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评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笨拙.(zhuō)斗.室(dǒu)暴露.无遗(lù)
B.蜷.缩(quán)憧.憬(chōnɡ)不可遏.制(è)
C.挨.揍(aī)干涸.(hé)参差.不齐(chī)
D.卡.住(qiǎ)瞻.仰(zhān)虎视眈.眈(dān)
2.下面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额枋悻悻然斩钉截铁别出新裁
B.俨然晋察冀剑拔弩张一哄而散
C.干躁烟幕弹硕大无朋技高一筹
D.冠冕盘花扣千均一发悬崖绝壁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江南水乡园林的建筑布局和环境气氛,与北方迥然不同
....。
B.那个领奖台就是我学生时代最心驰神往
....的地方,总有一天我会站上去的。
C.诈骗分子推陈出新
....,利用最新的市场漏洞,想出了新的诈骗手法。
D.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锲而不舍至关重要。
遗憾的是,许多人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常常半途
而废,导致前功尽弃
....。
4.对下列句子中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以星喻花,突出了花的孤独处境和不幸命运。
)
B.教室里的课来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把“豁开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作者借这个比喻想要表达豁口既宽且长,一不小心铅笔就会掉进去,其实也是通过大词小用表现课桌的破旧,有幽默的效果。
)
C.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人潮涌动、红旗翻动的场面,表现出大典的盛况。
)
D.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写出了草原景色的美丽迷人。
)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紫禁城,也叫故宫博物院,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故宫三大殿按照从北到南的
顺序依次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B.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唱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歌词中的“一位老人”是指邓小平爷爷。
C.《七律•长征》是毛泽东所写的一首律诗,诗人通过地名的连缀,描绘了一幅幅红军长征的画面,体现了豪迈的气概。
D.王安石,字平山,号介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ㅤㅤ“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学习语文的天地非常广阔。
我们既可以探访历史____;又可以走进自然,____;还可以体察亲情,____;更可以了解社会,____……
①观赏世间美景
②享受温暖盛宴
③感受风云变幻
④品味人世百态
A.①③②④B.③①②④C.④①③②D.③②①④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25分)
7.默写填空。
(1)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浪淘沙(其一)》)
(2),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
(3)旧时茅店社林边,。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捐躯赴国难,。
(曹植《白马篇》)
(5)秋风生渭水,。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6),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7)池塘生春草,。
(谢灵运《登池上楼》)
(8),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眺》)
(9)《宿建德江》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景物,也是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内心写照的诗句
是:,。
(10)《书湖阴先生壁》中写居家环境洁净清,表现湖阴先生朴实勤劳、富有生活情趣的诗句
是:,。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苏轼
黑云翻昼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A.“黑云”和“白雨”二者的颜色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画面感。
B.“翻墨”“跳珠”这两个喻体选择巧妙,生动地描绘了暴雨突至的景色。
C.“卷地风来忽吹散”中一个“忽”字表现出暴雨匆匆而来的特点。
D.“望湖楼下水如天”描绘出乌云散去后水天一色的美好景色。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题目。
ㅤㅤ【甲】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选自《吕氏春秋》)ㅤㅤ【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①去之。
又尝②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③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④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ㅤㅤ【注释】①掷:扔。
②尝:曾经。
③乘轩冕: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
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
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④割席:割开草席,分清界限,断交关系。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巍巍乎若.太山
②少选
..之间而志在流水
③管宁、华歆共.园中菜
④子非.吾友也
10.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意思。
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11.阅读两则短文,你觉得成为朋友、知音的条件有哪些?请至少出两条。
三、现代文阅读(共3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彩色的鸟
冯至
ㅤㅤ①在热带地方是不难看见羽毛美丽的鸟的,但是在北方,在我的家乡,最普通的鸟儿只是喜鹊、鸽子、乌鸦、麻雀。
你们想,这些鸟儿不是灰色的,就是黑色的,不然就是白色的,它们的羽毛怎么会十分美丽呢?但是我一打开我的图画书,就不同了,里边的鸟儿有蓝色的、绿色的、紫色的、白色的……它们真是美丽呀!若在我的笼子里哪怕是只养这么一只,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可是,笼子里边只有麻雀,屋檐底下只有鸽子窝。
一天,还有一个人送我一只乌鸦,长得那样丑,声音那样难听。
母亲说,把它放了吧,
我还有一些舍不得。
天天饲养着这类鸟儿,有多么单调。
ㅤㅤ②我问父亲:“书上的彩色的鸟儿我们这里怎么都没有呢?”
