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推荐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
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
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

(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

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2.二读
(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3.三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
出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

(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

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6.齐读前两句诗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三)学习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

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

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5.练习趣读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

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

指两名学生读------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

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
6.小结:那一晚,叶绍翁彻夜未眠,写下了这首诗。

学习古诗,不仅会读,还要会背。

7.指名背诵全诗。

六、拓展
(1)出示《枫桥夜泊》
(2)自由读诗,说说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3)快速读,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说明诗人的心情?(愁)
(4)张继和叶绍翁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写的诗都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思亲念家的心情。

孩子们,你能读出张继心中的愁吗?先自己练习一下。

(5)指名读。

(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八、总结:指名读诗。

自古以来,怀乡思亲的诗句好多好多,孩子们,课外再去找一找,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板书:
梧叶
江秋风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儿童促织回忆童年
篱落灯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第【2】篇〗
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课标提出了“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
想”的要求,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本节课为突破这个难点做一些尝试。

孙卫华老师的《夜书所见》古诗教学,带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领悟寒夜漫长的思乡情感。

夜书
所见
教学
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我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作为教学目标,确定了“初读古诗,正音划分节奏”“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古诗”“结合配乐、动画诵读想象,感悟诗情””“采用表演、写话来加深理解”等教学环节来实现以上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夜书所见》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本首诗和学生的生活经历距离较远,教师要多营造情景,通过感情朗读、表演来等方法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虽然有了古诗阅读的基础,但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对于古诗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能力还很不足。

本节课,需要他们通过画面、音乐,以及诵读、表演等,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4.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1.你读过哪些古诗?(让自告奋勇的的同学背诵古诗。

教师进行表扬,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2古诗内容丰富,其中有不少是思念家乡的。

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首,今天就让我们学习。

3.教师用课件展示《夜书所见》,然后介绍叶绍翁的生平。

(如果学生课前搜集过叶绍翁的生平,也可以让学生来介绍。


4.解题:题目的意思是写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

5.我们知道诗人客游在外。

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


初读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名读古诗并正音。

3.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跟读齐读,读好节奏。

4.再次指名朗读,教师鼓励学生讲评然后引导学生总结。

5.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教师正音。

6.让学生说一说识字的方法。

(要让学生展开讨论,多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理解古诗
1.学生读古诗,参考课本插图及注释试理解诗意。

2.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解决疑难。

3.各组派代表汇报,教师点评,重点指导以下字词:萧萧、挑、
促织、篱落。


感悟诗情
诗人在深秋时节,客游在外,心中一定有许多感触,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来细细体会。

1.教师配乐,播放动画,学生反复读诗、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2.指名说一说自己的体会,教师适当引导。

(可以根据情况进行以下引导:诗人在深秋时节,不得不离开亲人,客游在外,当他看到听到那瑟瑟的秋风,看到那黄叶飘落,会有什么感受?当那篱笆下的灯火照进他的眼眸,当那捉蟋蟀的孩子的笑声传入他的耳中,他会想起什么?)
3.配乐再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感情。

4.指名读,读出感情,请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5.试着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并讲一讲。

(小组内先商讨,然后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再进行讲评。


6.试着演一演。

(小组内每个人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书写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笔画位置等。

2.教师范写,学生模仿。

3.教师强调
送:“辶”的捺要长;“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挑:左窄右宽,左边是“扌”不是“木”。

4.指名上前书写,教师点评,学生修改。

5.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激情结尾,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课学习的古诗。

2.和同伴一起演一演本课学习的古诗。

3.书写本课的生字。

古诗教学,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时,一味的讲解是不可取的。

我们可以尝试创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展开想象、情景表演,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进入古诗的意境,从而体会到诗人在深秋的寒夜里客居他乡的孤独与思想之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理解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背诵积累古诗。

3.引导学生明诗意、悟诗情的同时感悟表达特色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明诗意、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知晓作者。

1.欣赏秋天的,问: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引题: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容易引起人愁思的季节。

下面,我们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夜书所见》叶绍翁(板书)
3. 学生先齐读题目,再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4.知晓作者
(1)出示读作者的自我介绍。

