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模拟演练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的效果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团队模拟演练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通过医护合作团队模拟演练使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有序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临床实践能力和抢救综合协作能力。
方法把心脏血管科科18名护士和6名医生分成每组4人组合,每组由1名医生和3名护士组成,以团队实战模拟演练的形式对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进行抢救。
结果团队模拟演练后患者总复苏时间、胸外按压中断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监护落实时间、静脉通路建立时间、药物使用时间均明显下降,绝大部分医护人员认为团队模拟演练提高了抢救知识及技能、使医护配合更加密切、演练非常有必要。
结论实施医护合作的团队模拟演练提高了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抢救的时效性、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和医护合作能力。
标签:团队模拟;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
心跳呼吸骤停是指心脏和(或)呼吸机械停止活动,心室收缩不足或停止收缩,并可通过脉搏消失、意识丧失与呼吸停止来进行反应[1]。
心跳呼吸骤停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病因,我国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存活率为3.0%左右[2]。
但如何进行有序、高效的团队抢救配合,未做详尽的建议和指导。
而我科根据指南的要求,制定了团队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在全科医务人员中开展团队模拟演练,以团队协作形式实施心肺复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12月,来我院心脏血管科24名医护人员进行模拟演练。
其中护士18人,N2级护士6人,N1级护士7人,N0级护士5人,医生6人。
1.2演练过程①主班护士接诊患者后,迅速评估患者意识、颈动脉搏动及呼吸情况,然后立即呼叫抢救,同时予以胸外心脏按压。
抢救护士在抢救室立即做好抢救准备,包括放好胸外按压时使用的脚蹬,打开除颤仪,拉心电图机。
③医生和副班护士立即将患者送入抢救室。
医生进入抢救室后立即接替主班护士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④主班护士为患者清理气道、开放气道后,准备吸痰用物、安装简易呼吸器后,与医生配合对患者进行30∶2的复苏。
⑤副班护士进入抢救室后,打开呼吸机,准备气管插管用物,包括安装喉镜、测试并润滑气管插管、安装导丝、备好气管插管固定带后,将用物递给医生,然后为患者佩戴各种监护。
⑥主班护士接替医生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⑦医生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插管成功。
副班护士配合医生,拔出导丝,进行测试,确认插管成功后,固定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
⑧患者进入抢救室后,抢救护士立即为患者做心电图,然后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成功后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做好抢救记录,必要时取相关化验。
⑨如患者发生室颤,医生下达除颤医嘱后,由主班护士或医生为患者除颤。
1.3观察指标根据录像评价各组在演练前后各项复苏措施落实时间及总复苏时间的比较,如胸外按压中断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监护落实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急救药物使用时间。
同时各组在演练前后进行演练效果评价,包
括是否认为演练有必要、演练前后急救知识及技能是否提高、医护配合是否更密切。
2 结果
2.1演练前后各项复苏措施时效性比较,见表1。
2.2演练后医护人员效果评价,100%医护人员认为演练有必要,98%认为通过演练可以提高急救知识及技能,100%认为演练后医护配合更密切。
3 讨论
3.1医护合作的心肺复苏团队提高了抢救的时效性新指南中指出,成人高级生命支持和儿童高级生命支持课程仍然应包括团队协作和领导技能的演练,理由是多项复苏技能通常需要同时执行,只有团队协作才能保证各项复苏措施在短时间内得以实施,医务人员能够相互合作,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保证了按压质量[1]。
本研究中医护人员演练后总复苏时间、胸外按压中断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监护落实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给药时间明显下降。
表明团队协作心肺复苏能提高复苏措施的时效性。
这不仅是急诊急救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急诊急救的目标,脱离了时效性的任何措施和技术都偏离了急救的初衷[3]。
3.2医护合作的团队演练提高了培训效果,使医护配合更加密切传统的急救技能培训注重单项技能的操作培训,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且医生、护士分开培训,缺乏协调性,不利于团队合作理念的培养,且临床急救时,即使个人急救技能高超,人员充足,但具体分工不明,场面混乱,最终延误抢救最佳时机[4]。
患者的结局依赖于医生护士的能力水平,更依赖于医生和护士色合作程度。
团队模拟演练中,能激发各成员主动学习的兴趣,各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有条不紊,护士不再是盲目执行或者等待医生指示后才实施抢救,消除了抢救过程中的混乱和不必要的等待,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充分体现了抢救的分工性和密切合作性,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抢救理念[4]。
总之,根据新指南“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的宗旨实施团队复苏能提高复苏时效性,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密切医护配合,提倡推广。
参考文献:
[1]Mary FH,陆一鸣.简体中文版”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摘要[M].纽约:美国心脏协会出版社,2010:11-13.
[2]张连荣,宋瑰琦,谢少清,等.实施团队抢救培训以提高心肺复苏时效性[J].护理学报,2012,19(3B):24-27.
[3]EJ Pedreroperez,G Rojomota,JM RuizSanchez,et al.Cognitive reserve in substance addicts in treatment:relation to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J].Revista de neurologia,2014,59(11):481-489.
[4]T Nakajima.Measurement of the ventriculoatrial interval from the coronary sinus during para-Hisian pacing may fail to distinguish ventriculoatrial nodal conduction from conduction over a septal accessory pathway[J].Journal of arrhythmia,2014,31(1):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