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第二章骨骼与肌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学第二章骨骼与肌肉
目的与要求
掌握小儿骨骼结构特点、骨龄概念及临床意义了解骨和软组织检查技术
重点与难点
重点小儿骨骼结构特点、骨龄概念及临床意义难点骨的生长与发育
概述
骨骼肌肉是全身支持、运动的重要器官,疾病繁多创伤、感染、肿瘤遗传性骨软骨发育障碍营养、内分泌、代谢及医源性疾病第一节骨与软组织
一检查技术
X线检查(CR、DR)CT检查MRI检查US检查ECT检查
(一)X线检查:
特点与限度(Advantages and Limits)
1、特点(Advantages):钙盐占干骨的70﹪,新鲜骨的50﹪
①骨与周围软组织有明显对比差异
②骨组织本身也有明显对比差异(皮、松质)骨关节疾病易于在X线片上显示出来,分析观察作出诊断
2、限度
① X线表现晚于病理及临床。

阴性不能排除病变的存在早期结核,炎症等,应根据病情变化时间定期随访骨疏松,低于30~50﹪才显阳性急性骨髓炎发病两周后骨质改变才显阳性
②骨关节病变缺乏特征性改变
(二)X摄影注意点(Stress)
X线平片:是常用方法
1 常规正侧位,根据解剖部位特点,加用斜、切轴位等
2 包括周围软组织及邻近关节,脊柱摄片应便于定位
3 对称关节一侧有症状,用同样条件加照对侧以便对照
4 血管造影:用于血管病变及良恶肿瘤鉴别
二、CT 检查:
1 骨软组织疾病一般先行X线检查,发现病变
2 估计病变性质与范围。

3 诊断有疑难时行CT检查
4 对软组织、脊柱和骨盆病变可直接进行CT检查
(一)特点(Advantages feature characteristic)
1、显示组织结构横断面解剖的空间关系
2、密度分辨率高,区分差别小的脂肪肌肉、软骨、细微钙化
3、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形态、结构、和3D成像
4、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技术
(二)CT扫描方法注意点:
1、平扫检查(Plain CT scanning)
A 对侧部位同时扫描, 以便对照观察
B 选择适当窗位、窗宽(Window width、Window level)
2、增强检查(Contrast enhancement, CE)
3、造影检查椎管内病变,可在椎管内注入专用的非离子型有机碘剂,再作CT扫描即脊髓造影CT(CTM)。

脑池造影CT
三MR检查:
MR检查特点
MRI是检查骨和软组织疾病的重要方法
1、显示正常软组织如脂肪、肌肉、韧带、肌腱、软骨、骨髓脊髓
2、显示病变:如肿块、坏死、出血水肿
3、对细小骨化或钙化不能显示,不如CT 对骨和软组织病变应在平片的基础上作MRI
检查方法:
1、平扫检查
自旋回波或快速自旋回波T1WI、T2WI脂肪抑制的T1WI、T2WI
2、增强检查了解组织的血液灌注,判定病变的性质
二影像观察与分析
(How to read or analyse the images)
影像学的各种成像手段或技术是以各自显示的图像,反映被检查部位的
解剖结构病理改变通过分析作出初步诊断
影像学诊断三原则
一根据解剖学、影像解剖学及生理学知识认识正常影像学表现
二根据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认识疾病情况下产生的异常影像
X线阴影,高、低CT 密度,高、中、等、低
MR 信号,高、中、等、低US 回声,强、低、无
三结合临床、实验室、影像异常做出诊断
二、正常影像表现
(一)骨的结构与发育:(Structures and development of bone)
1、骨的结构:(Structures of bone)
根据骨形状不同分长、短、扁、不规则骨
骨质按大体解剖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
按胶原纤维的排列情况分为:层状骨和非层状骨(编织样骨)A、致密骨(compact bone)
由哈氏系统(Haversian system)组成,见于长骨的皮质和扁骨的内外板,X线、CT 表现密度高而均匀
B、松质骨(spongy bone)
由骨小梁组成,成海绵状。

