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一封信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8
杨绛的一封信札
□ 任丽娜
杨绛,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知名作家、戏剧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译作,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
75岁时,西
班牙国王授予她“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
外。
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归宿,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101岁杨绛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
逝,享年105岁。
杨绛或许是“史上最高龄的小说作者”。
在生病住院前,杨绛仍每天坚持锻炼、练字和写作。
杨绛的文字韵致淡雅,有人誉为“清水芙蓉”,既对弱者予以关爱,又有着倔强而不服输的性格。
她的一生曾遭遇许多磨难,但都温婉应对。
杨绛的淡泊名利、慈悲胸怀,被视为知识分子的典范。
晚年的钱锺书想送杨绛一份诚挚的礼物,想来想去都没有与妻子相匹配的礼物,于是钱锺书送了杨绛八个字“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简单八字,完全流露钱锺书对妻子的爱,也直接诠释了一位才女的才华与柔情。
杨绛晚年企慕苏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的人生境界,几乎谢绝一切社交活动,默默而专注于自己自由而独立的精神世界,尤倾全力于
构建“我们仨”的心灵家园和文化世界。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语出《千字文》,讲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意思是君子应该坚持这五常之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不能丢掉,即使在动荡困苦和挫折困顿中也不能亏缺。
短短十六字,正是杨绛百年人生的最好写照,其美好的品德经过言传身教也影响了女儿钱媛的一生。
“文革”期间,钱媛帮助了一位被“红卫兵”勒令扫街的老太太唐云,钱媛的热心和善良感动了唐云,便把儿子杨伟成介绍给钱媛和钱、杨二老,希望能组成新的家庭。
“我们都要走的,我们不放心你……”经父母的顺托,钱媛决心再婚,此后担起了孝女、贤妻良母的责任,对她的继子、继女关爱有加。
杨绛(1911-2016)与丈夫钱锺书(1910-1998)
杨绛手迹钱锺书手迹
·
鱼雁留痕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2018 03
.总第 期
. All Rights Reserved.
这封信札是杨绛写给唐云的,内容为—阿奶:托陈大妈送上购粮本,以便您赶买二月份好米。
我家无需要,实事求是,
万弗客气!即致敬礼。
杨绛 即刻阿奶就是唐云,写信的缘由是给唐云送购粮本。
信札落款明明是杨绛,旁白却说是钱锺书所写(杨绛《我们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据我推测,有可能信文、字均出自钱锺书,用杨绛名义对方更有可能接受馈赠,再或许是出于钱锺书的顽皮。
信函不长,透过这封手书信件,我们看到了杨绛夫妇对亲家唐云的关怀。
也借由这封信,我们得以回顾杨绛夫妇的生活,尤其是亲家间的交往,字里行间,满溢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情义与趣味,流淌着最平凡的生活故事。
钱锺书辞世后的漫长日子里,练字已是杨绛先生深切怀念钱锺书先生的一种特殊方式。
不同阶段,杨绛先生的字进步都很显著,但她却总是自谦,说自己天生笨滞,写谁不像谁。
102岁的她,以几乎颤抖的双手,用小楷抄写了钱锺书早年诗集《槐聚诗存》。
其中还有一段温情往事:杨绛先生在古稀之年才真正开始练字,请自己的先生钱锺书当书法老师。
学生杨绛每日都交作业给钱锺书,钱锺书则每日悉心批改,在运笔不好的地方打杠子,在运笔好的地方画圈儿。
杨绛想多得一些红圈,钱锺书则故意找出更多运笔欠妥的地方,多打上杠子。
钱锺书先生故意激励杨绛先生:“尔聪明灵活,何作字乃若此之滞笨。
”杨绛则颇有韧劲:“等我练好了字,为你抄诗!”
杨绛说,钱锺书每天写字,不管何人何体,写谁像谁。
可是说到自己的字,杨绛似乎有点沮丧了,她说自己天生笨滞,写谁不像谁:《兰亭序》应是圆的,她写成方的;褚遂良应是方的,她写成圆的。
由此说明她不但写过《兰亭序》,还写过褚遂良。
其实无论是文学上的成就亦或是自谦,都无法掩盖杨绛书法温润的光华,曾有书家评价杨绛的书法道:“小楷如温良之璞玉、潺潺之清泉,横竖间渗透出的文人气息,犹
如老树普洱,慢品过后方得醇厚甘味”,“笔笔呆滞,横平竖直”,换成四个字,就是“人书俱老”。
虽然呆滞平稳,不事张扬,但是所有的阅历、所有的沧桑、所有的韵味都在这些字里面了。
它们不是书法,只是字。
剥去所有技巧,书法就是写字。
抹掉所有光环,写字就是做人。
当一个人自称书法家的时候,满嘴都是火气。
杨绛的字,完全没有火气,一如她的文风。
看似平淡,却经得起玩味。
很多人喜欢她翻译的那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相信,这一
定是杨绛先生年轻时喜欢的话,但她后来却未
必喜欢了,因为,无论想着争与不争,都有火气。
笔画的起承转收间,经过年月的冲洗,早已没有
了套路性的技巧,而多了一层平淡与雅致。
“技
法”与“内涵”皆为书法的精髓,内涵则更为升
华。
先生一生重于平和的精神层面,不断升华,
正如杨绛自己所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
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
我烤着生命
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种平静、
高尚、温婉的心态怎么会不影响她的书法呢?
这才应该是她晚年喜欢的—我们曾如
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
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
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
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韩少玄
杨绛致唐云信札 纸本
. All Rights Reserved.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