ㅤㅤ③父亲说:“它们在这里不适宜生存。
”
ㅤㅤ④“不适宜生存”,我却有些不懂,什么叫做不适宜生存呢?
ㅤㅤ⑤父亲继续说:“水里的鱼不能在陆地上生存,空中的鸟不能在水里生存。
冬天若是把你放在一个冰冷的房子里,你就会冻出病来,这都叫做不适宜生存。
南方的彩色的鸟儿都惯于温暖,所以不喜欢飞到我们这个冷的地方来。
”
ㅤㅤ⑥我听着,似懂非懂。
我只是更思念彩色的鸟了。
但是彩色的鸟怎么也飞不到我们的天空。
我想,彩色的鸟既然没有,我就要制造彩色的鸟。
母亲能够把衣服染成蓝色、红色、绿色,我为什么不把我的麻雀也染成蓝色、绿色、红色呢?一天,母亲在染衣服,我就把各样的颜色都偷偷地留起来一点。
午后,母亲的衣服都染完了,挂在院子里飘扬,非常好看。
我就开始从笼子里把麻雀取出来一只染一只,有的染成蓝色,有的染成彩色,一切都按照我的心意,染完了一只,觉得比图画上画得还好看些,心里很高兴。
我自言自语地说:“我们这里也有彩色的鸟了。
”
ㅤㅤ⑦第二天一睁眼,就想去看那些彩色的鸟。
但是走到笼前一看,已经有三只鸟死了,等到下午,又死了几只。
最后只剩下一只还活着。
这只是没有全身染遍了颜色的,我只在它的腿上染了一点红色。
我看着这些活泼泼的鸟一只一只地死去,很懊丧,我只好把它们埋在房后的空地里。
忙了一天,到了晚上,我才得休息。
同时我自己想:“无论如何,我有过彩色的乌了,可惜它们这么快地就死去了。
大半这就是父亲所说的道理吧,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
”
12.阅读全文内容,梳理“我”的探索过程。
产生
好奇
提出疑问我的发现:①
“我”的疑问:书上的彩色的鸟儿
我们这里怎么都没有呢?
继续
思考付诸行动“我”的思考:母亲能够把衣服染成彩色,“我”为什
么不把“我”的麻雀也染成彩色的呢?
我的行动:②
意外
结局
得出
结论
我的发现:③我的结论:④13.根据语境,结合加点词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你们想,这些鸟儿不是
..黑色的,不然就是
....白色的……
..灰色的,就是
14.下列对文章主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表现“我”儿时细心观察、乐于探索实践的精神。
B.表现儿童的童真童趣,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C.表现童年的行为虽有悖科学,但带给“我”思考。
D.表达童年的“我”对彩色鸟儿的喜爱之情,凸显关爱动物的主题。
15.文末“我”认为“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和第③段父亲所说的“它们在这里不适宜生存”是一个意思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将军的母亲
程步涛
ㅤㅤ①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年头,将军率领队伍穿行在太行山中的一片密林中。
忽然,林隙间闪过一个身影。
ㅤㅤ②对将军来说,这是个再熟悉不过的身影了,多少次想她、念她,在梦中见她,甚至在马背上打个盹儿的工夫,都会走到她的身边。
ㅤㅤ③只一眨眼工夫,那熟悉的身影已经走上另一条山路。
ㅤㅤ④将军略微交代了一下,带着几个人拨马赶了过去。
马蹄得得,林涛飒飒,很快,便到了那人的近前。
那人放下挎着的篮子,转过身来,摇了摇头,她的头发已经花白了,犹如冬天里太行山上的积雪。
ㅤㅤ⑤将军跳下马背紧走几步,急急地喊了声:“娘!”
