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

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新变化新题型新对策
——《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
3月27日,《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在高三师生的千呼万唤中终于出炉了,它对于我们备战2008年高考无疑是个指挥棒。

因此,加强对《考试说明》的学习,理清考试内容的变化,把握考试结构的调整,明晰考试题型的配置,对于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考试说明》三大新变化:复习时不可忘记的“新景观”
今年的《考试说明》,总体上保持了2007年《考试说明》的基本内容,但是“稳中求进”“稳中求变”是每一年《考试说明》调整的一个基本原则。

今年的《考试说明》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与赋分调整较大,进一步强化主观题的地位。

《考试说明》规定: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

其中第I卷(选择题,共15分)包括: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6分);文言文阅读(9分)。

第II卷(共135分)包括:文化经典著作阅读(10分),古诗鉴赏(6分),名句名篇默写(6分),文学名著阅读(10分),现代文学作品阅读(17分),表达应用(16分),写作(70分)。

从赋分上看,第I卷的选择题由2007年的21分降到15分,而“表达应用”由2007年的10分提升到16分,其它部分的分值不变。

这一降一升,意味着试卷将进一步加大主观题的分量,注重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强调“有用”
语文的命题理念,同时符合新课标的“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要求。

2.考试内容有所调整,进一步凸显整体阅读的能力。

从《考试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基础知识将结合在阅读、语言应用与写作中检测,命题将注重语文积累、语文基本功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而教师与学生一再关注的“名著阅读”,今年有所调整。

进入考试范围的名著篇目有9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钱钟书的《围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的《欧也尼·葛朗台》、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

删减了2007年要求的《老人与海》、《匹克威克外传》这两部。

其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集中时间去认真阅读有关的名著,能从名著中汲取文学的营养,而不至于“走花观花”,把名著阅读变成“快餐式”的浏览,这正是《考试说明》中强调的“文学名著必须通读原著,不能以读‘架子书’(导读、梗概等)来代替原著的阅读,更不能用识记‘作家作品’来敷衍名著阅读”的要求。

3.错字扣分上限3分,进一步规范常用字的书写要求。

这一点与2007年有所不同,今年是每一个错字扣1分,封顶3分,但考生不必惊慌失措。

去年我省高考作文就实行“每两个错别字扣1分,最多扣3分”的规定。

试卷不单独设置“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这一考点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对这一考点内容的放弃,而是把融入写作中一并考查。

“错字扣分上限3分”,是对考生的一种人文关怀,但考生要牢记,卷面整洁、书写正确、字迹清晰是每一位阅卷老师所喜欢的。

二、“参考试卷”三种新题型:备考时不可不练的能力
今年《考试说明》还在“参考试卷”中设置了三种新的题型,对这三种新题型,我们在备考时要加以研究,从而训练学生所应掌握的基本能力。

1.名著阅读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意在表明名著阅读题可以有新的题型。

而在2007年的“参考试卷”中却以四道简答题的形式出现的。

今年的“参考试卷”的第9题,把名著的阅读、鉴赏化解成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赋分为5分。

如第9题的A项:
A.克定身子挺直地跪在那里,两只手左右开弓地打自己的脸颊。

他那张白皙的、清秀的长脸被打得通红。

他还是不停地打着。

这段文字描写了克定被责罚的情景。

由于克定的女儿向高老太爷告状,说他在三四个月里面结识了几个坏朋友,走上了邪路,租了小公馆,娶私娼做姨太太,骗了妻子的首饰拿去当卖。

高老太爷气极而责罚他。

(《家》)
2.自然科学类文章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意味着要求学生掌握“阅读”与“表达”的能力更高了。

往年,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是在第I卷以“选择题”方式进行考查,曾一度被人戏称为“文字游戏”。

今年改在第II卷“表达应用”题中考查,题型为填空题和简答题,分值为6分。

这不仅意味着今年语文第I卷选择题的分值进一步减少,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强调今后的语文学科教学应该彰显“阅读”与“表达”这两大功能。

