此说些“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实的道德。
5.1法不可违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违法的原因?
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注意】
这里仅从个人角度谈违法原因,这个答案其实是不完善的。
因此可以结合下一节《预防犯罪》整合出这个问题:
【说明】
这一块单独画张图会更清晰,至于如何区分,主要看处罚。
可以参考P48相关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
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
降级、撤职、开除等。
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谎报险情、传播谣言、殴打他人、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第6个第7个问题列举的是身边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帮助大家区分。
P49页“探究与分享”都是行政违法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交通法规等,会受到罚款、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
P50页“探究与分享”都是民事违法行为,涉及到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物权法、婚姻法等民事法律法规。
5.2预防犯罪
1.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1)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比如用下列错误观点:“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另外,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严重社会危害性,“严重”二字也不可少。
5.刑罚的含义?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6.★刑罚的种类?
【说明】虽然在相关链接,但同样很重要
【特别注意】
行政拘留、罚款适用于行政违法行为。
拘役、罚金适用于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P55相关链接的刑事责任年龄也应该了解
【知识点拨】
P56“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区分
不良行为属于不道德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5.3善用法律
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①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
②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
③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
④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
⑤保护好作案现场。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我们每个人周围都有一张“小网”,正是由于这样一张张的“小网”在无限地延伸,才组成了社会这张漫无边际的“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这启示我们
A.要沉浸在个人生活的小圈子
B.不接触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
C.要积极地融人社会生活之中
D.只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去
2.中学生小娟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新闻联播》,畅谈国家大事。
这主要表明小娟
A.对文化课不感兴趣
B.积极关注社会生活
C.是社会中重要成员
D.已经具有参政能力
3.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需要
①知识增长不断丰富②各种能力不断提高
③规则意识不断增强④价值观念日渐养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通过网络,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交流、互动,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纵使相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
这告诉我们网络A.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 B.能够满足人们的一切愿望和需求
C.已经完全取代面对面的人际交流
D.已经成为了我们学习生活的全部
5.借助互联网,不用舟车劳顿,我们就可以结交朋友、查阅资料、学习新知、购买物品、寻医问药、休闲娱乐,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这说明
A.网络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B.网络生活比现实生活好得多
C.网络已取代实体店购物方式
D.人们对网络已达到痴迷程度
6.下列辨别网络谣言的方法中值得推广的有
①自我主观猜测②注意信息出处③关注官方信息④辨识信息内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中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显示,近6成的青少年网民相信或比较相信互联网上的信息,导致出现这样或那祥的网络问题。
这警示我们应该
A.杜绝网络交往,谨防上当受骗
B.抵制不良诱惑,拒绝网络信息
C.增强猎奇心理,广泛结交网友
D.避免网络陷阱,提高辨别能力
8.在开车上下班的路.上,我们应该遵守系好安全带、靠右行驶、不超速等规则,以维护良好秩序。
这类秩序属于
A.工作秩序
B.生产秩序
C.交通秩序
D.管理秩序
9.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
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我们的强制性措施有
①逍德②法律③纪律④风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这告诉我们
①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②自由一定受社会规则的约束
③公民自由应该是随心所欲的④社会规则保障人们享有自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列名言警句中能够体现换位思考主旨的是
A.“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2.近年来,我国分级建立游客不文明档案,与航空公司、旅行社、旅游饭店等涉旅企业联动,形成游客旅游不文明信息通报机制,进行联合惩戒。
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惩治旅游不文明行为,这主要是因为
A.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B.想完全杜绝不文明行为
C.该行为影响国家的安全
D.文明有礼只限于旅游区
13.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我们有时会面临两难的选择。
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信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这就要求我们学会
A.树立诚信意识
B.珍惜诚信记录
C.运用诚信智慧
D.勇于承认过错
14.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我国法律约束的对象是
A.广大领导干部
B.全体社会成员
C.全体中小学生
D.所有外来人员
15.高中生东东上初中时学习很优秀,后来,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了能经常去网吧,他多次手持凶器抢劫同学财物。
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这警醒我们
A.预防犯罪需要杜绝不良行为
B.高中学生违法可以减轻处罚
C.犯罪行为与违法行为没区别
D.犯罪的法律后果是有期徒刑
16.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也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为
A.调解
B.举报
C.控告
D.诉讼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17.在学完《网络生活新空间》一课后,同学们就“网络”的话题进行了热议。
有同学认为:“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网络才是法外之地”。
有同学认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
