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对整个社会的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对整个社会的意义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已成公论。

然而在最早确立杜甫在诗国中的典范
地位的宋人看来,这个评价却是并不充分的。

因为宋人虽然对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非凡造
诣有深切的理解,但他们更为重视的却是杜甫的人格意义。

一位诗人,却被后世的大诗人认为不应仅仅被看作是诗人。

一位穷愁终生、功名不显
的漂泊者,却被后世评骘人物极为苛严的理学家认为足以与那些道德高尚、功业彪炳的名
臣同样光耀史册。

这说明在宋人的眼光中,杜甫的意义决非局限于文学领域,他的光辉已
经照耀到整个中华文化史,从而对后人起着人格典范的作用。

至了近代,闻一多先生表示杜甫就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重、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
光彩。

”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办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也同意把杜甫列入次年纪念
的“世界文化名人”。

可知,仅仅从文学的角度回去阐释杜甫的意义,就是远远不够的。

杜甫的意义只有在文化的大范畴内就可以获得比较充份的认知,本文企图从这个角度去走
进杜甫。

践行:儒者之风
中华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其核心的价值则是它的人本精神。

无论是主张保护群
体利益乃至杀身成仁的儒家,还是主张爱惜个体生命乃至逃回山林的道家,都彰显出来对
人的认同和关怀。

由于前者更适应环境先民们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所需以群体的力量去求出
存活的现实,所以儒家的思想理所当然地沦为整个民族的集体挑选。

一部中华文化史,在
意识形态的层面上,也就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史,而其它的思想则都就是它的补足而已。


甫就是这个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自从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对儒家经典的阐释便成为古
代学术的主要内容。

大致说来,这种学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先唐的章句训诂,另
一种是宋明的义理探讨,后人常把它们简称为汉学和宋学。

从表面看来,唐代在这个过程
中的地位是无足轻重的。

唐人既没有留下象汉儒那样博大精深的经典注疏(唐初编纂的
《五经正义》说经本着“疏不破注”的精神,在经学上并无多大发明),又没有留下象宋
儒那样思入毫芒于的理论辨析。

唐代的韩愈虽然以恢复儒道自任,可是在宋代理学家看来,他对儒道的理解是非常粗疏、肤浅的。

那么,唐人果然没有为儒学的昌明作出重要的贡献吗?我认为至少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诗人杜甫。

从表面来看,杜甫并没为儒家思想做出显著的贡献。

他既没皓首穷经,也没排挤佛老,在儒学史上似乎没他的边线。

然而如果我们注意到儒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课堂教学哲学,
那就必须再次思索这个间题。

儒家是极其重视实践的。

杜甫继承了“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他“一生却只在儒家
界内”,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始终以儒家思想为安身立命之本。

儒家主张行仁政,
杜甫则为这个理想的政治模式大声疾呼:“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儒家谴责暴政,
杜甫则用诗笔对暴政进行口诛笔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杜甫得以在朝廷里
参政时,他不避危险面折廷争,展示了儒家政治家的可贵风节。

当他远离朝政漂泊江湖时,也时时处处以儒家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安史乱起,有多少高官贵人在叛军凶焰所笼罩的
长安屈节或苟活,而刚得到一个从八品下的微职的杜甫却独自冒着“死去凭谁报”的危险
逃归凤翔。

这既是他对儒家夷夏之辨的思想的实践,也是慎独的道德修养模式的实施。

陶铸:民族品格
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又陶铸了不同的民族性格。

杜甫的性格
是受到中华文化的陶铸的,但是反过来说,在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陶铸过程中,杜甫也作
出了杰出的贡献。

杜甫具备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优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他始终把群体的利益看看得
高于一切。

杜甫一生中从未出任过关键的官职,他基本上就是被摒斥于掌权圈子之外的
“野老”。

然而这并未影响他时时、时时把天下的安危和人民的歌唱祖国视作己任,即使
在遭遇艰难困苦乃至飘泊江湖时也不改为初衷。

从早年的《自京前往遣先县题壁五百字》
至晚年的《朱凤行》,他救济天下苍生的宏愿没丝毫的发生改变。

杜甫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以其实际行为证明了这种责任感并不一定要附着于政治地位,这显然正是宋人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及“先天下
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著名命题的实际表现。