X线、CT表现低于皮质,小梁成交叉排列,骨小梁间充以骨髓
2、骨的发育(Development of bone) 包括骨化和生长
A骨化
膜化骨(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 见于颅盖骨和面骨
软骨化骨(Cartilaginous ossification) 躯干骨、四肢,颅底骨、筛骨
其内成骨细胞成骨形成原始骨化中心
混合化骨(Mixed ossification) 锁骨、下颌骨
B、骨的生长(Growth of bone) 长轴、横轴
(3)影响骨发育的因素
骨的生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 成骨细胞活动形成有机物质,骨细胞埋在其中形成骨样组织
2 是矿物质在骨样组织上沉积形成骨组织与骨发育关系最密切的有钙磷代谢
内分泌激素(甲旁素、降钙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维生素(Vit D Vit A Vit C)
(二)长骨(Long bone)
1 小儿长骨
软骨化骨,三个骨化中心。

骨干为原始骨化(一次)中心,出生时大部骨化,两端形成的为继发(二次)骨化中心,也称骺核。

所以,小儿长骨的主要特点---骺软骨(epiphyseal cartilage),且未完全骨化,可分为:
骨干(disphysis)干骺端(metaphysis)骺(epiphysis)骺板(epiphyseal plate)(1)骨干(disphysis)
出生时已大部分骨化,分为:皮质(含钙多)松质内外骨膜骨髓
X线、CT、MRI表现
(2)干骺端(metaphysis)较粗大部分,皮质薄,
主要由松质骨组成,骨小梁彼此交叉成网状特殊结构---先期钙化带先期钙化带(zone of provisional calcification)也称为临时钙化带干骺端顶端为一层横行薄层致密带影,随软骨内成骨不断向骺侧移动,骨长轴不断增长
(3)骺(epiphysis)为长骨未完全发育的一侧胎儿、儿童期多为软骨,即骺软骨有骨化功能,骨化初期骺软骨中出现一个或几个二次骨化中心, 由小变大形成松质骨,边缘由不规则变为光滑整齐X线上骨化中心为小点状骨性致密影
CT上骺软骨为软组织密度影,其中骨化中心结构和密度类似干骺端(松质骨密度)MRI SE序列骺软骨为中等信号,骨化中心的信号特点与干骺端相似
4)骺板(骺软骨盘、骺线)
干骺端与骨化中心之间的软骨结构,儿童期显示一较宽的透亮带称为骺板
骺板骨化变薄形成不规则线样半透明影—骺线(epiphyseal line) 骺与骨干融合,原骺线处呈不规则线状致密影-骨骺瘢痕
2 骨龄(bone age)
原始和二次骨化中心的出现和骺与干骺端骨性愈合及其形态变化是按照一定的年龄循序进行,这个规律(月和年)称为骨龄。

有两种计算方法
A、二次骨化中心出现和骨干愈合
B、出生后根据儿童年龄增长而出现的骨骺有规律性X线形态变化判断骨龄。

这个方法准确因复杂较少应用
3 成人骨骼(bone in adult)
a、骨骺与骨干已愈合,骺线消失
b、骨端有一薄层关节透明软骨-关节软骨
c、骨皮质密度高、厚度大
d、受重力,肌肉拉力,功能活动,骨小梁重新分布比例
e、肌腱韧带内出现子骨或副骨CT显示成人骨和小儿骨相似MRI 成人骨髓信号较婴儿高
(三)脊柱(spine)
由脊椎(vertebrae)和其间的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组成。

一般颈椎7、胸椎12、腰椎5、骶椎5、尾椎4个。

儿童期有一个向后突的曲度,站立时出现四个曲度
1、X线平片
正位:从上到下渐大,长方形,椎弓根、板、椎弓环、棘突
侧位:长方形,上下缘前后缘成直角,椎间隙、椎弓根、关节突等,斜位较好
斜位:显示椎间孔、钩锥关节、椎板峡部等
2 CT表现
骨窗,皮质、海绵状松质骨椎管骨环、硬膜囊
椎体静脉管(“Y”形低密度影) 黄韧带(2~4mm) 侧隐窝(不小于3mm)
3 MRI表现
骨性结构T1WI、T2WI 低信号。

