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作者:莫丽红
来源:《高教学刊》2021年第27期
摘要:概念隐喻及概念转喻等认知语言学理论能为英语词汇意义的发展演变以及英语词汇多个义项的形成提供科学合理的解释。
教师可将概念隐喻理论及概念转喻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英语词汇意义发展演变的认知理据以及英语词汇各个义项之間的内在联系,从而拓展学生词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效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7-0084-04
Abstract: Cognitive linguistic theories such as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the Conceptual Metonymy Theory can provid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meaning extensions of English words and the formation of polysemy. Teachers can apply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the Conceptual Metonymy Theory to college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ctively guide student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gnitive motivations of the meaning extensions of English words and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meanings of English words, so as to expand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students' vocabulary learning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llege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Keywor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nceptual metaphor; conceptual metonymy; college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学生能否对英语词汇进行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直接影响其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很多词汇具有多个不同的意义,这种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大多与词汇意义的演变和拓展密切相关。
概念隐喻及概念转喻等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语词汇意义的演变和拓展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能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在对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为指导,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进行研究,以期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现状
近年来,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研究者们对英语词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一方面,研究者们对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例如,丁韬通过研究,发现大学英语教学在词汇训练方面存在前沿理论关注不够、语言本体研究薄弱等问题[1],并提出了加强语言本体研究以及加强智能化教学平台建设等解决
方案[1]。
贾绍东也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研究,指出在词汇教学中存在对特殊词汇和语块教学重视不够等问题[2],并提出了充分利用教材加大词汇运用能力培养、利用网络英语资源进行词汇教学等对策[2]。
另一方面,研究者们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模式、策略等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模式研究[3],基于语块理论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研究[4]以及知识论视野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5]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概述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概念化手段。
“隐喻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通过跨域映射可将源域的概念投射到目标域中,从而使人们能够根据源域的概念来认知和理解目标域的概念”[6]。
两种事物在我们的经验中存在某种相似之处或某种联系是隐喻产生的重要基础。
经验的相似性或相关性使两个不同的概念之间产生联系,从而使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成为可能[7]。
隐喻的“概念关系的本质是相似性,概念关系的功能是联想推理”[8]。
“转喻是指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式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过程”[9]。
因此,转喻是指在同一领域内用某一实体去指代另一实体[10]。
“转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参照点现象,通常用转喻表达所指的实体作为参照点为所需的目标实体(即实际所指的实体)提供心理通道”[11]。
转喻的“概念关系的功能是指称转换,概念关系的本质是邻近
性”[8]。
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语言及翻译等研究领域中。
三、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让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英语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是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重点之一。
概念隐喻及概念转喻等认知语言学理论能为英语词汇意义的发展以及英语词汇多个义项的形成提供科学合理的解释。
因此,教师可将概念隐喻及概念转喻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这些认知语言学理论来指导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实践。
(一)概念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很多英语词汇都具有多个不同的意义。
英语词汇的多义现象是其词义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和拓展而形成的。
英语词汇意义的演变和拓展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着特定的认知机制。
其中,概念隐喻是英语词汇意义演变和拓展的主要认知机制之一。
通过对英语词汇意义演变和拓展的隐喻认知机制进行深入地分析,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词汇意义发展演变的深层理据,从而增强学生对英语词汇意义的深入理解。
