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病毒学精品电子教案第六章:病毒感染与防制
《病毒》 学历案
![《病毒》 学历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037bfe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72.png)
《病毒》学历案一、学习主题病毒:微观世界的“不速之客”二、学习目标1、了解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认识病毒的分类和常见类型。
3、理解病毒的传播方式和致病机制。
4、探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包括有益和有害的方面。
三、资源与建议1、资源相关的生物学教材和科普读物。
网络上的科普视频和动画。
科学杂志和期刊上的研究论文。
2、建议提前预习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如细胞结构、遗传物质等。
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多提问,积极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病毒感染案例,加深对病毒的理解。
四、学习过程(一)病毒的发现之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并不知道病毒的存在。
直到 19 世纪末,科学家们才开始逐渐揭开病毒神秘的面纱。
荷兰科学家贝杰林克通过对烟草花叶病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比细菌还要小的致病因子,他将其命名为“virus”,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病毒。
(二)病毒的基本结构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型的微生物,其结构非常简单。
大多数病毒由两部分组成:核酸(DNA 或 RNA)和蛋白质外壳。
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它携带了病毒的遗传信息。
蛋白质外壳则起到保护核酸和帮助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作用。
有些病毒还具有包膜,包膜是由脂质和糖蛋白组成的,它能够增强病毒的感染能力和稳定性。
例如,流感病毒就具有包膜。
(三)病毒的分类病毒的种类繁多,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按照遗传物质分类DNA 病毒:如乙肝病毒、天花病毒等。
RNA 病毒:如艾滋病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
2、按照宿主范围分类动物病毒:如狂犬病病毒、禽流感病毒等。
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等。
细菌病毒(噬菌体):如 T2 噬菌体等。
(四)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产生飞沫。
飞沫中可能含有病毒,如果其他人吸入了这些飞沫,就有可能被感染。
例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都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2、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黏膜或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餐具、衣物等,也可能导致感染。
(完整版)防病毒安全教育教案
![(完整版)防病毒安全教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2d9d2a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e.png)
(完整版)防病毒安全教育教案完整版防病毒安全教育教案1. 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提供有效的防病毒安全教育,以帮助个人和组织保护自身免受恶意软件和病毒的威胁。
通过本教育教案的实施,学员将了解常见的病毒类型、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本教案具有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实施的特点。
2. 教育目标- 理解病毒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掌握常见病毒的传播途径- 学会使用防病毒软件及其设置- 培养正确的上网行为和安全惯- 提高个人和组织的防病毒意识和能力3. 教学内容和方法3.1 概念和分类- 介绍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介绍常见病毒的分类和危害程度3.2 传播途径3.3 防病毒软件和设置- 介绍常见的防病毒软件及其功能- 演示防病毒软件的安装和设置步骤- 强调定期更新病毒库和进行全盘扫描的重要性3.4 上网行为和安全惯- 强调不打开可疑网站和附件的重要性- 教授密码安全和定期修改密码的方法4. 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病毒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防病毒软件设置等内容- 防病毒软件安装指南:提供详细的安装和设置步骤说明5. 教学评估- 以选择题和问答形式进行教学评估- 定期模拟病毒攻击场景,观察学员的应对能力和掌握情况6. 实施计划本教育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和调整。
建议分为多次课程进行,每次课程时间约为60分钟。
根据学员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适时进行复和巩固。
7. 效果评估通过比较教育前后学员的防病毒意识和能力,对本教育教案的效果进行评估。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评估,以了解学员对病毒防护的理解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情况。
8. 总结本教育教案旨在提供一套有效的防病毒安全教育方案,使学员能够提高个人和组织的防病毒能力,并培养正确的上网行为和安全习惯。
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相信将取得良好的防病毒教育效果。
病毒感染的防治问题与对策
![病毒感染的防治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e874c0deff9aef8941e06be.png)
性肝炎 、 肾综 合 征 出血 热 等 已得 到 控 制 , 新 的 、 而 更
加严重 的 传 染 病 , 艾 滋 病 ( D ) 人 “ 牛 病 ” 如 AI S 和 疯 ( 即新 型 克一 雅 病 ) 在 以恐 怖 的 势 态 流 行 , 人类 正 对 造 成 灾难 性 的威 胁 ¨ 。 因此 防 治病 毒感 染 是 人类 ・ 进 入 新世 纪 所面 临 的重 大 而迫 切 的任 务 。 1 病 毒感 染 的 机制 及 其防 治现 状 【 2 1】 .
