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蜀相》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心从来系家国 ——《蜀道难》与《蜀相》群文阅读
《蜀道难》《蜀相》教材分析
这两课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主要学习内容为中国古典诗歌。

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的蜀相。

李白和杜甫身处唐王朝繁华似锦的极盛时代,又目睹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各自以不朽的诗篇书写了。

时代精神和人们的心灵。

李白天才不羁,诗风豪迈飘逸,想象奇特,比翼纵横,无拘无束。

杜甫老成浑厚,诗方沉郁顿挫,笔力千钧,法度森然,体势谨严,两人的诗方既截然有别。

有共同表现出《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蜀相》是杜甫的代表作。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区分两大风格词派的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

教学目标:
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2.深入剖析,挖掘诗人深蕴的情思,感受诗人不同的诗风。

3.结合对作者写作风格和思想情感的把握,探究诗歌在当代的价值。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
品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读写法
教学过程
导学任务:
任务一:诵读经典,品味诗歌内涵。

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


-----曾国藩
1.自由诵读两首诗,理解诗意。

①品读《蜀道难》和《蜀相》这两首诗歌,从 体裁” 意象” 意境” 手
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蜀道难》浪漫主义豪放飘逸《蜀相》现实主义沉郁顿挫体裁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七言律诗,结构严谨、法度
森然
意象黄鹤、猿猱、青泥、悲鸟、子规、连峰、
枯松、飞湍瀑流、崖石、剑阁、豺狼、猛
虎、长蛇
祠堂、柏树、碧草、黄鹂
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幽静、寂寞和阴冷
手法夸张、用典、以虚衬实、反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象征、互文借景抒情、用典、以实写虚、衬托
思想情感•劝告友人早归
•对自己追求功业未成的愤慨
•对世道艰难的感慨及对国家隐藏危机的
担忧
•对诸葛亮的称颂及其 未
捷先死”的惋惜
•忧国忧民却壮志难酬的苦

《蜀道难》七言歌行《蜀相》七言律诗
语言特点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
言、八言、九言等,短者仅三字,长结构严整,法度森然,对仗工整精巧。

者达十一字,长短不等,错落交接。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齐•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
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精炼凝重•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的流畅轻快颔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和颈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不但字数、结构、意义等都符合对仗的要求,而且平仄也形成相对的形式,完全体现出了古代诗歌中律诗对仗的工对之美。

对诗风影响散文化的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
形成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的
风格特点。

结构严整,法度森然,对仗工整精巧,体现杜甫顿挫诗风
结合具体诗句说明推选理由。

(推选角度参考:可从情感或手法入手。


任务二:知人论世,涵泳情感。

黑格尔: 熟知并非真知。

”你能否透过这两首风格鲜明的诗歌找到一些相似之处呢?
1.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如何理解此处的英雄
2. 杜甫借诸葛亮抒己之情,那么李白高叹蜀道难,又难在哪里呢?
太白身在江湖,心在庙堂。

政治理想是李白终生的追求,即使已被赐金放还,李白对帝王的真情,对政治的热情也丝毫未减。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共同之处:
他们都有一颗共同的报国宏心。

这才是他们共同的真情,共同的诗心。

如果说李白的豪放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那么他们共有的报国宏心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们都渴望入仕,为此在仕途沉浮,在蜀地吟咏感叹
《蜀道难》叹蜀道难,忧国隐患 《蜀相》 赞颂英雄,怀古伤己
他们都有一颗共同的报国宏心。

这才是他们共同的真情,共同的诗心。

如果说李白的豪放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那么他们共有的报国宏心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们都渴望入仕,为此在仕途沉浮,在蜀地吟咏感叹。

