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讨
摘要:从发挥人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挖掘专业课程的人文内涵、重视人文艺术
熏陶、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五个方面阐述了理工科院校在提高
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措施。
关键词:人文素质人文课程人文艺术熏陶校园文化
在科学日益综合化的今天,社会对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科技
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创造性的思维和良
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这就需要高等院校更新育人观念,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由
于受社会环境和学科自身特点的影响,当前国内理工科院校培养的工程师和技术
型人才多以“单向度的人”为主,与“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有很大差距。
“自由全面发
展的人”是自由而完善的人,具备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能服务社会,又能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1]。
如何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如何为理工科大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
扎实的人文底蕴,是摆在理工科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每一个理工科院
校教师必须深深思索的问题。
一、发挥人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大都是把“做人”放在首位。
以科技闻名世界的斯坦
福大学在本科生入学前两年,要求学生都必须选修一门名为“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课程。
该课程从对全球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研习入手,帮助学生更多地思考“人何以为人”,使学生明白“做人第一、修业第二”的道理。
著名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前身是一所职业技术学校,目前在校本科生约900人,研究生约1200人,是一
所不折不扣的袖珍大学,但是这里先后产生了3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创造了世
界高等教育史上的神话。
这里不仅拥有强大的物理、化学、生物、植物学、天文
和地质等优势学科,而且同样拥有门类齐全的高水平人文学科。
该学院规定,所
有进入该校学习的学生均需在艺术史、基础人文课程、历史、语言文学、音乐、
哲学以及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等学科专业范围内修满必修的核心人文课程。
人文课程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在不同的方面,以
不同的教育方式共同完成教育的终极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全人”。
显性课程
是“硬课程”,主要是一种理性教育,它构成了人才培养体系的骨骼框架;隐性课
程是“软课程”,主要是一种非理性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非理性能力,它构成
了人才培养体系的灵魂血肉。
人文课程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隐性课程之中。
隐性
课程有三类:一类是经典的,如文学、艺术学、语言学、哲学、宗教学等;一类
是模糊的,如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一类是交叉的,如人类学、文化学、
考古学、新闻学等[2]。
我们要善于借鉴国外大学人文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合理
设置和开发人文课程,在大学教育中体现人文理念,在课程设置中凸显人文目标,而不是把人文课程作为一种摆设或流于形式。
二、挖掘专业课程的人文内涵
理工科院校的专业课程主要是科学技术课程,科学与人文是一个事物的两个
方面,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臧克家曾经说过:“研究大自然,参透它的奥妙,是科学家的任务;描绘大自然,表现大自然,是文学家的事情。
”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专业课程理论体系,这些专业课程中都蕴含丰富
的人文内涵。
课程设计者或者广大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内涵。
比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力学课程作为工科院
校土木、机械类专业的必修课,这些课程在学生的眼里显得机械、陈旧而缺乏活力。
但力学课程的经典性,也给力学授课教师一个渗透人文内涵的优良载体,力
学不仅仅是单调的公式与数学推导,每个知识点背后都有古今中外的人物、工程
及故事等大量文史资料,深入挖掘这些人文内涵并融入相应教学内容中,既能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3]。
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内涵需要教师自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综合素质,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科学与文化融为一体,既加强科技知识的学习
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的训练,同时也加强人文社科知识的传播和想象创造思维
方式的训练。
三、重视人文艺术熏陶
“人文艺术熏陶”是指用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高雅艺术形式来激发学生
的想象力,提升其艺术素质、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精神境界。
人文
艺术的直觉能够为科技的传承、创新带来灵感。
大科学家根兹堡曾不止一次地表
示过,我读到歌德的诗,无数的思绪一下子冒了出来。
契诃夫说过:“艺术家的一个感觉,有时可以等于科学家的几个大脑。
”爱因斯坦也说过:“物理给我知识,
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
科学技术活动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创造性活动,而在其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
培养和激发是至关重要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同样需要想象、直觉和
灵感。
科学史上许多原创性科学发明、发现的源头,往往是人文艺术所带来的直觉、灵感、顿悟和形象思维。
人文艺术的思维往往是感性的、非逻辑的、跳跃的、突发的,所以它更容易激发思维交叉和逆向思维,从而克服思维的定势和僵化的
认识模式;更容易激发“异想天开”,以大胆的想象力打破惯例,敢于标新立异,
这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的巨大推动力。
四、关注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既包括校园建
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
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
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优美的环境能给人以感染、熏陶,能
引导人们自觉克服不良行为,养成文明习惯。
校园环境建设要以育人为目标,以
体现大学精神为宗旨。
校园环境既不能追求过分的艳丽、喧闹,也不能过于古板、低调。
高等学校应该是一个传承文明、传授知识、传播真理的象牙塔,又是年青
人将要走上社会迎接挑战的大舞台。
我们应该将人文关怀、励志教育、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等融入学校基础建设中,将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装扮成既严肃又活泼、既紧张又和谐的一片优雅的学习天地,将运动场、餐厅、宿舍等装扮成以人
为本、生机盎然的生活乐园。
五、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学生是大学的主体力量,教师是主导力量。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关
注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人文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成功的
保障。
俗话说:其身正,不令则行。
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透过言行举止
无不反映出自身的思想倾向、精神风貌、治学态度和气质修养。
体现在教师身上
的文化素质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学生。
一个善良、正直、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师
必然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另外,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的关键。
教师应当尽可能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史、哲、艺方面的名著,寻找科学中本身就蕴含着的深刻的人文精神。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如何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用教师应有的学识、师德和人格魅力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4] 哈佛大学的前校长鲁登斯坦曾说过:“地球上最稀缺的资源是经过人文教育和创新性培训的智力资源。
”科学精神教人求真务实,培养人的灵性;人文精神教人求善务和,塑造的是人性。
高等教育只有将二者融为一体,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
因此,理工科院校要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科技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可轻视。
参考文献
[1]刘洛夫周学智鲍远等工科院校人文知识教育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关系探讨,石油教育,2012,(5),63-66。
[2]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5,04。
[3]崔玉红亢一澜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及对力学专业课的影响,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405-407。
[4]段燕红浅谈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6),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