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融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发展趋势,更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互联网+教育”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知识,还能够提高语文教学效率[1]。

1“互联网+小学语文”的智慧课堂模式的应用价值分析
1.1 能够打破传统提问方式的局限性
在“互联网+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模式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云教学这个平台来进行课堂提问,而每一位学生也可以在这个云教学平台上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这就改变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在台上提问学生在台下回答的提问形式,通过云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提问,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时间,打破了传统提问方式的局限性。

另外,通过云教学平台,老师还可以观看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答案,这时老师就可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答案分析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这样就能够让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来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1.2 能够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互联网+小学语文”的智慧课堂教学,老师就可以在教学中使用最新的云教学平台智能算法,通过这种智能算法能够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料的共享性。

比如,老师可以将教学中的视频资料通过云教学平台上传给每一位学生。

在语文课堂教学结束后,老师和学生都可以观看教学视频,通过对教学视频的仔细观看,老师能够及时地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还能够深入地了解到学生们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以便老师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教学模式或教学内容的调整[2]。

2“互联网+小学语文”的智慧课堂模式的有效开展策略
2.1 通过资源共享来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学习环节,通过课前预习,学生不仅能够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在正式的课堂学习中也能够更好地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消化知识点。

因此,课前预习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互联网+小学语文”智慧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的形式来实现课程预习的智能化,从而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在智慧课堂开始之前,老师可以现将要教学语文内容的重难点知识和背景资料在电脑上制作成图文、音像结合的文档、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动画或者是音频等资料,然后再通过资源共享发送到云课堂教学平台上,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资料对将要讲解的知识进行课前预习。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前,老师就可以先把圆明园在被破坏之前的图片、介绍圆明园的视频资料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观看。

然后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圆明园的建筑背景,在圆明园遭到破坏时期的中国的历史背景等。

通过这样的预习资料共享,不仅调动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

另外,在预习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网络上搜索有关圆明园的历史资料,学生也可以将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问题发送到云平台上,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3]。

2.2 加强人机互动,构建思维课堂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不论是课堂练习、课堂调查,还是老师提问,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老师只能采用“抽样”回答的方式进行授课。

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够顾及全班学生,由于班上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开展语文教学,就很容易忽视掉班上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

如果将“互联网+小学语文”的智慧课堂模式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老师可以实施人机对话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智慧课堂上,学生人手都有一台平板电脑,学生能够依托云课堂教学平台,再借助平板电脑,通过文字输入或者发语音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言论,而且全班学生在智慧课堂上发表的言论都能够通过平板电脑上的思维导图、课堂提问等功能直观地呈现在电脑页面上,这样就能够让所有学生包括老师都能看到每个学生的“发言”。

在智慧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另外,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在“互联网+小学语文”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中,为了能够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老师可以利用课件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编故事、想象说话或者是创造性复述课文等多种训练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方式,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3]。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互联网+语文”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语文知识。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和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构建一个智能化、活动化、情境化的智慧学习环境,从而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实现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殷成有,王金梅.小学语文智慧课堂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策略探讨[J].甘肃教育,2019(23):123.
[2]陈梅,张敏杰.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设计评价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7):235-239.
[3]周晨辉.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9(18):49.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融合
赖丽红
(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教科体局教研室 江西赣州 341700)
摘要:小学正是学生识字的关键阶段,如果延续传统的讲解式识字方式,很难调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老师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理解汉字的基础上延伸对汉字的把握,对中国汉字背后的内涵进行了解,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的识字质量。

本文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融合策略进行了探讨,仅供相关教育研究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有效融合
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只有学生具有识字与写字能力后,学生才能够掌握大量的汉字,这对于学生后续语文学科的深入学习十分有利,对于其他学科的深入学习也十分有利。

这就需要老师明确识字教学的目标,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识字兴趣,这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升十分有利。

下面就针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融合进行讨论。

1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信息技术这一创新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优势十分明显,下面就进行针对性的论述。

第一,规范学生的发音。

不同语文老师的普通话水平不同,这就会为学生的正确发音产生影响。

而将信息技术与发音结合起来,就能够规避此问题。

因为在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会为学生展示每个汉字的标准发音,并引导学生发音练习,这样学生便会掌握正确的发音,并对汉字的结构有深刻印象,对于学生的识字十分有利。

第二,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于结构较为复杂的汉字,学生通常不感兴趣,自然识字效果也不会理想。

而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识字教学中,就能够为学生展示具体事物和形象,这样学生就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汉字的形成过程。

另外,老师还可以将汉字的含义、组词以图片视频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快乐的识字。

比如在学习“水”汉字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水龙头放水”的场景,在这样的汉字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的不再是枯燥的、抽象的,而是生动的与具象的,能够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及速度。

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融合策略
2.1 利用信息技术,展示象形字演变过程
当前小学生在识字中通常有一个共性问题,即记忆住汉字,但却无法对汉字活学活用,这就需要老师对识字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激活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同时,对汉字活学活用。

具体而言,需要老师对汉字的演变过程进行展示,也就是将与汉字相对应的物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鸟”这一汉字时,既需要老师为学生展示其演变过程,即一只有翎毛的小鸟站在树枝上,而随着汉字的演变,此翎毛就变成了鸟字头上的一瞥,鸟头是横折,鸟眼变成了点,身子变成了竖折折钩,而树枝就是那一横。

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原本较为复
112
杂的“鸟”字,让学生进行了形象的记忆。

这样的整个汉字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在识字中张开想象,与他们的实际识字需求相符合,能够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认识汉字。

