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优化设计】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 故乡(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故乡(第1课时)
整体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少年时代,是人生中难忘的诗章。
在成长中,有和煦的阳光,也有风霜雨雪。
欣赏这组作品,从中可以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享受。
《故乡》写“我”眼中的“故乡”与儿时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状况,蕴涵着丰富的内容。
《孤独之旅》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
杜小康的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小说中的“我”(若瑟夫)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
《心声》通过小学生李京京的故事,揭示了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文题“心声”不仅在于李京京执著地要求在公开课朗读小说,还包括对和谐家庭生活、公平学校教育的呼唤。
教读本单元,要根据以下三方面的设计思路组织课堂教学。
首先是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明确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提出个性化的阅读见解。
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语言。
对于主题的解读,要提倡理解的多样性,以此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
教师要指导学生选读课外读物,以扩大视野,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根据课标要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准确、深入、富有个性的解读。
阅读小说,就要把握三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进而透悟小说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启迪。
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震撼人心的魅力。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与作品产生共鸣,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上看作品,能够站在作品的角度上看社会。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因此要引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领悟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揣摩文章中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体味作者凝练精辟的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品味、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突出学生的青春活力,激发他们树立人生的理想志向。
教材设计的活动形式比较多,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形式展开活动。
单元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把握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理解小说的主题。
2.学习运用圈点勾画、朗读品味的阅读方法,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借
鉴写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3.以少年人的视角来关注社会和人生,有对封建社会腐朽性的了解和认识,也有对现实生活中艰难经历的思考以及对西方社会中金钱对于人性的改变的审视和思考,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肯定见闻过甚至经历过乡土乡人的变迁、求学生活的无助与苦涩、家庭亲情的矛盾与无奈。
学生拥有阅读小说的生活体验,能够掌握剖析人物形象的技巧,但还不能准确地寻根求源,透视主题。
因此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联系时代背景与生活实际,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与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9 故乡
教材分析
《故乡》是鲁迅先生以鸦片战争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腐败政治为背景,以自己回故乡的亲身经历为题材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目睹的故乡巨大的变化为基本内容,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结构。
课文通过闰土等几个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采用多角度形象鲜明的对比,层层揭示了农村经济的凋敝以及人们思想的扭曲变化,启发人们要寻找新出路,创造新生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内容,提炼小说要素,感悟小说主题。
2.学习运用对比的写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能力目标
1.理解对比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2.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比较鉴赏的方法,品读文章丰富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要开拓进取才能创造未来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勇敢地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和新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富有哲理味道和深刻意蕴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突破方法:设计表格让学生对比小说中的人物二十年前后在外貌、动作、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等方面的变化,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和“换词比较”的方法,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深刻用意,感受语言的韵味。
突破方法:通过创设“三个故乡”的大讨论,即对“过去的故乡——现在的故乡——未来的故乡”的认知与理解,让学生深入小说,体会作者给予不同的“故乡”不同的情怀。
然后通过探究“谁的故乡”的问题,理解小说在表现社会生活方面的普遍意义,领会鲁迅对人们的启迪与呼吁。
教学方法
1.对比阅读法:培养学生通过前后联系、比较分析来提炼中心的阅读习惯。
如分析闰土这一形象时,就抓住其前后巨大的变化,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前后联系、比较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2.点面结合阅读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由“点”到“面”,以“点”带“面”,同时又要站在“面”上看“点”,加深理解,提升认识。
如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一方面透过作者的故乡看当时的社会,一方面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看作者的“故乡”,点面结合,学生就能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诵读入“题”
屏幕显示:(席慕容的诗歌《乡愁》)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教师引导学生仿照上面的诗歌,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说说自己心中的故乡)
引入课题:故乡是飘零落叶的根,是漂泊游子的归宿。
每逢回乡时,我们心中总是难掩激动与期待。
光阴流转,二十年倏忽而过,故乡现在是何种模样?“我”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到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回《故乡》。
二、速读知“文”
1.学生速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号,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生僻字词和容易混淆的字词,排除阅读障碍,掌握字音、字形,熟悉字义。
2.屏幕显示:(提示学生要关注有特点的词汇)
多音字:五行缺土
易错字:恣睢脚踝嗤笑
3.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文章中作相应的勾画和批注。
三、研读通“变”
1.学生交流问题:“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故乡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
学生可能会有的答案:(教师适时地引导归纳)
心情:作者是怀着伤感、悲凉的心情回故乡的。
原因:看到了故乡的景物和人都变了模样,让作者无法接受。
2.学生探究:“物非人非事事休”的故乡嬗变。
(1)走近旧景,感受“物非”
文章中哪些地方形象地写出了故乡的衰败?写这些有怎样的用意?(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答案的依据)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①第2段中“横”“萧索”等词语形象地展现了故乡衰败的景象,渲染了萧条、肃杀的
气氛,与后面作者回忆中美丽的童年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作者初到故乡的悲凉的心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②第6段中写到“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用简洁的一笔就形象地写出老屋的破朽,影射出故乡经济的萧条和衰败。
(2)走近故人,感受“人非”
①教师设疑: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的?
学生借助“故乡人情卡”,从多个角度感受人物变化,体验“昨是今非”的世态。
示例:“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教师点拨:(圈点关键词语,品味内涵)
学生可能有的回答:
“欢喜”和“凄凉”表面是矛盾的,实际上并不矛盾。
“欢喜”是因为见到了儿时的朋友,而“凄凉”是自己景况不好,与童年的伙伴生活差距太大。
“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是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中年闰土欲言又止的情态,“终于”一词可见闰土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斗争,去面对眼前的现实。
类似的句子:
A.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解析:通过“藏”“且”两个词的使用,表现了母亲暂时不想让“我”感受到家庭的衰落。
B.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解析:“只是”说明闰土内心的无奈与无助,并且难以言表。
“刻”字写出了生活的艰辛在闰土身上所留下的印记,而“仿佛石像一般”写出了闰土的麻木。
C.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解析:通过对杨二嫂的刻画,表现了她小市民的自私、爱占便宜的心理。
②教师顺势设疑: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两个人物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
A.闰土:对他饱含着同情、惋惜还有无奈,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B.杨二嫂:对她怀有鄙视、不屑,还有一丝同情。
作者对两个人的情感态度是有差异的,一方面闰土和作者有着童年友谊的情感基础,另一方面闰土虽然有他狭隘的思想局限,但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善良的,不像杨二嫂那么彻底的庸俗,完全一副市侩嘴脸。
作者给予闰土更多的是同情,而对杨二嫂是厌恶与鄙视。
四、教师小结
时间是位神奇的魔法师,在斗转星移间,沧海桑田,物非人亦非。
难怪鲁迅先生那么困惑,那么惘然。
其实,路还是要继续走下去,我们跟随作者,离开故乡,奔向理想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