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C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这块巴掌大的端砚上,雕刻着水泊梁山的108位好汉,个个栩栩如生,真可谓鬼斧神工。
B . 军训结束那天,我们举行队列表演,下午三时,操场上彩旗飘扬,歌声嘹亮,沸反盈天,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C . 有了疾病,要正确对待,不要恐慌,也不要不以为然,要积极认真治疗,治疗务必彻底,不要半途而废。
D . 庞大的市场需求促进了节能环保产品的发展,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仿冒产品也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2. (2分) (2017高一下·江苏月考)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
A .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陶瓷文明,几千年的文明史蕴含着陶瓷发展一天天日臻完善的过程。
B . 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C . 媒体做电商,要借鉴和吸收电商行业发展的先进成果,走有自己特色的“媒体电商”之路,而不是照搬互联网模式,否则可能会水土不服。
D . 央视的《中华好诗词》以高雅的立意、精巧的设计、轻松的形式,将中华诗词艺术与电视媒体巧妙结合起来,满足了电视观众对传统文化多样性的需求。
3. (2分) (2017高二下·东台月考) 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A .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品德修养,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呢?
B .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品德修养,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吗?
C .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品德修养,这无疑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的。
D .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品德修养,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
4. (6分) (2017高一下·包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李白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一个特征是多宏伟意象。
他的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气势磅礴,雄奇壮伟。
李白拥有极广的胸襟和极高的视野,他蔑视权贵,睥睨一世,这体现在山水诗中,便形成了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
他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二个特征便是意境开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高山随着平原的到来而逐渐隐去,大江汇入波涛汹涌的大海,这视野是何等的开阔。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这正是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
盛唐诗歌的神韵,被李白发挥得淋漓尽致。
“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指出了豪迈、飘逸是李白的一大风格。
其山水诗中也有体现:“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那样美的湖水,那样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字字流淌出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
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
早在青年时期,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希望登上政治舞台做一番惊天伟业,而后功成身退。
他这种“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正是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
他幻想“平交王侯”“一匡天下”,仰慕鲁仲连、郦食其、范蠡,希望在风云际会中能遏上明德圣主。
在过于理想化的人生当中,现实生活当然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他是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地升华了,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
”
李白热衷功名,但是他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
他渴望摆脱束缚,融入自然,毕生追求不受约束的逍遥的境界。
在山水诗中也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是最直接的表白。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也称赞他的傲岸性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人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
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李白,他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
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亦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把盛唐气象融合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运用在
山水诗的创作中,谱写了中国山水诗光辉灿烂的一页!
(选自陈立群《李白山水诗与盛唐气象》,有删节)
(1)
下列对第一,二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宏伟意象是李白山水诗的一大特征,体现了盛唐气象。
B . 李白山水诗中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是与他拥有极广的气度和极高的视野有关,与蔑视权贵,睥睨一世的胸襟无关。
C . 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这恰好体现了盛唐气象。
D . 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体现在李白的山水诗中,表现为意象宏伟和意境开阔两大特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李白山水诗中,美的湖水,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凸显其意境开阔的风格。
B . 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被李白用山水诗以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而流淌出来。
C . 李白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是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而后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
D . 李白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虽然现实生活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山水诗中直接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
格的一个例证。
B . 李白的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的人格,既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又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C . 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在李白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D . 李白虽然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但是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他,让他谱写了中国山水诗光辉灿烂的一页。
5. (12分) (2019高一上·湛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他那时刚刚勒上了头一条红腰带。
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
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条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投考中学。
领着他的是一位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和他一起去投考的有20多个同学,他是他们当中年龄最小个头最矮的一个。
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
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支毛笔和一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
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的。
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
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何况是一双早已磨薄了的旧布鞋的鞋底。
在他没有发现鞋破脚破之前还能撑持住往前走,而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
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
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
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
他终于下狠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不知有多少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
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他几乎完全绝望了,脚跟的疼痛逐渐加剧到每一抬足都会心惊肉跳,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
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
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
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哩而根本不用双腿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步蹭血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后底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
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地不疼了,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在离考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