为李白或杜甫写一段颁奖词
写给李白的:你的诗歌绝佳,剑术第二,抱负一流,风格俊洒。

一把剑,满腹文章,便是你游行四方的行囊,一壶酒,是你灵感的律动源泉,倒映于酒杯之中的,不单单是你单纯的月影,还有你闪耀诗坛的光芒。

一身傲骨,你用潇洒的笔墨铸造了半个盛唐。

写给杜甫的:大笔一挥,满纸都是岁月的伤痕。

你直击世事看穿民生苦乐。

你有诗人情怀,更有慈悲心肠。

没有大爱,怎可能被 圣”字加身。

下笔如刀,又有一份深情。

你的生可谓落魄,安史之乱,四处流亡,缺货的真实。

一路漂泊,一世风雨,成就千载盛名。

家国情怀滋养华夏魂
范仲淹在岳阳楼里表心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辛弃疾沙场秋点兵——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林则徐虎门销烟,长中国志气——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毛主席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习总书记告诫我们——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1)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天宝初,因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任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

李白性格豪迈,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和杜甫齐名,人称 李杜”。

其诗,现存 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与李白齐名,并称 李杜”,被人誉 诗圣”。

(2)写作背景
《蜀道难》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 (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

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

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蜀相》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任务三:合作探究,探寻文本深层意蕴。

(1)品读 《蜀道难》和 《蜀相》这两首诗歌,从 体裁” 意象” 意境” 写作手法” 思想情感” 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

(列成表格)(2)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任务四:拓展延伸(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1、小练笔:为李白或杜甫写一段颁奖词 (200字左右)实例: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杜甫一生颠沛,半世流离。

你在乱世中用平实的语言写下了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句。

不似李白之浪漫洒脱,你更屈服于现实的社会;不似李清照的婉约细腻,你用赤子之心爱国爱民。

你的憎恨,你的热爱,你的担忧,无处不在。

你忧国忧民忧天下,你将心系于普天之中。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你心底渴望的梦想。

2、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元素。

展开中国古代诗书的浩瀚长卷,我们读到的满是家与国的一体一元,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

不读诗书,无以言志。

家国情怀从古至今在作品中绵延不绝,对于 家国情怀”,你有怎样的体验与认知?五、小结:
青春寄语
隐匿在诗词歌赋中的是 家国”思恋;浸润在字里行间的是 家国”心绪;氤氲在浅唱低吟中的是 家国”情结。

青春确可百态,时代给了我们舞台。

请牢记家国情怀,肩挑责任和担当,我们不做时代的过客。

奋进在新时代,青年应做好接力。

一个伟大时代的青年,必是传承中华文化之精粹,怀一份家国情怀,具有心怀天下的胸襟和宁折不弯的脊梁,才能为家为国担当履责。

生于伟大的时代,必铸就伟大的梦想。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蜀道难》《蜀相》群文阅读课后反思
一、我的收获
1、教学过程中,应以诗歌诵读法来贯穿课堂。

诗歌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仅凭教师的讲解是不可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与情感的。

因此在教学中始终要贯穿诵读的环节,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萦绕着朗朗的读书声。

古人云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书是多么的重要。

尤其是诗词教学。

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上,我也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诵读法。

2、教学每个环节,都应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久以来,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语文世界中诗意的美、丰富的内涵,几乎被抛之一边。

教学设计带有极强的功利性。

教师会完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进行着机械的教学。

课堂缺乏活力,教师挥汗如雨,学生却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是课堂角色定位的失误。

课堂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应是所有人共同参与的一种活动,如果一人唱独角戏那么这一活动注定是失败的。

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有主体参与意识,训练表达能力,提高鉴赏评价能力。

在课堂上要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明确学习目标,并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设计,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

在教学的中心环节中也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二、我的困惑
1、我在课堂刚开始本着 知人论世”的原则已经让学生对作者和背景进行了介绍,但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个问题时似乎出现了对这一环节的重复,使得课堂不够紧凑。

我们是否可以打破语文教学的这一常规程序,灵活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呢?
2、语文教学和数理化教学有很多不同之处, 少教多学”理论是否适用于语文教学,或者说是否适用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一直内心存在着困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继续去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