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
临床研究
洪浩敏;陈松深;邱浩强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方法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入院的80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两组,实验组40例,行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40例,单行吞咽功能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随访1-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周和第4周后疗效,并统计误吸、感染、死亡等不良预后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期间两组内比较,治疗后第4周患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均优于治疗第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间相比,治疗第4周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各项不良预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早期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疗效,明显降低长短期内各项不良预后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Objective: To study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raining in treatment of swallowing function with swallowing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Method: Randomly selected admitted to hospital on 80 patients with swallowing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s received swallowing function train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Follow-up 1-3 months,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and poor prognosis. Result: Compared in two groups, and that 4th week after treatment all patients treated with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higher than the
1 th week ( P<0. 05 );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mpared, experimenta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patients with treatment of week 4th to 97. 5% , up from 77. 5%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poor prognosis and incidence i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 p <0. 05 ).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neuromuscular electr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deglutition training for swallowing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patient outcomes, reducing the poor prognosis of occurrence in the short and long term.
【期刊名称】《河北医学》
【年(卷),期】2012(018)003
【总页数】4页(P335-338)
【关键词】神经肌肉电刺激;吞咽功能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脑卒中
【作者】洪浩敏;陈松深;邱浩强
【作者单位】广东省普宁市华侨医院神经内科,广东,普宁,515300;广东省普宁市华
侨医院神经内科,广东,普宁,515300;广东省普宁市华侨医院神经内科,广东,普
宁,515300
【正文语种】中文
吞咽障碍是急性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占全部吞咽功能障碍者的25%,最高可达40%[1]。

为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方法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特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0年1月至
2011年1月收治入院的80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入院的80例脑
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两组,实验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
年龄43-82 岁,平均年龄71.8±1.88 岁,行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

对照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 例,年龄 44-84 岁,平均年龄72.1±1.87岁,单行吞咽功能训练。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训练方法:对照组单行吞咽功能训练:即主要包括进行咽部冰刺激,唇舌颊部力
量训练,吸吮训练和喉抬高训练,屏气和发音练习,旋颈训练,呼吸和咳嗽训练等各项常规训练。

实验组行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在对照组基础上,加
用 NMES。

选用vitalstim型可调便携式低频电刺激治疗仪(美国Chatta公司),
双向方波,固定频率 30-80 Hz,波宽 700 ms,波幅0-25 mA。

采用双通道,在吞咽肌肉表面防止分别放置电极,治疗模式根据VFSS评定结果选择。

以患者感到搔抓感为适宜刺激强度停止,两组均治疗4周。

1.3 疗效判定方法:随访1-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周和第4周后疗效,并统计误吸、感染、死亡等不良预后的发生情况。

疗效判断采用本院自定的结合洼田饮水试验进行[2],具体情况如下:①无效:治疗结束后吞咽障碍无明显改善或
略有加重。

②有效:治疗结束后吞咽障碍有所改善,饮水试验评定提高1级;③显效:治疗结束后吞咽障碍基本消失,饮水试验评定提高2级,其余各项生命体征亦恢
复至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评分数据。

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定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测试,定性资料用X2检验比较,检验水准定为P≤0.05。

2 结果
2.1 随访期间两组内比较,治疗后第4周患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均优于治疗第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治疗第4周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康复疗效对比注:两组内治疗后4周与1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疗效实验组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4周对照组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4周显效70 97.5 67.5 77.5 15 30 14 21有效 13 9 15 10无效 12 1 11 9总有效率
2.2 随访期间两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误吸、感染、死亡等不良预后的发生率总和为12.5%远低于对照组的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随访期间两组患者不良预后对比注:随访期间两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各项不良预后的发生率总和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例数误吸感染死亡发生率实验组<0.05 <0.05 <0.05 <0.05 40 2 3 0 87.5对照组 40 4 9 1 65.0 P值
3 讨论
3.1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特点:研究显示,脑卒中已成为造成吞咽困难的首要病因,脑卒中患者中51%-73%可发生吞咽困难[3]。

其机制主要是由于双侧皮质脑干束或大脑皮质损害,导致舌下、迷走及舌咽神经的核下或核性损害和假性球麻痹[4]。

但由于位于双侧大脑和皮层运动前区的吞咽中枢,一侧受损后可由另一侧代偿,使恢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成为可能[5]。

因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吞咽功能训练计划,对患者的康复尤为重要。

吞咽功能训练可避免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通过对咀嚼肌和舌进行锻炼,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敏性。


神经肌肉电刺激是通过预设的刺激程序利用一定强度的电流来刺激咽部肌肉,模拟或诱发肌肉正常的自主运动,以完成恢复或改善被刺激肌群或肌肉功能康复的目的[6]。

低频脉冲电流由vitalstim型可调便携式低频电刺激治疗仪发放,这样既
能保证反复作用恒定的刺激强度,又可避免肌肉收缩强直。

该电流同时呈双向流动,不仅可增加肌力,更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相关区域在功能和结构上发生重塑[7]。

3.2 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的优势对比分析:临床上,对此类患者的治疗目标和原则是及时恢复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

随访期间两组内比较,治疗后第4周患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均优于治疗第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开始治疗后疗效并无显著性差异,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逐步
显现;两组间相比,治疗第4周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恰好证明了联合功能训练疗效显著,与
最新文献报道基本一致[8]。

就其机制,可能是神经肌肉电刺激通过增强吞咽前感觉冲动传入,缩短了口咽反应的延迟时间,改善了吞咽的灵活性。

再加上采取适当的咽部冰刺激,唇舌颊部力量,旋颈训练等更有助于口腔内压力的升高,使吞咽反射的协调性逐步恢复[9]。

据最新调查表明[10],早期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早期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已在临床中逐步开展,并取得一定的积极疗效。

随访期间两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误吸、感染、死亡等不良预后的总发生率为12.5%远低于对照组的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笔者认为,联合治疗不仅能改善吞咽障碍,恢复和建立吞咽反射的皮质控制功能,更能有效减少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其临床疗效更明显优于单一的吞咽功能训练。

参考文献:
[1]吴爱纯,章志超.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J].中国康复,2010,25(6):453-454.
[2]Jayasekeran V,Singh S,Tyrrell P,et al.Adjunctive functional
pharynge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reverses swallowing disability after brain lesions[J].Gastroenterology,2010,138(5):1737-1746.
[3]潘素英,王丽贤,李会英,等.脑廉价卒中身体功能预后综合改善73 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0,1789-1790.
[4]Akamatsu C,Ebihara T,Ishizuka S.Improvement of swallowing reflex afte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 lower leg acupoints in patients after stroke [J].Am Geriatr Soc,2009,57(10):1959-1960.
[5]Permsirivanich W,Tipchatyotin S,Wongchai M,et paring the effects of rehabilitation swallowing therapy vs.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 among stroke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pharyngeal dysphagi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Med Assoc Thai,2009,
92(2):259-265.
[6]Lim KB,Lee HJ,Lim SS,et al.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and thermal -tactile stimulation for dysphagia caused by strok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Rehabil Med,2009,41(3):174-178.
[7]廖曼霞,王俊,廖麟荣.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9,(5):376.
[8]Power ML,Fraser CH,Hobson A,et al.Evaluating oral stimulation as a treatment for dysphagia after stroke[J].Dysphagia,2006,21(1):49-55.
[9]张华,晋丹丹,李娜,等.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5):384-385.
[10]巩尊科,陈伟,孙洁,等.神经肌肉电刺激加吞咽训练治疗急性脑卒中吞咽
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0,50(21):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