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语文要素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语文要素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庭”,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整体感知
1.出示三首古诗的题目,指导学生读诗题。

(1)指导读准“庭”。

引导学生给“庭”组词,并结合注释理解“洞庭”。

设计意图:
通过整体读三首古诗,让学生在自读中发现三首古诗都是写景的,了解三首古诗的共同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教师范读诗题“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学生跟读。

提问:你能将“望”和“饮”换成另外的字吗?引导学生理解“望”和“饮”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的
(1)学生快速读课文。

教师指名学生交流。

(板书:写景)
(2)追问:三首古诗分别写了哪几处景观呢?
二、读好古诗,了解景物
1.导入:这节课,我们先跟着诗人李白去看看天门山的景色。

板书:望天门山。

学生齐读诗题。

2.朗读《望天门山》,读出停顿。

(1)读懂诗题,了解天门山。

①提问:谁对天门山有了解?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天门山。

②引导:当你读到“天门山”这三个字的时候,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学生交流。

③出示天门山的图片,指名学生说欣赏图片的感受。

④学生齐读诗题。

(2)读通诗句,读好停顿。

①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②指名学生读。

教师随机正音,指导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

③教师范读“天门中断楚江开”,学生模仿练习朗读。

④指导学生有停顿地练读全诗。

指名读,齐读。

3.理清景物,整体感知。

(1)提问:诗中写了几种景物?读一读古诗,圈出诗中的
(2)指名学生进行交流,教师指导。

预设学生圈画如下:
设计意图:
通过圈画诗中景物,大致了解古诗内容,为接下来理解诗意作铺垫。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都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孤帆”是“孤零零的船”的意思。

(3)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4.分小组比赛读古诗。

齐读古诗。

三、想象第一、第二句诗描写的画面
1.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1)出示诗句。

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2)让学生借助“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意思。

①重点理解“断”“开”,体会长江水势的浩荡。

②出示“楚江”图片,引导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江”。

③指导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④指导书写“断”“楚”两个字。

(3)聚焦“回”,指导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

①学生重点理解“回”是“回旋”的意思,想象江水旋涡汹涌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指导学生朗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③指导书写“至”字。

2.小结学法: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四、想象第三、四句诗描写的画面
1.出示第三、第四句诗,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然后交流。

2.激疑思考:两岸的青山怎么“出”?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写的情形。

4.指导朗读第三、四句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
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

5.指导书写“孤”“帆”。

五、背诵积累,指导书写
1.背诵积累。

(1)齐读整首古诗,小组赛读。

(2)教师出示背诵提示,学生补充背诵。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____楚江____,碧水______________。

______青山______,孤帆______日______。

(3)教师出示“水势浩浩荡荡经过天门山”“夕阳西下,孤帆顺江而下”等场景的图片,让学生配上相应的诗句。

(4)配乐诵读。

2.指导书写。

(1)出示“楚、断、孤、至、帆”5个字,学生观察字形。

(2)重点指导“楚、孤、帆”的书写。

①学生交流“楚”字的书写注意点。

教师范写,强调要把横钩写正确。

②学生交流“孤、帆”容易写错的地方。

教师范写时用红色粉笔书写“孤”的竖提、点和“帆”的点,提醒学生注意。

(3)指导学生默写古诗。

①教师投影默写纸,让学生观察每行的方格数,讨论古诗的书写格式:分行居中写,标点符号占一格。

②学生按照正确格式默写古诗。

(4)小结:这节课,我们运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学习方法,欣赏了李白笔下天门山壮丽的景色。

放学以后,同学们可以向家人朋友介绍天门山的美景。

下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学习方法去学习另外两首古诗。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
课堂上,我以读为本,把读与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直至会背诵。

学生在读中感受到诗词的意境,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