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工程问题》教学设计含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工程问题》教学设计含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2页例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了解工程问题的特征。
2、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运用假设、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会数学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了解工程问题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工程问题的解答方法,掌握工作效率的表示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链接生活,谈话导入
一条道路,如果甲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乙队单独修,18天能修完。
假如你是公司经理,你会选择哪个施工队?
板书课题
二、利用旧知,辨析标准
1、一条道路长150米,施工队每天修30米,多少天修完?
生列式,说数量关系
2、一条道路,施工队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的是全长的几分之几?
三、准备铺垫,讲授新知
1、一条道路长30米,如果甲队单独修,10天能修完,如果乙队单独修,15天能修完。
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预设:1、30÷(30÷10+30÷15)
=30÷(3+2)
=6(天)
2、1÷(1/10+1/15)
=1÷1/6
=6(天)
2、一条道路长45米,如果甲队单独修,10天能修完,如果乙队单独修,15天能修完。
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和上一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试做
预设:1、45÷(45÷10+45÷15)
=45÷(4.5+3)
=6(天)
2、1÷(1/10+1/15)
=1÷1/6
=6(天)
3、思考讨论:
(1)为什么路的长度变了,但结果都一样?
甲乙两队每天修的长度分别占总长度的几分之几没变
(2)如果这条道路的长度变成100米、20千米、500千米……结果怎样?
自己随意写个数试试
4、一条道路,如果甲队单独修,10天能修完,如果乙队单独修,15天能修完。
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没有具体的长度,能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
总结解题方法:把工作总量看做单位“1”,那么完成此项工作的时间是几,其工作效率就是几分之一,列式时可以把工作效率当作已知条件直接用。
四、巩固练习
数学书第45页第7题,第8题。
学生独立列式,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
有一批布,如果只做上衣可以做20件,如果只做裤子可以做30条,这批布可以做几套这样的衣服?
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工程问题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1÷(1/10+1/15)
=1÷1/6
=6(天)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工程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2页例7的内容,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学问题。
它与研究这三个量之间关系的整数工作问题的解题思路相同,不同的是工程问题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没有直接指明,解题时要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这是工程问题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学难点。
教材的思路是先抛出问题,这条路没有长度,需用设数法假设一个长度,用整数的解题方法来做,最后过渡到用单位“1”来解。
看了很多参考资料,也是这样的思路。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上过辅导班,如果按这样的思路来讲,很可能一开始就用单位“1”来做,不按预想的去用设数法,出现这样的情况怎么处理?是讲还是不讲,不讲显然不行,讲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难度太大。
为此我特意用其他班学生试了一次课,结果确实是这样的。
显然完全按教材的思路讲是不行的,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开始我有个大胆的想法,直接抛出问题,学生怎样做我就怎样讲,这其实比按部就班的讲更难,需要预设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也想挑战一下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如何。
但最后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别太大,还是用了折中的办法,先复习铺垫,做两个已知这条路长度的题,用学过的整数的方法来解,然后思考为什么路的长度变了,合作时间没有变,充分讨论总结后引出用单位“1”来解,和预想的一样,还是有学生直接用单位“1”来做,我的处理是让他讲讲是怎么想的,但因为铺垫不够,其他大多数学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我不应该在这里用太多的时间,这个地方处理的很不
好。
应该先肯定他,然后淡化,不用太多的时间,还应该面向大多数同学,慢慢的探索。
还有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课,设计教学方案。
要用学生最易理解的方法来授课,最早我按我平时上课的习惯,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平常效果确实也很好,但最终却因种种原因舍弃了。
很多听课老师提出了这一问题,画线段图能帮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
这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适合学生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这节课还让我深刻的体会到,课堂一定要让学生多说,老师要善于启发,善于提问,能提出让学生深刻思考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让学习真正发生。
多让学生总结,只有学生说出来的、悟出来的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
对于重点难点要慢下来,要不惜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探索,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该让学生探索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经历这个过程,积累经验,切忌老师直接告诉学生。
不要赶进度,数学联系性强,一个知识点理解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学习。
慢一点,再慢一点。
反思不仅仅在这一节课中,更多的是在以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
有所思,有所悟,并在每节课中实践运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