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上海为什么又叫“十里洋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魔都上海为什么⼜叫“⼗⾥洋场”?“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乐声响,歌舞升平。
”每当⽼留声机⾥淌出周璇婉转
的歌声,不禁让⼈追忆起那个灯红酒绿的民国上海。
上海是“魔都”、是“东⽅巴黎”,还是“⼗⾥洋场”,数不尽的名字,数不尽的繁华。
我们看看“⼗⾥洋场”这个名字是如何⽽来?
1842年,清政府在鸦⽚战争失败后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五⼝通商”,实⾏⾃由贸易,上海即为五⼝之⼀;1843年中英两国签订《五⼝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清政府与英⽅商定了在通商⼝岸租地建屋的区域。
随后法国、美国纷纷来上海要求租借⼟地。
1853年为应对太平天国,三国将租借联合并设⽴“上海⼯部局”,建⽴警察制度,彻底脱离清政府管辖。
1862年法国⼈退出联合租借,英美将租借合并成⽴公共租界。
1935年上海地图,能清晰看见两⼤租界界线
“⼗⾥洋场”得名于公共租界和法租借之间的那条⼩河——洋泾浜。
不过这条⼩河已于1914年填平成为今天的延安东路。
通商开埠之后,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商业城市。
各国商贾云集,租界更是中国现代城市管理体制的先驱。
上海的租界成为了经济昌盛、⽂化繁荣的标志。
不过,租界是洋⼈和权贵们的游乐场,上海⾃然也有流离失所的流民,露宿街头,饿殍遍地。
清末的洋泾浜,北侧是公共租界,南侧是法租界
清末著名改良派思想家王韬在沪⽣活13年,著有《瀛壖杂志》描述上海开埠后的巨⼤变化,其中引⽤印江词客⼀⾸《⽵枝词》写到“⼗⾥洋泾”:
万⾥通商海禁开,千年荒冢幻楼台。
可怜酒地花天⾥,夜有青燐泣草菜。
连云楼阁压江头,缥缈仙居接上游。
⼗⾥洋泾开眼界,恍疑⾝作泰西游。
“⼗⾥洋泾”是指两⼤租界中间的洋泾浜,它应出现于《瀛壖杂志》刊印的1875年前,是“⼗⾥洋场”⼀词的来源。
1880年代清末⽂⼈、《申报》总编辑黄协埙在《淞南梦影录》中载:钱塘袁翔甫⼤令尝有《望江⽉》词三⼗⾸,⽂⾔道俗,尽相穷形,读之如向⼗⾥洋场,采风问俗。
固不第作海天之闲话,甄⾹国之新闻也。
这应是“⼗⾥洋场”⼀词的⾸次出场,“⼗⾥洋泾”变为“⼗⾥洋场”既是指租界所在地洋泾浜,更是代指繁华的租界景象。
民国之后“⼗⾥洋场”⼜从代指租界扩展到整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