ㅤㅤ⑥那人是将军的母亲。
ㅤㅤ⑦母亲居住的阜平县城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炸成了一片废墟。
开始,母亲在废墟上搭了个棚子,用几块砖垒了个灶,指望着以后再把房子建起来。
但是,紧接着日本人便占领了县城母亲就和乡亲们一起踏上了逃难的路。
渐渐,人走散了,母亲开始独自在大山里流浪……在太行山中段,每一条山路几乎都留有母亲的足迹。
ㅤㅤ⑧遇到也在流浪的乡亲一起说话,一起歇脚,母亲从来不说自己的儿子是位抗日将领,只是夜宿在残破的寒窑或冰冷的山洞里时,才凑着一把火,想象儿子的模样……动荡岁月,国恨家仇,苦日子苦捱,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就这样,母亲在大山里已经流浪了好几个春秋。
ㅤㅤ⑨八路军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在太行山扎下了根。
消息风一样传遍了山山岭岭,这消息真叫人解气啊!最高兴的要数母亲了,因为她的儿子带着队伍就在这一带与日寇周旋。
只是,她从来没有想过去找儿子,但她希望能在哪一天碰见儿子。
今天,真的就这么碰上了,但她又闪开了,她担心儿子知道自己在乞
讨流浪会难过,会分心——分打日本鬼子的心。
ㅤㅤ⑩面对母亲,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只是轻轻将母亲那被山风吹乱的鬓发理好。
母亲在大山里流浪他不是不知道,他也不是没有想过请地方组织帮忙,给母亲找个固定住处。
又一想,兵荒马乱,在外流浪乞讨的,难道就你一个人的母亲吗!倭寇不灭,百姓难安,刚萌生的念头又打消了。
ㅤㅤ⑪临别,将军将自己的干粮袋留给了母亲。
ㅤㅤ⑫将军继续挥师鏖战,母亲继续在山里流浪,直到抗战胜利。
ㅤㅤ⑬将军姓李,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被授予上将军衔。
ㅤㅤ⑭我是在将军家中的客厅里听将军说及这件往事的,那年是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全世界都在纪念75年前人类正义的胜利,太行山密林中的那段往事一下子涌上心来。
ㅤㅤ⑮将军征战,母亲流浪,这是在那场民族战争中,一位将军和他的母亲所作出的牺牲。
对这样的牺牲,现在的不少人可能难以置信,然而,这是事实。
国歌里唱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张扬的不就是这种与民族共患苦难的伟大精神吗?
ㅤㅤ⑯这种伟大精神,过去需要,现在更为需要。
ㅤㅤ⑰将军于33年前辞世,母亲辞世还要早。
战争岁月曾和将军搭档多年,后来任我军总参谋长的杨
”。
得志上将,在那位母亲的灵前写下了四个大字:“革命母亲
....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文中的“将军”是抗日战争年代中无数个离家离亲、保家卫国的战士的缩影。
B.母亲长期在外流浪,处境艰难,将军想请地方组织帮忙,但他没有这样做。
C.听到八路军打胜仗的消息,最高兴的要数母亲了,但她没想过要碰见儿子。
D.文章选取了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的真人真事作为素材,读起来真切而感人。
(2)“将军”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词语补全下表。
时间情感变化
未见母亲时①
见到母亲后②
与母亲分别时③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将军和母亲两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第⑯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5)文章最后一段中的“革命母亲”一词有何深刻内涵?请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共10分)
17.班级要开展“有朋自远方来”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阅下面两则材料,围绕活动主题,写出你的阅读感悟。
ㅤㅤ材料一: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才华横溢,但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且生活上有些不好的习惯。
他的好友——诗人张籍并不因为韩愈才名远播,就对他姑息迁就。
张籍一再给韩愈写信,直言不讳地规劝忠告,终于使韩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下决心改正。
韩愈把张籍当作至交。
ㅤㅤ材料二:张咏和寇准是好朋友。
当寇准要做宰相时,张咏却对同僚说:“寇准奇才,可惜学识不足。
”他直言劝说寇准“《霍光传》不可不读”,劝寇准不要做像霍光那样不学无术的人。
寇准顿悟,勤奋学习,后成为一代名相。
ㅤㅤ我的阅读感悟:
(2)活动中,同学们对有关友情的成语很感兴趣。
请你参照示例,参考出处写出成语。
《后汉书•光武帝纪》:“萧王推赤心置腹中,安得不死乎!”成语:推心置腹
①《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成语:
②《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成语:
(3)展开联想和想象,仿写下面的句子。
例句:友情是一汪汩汩流淌的清泉,滋润你干涸的心田。
仿句:友情是,。
(4)我国古代无数文人墨客写下很多歌颂友情的不朽诗句,请你写出与友情相关的连续两句古诗词。
,。
五、写作(共60分)
18.(60分)完成习作。
ㅤㅤ题目:我要留住这一天
ㅤㅤ要求:①注意详略得当,不少于500字;②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③书写认真,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ABD三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
C项中“挨揍(aī)”应读ái;“参差不齐(chī)”应读cī;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汉字读音掌握能力。