却依然不让他们看他惨不忍睹的两只脚后跟……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
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最初以为红腰带是避灾祈福的吉祥物,能带来好运,但经过“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他认识到真正的好运是用双脚走出来的。
B . 作者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再浓厚的亲情终究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C . 作者“愤怒了”是因为看到火车上的情景,想到自己和火车车厢里的人的差距,所以激起一种决心直面疼痛,从而改变命运的勇气。
D . 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一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
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
(2)文中作者这一次“人生之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章以“汽笛·布鞋·红腰带”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析理由。
6. (10分) (2017高三上·韶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主要研究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机器智能。
有人把人工智能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符号智能,一类是计算智能。
符号智能是以知识为基础,通过推理进行问题求解。
也即所谓的传统人工智能。
计算智能是以数据为基础,通过训练建立联系,进行问题求解。
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系统、进化程序设计、人工生命等都可以包括在计算智能之内。
人工智能从1956年提出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功。
1976年Newell和Simon提出了物理符号系统假设,认为物理符号系统是表现智能行为必要和充分的条件。
这样,可以把任何信息加工系统看成是一个具体的物理系统,如人的神经系统、计算机的构造系统等。
Minsky从心理学的研究出发,认为人们在他们日常的认识活动中,使用了大批从以前的经验中获取并经过整理的知识。
该知识是以一种类似框架的结构记存在人脑中。
因此,在70年代他提出了框架知识表示方法。
到80年代,Minsky认为人的智能,根本不存在统一的理论。
1985年,他发表了一本著名的书《Society of Mind(思维社会)》。
书中指出思维社会是由大量具有某种思维能力的单元组成的复杂社会。
以Mccarthy和Nilsson等为代表,主张用逻辑来研究人工智能,即用形式化的方法描述客观世界。
逻辑学派在人工智能研究中,强调的是概念化知识表示、模型论语义、演绎推理等。
McCarthy主张任何事物都可以用统一的逻辑框架来表示,在常识推理中以非单调逻辑为中心。
传统的人工智能研究思路是“自上而下”式的,它的目标是让机器模仿人,认为人脑的思维活动可以通过一些公式和规则来定义,因此希望通过把人类的思维方式翻译成程序语言输入机器,来使机器有朝一日产生像人类一样的思维能力。
这一理论指导了早期人工智能的研究。
——节选自《人工智能》
【材料二】
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成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重点,受脑科学研究成果启发的类脑智能蓄势待发,芯片化硬件化平台化趋势更加明显,这些都标志着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
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人工智能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约束等挑战依然严峻,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运行、司法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将极大提高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人工智能技术可准确感知、预测、预警基础设施和社会安全运行的重大态势,及时把握群体认知及心理变化,主动决策反应,将显著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对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节选自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材料三】
近年来,一款名为“天玑”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也引来了不少观众驻足参观。
这款传统人工智能机器人由北京一家公司研发,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开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节段手术的骨科机器人。
据介绍,目前该骨科机器人已在全国不同层级医院应用,累计完成了3200余例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在同类型机器人中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节选自《人民日报》之《机器人走进智能时代》
【材料四】
自动驾驶技术是一项综合运用了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系统等技术的人工智能技术。
一旦普及,那整个城市的生态将发生彻底改变。
出租车司机将会失业,自动驾驶的出租车价格会大幅下降,这会导致绝大多数家庭不再购买车辆,而是随时随地租用无人驾驶的汽车。
整个汽车行业保守估计将萎缩三分之二。
与之相关的产业如石油、车险、4S店等将面临市场大幅缩小,无数人将面临失业。
由于小区、商场和写字楼将不需要再修建停车位,房地产也会重新估价。
——节选自廖雪峰《人工智能时代的危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 材料一简述人工智能的研究对象、分类、发展进程;材料二简述人工智能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将产生的作用;材料三,四简述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
B . 根据材料一,三,四可以推知,“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自动驾驶技术都应该属于人工智能中的计算智能范畴。
C . 逻辑学派认为,如果能把人类所有思维方式翻译成程序语言输入机器,有朝一日机器就能产生像人类一样的思维能力,甚至能战胜人类。
这一理论是人类研究人工智能的指导思想。
D . 根据材料二,我国人工智能以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类脑智能等为发展重点,且芯片化硬件化平台化趋势明显。
E . 据材料可以预测,医疗机器人的迅猛发展、自动驾驶的推广普及,势必会带来大量医护人员、司机的失业,从而出_现“机器与人抢饭碗”的现象。
(3)根据上述材料,请指出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2018·南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花云,怀远人。
貌伟而黑,骁勇绝伦。
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
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
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兵至,遂克滁州。
太祖渡江,云先济。
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
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
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
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
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
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
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
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
壮,年三十有九。
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
方战急,云妻郜氏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
”云被执,郜氏赴水死。
侍儿孙氏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
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
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逾年达太祖所。
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
”赐儿名炜。
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氏贞烈夫人,孙氏安人,立祠致祭。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B . 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C . 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D . 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骑是古代的军事单位,一人一马叫骑,一车四马叫乘,皇帝也被称为万乘之尊。
B . 左右和现代汉语词汇的意思不同,古代是一种专有称呼,这里表示近臣、侍从。
C . 家庙是供奉祖宗灵位的,供族人祭祀、朝拜的场所,上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
D .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世宗、玄宗、太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
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B . 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
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服后,妻子没水而死。
C . 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
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之后元帅朱文逊战死,他也
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D . 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
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
②“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8. (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
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
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诗歌标题虽为“渭上秋夕闲望”,但却是抒发作者登高望远产生的不遇之伤。
B . 首联写景、叙事,一个“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该句总领全诗的景物描写。
C . 诗歌乐景衬哀情,用前三联描写的清新幽美之景来衬托尾联的哀怨之情。
D . 诗歌颔联选取残阳、鸣蝉等意象,并采用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
E . 诗歌尾联将“渔人”和“太公”进行对比,感叹自己即为渔人,无太公之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