请你对以上两个同学的看法进行辨别与分析。
(10分)
18.季布,汉朝人,从小为人正直,乐于助人。
季布十分重视承诺,凡是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做到。
他因此在当地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广受欢迎。
乡亲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
(1)如何理解诚信无价?(6分)
(2)我们应该如何践行诚信?(6分)
19.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正当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1)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常见方法有哪些?(6分)
(2)如何看待未成年人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这一问题?(6分)
20.傍晚放学的时候,某中学门口混乱不堪。
开着私家车、骑着电动车和步行前来接孩子的
家长,都希望背着书包的孩子能迅速找到自己,但拥挤的车辆和人群将学校大门堵得水泄不通,下雨时情况更加糟糕。
针对上述情形,你们学校团委正在进行关于“规则”话题的大讨论,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了增强同学们的规则意识,请你设计一种活动形式和一条宣传标语。
(6分)
(2)有个学生疑惑:维护秩序为什么要靠规则?请你为他指点迷津。
(6分)
(3)请就“公民怎样自觉遵守规则?”这一话题向同学们发出倡议。
(6分)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我们每个人周围都有一张“小网”,正是由于这样一张张的“小网”在无限地延伸,才组成了社会这张漫无边际的“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这启示我们
A.要沉浸在个人生活的小圈子
B.不接触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
C.要积极地融人社会生活之中
D.只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去
2.中学生小娟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新闻联播》,畅谈国家大事。
这主要表明小娟
A.对文化课不感兴趣
B.积极关注社会生活
C.是社会中重要成员
D.已经具有参政能力
3.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需要
①知识增长不断丰富②各种能力不断提高
③规则意识不断增强④价值观念日渐养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通过网络,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交流、互动,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纵使相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
这告诉我们网络A.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 B.能够满足人们的一切愿望和需求
C.已经完全取代面对面的人际交流
D.已经成为了我们学习生活的全部
5.借助互联网,不用舟车劳顿,我们就可以结交朋友、查阅资料、学习新知、购买物品、寻医问药、休闲娱乐,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这说明
A.网络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B.网络生活比现实生活好得多
C.网络已取代实体店购物方式
D.人们对网络已达到痴迷程度
6.下列辨别网络谣言的方法中值得推广的有
①自我主观猜测②注意信息出处③关注官方信息④辨识信息内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中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显示,近6成的青少年网民相信或比较相信互联网上的信息,导致出现这样或那祥的网络问题。
这警示我们应该
A.杜绝网络交往,谨防上当受骗
B.抵制不良诱惑,拒绝网络信息
C.增强猎奇心理,广泛结交网友
D.避免网络陷阱,提高辨别能力
8.在开车上下班的路.上,我们应该遵守系好安全带、靠右行驶、不超速等规则,以维护良好秩序。
这类秩序属于
A.工作秩序
B.生产秩序
C.交通秩序
D.管理秩序
9.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
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我们的强制性措施有
①逍德②法律③纪律④风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这告诉我们
①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②自由一定受社会规则的约束
③公民自由应该是随心所欲的④社会规则保障人们享有自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列名言警句中能够体现换位思考主旨的是
A.“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2.近年来,我国分级建立游客不文明档案,与航空公司、旅行社、旅游饭店等涉旅企业联动,形成游客旅游不文明信息通报机制,进行联合惩戒。
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惩治旅游不文明行为,这主要是因为
A.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B.想完全杜绝不文明行为
C.该行为影响国家的安全
D.文明有礼只限于旅游区
13.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我们有时会面临两难的选择。
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信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这就要求我们学会
A.树立诚信意识
B.珍惜诚信记录
C.运用诚信智慧
D.勇于承认过错
14.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我国法律约束的对象是
A.广大领导干部
B.全体社会成员
C.全体中小学生
D.所有外来人员
15.高中生东东上初中时学习很优秀,后来,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了能经常去网吧,他多次手持凶器抢劫同学财物。
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这警醒我们
A.预防犯罪需要杜绝不良行为
B.高中学生违法可以减轻处罚
C.犯罪行为与违法行为没区别
D.犯罪的法律后果是有期徒刑
16.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也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为
A.调解
B.举报
C.控告
D.诉讼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17.在学完《网络生活新空间》一课后,同学们就“网络”的话题进行了热议。
有同学认为:“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网络才是法外之地”。
有同学认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
请你对以上两个同学的看法进行辨别与分析。
(10分)
18.季布,汉朝人,从小为人正直,乐于助人。
季布十分重视承诺,凡是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做到。
他因此在当地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广受欢迎。
乡亲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
(1)如何理解诚信无价?(6分)
(2)我们应该如何践行诚信?(6分)
19.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正当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1)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常见方法有哪些?(6分)
(2)如何看待未成年人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这一问题?(6分)
20.傍晚放学的时候,某中学门口混乱不堪。
开着私家车、骑着电动车和步行前来接孩子的家长,都希望背着书包的孩子能迅速找到自己,但拥挤的车辆和人群将学校大门堵得水泄不通,下雨时情况更加糟糕。
针对上述情形,你们学校团委正在进行关于“规则”话题的大讨论,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了增强同学们的规则意识,请你设计一种活动形式和一条宣传标语。
(6分)
(2)有个学生疑惑:维护秩序为什么要靠规则?请你为他指点迷津。
(6分)
(3)请就“公民怎样自觉遵守规则?”这一话题向同学们发出倡议。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