在此种引导之下,学生在学习新汉字时,会将汉字按照老师呈现的方式进行演变,能够提高学生的识字质量及效率。

2.2 利用信息技术,突破识字的重难点
传统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由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十分陈旧,使得学生难以突破识字的重难点,这样的识字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而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将生字以课件的方式呈现,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会对熟悉汉字的读音、书写等进行了解,从而顺利地掌握汉字。

比如在学习“青”汉字时,延伸出了“清”“晴”“情”“请”等汉字,由于这些汉字比较相似,学生对其区分比较困难,这便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此时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进行突破:视频中老师先为学生展示一株在荷塘的青色莲花,一阵大风刮来,溅起了水花,便成为三滴水,“青”就变成了“清”字,此时老师要展示“清”字,并配上正确的读音,让学生对汉字有正确理解。

而在此时,天上的太阳又跳入到了池塘中,此时就与原来的“青”字结合起来,变成了“晴”字,此后的操作和前面一样,展示“晴”字,并配上读音。

之后按照这样的方式操作,能够顺利突破识字的重难点,从而牢记这些生字,并让学生对这些汉字的运用进行了解,对学生后续的学以致用奠基。

大多数的汉字的结构都比较复杂,而且汉字也较为抽象,信息技术在汉字教学中的运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非常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因此,为了保证识字教学的有效开展,老师需要将信息技术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的识字环节,提升学生识字的兴趣、质量及效率,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识字方法,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主识字,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量,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兰运洪.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作用[J].速读(下旬),2018,(7):220.
[2]岀斌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的整合[J].文理导航(下旬),2017,(7).42.
初中数学方程的多种教学策略
马静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盐仓中学 贵州毕节 553100)
摘要: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对教育工作的重视一直没有松懈,而近些年更是对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设置好教学的内容并明确教学的目标,并不断总结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方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具有较高的难度,如果没有采取妥善的教学方式,往往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不高从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方程;教学
引言:
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明,其中最突出最复杂的一部分内容就是方程,而每一种方程都对应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好数学方程那么许多数学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可以说数学方程就是学习一系列数学问题的基础,本文就针对初中数学方程的多种教学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

1 重视方程内容本身的分析
与高中阶段的教学相比,初中极端的数学方程教学虽然难度不高但学生的学习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也是学习高中方程的基础。

因此,初中阶段的数学方程是将来学生进行高中阶段学习的关键。

一元一次、一元二次、二元一次等简单的分次方程是初中阶段主要的学习内容,而其中二元方程是难度最高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初中阶段方程教学的重点。

解析二元方程成为了主要的教学内容,而解析的方法最为常用也是最为基础的就是“消元法”,就是用一元代替二元,这是两个变量之间的转换,因此,学生们需要做的就是根据题目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和数据找到潜在的等量关系,并且有效地变二元方程为一元方程,最终得出最佳的解。

这个方法在各种二元方程中都是极为有效的,也是最基础的,虽然解析方程的方式很多但这种应该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提升学生们的分析能力,从而保证学生们可以快速地判断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2 明确方程教学的目标和教学重点
2.1 有目标的有效教学
在教学工作中教学目标的作用十分重要,就像指南针对于航海的作用,起到的正是引领方向的作用[1]。

在初中的数学方程教学中也是一样,必须要明确教学的目标。

教师应该做到明确学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以知识之间的联系和难以程度作为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数学方程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方程的解法,以一元一次和一元二次方程为例,前者有估算法,后者有配方法、因式分解法、十字相乘法、公式法以及直接开平方法。

这些基础的解题方法是需要首先传授给学生的,并且需要知道授人以渔的道理,在教学学生方法的同时,还应该教会学生怎样使用,积极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针对数学方程的难度较高的特点,在课上可以采用竞答的方式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并在课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2 找出教学的重点
任何一项知识内容中,都有其教学的重点,而且一堂课的时间也仅仅是45分钟,如果想要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就需要教师抓住重点内容,从而让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点。

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十字相乘法”,“十字相乘”就是该解题方法的关键所在,让学生了解到“十字”的运用方式,也就快速地掌握了解题方法了。

3 数学方程中具体的教学方法和问题
3.1 方程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方程教学中,对学生而言方程是一个新的概念,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不曾接触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和疑惑。

较为典型的问题就是学生掌握不好对未知量的判断,在审题的过程中不能有效搜寻未知量的信息,而这也就造成了等式无法成立也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如果老师不进行及时的引导,学生就会逐渐地失去学习的信心。

而这也正是教师需要着重注意的,应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3.2 在新旧知识中找到关联
知识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些联系,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联系,从而在学习新知识实现对已学知识的温习。

但是找到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仍然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老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尝试将新知识体现在学生已学的知识中传递给学生[2]。

以一元二次方程的“因式分解法”教学为例,该方程还具有“公式法”“配方法”等几种解题方法,对同一种方程而言解题方法之间必然存在者联系,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已学过的解题方法进行复习,从而找到其中存在的联系,逐步引出新的解题方法。

3.3 设置问题的情境教学
我们所说的情境教学法实际上指的就是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学工作者要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去创造一个带有情感内涵、与具体事件有关联的一个场景,从而让学生们能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和逻辑体验,这有助于提升学生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深度,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情感、心理得到应有的锻炼,是一种一举两得的、不可多得的优秀教学手段。

在进行课程的时候,我们应该合理设问,让学生们在问题的引导下获得自主思考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举个例子来说,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解方程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行解答,而不能直接告诉他们下一步该怎样做。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方程教学中,虽然相比于高中阶段的方程教学难度较低,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并且,这也是将来步入高中学习阶段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必须要重视初中数学方程的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初中数学方程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海军.简析初中数学方程的教学方法[J].南北桥,2016,(3):155.
[2]王永琪.探索初中数学的多种教学方法[J].商情,2016,(41):189.
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