因此,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将概念隐喻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紧密结合,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英语词汇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认知理据及各个词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其对所学英语词汇的意义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有效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效率。
下面,我们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中的英语词汇教学为例,来具体说明概念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第八单元中的词汇“relief”,其既可以表示“宽慰;宽心;轻松(a feeling of comfort when sth. frightening,worrying, or painful has ended or has not happened)”[12],又可以表示“(病痛的)减轻,缓解(the reduction of pain or the effects of an illness)”[12]。
在讲授该词汇时,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来深入分析这两个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对英语词汇“relief”意义发展的相关历时语料的考察与分析,可以发现该词汇的义项“(病痛的)减轻,缓解”是由义项“宽慰;宽心;轻松”拓展而来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基于该词义拓展的路径,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英语词汇“relief”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具体过程。
然后,教师可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relief”词义拓展的认知机制进行深入地分析,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该词汇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认知理据。
概念隐喻是“relief”由义项“宽慰;宽心;轻松”向义项“(病痛的)减轻,缓解”拓展的认知机制。
义项“宽慰;宽心;轻松”是人们对可怕的、担心的或痛苦的事情已经结束或没有发生时的心理感受的概念化,其概念域为心理感受域。
通常来说,“宽慰;宽心;轻松”是一种舒适的感受,“(病痛的)减轻,缓解”也能给人带来舒适的感受。
基于这种感受的相似性,人们通过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用“宽慰;宽心;轻松”这种舒适的心理感受来概念化“(病痛的)减轻,缓解”,从而使英语词汇“relief”的意义由“宽慰;宽心;轻松”向“(病痛的)减轻,缓解”拓展。
在对英语词汇“relief”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分析该词汇意义拓展的认知机制,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relief”意义发展演变的认知理据,充分理解该词各个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可有效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效率。
又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词汇“tragedy”,其既用于表示“悲剧性事件;惨剧;惨案(a very sad event that shocks people because it involves death)”[12],又用于表示“悲剧(作品)(a serious play or book that ends sadly, esp. with the death of the main character)”[12]。
教师在讲授该词汇时,可结合概念隐喻理论,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两个义项之间的必然联系。
根据对英语词汇“tragedy”意义发展的相关历时语料的考察与分析,可以发现该词汇的义项“悲剧性事件;惨剧;惨案”是由义项“悲剧(作品)”拓展而来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该词义拓展路径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英语词汇“tragedy”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具体过程。
然后,教师可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tragedy”词义拓展的认知机制进行分析,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该词汇意义发展演变的认知理据。
概念隐喻是英语词汇“tragedy”由义项“悲剧(作品)”向义项“悲剧性事件;惨剧;惨案”拓展的认知机制。
“悲剧(作品)”强调“戏剧、著作等作品的悲剧性特征”,“悲剧性事件、惨剧、惨案”强调“事件的悲剧性特征”。
在语言使用中,基于这种特征的相似性,人们通过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用表示“悲剧(作品)”的词汇“tragedy”来概念化“悲剧性事件、惨剧、惨案”,从而使英语词汇“tragedy”的意义由“悲剧(作品)”向“悲剧性事件;惨剧;惨案”拓展。
在对英语词汇“tragedy”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入分析该词意义拓展的认知机制,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tragedy”意义发展演变的认知理据,有利于使学生深入理解该词汇各个词义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有效拓展学生对该词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较为全面深入掌握该词汇,有效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
(二)概念转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除了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是英语词汇意义演变和拓展的另一重要认知机制。
在概念转喻认知机制的作用下,有些英语词汇的意义在本义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演变,拓展出新的意义,从而使这些英语词汇具有多个不同的意义,成为典型的多义词。
通过对英语词汇意义发展演变的转喻认知机制地深入分析,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词汇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深层理据,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英语词汇的各项意义,有效提高词汇教学效率。
因此,概念转喻理论可以应用于指导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实践。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概念转喻理论深入分析英语词汇意义演变和拓展的認知机制,积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英语词汇意义发展变化的认知理据,了解多义词汇各个意义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全面掌握英语词汇的各个义项。
(一)概念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很多英语词汇都具有多个不同的意义。
英语词汇的多义现象是其词义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和拓展而形成的。
英语词汇意义的演变和拓展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着特定的认知机制。