骨髓T1WI、T2WI为高或等-高信号(年龄)
椎间盘T1WI低信号。

T2WI纤维环为低信号,髓核为高信号
脊髓T1WI呈中等信号,高于脑脊液。

T2WI低于脑脊液信号
脑脊液T1WI低,T2WI高信号,内可见马尾神经
韧带前、后纵韧带T1WI、T2WI低信号
(四)软组织(soft tissue)
包括肌肉、肌腱、血管、神经、关节囊和关节软骨等
1 X线缺乏对比关系,观察受较大限制
2 CT用软组织窗,部分显示肌肉、肌腱、关节软骨和骺软骨(脂肪衬托)
3 MRI 清楚显示肌肉、肌腱、软骨、神经、血管等,显示脊椎、椎管、椎间盘、椎管内软组织(韧带、硬膜囊、脑脊液和脊髓)独特优势
课后:1 小儿长骨的影像解剖学特点 2 骨龄概念及临床意义
目的与要求
掌握①骨骼基本病变的定义、影像学表现②基本病变与相应关联的疾病熟悉比较影像学
重点与难点
重点骨骼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难点基本病变与相应关联的疾病
三、骨骼基本病变表现(basic signs)
骨骼软组织病变的病理改变及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
影像学征象(imaging features)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CT、MRI、ECT、US、CR、DR及各种造影等)将三维大体解剖学变化投影于二维平面上的图像表现基本病变为其概括,对疾病诊断价值大
(一)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1)定义(definition):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有机质和钙盐都减少,但二者比例含量正常组织学上皮质变薄、哈氏管扩大骨小梁减少
骨质疏松症(WHO认可的定义)
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含量减少(骨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等比例减少),引起骨微结构改变,导致骨脆性增大,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疾病
(2)原因(causes)见于多种疾病。

分为广泛型和局限型
A、内分泌紊乱(abnormality of the metabolism or endocrine):甲旁亢或功能性腺瘤;柯兴氏病或皮质醇应用过多;卵巢发育不全或不发育;雌激素分泌减少或无睾症
B、造骨材料不足:营养不良(abnormality of the metabolism or endocrine);糖尿病、VC缺乏
C、原因不明、绝经后(postmenopausal)
D 老年性(senile)骨质稀疏前四者为广泛性骨质稀疏(generalized osteoporosis) 其中以老年、绝经后妇女、营养不良、代谢或内分泌障碍多见
E 局限性骨质疏松(localized or disused osteoporosis)也称废用性。

见于炎症、肿瘤、骨折
(3)影像学表现(Imaging features)
平片表现
骨密度减低皮质变薄,髓腔增宽皮质分层,小梁减少但结构清晰椎体出现纵向条纹,严重时内部结构消失,椎体变扁成鱼椎状,椎间隙增宽及压缩骨折(单个或多个或跳跃性)
CT表现
与X线平片相同
MRI表现
并发骨折后的骨外形改变;老年人黄骨髓增多T1WI、T2WI骨髓高信号,皮质变薄,其内出现线条状高信号(代表哈氏管扩张和黄骨髓侵入),炎症、外伤引起的骨质疏松因充血水肿表现为边界模糊的
长T1长T2信号影
不同运动方式对骨密度的影响
运动方式测定位点骨密度
游泳腰椎没有变化
步行髋和腰椎防止进一步丢失
低强度有氧运动髋和腰椎防止进一步丢失
高强度有氧运动髋和腰椎增加
力量训练髋和腰椎、桡骨增加
跑步髋和腰椎增加
垒球髋和腰椎、执拍手增加
(二)骨质软化(osteomalacia)为骨质量的变化,骨结构钙化不足,骨失去硬度而变软(1)定义指单位体积内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一克骨内钙盐含量减少
(2)原因(causes) :造成骨质软化的主要原因是Vit D缺乏、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肾排泄钙磷过多和AKP活性减低
A、Vit D缺乏
B、脂肪性腹泻:VD及钙排出体外,不能利用
C、肾功不全引起肾性骨病(renal rickets):酸中毒是产生软化的主要原因,长期酸中毒可溶解骨内矿物质而脱钙
D、肾病综合症(nephritic syndrome):对钙磷吸收障碍而软化,可继发甲旁亢-纤维囊性骨炎(osteitis fibrosa cystica),所以肾性骨病引起两种脱钙现象
E、肾小管功能障碍①磷酸盐尿症(phosphaturia) ②Fanconi综合症③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
F、其它原因:胰功能不全、慢性胆囊疾患、胃肠道手术后
(3)影像表现(imaging features)
A、骨密度减低(腰椎骨盆明显)
B、骨小梁、皮质边界模糊,钙化不全所致
C、骨畸形O、X型腿、髋内外翻、髋臼内陷、骨盆三叶畸形、椎体双凹变形
D、骨骺、干骺端异常,毛刷样、杯口、扩大。

