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考练题 综合练习八 新人教版必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综合练习(八)
姓名班级组别
(满分40分,时间40分钟)
一、语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9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虽然承认《儒林外史》在写人艺术上有其精妙之处,但对它在结构上与西方叙
事结构特征相抵触的地方颇不以为意
....。
B.“小沈阳”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人说“低俗”,有人说这代表了时代的选择,
有人认为这不是真正的二人转……各种说法不一而足
....。
C.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
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
D.一些媒体整日对万里之外的事故进行追踪报道,而对自己身边同样惨烈的事故轻描
..
淡写
..,确有“厚彼薄此”之嫌。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民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国民索质的高低,制约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B.解决上幼儿园难和上幼儿园贵的问题,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供给多样化和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差异化。
C.利用高科技手段,为中国公民诚信文化建设构筑可靠的技术平台和技术环境,有利于在社会发展中维护和确立以诚信为基础的主流价值观和公民行为准则。
D.抢占制高点的道路势必不会是平坦的,除了技术和人才壁垒,“碳排放”很可能成为横亘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又一壁垒。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以前在学校的日子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___,___,___,___,___,___。
我默默地注视着学校红色的大门,由衷地感谢她带给我的一切。
①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
②这时你可能非常留恋过去的日子
③突然发现它写得真好
④你回过头来,其实一切都在改变
⑤不禁哼出一句“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
⑥现在要离开这个工作了七年的学校
A.①②④⑤⑥③
B.①⑥②⑤③④
C.⑥②⑤①④③
D.⑥⑤③①④②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将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
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
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上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l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
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
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
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三、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7.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6分)
8.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
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5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共10分)
9.填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每小题1分)
①忳郁邑余侘傺兮,。
(屈原《离骚》)
②雕栏玉砌应犹在,。
(李煜《虞美人》)
③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
④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⑤别有幽愁暗恨生,。
(白居易《琵琶行》)
⑥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左传·曹刿论战》)
⑦或王命急宣,,暮到江陵。
(郦道元《三峡》)
⑧烟花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
⑨茅飞渡江洒江郊,,下者飘转沉塘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⑩蹴尔而与之,。
(《孟子》)
高一语文综合训练(八)参考答案
1.A(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不合语境,应改为“不以为然”。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2.D(A两面对一面;B.成分残缺,在“供给多样化”后加“的格局”,在“需求差异化”后加“的现实”;C.语序不当,将“维护和确立”改为“确立和维护”)
3.D
4.D(“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扩大范围。
原文:“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
5.B(由原文“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的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可见该选项是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无情批判。
另外,旧史学的研究“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无中生有。
)6.D(D项中“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有所依凭”不合文意,由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汉代以后,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主要依凭小篆;北宋以来,依凭金文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
)
7.(5分)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8.(6分)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
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
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
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
“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
“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