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段的航道高回淤量整治措施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河段的航道高回淤量整治措施探究
作者:薛生科
来源:《科技资讯》 2015年第5期
薛生科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航道管理站江苏徐州 221200)
摘要:作为长江航运开发的重要课题,长江中下游河段的航道治理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

长江口深水航道的治理工程分为一期、二期、三期工程,主要是对北槽和南北槽分流口进行大
规模地河口整治工作。

三期工程自2006年开工之后,航道的维护疏浚量迅猛上升,沿航道的回淤分布不均匀。

该文从实践角度提出了河口治理中高回淤量整治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航道治理长江河段高回淤量整治
中图分类号:U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b)-0110-01
长江河口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入海口,它的水文特征是水丰沙多,其地貌特征是四口通海、
三级分汊及口门处的拦门沙沉积浅滩[1]。

长江河口是在泥沙丰富、径流量大、潮流强的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分汊型河口。

自徐六泾以下,长江河口被崇明岛分为北支与南支,在浏河口以下南
支被横沙岛和长兴岛分为北港、南港,南港在九段以下又被九段沙分为北槽、南槽,形成了三
级分汊四口入海的格局[2]。

长江口是咸淡水交汇区,由于外海的入侵,在垂线分布上咸水峰呈现密度环流的形态,加
上径流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利于泥沙淤积的环境,促成了河口的浅滩区。

在浅滩区内,滩槽中
的泥沙交换频繁,形成了河口最大的浑浊带高含沙区。

这个区域不仅河道的宽浅沙洲汊道交替、河势复杂多变,同时,这里也是淤积疏浚困难的地方,进而成为长江河口的入海通道的瓶颈所
在之处。

长江口的深水航道治理采用“疏浚整治”与“固基相结合”的治理方针,由南导堤、分流口、北导堤、航道疏浚与丁坝群五部分组成。

第一期的工程航道浚深度为8.5 m;第二期的工
程航道浚深度10m;第三期的工程航道浚深度12.5m;远景规划的航道浚深度是15m。

第一、二
期的疏浚工程量现已基本完成计划量,但三期工程的航道疏浚量增多,并且沿航道的回淤分布
较为不均匀。

该文从工程实践经验出发,探索河道的治理措施,以期能完成河口的工程治理目标。

1 深水航道治理与河床演变
深水航道治理和河床演变相互影响,航道的整治影响河床的演变,同时河床演变也将对航
道治理带来不可避免的变化。

1.1 航道治理对河床演变的影响
丁坝的阻水作用是河床整治工程的重中之重。

南导堤将流水对两个沙洲的绕流变为对一个
沙洲的绕流,加之一二三期治理工程的作用,以消除水流在九段沙头漫滩流与江亚南沙尾部所
消耗的能量。

丁坝群的阻水作用增强了北槽的水流阻力,但北导堤挡住横沙东滩由风浪掀沙而
进入北槽的泥沙和横沙东滩窜沟由落潮流带进北槽的泥沙,使这些泥沙回归北港,这部分泥沙
对北港河道增加的水流阻力和丁坝群增加的北槽阻力可以达到平衡。

丁坝的阻水作用对航槽维
护和河势稳定很有利。

1.2 长江河床演变对航道治理的影响
河床的演变自80年代之前,长江口河势变化较大,徐六泾的上河段崩塌,地沙进入河道并淤积下移,落潮流分流小,河床较为淤浅;八十年代以后,大量泥沙汇入南支的情况基本消除,长江口的河势相对稳定。

底沙大量进入北港,对北港的不利影响并不明显。

泥沙进入北港后向下输移,通过横沙通
道经过越滩或横沙东滩窜沟进入北槽,但进入北槽的唯一通道已被北导堤阻拦住。

北港的主槽
是微弯的河道,青草沙在弯道的凸岸处,挟沙水流进入北港,流经主槽时,泥沙首先会在青草
沙淤积,经过横沙通道进入北槽水流的含沙量将大大降低,所以,对北槽河势的不良影响较低。

经过一期工程后,长江口和北槽的河势基本稳定,一期工程稳定了北槽的边界和分流口。

2 河道整治与疏浚控制
2.1 航道整治的目标
控制深水航道的疏浚必须调整建筑物,已达到如表1所示的目标。

2.2 航道的淤积整治设计
整治航道淤积可通过建筑物整治和航道疏浚等方法,具体的淤积整治设计如表2所示。

3 结语
现阶段北槽河势正处于优良状态,非常有利于进行长江口的深水航道治理。

治理工程有助
于长江河口的河势稳定,河床演变趋势也不会威胁到治理工程。

长江口大的分汊河段的整治将解决水沙运动规律、河床演变等重大的问题,技术的复杂性
较高。

该文通过探讨长江口的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的若干问题,先将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在
泥沙、流场、地形情况一定时,航道的回淤强度与疏浚强度相关;(2)为了维持北槽的落槽性质不变,建议整治工程采取宽间距导堤布置形式;(3)北槽与建筑物的整治,将明显减少北槽的分沙比和分流比;(4)维护疏浚人工河道时,要求河槽失稳主流上下贯通、稳定,有宽深尺度一定的深泓,从而降低滩槽间的高度差。

参考文献
[1]陈吉余.长江口拦门沙及水下三角洲的动力沉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3):1-22.
[2]张国安,虞志英,何青,等.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前后泥沙运动特性初步分[J].泥沙研究,2003(6):33-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