(2)齐读作者名字
过渡:作者叶绍翁为我们带来关于秋天一首什么样的古诗呢?
二、初读古诗,学写生字。

1. 学生自由读古诗,一生再读诗,随机正音并点评。

2.出示词语全班拼读:萧萧梧叶挑促织篱落
3.学习多音字“挑”,理解词义,强调注释的作用。

说明:理解古诗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比如字典、词典等,还可以上网查阅。

4.学写生字:促深
(1)一位学生读出读音。

(2)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3)提醒书写这两个生字时要注意地方。

(4)在练习本上认真书写生字。

教师检查后过渡:生字词我们掌握的很不错,下面把它们再送进诗里,看你能不能把它读得更好。

三、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1.一生读,师评价(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2.师范读。

3.生齐读。

教师点评后过渡:多有意境的一首诗啊!我们先来看这首诗歌的前两行。

四、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一)锁定前两行诗,体会诗人心里的“寒”。

1.一生读一遍,问:在这里,诗人看见了什么景物?听到了什么声音呢?诗歌第二行“客”指谁?为什么?
2. 请大家闭眼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晚上,萧萧秋风吹落了一片又一片梧桐树的树子,让人感到一丝寒意。

远离家乡的诗人叶绍翁独自坐在江边,若有所思,假如你就是诗人,此时此刻你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
3. 那一夜,诗人叶绍翁看不见春天“扶堤杨柳醉春风”的美景,也看不到夏天“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样子,此时,展现在他眼前的只有万木凋零、感受到的只有秋风萧瑟。

眼前的情景引起他想家,想亲人的一种心情,这就叫:动客情(板书),“客情”就是作客人的:思乡情(板书)。

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江上秋风萧萧梧叶(板书)。

4. 创设情景,朗读前两行诗句。

天气一天天转冷了,我的老父老母不知身体如何?带着一种牵挂,男生读——
我的孩儿最是淘气,这种天气,他有没有及时添加衣服呢?满怀疼爱,女生读——
妻子操持家务非常辛苦,不知道这个时候她在干些什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团聚呢?带着一种思念与惆怅,集体读—
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是诗人的知音呀,读出了他的寂寞孤独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5. 到现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填空说出你对前两行诗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出示:
萧萧( )吹动( ),送来阵阵( ),客游在外的( )不禁( )。

完成当堂练习后过渡:萧萧梧叶动客情,江上秋风动客情,还有什么引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呢?
(二)锁定画面二,体会诗人心里的“明”。

1.请大家默读后两行诗,边读边结合插图和注释想一想,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蟋蟀很小很小,他远远看去,能看见吗?他怎么知道儿童是在捉蟋蟀呢?哦,老师知道了,“知有儿童挑促织”是因为——因为“夜深篱落一灯明”所以——
猪小侠教案
“点击”即可“关注”作者:教学设计、名师教案、古诗词教学、
文言文、电子课本、语文课文原文、生字组词、课文讲解、课文分析、课文预习、课堂笔记,小学语文、初中语文。

您需要什么课文、预习、古诗,或者是有什么建议可以发私信给我哦!
6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3. “知”什么意思?能否换成“见”?
4.填空说诗意。

多媒体课件出示:
作者忽然看到( ),料想是( )。

5.温暖的灯光下捉蛐蛐的孩子,唤起了他对童年玩伴的思念,对美好童年的记忆。

那你们说,这种情,是后两行诗里什么景引发出来的呢?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板书)
这是多么亲切的画面呀!谁能把这种亲切用朗读传递出来?
师:你这样读,把我们的心情也读得温暖了。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后两句诗)
五、朗读诗歌,进入诗境。

点评引导后过渡: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韵味。

前两行诗里,作者孤独郁闷,所以要读得慢一些,后两行诗中,作者对眼前的景物倍感亲切,在读时要快速一些,这一悲一喜,要读出层次感哦!谁想尝试诵读一下呢?
1.一生诵读
2.生生评价
3.优生再读
4.老师范读
5.配乐全班齐读
全面(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朗读评价后过渡:老师被你们浓浓的乡愁打动了!想把它背下来吗?大家试试吧!老师做游戏先考考大家。

六、游戏引入,背诵古诗。

1.指名说:诗人借萧萧秋风和梧叶飘落抒发了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什么?(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全班说: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外有一点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同桌互相背诵古诗。

4.齐背古诗。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
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

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

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

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

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

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

“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

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

“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

诗歌以落叶“送”寒,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

“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

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

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

“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