杜甫胸怀宽阔,对相同的文化及思想实行了包容的态度。

中华文化存有一个注重的优
点就是其包容精神。

杜甫本人就是始终如一的儒者,但他对儒学之外的各种思想都甚为包容,他对道藏佛经都很熟识,他与道士、佛徒都存有相处。

如果说杜甫早年与李白一起亲
临王屋山探访道士华盖君念书短生之道就是少年的.任性之握,那么他对佛教的好感却是
一直保持至晚年的。

他虽然因为把儒家当做立身之本,而且因为“没能割去妻子”,也即
为无法割弃对人间的爱,所以不象王维那样改信佛门,但他对佛家的绝妙道理就是十分敬
佩的。

“金篦觑擦眼,镜象未离铨”“唯有摩尼珠,展型浊水源”之类诗句,都说明了这
一点。

这种对非主流文化乃至外来文化所实行的对外开放心态,正是中华文化剥夺杜甫的
最佳品格,这对杜甫沦为诗国中的集大成者就是存有关键促进作用的。

影响:千年文化
杜甫对后代具备非常大的影响。

他的影响还远远地外溢了文学的范畴,广为地步入了
中华文化的各种形态,深深地植根于后代人民的心中。

杜甫一生中写下过许多歌咏祖国雄
伟河山的名章隽句,这些雄伟的诗句到处被刻石、铭碑,从泰山石壁上多处铭刻的《望岳》至岳阳楼畔的《尼里岳阳楼》诗碑,杜诗与所咏河山交相辉映生辉,为自然景物涂上了浓
烈的文化色彩。

只要就是一个对中华传统文化稍存有介绍的人,当他荣登泰山时,心中立
即就可以涌现出“一览众山小”的意念。

同样,当他在岳阳楼上远眺洞庭湖时,也确实可
以情不自禁地Ganjam“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沉”的诗句。

壮丽雄伟的大好河山,已经整体地抵挡过杜甫审美目光的感知,从而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了。

杜诗还成为后代书画艺术的不尽源泉。

历代书家以杜诗为书写对象蔚然成风,仅收藏
子成都杜甫草堂的杜诗书法作品就有出自祝允明、董其昌、张瑞图、傅山、郑燮、何绍基、康有为、章太炎、吴昌硕、于右任、沈尹默等名家之手的珍品数十幅。

杜甫诗意画则成为
各地博物馆都有收藏的一大种类,从上海博物馆所藏宋代赵葵的长卷到成都杜甫草堂所藏
现代徐悲鸿、潘天寿等名家的精品,杜诗与画家的艺术构思相得益彰,美不胜收。

杜甫的影响还步入了通俗文学的领域,从金院本《杜甫游春》已经开始,杜甫沦为戏
剧人物,元杂剧、明清传奇都存有萨兰勒班县杜甫故事的剧作,这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了
社会各界人民对杜甫的爱好。

当然,杜甫更深刻的影响表现在对后人人格的陶铸上。

自从宋人确立杜甫的人格地位
以来,凡是爱国的人士无不爱读杜诗,从中寻求精神的熏陶,北宋末年爱国名将宗泽临终
前长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同时的李纲则在决心以死报国时书杜诗赠
义士“以激其气”。

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在燕京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杜诗是他最重要的
精神食粮,以致于他一气作成了《集杜诗》二百首。

而明末拒不降清的义士王嗣奭奋笔著《杜臆》,说:“吾以此为薇,不畏饿也。

”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形成当然不是少数人
的功劳,但在其陶铸过程中杜甫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

由于中华民族的人生态度带有浓厚
的审美意味,而中国的诗歌又是中华文化诸形态中传播面最广泛、感召力最巨大的一种,
所以杜甫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杜甫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

文化就是人的创造物,就是人类活动的总和。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
文化,对人的思索、对人的关怀,就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

所以,延绵五千多年的中华
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在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上都并使人存有观海难言之美感,但是她最重
要的底蕴则彰显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上面。

杜甫的人格典型地彰显出来中华民族的文化
性格,杜甫就是为陶铸中华民族文化性格做出了最小贡献的少数杰出人物之一。

一部杜诗,其终极价值正在于它对中华文化做出了最为生动、最多样的阐述。

所以我完全同意本文结
尾所惹来闻一多的论点:杜甫就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重、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