一
种 由蛋 白质 外 壳 加 核 酸 核 心 , 以病 毒 基 因组 的 复
制来 保证 遗 传信 息 的 传递 , 在 细 胞 内和 细 胞 外 存 并
在 的一 种 特殊 而 又 简单 的微 生 物 。 1 2 病 毒 感 染 人 体 的 机 制 。病 毒 不 能 独 立 地 自身 . 复制 , 须进 入 细胞 内, 必 利用 宿 主细 胞 的代 谢 系统 供 给 自身 复制 , 因此 , 毒 复 制 的 前 提 是 进 入细 胞 内 。 病 病 毒 依次通 过 结 合细 胞受 体 、 入细 胞 、 衣壳 三个 进 脱
病 毒学 发 展 已有 1 0余 年 历 史 , 在 回过 头 看 0 现
其发 展 历 程 , 难 发现 其 重要 的 事实 : 毒 的种 类 很 不 病 多 , 40 0多种 , 中与 人 类 疾 病 相 关 的 约 有 4 0 约 0 其 0 种 , 统 计 ,0 据 8 %以上 的 人类 传染 病 ( 即感 染 病 ) 由病 毒 引起 , 1 6的 人类 肿 瘤与 病 毒有 关 。天 花 、 有 / 黄热 病、 小儿 麻痹 等 烈 性 传 染 病 先后 被根 除, 疹 、 毒 麻 病
病 毒 的 毒 力和 致 病 性 是 宿 主 和 病 毒 之 间 关 系 的 体 现 , 定 病 毒 毒 力 的物 质 基 础 是 一 些 特 殊 的 基 因 和 决
病毒学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病毒学科学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612243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d3.png)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病毒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疾病的预 防和治疗、生物安全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病毒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 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导论、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性、病毒分类与多 样性、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实验与探究等五个模块。每个模 块包含若干个子主题,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 学方式进行深入探讨。
探讨病毒对人类的影响,包括引起疾 病、基因工程、生物防治等方面的应 用。
病毒分类与多样性
阐述病毒的分类方法,包括DNA病毒 、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等,并介绍 各类病毒的代表种和特性。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掌握病毒的基本概念、结构、复制方式等基础知识,了解病毒的 分类与多样性,以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以检测病毒的存在。
0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将抗原或抗体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加入待检样本,再加入酶标记的抗体
或抗原,通过底物Βιβλιοθήκη 色反应检测病毒抗原或抗体。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核酸扩增技术
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通过特定的引物扩增病毒核酸片 段,以检测病毒的存在。
基因芯片技术
利用微阵列技术将大量病毒基因片段固定在芯片上,通过与待检样 本中的病毒核酸杂交,实现对多种病毒的快速检测。
肠道病毒性疾病
手足口病
由肠道病毒引起,通过接触传播,症状包括发热 、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
轮状病毒感染
由轮状病毒引起,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症状包括 腹泻、呕吐、发热等。
诺如病毒感染
由诺如病毒引起,通过食品和水传播,症状包括 恶心、呕吐、腹泻等。
病毒学教学教案
![病毒学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657d02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9.png)
病毒学检测方法
01、
PCR技术
通过扩增病毒核酸进行检测
高灵敏度、特异性
02、
ELISA法
检测病毒抗体水平
常用于疫苗效果评估
03、
免疫荧光法
观察病毒在细胞中的分布
对病毒特异性高
04、
病毒分离培养
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出活病毒 用于鉴定病原体
病毒学研究工具
01 电镜
观察病毒形态和结构
02 PCR仪
进行病毒核酸扩增
03、
细胞内信号传导
宿主细胞信号通路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病毒利用信号传导机制逃避免疫
04、
细胞凋亡
病毒感染引发宿主细胞凋亡 凋亡调控基因与病毒互动机制
病毒致病性的调 控
病毒致病性是指病毒 引起疾病的能力,包 括病毒感染的路径、 致病机制和影响因素。 病毒致病性的调控涉 及病毒基因组、宿主 细胞和免疫系统等多 方面因素,了解病毒 致病性有助于预防和 治疗疾病。
01 科技创新
探讨病毒学研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
02 医学发展
分析病毒学对医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03 新挑战
展望病毒学领域面临的新挑战
展望未来
01、
科技创新
利用病毒学研究推动科技领域创新
探索病毒在新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03、
新挑战
病毒变异对防控工作的挑战
探讨病毒学研究的伦理和安全问题
02、
医学发展
病毒学对治疗疾病的新方法和药物的研发
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和措施,包括疫苗接种 等。
抗病毒药物研究
01、
药物分类
抗病毒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和靶点的不同可 以分为不同类别。
02、
作用机制
《病毒学》教学大纲
![《病毒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adfc6a6daef5ef7ba0d3c64.png)
《病毒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病毒作为最简单的模式生物,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病毒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生物的本质有了全面的认识,也促进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人类对病毒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活与健康。
