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岁博士张炘炀中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岁博士张炘炀中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一、教育的起点:发展必须量力而行
张忻炀能够考取博士,智能发展无疑是超前的。
他10岁参加高考,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的纪录无人打破。
2008年他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14年9月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
张忻炀之所以备受关注,根本原因,还在于他在应试之路上的突出表现。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必须具有适合性,这被称为学习准备,又称学习的准备状态。
个体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高训练,会给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英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用双生子爬楼梯训练证明了这个基本规律。
显然,张忻炀的智力是超常发展的,而我们大多数人的智力是呈常态分布,如果我们过分宣扬张忻炀的成功,势必会助长对学生进行超前培养,形成超常规发展之风。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张忻炀学业上的成功,仅是一个个案而已,不值得效仿和推崇,针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按部就班的发展,比超越心智发展水平的现实水平更有长远意义。
二、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张忻炀的一些举动,总是让现在的同学觉得怪怪的。
如在考取博士后,上数学课,其导师讲数学公式,因为听得入神,他情不自禁地鼓掌,结果招来同学的白眼。
他以一个小学生的年龄进入大学,以初中生的年龄念硕士,与相差至少8岁的博士生同学在一起生活和学
习,由于年龄差距产生一些不协调甚至是矛盾,这是不可避免的。
心理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具有顺序性与阶段性。
中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8岁左右的年龄差异决定了张忻炀和其同学相比,是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
从认知发展水平来看,他与他现在的同学没有差异,但是,在自我意识、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就会因与学生的差异而产生矛盾,甚至被认为异类。
在10岁的时候,张忻炀曾说“我最佩服的人是张忻炀,因为我觉得张忻炀比其他人都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
这个例子也被一些人认为是种狂妄的表现。
其实,这不过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一种正常的过程而已。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与周围事物及他人关系的认识,要经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社会自我在少年期(11、12-14、15岁)左右才会成熟。
张忻炀十岁左右对自己的种种评价,不过是他自我中心化的一种表现,属于自然现象。
现在,他早已意
识到这是当时年幼的不成熟表现。
同理,他的一些被人称为不太正常的表现,与处在同年龄的同学群体相比,其实是他们的共性,应是正常的反应。
中央电视台用“长大未成人”为题来揭示张忻炀成长中的一些困惑,应该是准确把握住了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