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的发展变化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的发展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的发展变化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的发展变化
前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三门峡市日益繁荣,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少环节、开方式的新格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文: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9800万河南人的智慧和汗水,在历史长河里舞起最美丽的浪花。

三门峡1986年重新调整为地级市,当时城市很小,很荒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三门峡现辖3县,2市,1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2007年末总人口222.89万人,市人口40万。

同时,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水土保持神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等。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开始了全面发展。

改革的大潮拍击黄河两岸,开放的战鼓雷翔崤函大地,全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工业总量大幅提高,尤其是跨越式发展,基本形成了能源、铝工业、煤化工、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林果生产加工五大支柱,三门峡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不平凡的高速发展时期。

2009 年,地区生产总值初步预计是706亿,增长12%以上,实现了人均GDP的3.166万。

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是545亿,增长37.5%,人均投资2.4万,畏惧河南前列。

地方财政总收入68.1亿,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5亿,同比增长13.1%,另外社会消费零售
额增长了19.2%,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可支配收入增长了9%,农民收入纯收入增长了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三门峡市消费品市场日渐发育,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少环节、开方式的新格局,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一、经济方面
(一)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前,受工农业生产和居民购买力的制约,消费品市场规模小、发展慢,商品品种少,实行定量供应,从1952年到197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7倍,年均递增6.2%,人均零售额108元,平均每年递增4.2元;改革开放后,就商品来说,从短缺匮乏、凭证限量逐步走向商品丰富、品种繁多。

2007年三门峡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7.27亿元,比1978年增长64.2倍,比1986年增长20.5倍,比2000年增长1.2倍。

三十年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4.9%,人均零售额5261元,平均每年递增172元。

(二)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三门峡市和全国一样实行的是定购、包销制度,
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形成,商品市场由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化,形成了全新的商品经营方式。

如承包、租赁、国有民营等,各种形式的大中型商场、超市、专卖店、连锁店、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竞相发展,有的向规模化、大型化发展,以豪华的装修、优美的环境吸引顾客;有的送货上门、免费安装,以周到的服务吸引顾客;有的注重品质、专营精品,以可靠的质量招徕顾客;有的薄利多销,以低廉的价格取胜;有的采取有奖销售、折价销售、反季销售等各种优惠措施吸引顾客,多元化的促销方式促进了商品市场的繁荣。

2007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17.78亿元,其中:批发业完成商品销售总额78.68亿元,零售业完成商品销售总额39.10亿元。

在限额以上零售业中,百货零售实现销售总额7.47亿元,超级市场零售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12亿元,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零售业实现销售总额3.77亿元、纺织服装及日用品零售业实现销售总额2.54亿元、文化
体育用品及器材零售业实现销售总额0.65亿元、医药及医疗器材零售业实现销售总额2.10亿元、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零售业实现销售总额2.21亿元、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零售业实现销售总额1.39亿元、五金家具及室内装修材料零售业完成商品销售总额0.64亿元。

二、农村卫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目前,三门峡市已全面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改造新机制及教师工资财政保障机制。

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直接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使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成为现实。

2008年,全市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学生达到13.62万人。

近年来,全市各级财政积极筹集资金,兴建了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校舍,使得全市农村中小学校园环境和校舍条件明显改进,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

还为所有农村初中配备了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配备了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搭建起了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农村医疗卫生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

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06年末,有医院、卫生院的乡镇达到了98.4 %,88.3%的村有卫生室,86.6%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22.8%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

特别是于2003年启动的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在2007年已覆盖全市。

2008年,按照中央提出的增加补助、全面覆盖、巩固提高的目标要求,参合农民的筹资标准翻了近一番。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大力支持,调整支出、增加补助、落实筹资、及时拨付,确保了新农合制度的顺利开展。

2008年,全市农民参合人数148.61万人,参合率为95.6%;2009年,全市农民参合人数152.61万人,参合率为97.2%。

农民看病报销的梦想终成现实。

六农业方面
三、农业方面农业生产布局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
三门峡市近年来,在资源比较优势的驱动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下,
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灵宝市、湖滨区、开发区为主的浓缩果汁生产基地,年浓缩果汁加工能力40万吨,果汁出口位居全国第四;以灵宝市、陕县、卢氏县为主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产量居河南省第一、品质享誉全国;以渑池县、陕县为主的肉牛生产基地,以义马市、灵宝市为主的生猪生产基地,规模不断壮大、效益快速提升。

全市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28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3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81个,带动农户15万户。

各具特色的经济区、产业带的逐步形成,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市场化、区域化、产业化进程。

四、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显著改善.
1978年以前,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生活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农民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提升。

2008年,三门峡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3319.4元,比1986年增长了10.3倍,年均递增11.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6年的53.5%下降为37.8%,下降了15.7个百分点。

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及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整个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29.0%,比1986年提高了15.2个百分点。

伴随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农村居民消费档次提升,生活质
量明显改善。

一是食品消费中,蔬菜、油、肉、蛋、奶、鱼、水果等消费量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

2008年,农民人均消费蔬菜89.1千克、油6.7千克、蛋3.3千克,比1986年分别增长69.1%、2.5倍、2倍。

同时,农民在外饮食支出增加较快,人均为292.9元,比1986年的4.9元增加288元,增长58.8倍。

二是居住条件和质量明显改善。

2008年三门峡市农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628.8元,比1986年的47.3元增长12.3倍,年均增长12.5%。

目前,农民新建房屋中楼房、砖瓦房面积占到85.8%,外部装饰和内部装修质量明显提升;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已选择在城镇购置商品房,把居住空间延伸至城市。

到2008年末,三门峡市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2.3平
方米,人均住房价值达8029.7元。

三是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成倍增长。

彩电、电话、摩托车、洗衣机等一大批新型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已得到极大普及,到2008年末,三门峡市农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09台、移动电话128.2部、摩托车65.5辆、洗衣机73.5台、影碟机32.4台、电冰箱31.6台。

近几年,空调、电脑、生活用汽车等高档消费品陆续进入农民家庭。

2008年,农民每百户拥有空调9.4台、电脑5.1台、生活用汽车3.1辆。

三十多年辉煌成就令人振奋,展望未来更加充满信心,随着三门峡市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三门峡市将会沿着健康、稳定的方向不断发展,更加完善,更加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