《病毒学》是生命科学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病毒学新的研究方法及最新发展趋势;2.理解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3.掌握病毒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生物学特性、病毒学的基本研究技术以及常见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病毒学概述第一节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病毒引起的人类和动植物疾病2.病毒的应用习题要点:如何客观地理解病毒的存在第二节病毒学发展简史1.病毒的发现2.病毒学发展简史习题要点:病毒的发现给我们什么启示第三节病毒的进化与起源1.病毒的进化2.病毒的起源习题要点:如何理解有关病毒起源的3种假说第四节病毒的特点及定义1.病毒的特点2.病毒与其它微生物的比较习题要点:掌握病毒的特点本章重点、难点:掌握病毒的特点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病毒学的发展历史;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掌握病毒的特点。
第二章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病毒的形态与大小1.病毒的形态2.病毒的大小习题要点:病毒一般形态和大小第二节病毒的组成及其功能1.病毒的结构组成2.病毒结构成分的相应功能习题要点:病毒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第三节病毒粒子的对称性习题要点:病毒粒子的3种对称方式本章重点、难点:病毒的结构特点及主要成分的功能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理解病毒的存在与其结构组成的关系;掌握病毒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第三章病毒的增殖第一节用于病毒复制研究的实验系统习题要点:大肠杆菌——噬菌体实验系统的建立第二节病毒的复制周期1.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2.病毒侵染宿主的过程习题要点:病毒侵染宿主的一般过程第三节病毒的非增殖感染1.病毒非增殖感染的类型2.温和噬菌体习题要点:病毒非增殖感染的机制本章重点、难点:病毒侵染宿主的一般过程,不同类型病毒侵染宿主的比较。
病毒学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讲义
![病毒学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b4a9744b168884868762d6e6.png)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三、病毒感染的诊断
(一)形态学检查
1. 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病毒形态和大小
(李凡主编的第 8 版医学微生物学 图 27-1,258 页)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三、病毒感染的诊断
(一)形态学检查
2. 光学显微镜检查:病毒形成的包涵体、合胞体等
(李凡主编的第 8 版医学微生物学 图 33-2,314 页)
(二)病毒的鉴定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1. 病毒感染的常用鉴定方法
(2)病毒血清学鉴定:用已知特异性抗体对病毒进行种、型和亚型的鉴定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二)病毒的鉴定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1. 病毒感染的常用鉴定方法
(3)病毒分子生物学鉴定:对病毒的蛋白抗原和核酸进行检测,方法包括 蛋白印迹技术、核酸扩增、核酸杂交、基因芯片和基因测序等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三、病毒感染的诊断
(二)病毒成分检测
1. 病毒蛋白抗原检测 用已知特异性抗体对病毒抗原进行早期诊断,常用方法酶免疫测定
(enzyme immunoassay,EIA)、免疫荧光测定(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蛋白印迹(Western blot)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一)病毒的分离培养
1. 动物接种
(1)应用:无敏感细胞培养的病毒 (2)优点:结果易观察,可建立动物模型 (3)缺点:要有饲养条件,费用高,可能有潜伏病毒,对许多人类病毒不敏感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一)病毒的分离培养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9课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教学课件)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9课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f0dee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4.png)
第6单元 防疫与保健
6.1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症状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方法。 (2)了解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1)基于所学知识,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的信息。 (2)利用模拟实验了解保持安全距离的重要性。 (3)初步掌握个人防疫防护的技能。
综合探究
阅读文字,完成练习。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
性大流行病,对全世界而言是一次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人类生命 安全和健康面临重大威胁。面对突如其来、来势汹汹的疫情天灾, 中国果断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 一位,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取得了抗击疫情重 大战略成果。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肩负大国担当,同 其他国家并肩作战、共克时艰,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 验,尽己所能向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支持全球抗击疫情。