作答时要对于多音字要结合词语中汉字的意思进行正确作答,对于容易选择错误的汉字读音,要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加强识记,才能顺利作答。
2.【答案】B
【解析】【分析】A项中“别出新裁”应写作“别出心裁”;
B项中词语书写全部正确;
C项中“干躁”应写作“干燥”;
D项中“千均一发”应写作“千钧一发”;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词形辨析能力。
作答是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平时学习积累对每一选项中词语进行检查分析,做出正确鉴别和修改。
3.【答案】C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句子,ABD三项中成语运用正确,符合句子表达的意思;
C项中“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这句中用来描述“诈骗粉分子”,词语运用不当;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学习对成语的理解,根据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然后做出正确判断,做出选择。
4.【答案】A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句子,A项把“我”比作“星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然与光明的热爱和赞美。
这项对修辞手法的理解是错误的。
BCD三项中对句子中比喻修辞手法的理解正确,符合句子意思。
故答案为:A
【点评】题目考查对比喻修辞手法的辨析和掌握能力。
作答时要根据每一选项中句子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句子中比喻修辞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出正确选择。
5.【答案】D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句子,结合相关课文内容;AB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课文内容;
D项中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对课文、歌曲、古诗以及作者等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6.【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我们既可以探访历史”应该用“感受风云变幻”,指历史的发展演变;“又可以走进自然,”后面应选“观赏世间美景”,描写自然的美丽景色;“还可以体察亲情,”后面应填“享受温暖盛宴”;“更可以了解社会,”后面应选品味人世百态;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进行选择作答。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
作答时首先要认真读懂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揣摩所填词语应表达的含义,然后结合平时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做出正确选择。
7.【答案】(1)浪淘风簸自天涯
(2)千里莺啼绿映红
(3)路转溪桥忽见
(4)视死忽如归
(5)落叶满长安
(6)蝉噪林逾静
(7)园柳变鸣禽
(8)江流天地外
(9)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0)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解析】【分析】(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意思是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意思是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3)“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意思是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
(5)“秋风生渭水,满叶落长安”意思是已是深秋时节,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落叶飘飞洒满都城长安。
(6)“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意思是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
(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意思是池塘畔长起了春草,园中柳树上也换了鸟儿在歌唱。
(8)“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意思是江水好像流出天地之外,两岸青山迷蒙,若隐若现。
(9)“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10)“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意思是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故答案为:(1)浪淘风簸自天涯(2)千里莺啼绿映红(3)路转溪桥忽见(4)视死忽如归(5)落叶满长安(6)蝉噪林逾静(7)园柳变鸣禽(8)江流天地外(9)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0)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点评】题目考查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名句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作答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积累,根据题目内容和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准确作答,书写要正确。