如“参考试卷”的第14题: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材料略),根据要求答题。

(6分)
(1)给这则材料提取三个关键词:、、。

(2分)
(2)这则材料介绍了对人大脑里存在生物电流a节律的研究结果,请分点加以概括。

(4分)
3.“补写”材料内容,意味着“时文评论”在“语用题”中的新地位。

“语用题”是每一年高考语文命题改革的“试验田”。

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稳步推进,能正确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建议是“课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在今年的“参考试卷”中的第16题就渗透着新课程的理念。

示例:阳光社区准备推荐董劲松为市报“十大公德人物”候选人,拟写了下面的推荐材料,请在横线处用赞扬的语言概括董劲松的事迹,将这则推荐材料补充完整。

(25字以内)(3分)
董劲松,男,阳光社区保洁员。

由于他的辛勤工作,我社区连续5年获得区级“卫生先进单位”的称号。

他主动帮助居民解决遇到的困难,长年义务照料3位孤寡老人。

他还担任业余治安巡逻员,多次勇敢地与歹徒搏斗,5次负伤,为保护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巨大贡献。

董劲松同
志。

因此我们认为,“十大公德人物”这一称号,他应是当之无愧的。

三、备考新对策:关注变化、扎实基础、稳步提高
《考试说明》已摆在我们的面前,考试的内容已是一锤定音。

面对兵临城下的高考,我们必须沉着应“考”、稳扎稳打,才能夺取高考的新胜利。

1.关注变化,强化新内容。

《考试说明》的变化,意味着今年考试内容、试卷结构、题型赋分等方面的调整,因此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只有这样,才能以“变”应“不变”,透过“变”的新面貌,找到“不变”的规律。

如,名著阅读的考查,虽说减少了两部作品,但是其考查的核心内容是不变的,即《考试说明》所说的“读书,是读书人永恒的话题,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旨在促进中学生坚持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确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其中有一道题是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只是题型的变化,它所要求学生了解原著中主要内容,或
对相关内容作初步的分析、鉴赏是其实质所在。

所以,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掌握《考试说明》所规定的9部名著,切不可抱着“名著梗概”这类“压缩饼干”不放。

而应该“化整为零”,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阅读有关的原著。

这样,一方面可以化解学生焦急的心理,另一方面又可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扎实基础,强化新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不管考试内容如何调整,关键是要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训练到位。

随着考试时间的逼近,不少学生往往只顾在“题海”中学会如何攻破“难题”的本领,甚至还有“猜题”、“押题”的现象,而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训练。

尤其是“基本思维”的训练,在近年高考试题中显得特别重要。

如今年“参考试卷”中“补写”题,从表面上看,是要求学生对一个人物或事件内容的概括。

但是,如果一个考生没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因果推断能力,就无法顺利完成这道题。

同时,这道题对语言的要求也作了明确的规定,题干中有“用赞扬的语言”,因此又涉及到“感情色彩”问题。

而最后的一句话是对人物的“评论”,又有简单的“时文评论”的特点。

类似的问题,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上,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3.稳步提高,强化备考意识。

眼下,不少学校都已进入第二轮复习阶段,我们要坚持“盯目标,明对象,分层次,力提高”的复习策略,通过强化基础知识的应用、基本技能的掌握、探究能力的培养、基本方法的落实,切实提高复习效果。

要充分考虑高三毕业年级的实际情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可能存在的“夹生饭”问题,加强针对性训练。

要合理安排层次,精选重组训练题、测试题,做到训练有目的,能力有提高。

要认真设计教学环节,精心打磨课堂细节,精选重组每一道试题,使每一堂课、每一道题、每一次训练都能保证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三学科复习备考
效益。

同时,新课程实验工作正在逐步深入,今年是大纲教材向课标教材过渡的最后一年。

因此,使用大纲教材复习时,应适当关注新课程的理念,使高考复习适应过渡阶段的考试要求。

如,要加强思维的整体性、序列性、周密性的训练,要加强有效解读材料以发现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加强精要性信息和细节性信息的阅读处理能力,这些都是当前新课程十分关注的,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总之,只要我们领会《考试说明》的宗旨,明晰它的要求,就能在备考工作中做到宋词《酒泉子》中所说的“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高三语文备课组
2008-4-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