国家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 “乙类乙管”,是否表明新冠疫情已离我们远去, 对新冠病毒我们不必再给予关注呢?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依法防疫,履行防疫义务
根据法律条文的内容,说说自己在疫情期间 是怎样履行疾病防控义务的。
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针对流行性传染病制订班级防疫计划
选择一种传染病,针对其传 播特点,结合班级具体情况, 制订班级防疫计划。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症状 新冠病毒的模样
2019-nCoV
病毒学教学设计:病毒感染的机制和防治
![病毒学教学设计:病毒感染的机制和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9fb7882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b6.png)
病毒感染的机制和防治
汇报人:XX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病毒学概述
02
病毒感染的机制
03
病毒防治的方法和策略
04
病毒学研究的前景和挑战
05
Part One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病毒学概述
病毒的定义和分类
病毒的定义:一种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通过复制进行繁殖
Part Five
病毒学研究的前景和挑战
新兴病毒的发现和研究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改进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针对病毒感染的机制,研发新型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的联合治疗:研究多种抗病毒药物的联合治疗,提高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研究:研究病毒对药物的耐药性,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抗病毒药物的改进:对现有抗病毒药物进行改进,提高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添加标题
病毒的大小:纳米级到微米级
添加标题
病毒的复制: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进行自我复制
添加标题
病毒的生命周期
吸附: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侵入: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复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组装: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组装
释放:病毒从宿主细胞释放
Part Three
病毒感染的机制
病毒的吸附和侵入
病毒的吸附:病毒通过其表面的蛋白质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实现吸附
病毒的分类:根据病毒基因组的不同,可以分为DNA病毒、RNA病毒和蛋白质病毒
DNA病毒:具有双链DNA基因组,如乙肝病毒、天花病毒等
RNA病毒:具有单链RNA基因组,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病毒学——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与预防控制教学教案
![病毒学——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与预防控制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e7a39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8.png)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评价结果,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定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THANK YOU
20XX
汇报人:XX
展示成果: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应对艾滋病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应对艾滋病的方法和策略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应对艾滋病的方法和策略
实验教学:利用模型进行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的模拟实验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a. 讲解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b. 学生分组,利用模型进行传播途径的模拟实验c. 讨论防护措施,提高防护意识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教学过程安排
5
导入:介绍艾滋病病毒的背景和教学目标
教学时间:预计2课时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病毒的基本知识,掌握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的方法
试卷内容:涵盖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等方面
反馈方式:通过试卷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评估学生对艾滋病病毒的掌握程度
教师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评价结果,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掌握预防控制艾滋病病毒的方法
学会如何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
2024年科学教案《病毒》
![2024年科学教案《病毒》](https://img.taocdn.com/s3/m/0dd924a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1d.png)
2024年科学教案《病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生物学》下册第十章“病毒”,涉及的内容包括病毒的结构、分类、生命周期、病毒与宿主的关系等。
具体章节为第十章第一至第三节,详细内容涉及病毒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与功能、繁殖方式及其对宿主细胞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与分类,理解病毒的繁殖方式及其生命周期。