8.【答案】C
【解析】【分析】结合诗句的意思,ABD三项中表述正确,符合诗句表达的额意思;
C项中“卷地风来忽吹散”中“忽”描写了暴雨匆匆而去,这项对诗句和词语理解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
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答案】9.像,如同;过了一会;一起,共同;不是
10.管宁像原先一样专心读书,而华歆却丢下书本跑出去看了。
11.1.一定既能与你同甘,也能与你共苦。
2.一定会引导你进步,也一定会毫无条件支持你进步。
【解析】【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9.①“巍巍乎若太山”意思是就像那巍峨的泰山,“若”是好像的意思;②“少选
..之间而志在流水”意思是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少选”指过了一会;③“管宁、华歆共.园中菜”意思是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共”是一起的意思;④“子非.吾友也”意思是你不是我的朋友,“非”是不是的意思。
故答案为:像,如同;过了一会;一起,共同;不是;
10.“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这句中“故”指原来的样子,“废”指放下书,这句意思是管宁像原来那样读书,华歆放下书出去看,结合对词语的理解,写出句子的意思。
故答案为:管宁像原先一样专心读书,而华歆却丢下书本跑出去看了。
11.结合短文内容,作为真正的朋友要互相理解、又共同的兴趣爱好,彼此心灵相通,互相欣赏。
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及短文内容,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定既能与你同甘,也能与你共苦。
2.一定会引导你进步,也一定会毫无条件支持你进步。
【答案】12.我家乡的鸟儿颜色单调,但图画书中的鸟儿却鲜艳美丽;我把鸟儿染成了彩色的;除了一只没有全身染遍颜色的鸟儿,其他被染色的鸟都死了;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
13.家乡鸟儿颜色的单一、不鲜艳以及我对家乡鸟儿颜色单一感到极其单调和乏味,表达了对有鲜艳色彩、美丽羽毛的鸟儿充满向往
14.D
15.不一样,“我”的意思是:因为鸟儿有了鲜艳的色彩,所以无法在我的家乡存活下来。
父亲说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生命体适宜不一样的生活环境,没有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它可能就会面临死亡。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2.结合短文内容,我发现家乡的鸟不是灰色的,就是黑色的;不然就是白色的;我从母亲能够把衣服染成彩色,想到“我”为什么不把“我”的麻雀也染成彩色的呢?于是我把麻雀染成了各种不同的颜色;最后发现被我染过色的麻雀全部都死去了,于是我知道了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
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我家乡的鸟儿颜色单调,但图画书中的鸟儿却鲜艳美丽;我把鸟儿染成了彩色的;除了一只没有全身染遍颜色的鸟儿,其他被染色的鸟都死了;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
13.结合句子,这句中“不是......就是......不然就是”,这三个词语说明了家乡的鸟儿颜色的单一以及不鲜艳,表现了我心中对家乡鸟的厌倦,为下文我给麻雀染色埋下了伏笔。
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家乡鸟儿颜色的单一、不鲜艳以及我对家乡鸟儿颜色单一感到极其单调和乏味,表达了对有鲜艳色彩、美丽羽毛的鸟儿充满向往
14.结合短文内容,根据文中对我对鸟儿的研究和描写,ABC三项表述正确,D项中我对彩色鸟儿的喜爱,是儿童的好奇,这项表述理解错误。
故答案为:D
15.结合短文内容,我从被染色的麻雀死去这件事中认为彩色的鸟不适合在这里生存;父亲的是每一种鸟都有自己适合生存的环境;这两种观点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不一样,“我”的意思是:因为鸟儿有了鲜艳的色彩,所以无法在我的家乡存活下来。
父亲说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生命体适宜不一样的生活环境,没有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它可能就会面临死亡。
16.【答案】(1)C
(2)想念;急切、激动;心疼、不舍
(3)将军爱自己的母亲;大公无私。
母亲坚强,爱儿子,深明大义。
(4)这种伟大精神是指与民族共患苦难的精神,不管是过去的抗日战争年代,还是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都应该继承、弘扬这种伟大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5)“革命母亲”既指文中将军的母亲,也指所有为祖国革命事业做出牺牲和贡献的母亲;“革命母亲”蕴含了对在抗日战争年代与民族共患苦难的一类人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解析】【分析】(1)阅读各项中表述,ABD三项中表述正确,符合短文内容,C项中听到八路军打胜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