其中,概念隐喻是英语词汇意义演变和拓展的主要认知机制之一。
通过对英语词汇意义演变和拓展的隐喻认知机制进行深入地分析,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词汇意义发展演变的深层理据,从而增强学生对英语词汇意义的深入理解。
因此,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将概念隐喻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紧密结合,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英语词汇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认知理据及各个词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其对所学英语词汇的意义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有效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效率。
下面,我们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中的英语词汇教学为例,来具体说明概念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第八单元中的词汇“relief”,其既可以表示“宽慰;宽心;轻松(a feeling of comfort when sth. frightening,worrying, or painful has ended or has not happened)”[12],又可以表示“(病痛的)减轻,缓解(the reduction of pain or the effects of an illness)”[12]。
在讲授该词汇时,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来深入分析这两个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对英语词汇“relief”意义发展的相关历时语料的考察与分析,可以发现该词汇的义项“(病痛的)減轻,缓解”是由义项“宽慰;宽心;轻松”拓展而来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基于该词义拓展的路径,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英语词汇“relief”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具体过程。
然后,教师可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relief”词义拓展的认知机制进行深入地分析,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该词汇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认知理据。
概念隐喻是“relief”由义项“宽慰;宽心;轻松”向义项“(病痛的)减轻,缓解”拓展的认知机制。
义项“宽慰;宽心;轻松”是人们对可怕的、担心的或痛苦的事情已经结束或没有发生时的心理感受的概念化,其概念域为心理感受域。
通常来说,“宽慰;宽心;轻松”是一种舒适的感受,“(病痛的)减轻,缓解”也能给人带来舒适的感受。
基于这种感受的相似性,人们通过概念隐喻的认
知机制,用“宽慰;宽心;轻松”这种舒适的心理感受来概念化“(病痛的)减轻,缓解”,从而使英语词汇“relief”的意义由“宽慰;宽心;轻松”向“(病痛的)减轻,缓解”拓展。
在对英语词汇“relief”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分析该词汇意义拓展的认知机制,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relief”意义发展演变的认知理据,充分理解该词各个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可有效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效率。
又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词汇“tragedy”,其既用于表示“悲剧性事件;惨剧;惨案(a very sad event that shocks people because it involves death)”[12],又用于表示“悲剧(作品)(a serious play or book that ends sadly, esp. with the death of the main character)”[12]。
教师在讲授该词汇时,可结合概念隐喻理论,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两个义项之间的必然联系。
根据对英语词汇“tragedy”意义发展的相关历时语料的考察与分析,可以发现该词汇的义项“悲剧性事件;惨剧;惨案”是由义项“悲剧(作品)”拓展而来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该词义拓展路径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英语词汇“tragedy”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具体过程。
然后,教师可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tragedy”词义拓展的认知机制进行分析,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该词汇意义发展演变的认知理据。
概念隐喻是英语词汇“tragedy”由义项“悲剧(作品)”向义项“悲剧性事件;惨剧;惨案”拓展的认知机制。
“悲剧(作品)”强调“戏剧、著作等作品的悲剧性特征”,“悲剧性事件、惨剧、惨案”强调“事件的悲剧性特征”。
在语言使用中,基于这种特征的相似性,人们通过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用表示“悲剧(作品)”的词汇“tragedy”来概念化“悲剧性事件、惨剧、惨案”,从而使英语词汇“tragedy”的意义由“悲剧(作品)”向“悲剧性事件;惨剧;惨案”拓展。
在对英语词汇“tragedy”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入分析该词意义拓展的认知机制,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tragedy”意义发展演变的认知理据,有利于使学生深入理解该词汇各个词义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有效拓展学生对该词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较为全面深入掌握该词汇,有效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
(二)概念转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除了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是英语词汇意义演变和拓展的另一重要认知机制。
在概念转喻认知机制的作用下,有些英语词汇的意义在本义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演变,拓展出新的意义,从而使这些英语词汇具有多个不同的意义,成为典型的多义词。
通过对英语词汇意义发展演变的转喻认知机制地深入分析,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词汇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深层理据,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英语词汇的各项意义,有效提高词汇教学效率。
因此,概念转喻理论可以应用于指导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实践。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概念转喻理论深入分析英语词汇意义演变和拓展的认知机制,积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英语词汇意义发展变化的认知理据,了解多义词汇各个意义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全面掌握英语词汇的各个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