2.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病毒感染与防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病毒的生命周期、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
教学重点:病毒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与功能、繁殖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生物学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病毒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讲解:(1)介绍病毒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与分类。
(2)讲解病毒的繁殖方式及其生命周期。
(3)分析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探讨病毒感染与防治的方法。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病毒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发放病毒相关知识点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病毒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与分类2. 病毒的繁殖方式及其生命周期3.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4. 病毒感染与防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病毒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与分类。
(2)解释病毒的繁殖方式及其生命周期。
(3)谈谈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以及病毒感染与防治的方法。
2. 答案:(1)病毒是一种非细胞性的微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根据遗传物质的不同,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2)病毒的繁殖方式为复制,生命周期包括吸附、穿入、脱壳、复制、装配、释放等阶段。
(3)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密切,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进行繁殖。
病毒病防治课程设计
![病毒病防治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133231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d.png)
病毒病防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病毒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生命周期;2. 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病毒性疾病的特点、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3. 学生能够了解病毒病对社会和公共卫生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病毒病的传播途径和危害;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设计病毒病防治方案;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病毒病防治的有效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病毒病防治的意识和责任感;2. 增强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3.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生物学科,结合学生所在年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病毒病防治为主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合作,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较高的关注度。
教学要求: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注病毒病防治的实际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目标分解,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病毒的基本概念:病毒的结构、分类及生命周期;教材章节:第一章 生物与病毒2. 常见病毒性疾病:流感、手足口病、乙肝等疾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染病及其防治3. 病毒病对社会和公共卫生的影响:病毒病的流行、防控策略及疫苗接种;教材章节:第三章 疫苗与免疫4. 病毒病防治实践:分析病毒病的传播途径、设计防治方案、探讨有效策略;教材章节:第四章 传染病防治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病毒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生命周期;第二课时:常见病毒性疾病的特点、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第三课时:病毒病对社会和公共卫生的影响;第四课时:病毒病防治实践,包括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病毒病防治的实际问题。
病毒学课程设计
![病毒学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50423a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19.png)