骨骺边缘模糊
E、假骨折线(Looser’s zones)1~2mm透亮带,垂直皮质好发于耻骨、肱骨、股骨上段、胫骨等
(三)骨质破坏(distruction of bone)
(1)定义局部骨组织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
A 病理组织直接使骨组织溶解消失
B 病理组织间接引起破骨细胞生成或活动增加(2)原因(causes)
骨质破坏见于炎症(inflammation) 、肉芽肿(granuloma) 、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A、活动性或进行性:见于炎症、恶性肿瘤
B、压迫性:软组织肿瘤或骨肿瘤间接压迫临近骨组织
C、神经营养不良性或骨缺损
D、代偿性:良性肿瘤或肿瘤性病变
(3)影像表现(Imaging features) :
X线平片(plain film)
骨质局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或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其中全无骨结构
骨松质早期破坏形成片状小梁缺损骨皮质早期破坏发生于哈氏管扩大呈筛孔状
骨皮质表层破坏成虫蚀状当骨破坏进展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皮质、松质骨的大片缺损
①急性炎性骨质破坏形态不定,边缘不清,呈虫蚀状
②恶性肿瘤骨质破坏进展快,常呈大片状
③慢性炎症或良性肿瘤骨质破坏进展慢,边界清楚,周围有一致密带状影,且局部骨轮廓膨胀等
CT表现
观察破坏区详情,区分松质骨和皮质骨的破坏
①松质骨的破坏表现为斑片状松质骨缺损
②骨皮质破坏表现为:骨皮质内破坏呈筛孔样骨皮质内外表面破坏呈不规则虫蚀状、皮质变薄或斑片状皮质缺损
MRI表现
骨质破坏表现为不同信号强度的病理组织取代低信号的骨质
①骨皮质破坏的形态改变与CT表现相同
②松质骨破坏为较低信号或混杂信号影取代高信号的骨髓
总之,骨破坏是骨骼疾病的重要影像征象,要观察其数目、大小、形态、边缘、邻近骨质、骨膜、软组织改变,综合分析
(四)骨质增生硬化(hyperostosis and ostesclerosis):
(1)定义单位体积内骨量增多。