病毒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病毒的基本概念,包括病毒的结构、分类及生命周期;2. 掌握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及其传播途径;3. 理解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原理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能够描述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病毒检测案例;2.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估病毒感染的风险,提出预防措施;3. 能够运用病毒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病毒相关问题进行科学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病毒学研究的兴趣,激发探索未知的精神;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到预防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性;3.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认识到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尊重生命,关爱健康。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病毒学基础知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病毒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但病毒学知识较为抽象,需结合实际案例和形象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实现学生对病毒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综合运用。
二、教学内容1. 病毒的基本概念- 病毒的结构与分类- 病毒的生命周期与繁殖方式2. 常见病毒性疾病- 流感病毒与流感- 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 疱疹病毒与口腔疱疹3. 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 病毒入侵宿主细胞机制- 病毒复制与基因表达- 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4. 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 病毒分离与培养- 免疫学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5. 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 传播途径与防控策略- 疫苗接种与免疫预防- 公共卫生与病毒防控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病毒的基本概念第二周:常见病毒性疾病第三周: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第四周: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第五周: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教材章节关联:第一章:病毒学概述第二章:病毒结构与分类第三章:病毒生命周期与繁殖第四章:病毒性疾病第五章:病毒检测与控制技术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病毒学基础教学设计
![病毒学基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82e15c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c.png)
机体针对病毒感染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通过T淋巴细 胞和B淋巴细胞识别并清除病毒。非特异性免疫则通过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发挥抗病毒作用 。
免疫逃逸
病毒为了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会采取多种策略进行免疫逃逸,如变异、伪装成自身成分、干扰免疫信号传导等 。这些策略使得病毒能够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并引起疾病。
06
实验教学与案例分析
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病毒学基 本实验技能,理解病毒学相关理论知 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要求
学生应认真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 原理和操作步骤;实验中要严格遵守 实验室规章制度,注意安全;实验后 要认真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
病毒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传播途径
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毒传播给周围人群)、接触传播(如手触摸病毒 污染的物体后,再触摸口、鼻、眼等部位)和母婴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等;加强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环 境清洁;对于易感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应特别注意保暖、饮食均衡等,以增强自身免疫力。
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因病毒种类、感染部位和宿主免疫状态 等因素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咳嗽、流涕等,严 重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诊断方法
病毒感染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 查结果。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分离培养、抗原检测、核酸检 测和血清学检测等方法,可确定病毒种类和感染状态。
病毒的变异类型与特点
医学病毒学教学设计
![医学病毒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340480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08.png)
VS
调整时机把握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护理工作中注意事项和技巧分享
注意事项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技巧分享
掌握正确的护理操作方法,如正确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注重患者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情 绪。
02
医学病毒学的重要性
病毒性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医学病毒学对于 预防、诊断和治疗病毒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03
医学病毒学的研究范围
包括病毒的分类、形态结构、基因组结构、复制策略、 致病机制、免疫应答以及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等。
课程目标与意义
A
知识目标
掌握医学病毒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 解各类病毒的特点和致病机制。
分析疫苗接种政策的实施情况 ,包括接种率、接种效果等,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国际合作与交流经验分享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病毒 威胁,分享防控经验和科研成果。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病毒防控理念和 技术手段,推动我国医学病毒学的发 展与进步。
参与国际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提高我 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 权。
02
病毒学基础知识
病毒形态与结构
病毒形态
球形、杆状、蝌蚪形等,可通过 电子显微镜观察。
病毒结构
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部分 病毒还有脂质包膜和糖蛋白突起 。
病毒分类与命名
病毒分类
根据核酸类型、结构、宿主范围等进 行分类,如DNA病毒、RNA病毒、 单链病毒、双链病毒等。
病毒命名
采用国际统一的命名规则,包括病毒 种类、宿主名称、发现地点、时间等 信息。
病毒感染的防治课件
![病毒感染的防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e86f92561252d380eb6eff.png)
3. 病毒唑:
对多种RNA和DNA病毒的复制都有抑 制作用,但主要用于RNA病毒感染的 治疗,对细胞的核酸也有抑制作用。 目前临床主要用于流感病毒和呼吸道 合胞病毒的治疗。
4. 金刚烷胺和甲基金刚烷胺:
金刚烷胺为合成胺类,甲基金刚烷胺是其衍生物, 两者有相同的抗病毒谱和副作用,能阻止脱壳, 主要用于治疗甲型流感。
第二十七章
病毒感染的防治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Viral Infection
第一节 免疫预防
一、人工被动免疫
1.天然被动免疫:主要依靠能通过胎盘的
IgG抗体及初乳中的IgG抗体。
2.人工被动免疫
(1)人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 (2)康复期病人血清或高效价免疫血清
毒力回升
有可
安全性好
生产和成本
生产较复杂、成本高 生产简单、成本低
(1) 灭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
采用甲醛等灭活剂灭活病毒, 使其失去感染 性而不影响抗原性。目前常用的有流行性乙型 脑炎疫苗、狂犬病疫苗、流感灭活疫苗等。
(3) 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治疗
化学治疗 – Chemotherapy 生物治疗 – Interferons & cytokines therapy 中草药治疗 –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基因治疗 – Gene therapy
病毒复制过程
1.抑制病毒吸附与穿入的药物 - 可溶性CD4分子 2.抑制病毒脱衣壳 -金刚烷胺 3.抑制病毒转录 - 病毒唑 (Ribavirin或virazole) 4.抑制病毒mRNA的加工 - 阿糖腺苷(Ara-A) 5.抑制病毒mRNA翻译成蛋白质 - 病毒蛋白酶抑制剂
病毒学研究和病毒感染的防治
![病毒学研究和病毒感染的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2553c39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8.png)
病毒学研究和病毒感染的防治病毒学研究和病毒感染的防治是现代医学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人类与动植物之间接触的增加以及不断进化的新型病毒的出现,病毒感染的防治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开始,进一步探讨病毒的分类和特征,最后对当前针对病毒感染的防治方法进行总结。
一、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概念病毒学是研究病毒及其相关性质、结构、生物学特性和感染机制等的学科。
病毒学的研究对于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感染方式和疾病的发展过程至关重要。
病毒学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的实验室技术和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支持。
二、病毒的分类和特征病毒是一类非细胞性的微生物,生物学上被定义为一种能够寄生在活细胞内并利用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进行自身复制的微小颗粒。
病毒的分类通常依据其遗传物质(核酸或RNA)的类型和结构来进行。
根据这一分类方法,病毒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二者之间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多个科和属。
此外,病毒还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如核酸组成、外壳结构、复制和感染方式等。
三、病毒感染的防治方法针对病毒感染的防治主要包括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两个方面。
1. 预防措施预防是病毒感染的首要方法。
针对不同病毒的特性和传播途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来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
(1)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避免近距离接触患者等。
(2)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保持卫生的居住环境、避免接触污染的水源和饮食。
(3)接种疫苗:部分病毒可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如流感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等。
接种疫苗能够有效地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病毒感染的能力。
(4)采取动物防疫措施:病毒往往由动物传播给人类,因此,动物防疫对于预防人畜共患病毒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2. 治疗方法当病毒感染发生后,治疗成为关键。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1)抗病毒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是用于抑制或杀灭病毒的药物。