有机质无机质均增加与骨质稀疏相反。

组织学上可见皮质增厚,小梁增粗增多。

(2)原因可见于多种疾病局限性骨质增生多见于慢性炎症(chronic infection) 骨外伤修复骨缺血坏死骨肿瘤(良性或恶性)广泛性骨质增生见于
代谢性疾病(metabolic disease):如甲旁低、石骨症
中毒性疾病:氟中度
成骨性骨转移瘤
其他先天性体质性骨病、肺性骨病等
(3)影像学表现
平片表现
表现为骨质密度增高,伴或不伴有骨增大皮质增厚致密,髓腔变窄或消失
骨小梁增粗、增多、密集或显示不清慢性炎症可使骨轮廓不规则
CT表现与平片相似
MRI表现
增生硬化的骨质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松质骨的信号变低(骨髓减少)
显示骨轮廓形态
(五)骨膜增生
(periosteal proliferation or periosteal reaction)
(1)定义正常情况下骨膜不显影,因物理、化学因素刺激使骨膜的内层细胞成骨所引起的骨质增生,此种征像叫骨膜反应
(2)原因a、外伤性骨膜反应,骨膜下出血b、感染性骨膜反应C、恶性肿瘤性骨膜反应3)影像表现(Imaging features)
平片表现与皮质平行的细线影,与皮质间1~2mm宽的透亮间隙
a 急性炎症:广泛、平行状慢性炎症局限呈花边状。

结核较局限且密度低梅毒双侧密度高
b 恶性肿瘤:骨膜三角(Codman’s triangle)、洋葱皮状、垂直状、放射状
CT表现与平片相同
MRI表现
早期骨膜反应T1WI为中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骨膜新生骨各个序列均为低信号
CT、MRI空间分辨率低,所以观察骨膜新生骨的形态和结构不及平片
(六)骨内与软骨内钙化(Calcification of cartilage)
(1)原因(Causes)
①原发的骨内软骨类肿瘤钙化,提示软骨成分
②骨梗死(bone infarction)所致的骨髓内钙化、潜水病,好发于红骨髓丰富的部位
③关节软骨、椎间盘等退行性变,可发生无结构钙化影,分布部位固定局限
(2)影像表现(Imaging features)
颗粒状或小环状无结构的致密影。

CT敏感MRI不敏感
七)骨质坏死(necrosis of bone)
(1) 定义
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死骨的形成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血液供应中断组织学上骨细胞死亡、消失和骨髓液化、萎缩
(2)原因(Causes)
①感染多见于慢性骨髓炎,也可见于急性炎症、结核
②骨缺血坏死(bone avascular necrosis) 外伤、医源性、骨软骨

③血管阻塞性疾病动脉硬化、栓子、减压病、结节动脉炎
④烧伤、冻伤、电击伤
上述以慢性骨髓炎、缺血坏死、外伤多见
(3)影像表现(Imaging features)
早期骨小梁和钙质含量无何变化,X线上无异常表现。

当肉芽组织长向死骨,则出现破骨细胞对死骨的吸收和成骨细胞的新骨形成局限性密度增高。

形态不一,条状、片状、点状、大小不一
①死骨骨小梁表面新骨形成,骨小粱增粗,骨髓内新骨形成使死骨绝对密度增高
②死骨周围骨质破坏吸收、或肉芽组织、脓液衬托使相对增高
(八)矿物质沉积(Deposit of mineral)
(1)铅(lead)、磷(phasphorus)、铋(bismuth)进入人体,大分沉积入骨内在生长期主要沉积于生长快的干骺端
X线表现多条横行相互平行的致密带厚薄不一
(2)氟中毒(fluorine poisoning)
氟进入人体刺激成骨活跃使骨量增加,引起破骨活动
骨样组织增多,引起骨质疏松和软化;躯干骨明显
X线表现骨小梁增粗紊乱,骨密度增高,肌间膜钙化,骨疏松和软化等表现
(九)骨骼变形
骨骼变形与骨骼大小改变并存,可累及一骨、多骨或全身骨局部病变或全身病变(代谢、营养、遗传等) 外伤骨折畸形愈合骨肿瘤可引起骨局部膨大,变形发育畸形使一侧骨骼增大。