根据病毒的种类和感染部位,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对病毒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区别点 起因 范围 细胞膜 染色质 细胞凋亡 生理或病理性 单个散在细胞 保持完整,一直到形成凋亡小体 凝聚在核膜下呈半月状 细胞坏死 病理性变化或剧烈损伤 大片组织或成群细胞 破损 呈絮状
细胞器
细胞体积
无明显变化
固缩变小
肿胀、内质网崩解
肿胀变大
凋亡小体
基因组DNA 调节过程 炎症反应
7、细胞凋亡
(1972年由英国Kerr教授首次提出)
– 细胞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 的细胞自主、有序性的细胞死亡形式。
由细胞内部和外部刺激诱导所致。
特点:
– 细胞变圆;胞浆浓缩;核染色质聚集、分块、 位于核膜上;核仁裂解,核固缩,形成凋亡小 体;细胞核内的 DN,凝胶电泳图谱呈梯状 (DNA ladder)。
细胞融合过程模式
– 根据是否需要病毒的增殖将病毒引起
的细胞融合分为两种: (1)外源性融合(fusion from without)
即从外部融合,病毒以高感染复数感染时,由病
毒表面具有细胞融合活性的糖蛋白,引起未受病毒感
染细胞之间的融合。
特点:不需要病毒的复制。
(2)内源性融合 (fusion from within)
bp
pSCA-EGFP转染细 胞的DNA Ladder M: DNA marker 1: pSCA-EGFP 2: pEGFP-C1
形态学特征
生化特征
endonuclease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DNA fragmentation nucleosome core histone DNA 180bp chromatin
伊红(粉红色)——嗜酸性包涵体
苏木精(蓝色)——嗜碱性包涵体
2)包涵体的类型
不同病毒感染所形成的包涵体的形态、 染色特性和存在部位各不相同:
A. 痘苗病毒: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 B. 单纯疱疹病毒:核内嗜酸性包涵 体,细胞融合形成合胞体 C. 呼肠孤病毒:胞浆内核周嗜酸性 包涵体
D. 腺病毒:核内嗜碱性包涵体 E. 狂犬病病毒:胞浆内嗜酸性包涵 体 F. 麻疹病毒:核内和胞浆内嗜酸性 包涵体
第六章 病毒感染与防制
1.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2. 机体的病毒感染 3. 病毒感染的防制/治
第一节
病毒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一、病毒感染细胞的类型
根据病毒感染后细胞的表现不同分为: 溶(杀)细胞性感染 稳定态感染
整合感染
1. 杀(溶)细胞性感染
细胞在病毒感染以后,因代谢障碍而迅速死
亡(破裂或溶解),大量感染性病毒释出于
3. 整合性感染
– 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核酸整合于细胞染色体 内,并随细胞的分裂而增殖,使细胞转化或恶 性变。 – 腺病毒、 SV40 等在容许细胞内产生溶细胞感染 而在非容许细胞内形成整合性感染
– HIV先将病毒基因组 RNA反转录成双链 DNA,并整 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上
病毒感染细胞的结局
整合性感染
有,被邻近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
有控降解,电泳图谱呈梯状 受基因调控 无,不释放细胞内容物
无,细胞自溶,残余碎片被巨 噬细胞吞噬
随机降解,电泳图谱呈涂抹状 无 被动进行 有,释放内容物。
蛋白质合成 有
结局:DNA降解,细胞死亡。
作用:维持机体的正常发育和新陈代谢
凋亡异常:疾病 可诱导性:治疗肿瘤
第二节
A 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A
B 胞浆内嗜碱性包涵体
B
4. 细胞融合
细胞融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细胞之间膜结合后 出现多核细胞的现象。 合胞体:细胞融合产生的同一细胞质内含有数 个细胞核的融合细胞。 能够引起细胞融合的病毒:副粘病毒、疱疹病 毒、痘苗病毒、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逆转 录病毒科的维斯纳病毒等
机体的病毒感染
即从内部融合,是感染性病毒在其复制循环晚
期,病毒复制产生的有细胞融合活性的糖蛋白插入
受染细胞的细胞质膜,受染细胞从而获得了融合细
胞的能力,结果导致受染细胞之间或受染细胞与未
受感染细胞之间发生融合。
病毒以外的融合剂:
聚乙二醇
山梨糖醇
溶血卵磷脂
刀豆球蛋白
5. 病毒导致红细胞凝集
病毒表面的血凝素与红细胞表面的粘蛋白 受体发生结合,导致形成红细胞-病毒-红 细胞复合体。(正粘病毒、副粘病毒)
– 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在细胞内集中合成和装配 成病毒粒子的场所(病毒工厂)
1)包涵体的实质(组成) 病毒体或病毒组分:腺病毒、痘病毒、麻疹 病毒。
细胞的退行性产物:疱疹病毒。
某些细菌及其毒素、某些化学药物和重金属 盐也可引起细胞类似的组织学变化。
包涵体染色后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不同 的病毒感染往往具有独特的形态: 染色特征和存在部位:鉴定病毒的种类
溶细胞型感染
持续感染/ 稳态型感染
二、病毒感染对细胞的影响
1. 细胞裂解(死亡)
– 对细胞大分子合成的抑制( RNA 转录、 mRNA
加工、蛋白质合成、DNA合成) – 病毒粒子或病毒物质的毒性作用
A
B A 正常PK-15 B、C 感染PRV的PK-15
C
2. 细胞溶酶体改变
– 溶酶体渗透性可逆的增加:溶酶体不释放 – 溶酶体不可逆的损伤:溶酶体释放,溶细胞 3. 包涵(含)体形成(inclusion body) – 细胞被病毒感染以后,在细胞浆或细胞核内 出现的一些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特殊结构。
无病毒红细胞堆积
病毒导致红细胞凝集
6. 细胞转化
–为细胞的生物化学或生长特征的变化
–转化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 • • • • • • 无限增殖,成为永生化细胞 接触抑制现象丧失 细胞形态异常、染色体变型 产生新的膜抗原 对生长因子需要量降低 转化细胞有可能在动物体内引起肿瘤
接触性抑制:正常细胞与相邻细胞接触时,细胞 运动停止,细胞分裂也被抑制的现象。
细胞外的体液中,形成新一轮感染。 主要由无包膜、杀伤性强的病毒感染引起, 如:痘病毒、小RNA病毒。
CPE=cytopathic effect
2. 稳定态感染
– 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在细胞内增殖,但 并不严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被感染细 胞能正常繁殖。 – 病毒常以出芽的方式释放或呈细胞到细胞 的传播,如: PCV、 CSFV 、 EB病毒、鼠类的 白血病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