垂体功能亢进或低下软骨发育不全和成骨不全引起全身骨骼变形
(十)周围软组织病变(Lesion of soft tissue)
平片表现
①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炎症、水肿、外伤②气体:产气菌(aerogen)感染、外伤
③软组织肿瘤或恶性肿瘤:软组织肿④钙化(:血管、淋巴结、脓
肿壁、骨化肌炎
⑤肌肉发育不良、变细等⑥血管造影确定病变性质,以便参考
CT表现明显优于平片
①水肿(swelling) :表现为局部肌肉肿胀、肌间隙模糊、密度低,邻近的皮下脂肪层密度高且出现网格状
②血肿(hematoma) :密度高,边缘清或模糊
③软组织肿快(lump of soft tissue):密度、边缘、坏死、数目、出血、液-液平面,脂肪密度(CT值70~90HU)
增强扫描:区别软组织肿块与邻近组织、肿瘤与水肿;囊变、坏死区与邻近血管的关系;鉴别良恶性肿瘤
MRI 表现优势(高分辨率、无伪影)
①软组织水肿T1WI低信号,T2WI 高信号②出血和血肿T1WI和T2WI多为高信号③肿瘤T1WI低T2WI高信号④液-液平面(fluid-fluid levels) T1WI下部呈较高信号上部呈低信号,T2WI上部信号明显增高
⑤脂肪信号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必要时用脂肪抑制(fat suppress)序列来证实
⑥增强扫描意义同CT
比较影像学(Comparative Imaging)
X线检查常用首选方法,简便、费用低
CT检查结构复杂部位,区分松质骨和皮质骨破坏
MRI检查
1)关节、软骨、骨髓、软组织
2)早期病变、隐匿病变
3)肿瘤、炎症鉴别诊断
超声检查主要对软组织,对不成熟骨骼(婴儿、胎儿)
(一)问答题
l、骨基本病变有哪些,见于哪些疾病2、骨膜增生的各种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
(二)名词解释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死骨骨质增生硬化Codman三角骨膜增生
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1 骨折定义、骨折的X线表现;2骨折的类型、骨折的位对线关系;3小儿骨折的特点;4 Colles骨折的定义、股骨颈骨折、脊柱骨折的分型
二1 熟悉骨折的愈合 2 骨折并发症3 骨挫伤的定义
三了解肌腱和膝关节半月板撕裂的影像表现
(一)骨骼与软组织的创伤
影像学检查的目的(The purpose for imaging)
了解有无骨折(fracture)及软组织断裂(tear)
了解骨折错位(dislocation)情况透视监视下复位(reduction)治疗
复位固定后摄片了解复位(restitution)情况并作记录
定期复查观察愈合(henosis)情况和有无合并症(complications)
了解骨折的性质(外伤、应力、病理(pathologic fracture) )
1、骨折(fracture) 长骨和脊柱骨折多见;骨折的原因:
1、直接或间接外来暴力
2、长时间少量力量的聚积(慢性应力或疲劳)行军、慢跑、舞蹈
3、肌肉强烈收缩
4、急性应力
长骨骨折
【临床与病理】
外伤史,局部痛、功能障碍、畸形、骨擦音(感)【病理】骨折是指骨或软骨结构断裂,骨的
连续性中断骨骺分离不动关节及颅缝分离骨折断端的血肿形成
【影像学表现】
骨折的X线平片
(1)骨折的基本X线表现—骨折线,骨折断端有不整齐的断面,X 线上呈不规则透亮线;是诊断骨折的依据定义骨或软骨结构发生断裂,骨的连续性中断
(2)骨折的类型(type of fracture)
A、病因外伤、应力、病理
B、程度不完全(青枝green stick fracture)儿童完全--------成人
C、形态线、斜、横、Y、V、T、纵、粉碎
D、部位囊内、囊外;干骺、骺
(3)骨折的对位对线关系
近端为标准观察远折端移位情况对位指骨折两断端相互接触的面积对线指骨折两断端轴线的相互关系
A、横向移位前后内外
B、纵向移位分离、重叠
C、旋转---内外
D、成角移位
A、B、C 为对位不良(displacement) D 为对线不良(malalignment) 。

(4)骨折断端的嵌入
形成嵌入性骨折;临床诊断困难X线上不显示骨折线,反而在骨折处表现为条带状密度增高影骨皮质、骨小梁连续性消失股骨颈、椎体发生较多
(5)儿童骨折的特点
1 青枝骨折(green stick fracture)韧性大
2 骨骺损伤(epiphyseal separation or fracture)儿童骨骺尚未与干骺端结合,在生长发育期骨骺板较附近骨组织软弱、弹性低,外力可引起骨骺分离
3 骨折后愈合快
(6)骨折的愈合分三期:
A、肉芽组织修复期(1周左右)
B、骨痂形成期(2~3周开始2~3个月)
C、塑型期(2~3个月开始1~2年)
(7)骨折并发症(complications) 了解
A、感染
B、延迟(三个月以上) 不愈合(nonunion) (六个月以上)
不愈合X线表现:骨折断端变钝圆、变尖,距离加宽致密有时形
成假关节
C、畸形愈合
D、缺血坏死
E、关节僵直(纤维性多,骨性少)
F、骨化肌炎
G、创伤性关节炎(累及骨节软骨)
H、骨疏松废用
(8)常见部位的骨折
Colles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0﹪为桡骨远端距关节面2~3cm以内的骨折远折端向桡侧、背侧移位, 两断端向掌侧成角伴尺骨茎突骨折和远侧尺桡关节分离
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儿童骨折线横过喙突窝或鹰嘴窝,远侧端多向背侧移位
股骨颈骨折(fracture of the neck of femur) 多见于老年
按部位分为头下型、颈中型、基底部型
头下骨折位于关节囊内,易引起关节囊及血管损伤,影响血供,导致骨折愈合缓慢,甚至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
根据骨折稳定程度分为错位型不稳定; 嵌入型稳定
骨折的CT表现
A、CT不作为常规方法骨盆、脊柱、肩、膝、面骨的外伤检,查非常重要,可以了解有无骨折及骨,折片的数目及位置
B、CT三维重建,对临床处理非常重要
骨折的MRI表现
A、显示骨折线不及CT
B、显示骨折断端的出血、水肿及软组织损伤比CT清晰。

骨髓内的水肿渗出及骨折线,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2、骨挫伤(bone bruise) (也称微骨折或隐匿性骨内骨折)外力作用引起的骨小梁断裂和骨髓水肿、出血。

平片无异常,MRI表现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界不清
3、脊柱骨折(fracture of vertebrae) 常见
C5-6、T11-12、L1-2。

以单个多见,也可多个或跳跃
【临床与病理】
局部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神经根和脊髓受压症状。

查体可有脊柱后突畸形
病理:由于外伤机制及脊柱支重的关系,骨折断端出现重叠、嵌入、椎体变扁生物力学角度脊柱分为三柱前柱前纵韧带、椎体、椎间盘前2/3
中柱椎体、椎间盘后1/3及后纵韧带
后柱脊椎附件、椎弓及软组织关节囊、韧带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A 椎体压缩呈楔形,前缘皮质嵌压。

(骨折处呈横行不规则线状致密带)
B 椎体结构丧失(爆裂型),椎体前方碎骨片
C 椎间隙一般保持正常
D 棘突、横突骨折及移位
E 棘突间隙增宽提示棘间韧带撕裂
F 脊柱后突、侧移、错位
CT表现主要检查方法
A 可充分显示骨折类型、骨折片移位程度
B 观察椎管变形、狭窄、椎管内骨碎片或椎管内血肿
C 观察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情况不如MRI爆裂骨折椎体粉碎骨折,正常外形及结构丧失,骨折片各个方向移位及椎体楔变(中后柱骨折,骨性椎管不完整)单纯骨折平片一致MRI 表现:
脊柱外伤MRI可显示椎体骨折、椎间盘脱出、韧带撕裂、脊髓受压、挫伤、断裂情况
A 爆裂骨折:椎体骨折线与骨髓水肿呈长T1、长T2信号
B 单纯压缩骨折:矢状面上典型楔形变,信号改变同上
C 骨折并脱位:椎体错位、骨折片移位,压迫和损伤脊髓
D 椎间盘损伤:由于水肿,椎间盘呈明显长T2信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