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师(肥胖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世界各国流行广泛:
肥胖症(BMI≥30)患病率在欧美等国家 一般在20%左右。 按照美国第三次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 (NHANES Ⅲ,1988-1994),估计 成人(20-74岁)超重和肥胖人数达到 9700万。1999年的调查,其超重率为 34%,肥胖率为27%。
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 在世界各国流行广泛:
• 全身分布型 脂肪细胞均匀分布全身, 多见婴幼儿肥胖
• 苹果型肥胖 腹部脂肪细胞增加,细胞 体积也增大,多见男性
• 梨型肥胖 多见女性
大腿及臀部脂肪细胞增加,
• 苹果型肥胖:腹部肥胖,俗称“将军肚”,多见 于男性。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被 称为“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则对代谢影 响很大。中心性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最重要危险 因素之一。这种肥胖很危险,与心脏病、脑卒中 高度相关。
1.标准体重 • 计算公式:男性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女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 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可对肥胖程度进行粗略估计。 • 判断标准: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为超重, 超过20%以上即为肥胖, 其中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 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 超过50%以上为重度肥胖, 超过100%为病态肥胖。
肥胖症
成人肥胖症的 防治指南
冯跃
肥胖
一 概论
1.概念
• 指脂肪不正常地 囤积在人体组织, 使体重超过理想 体重20%以上
肥胖症
• 1948年被确定为一类疾病,列入疾病分 类名单。
• 要明确肥胖是一种疾病。
肥胖症的诊断
• 初筛:人体外表观察; • 临床与流行病调查: 体质指数(BMI)、 腰围(WC)、 腰臀比(WHR)、 标准体重等
④缺乏维生素B族饮食可能造成肥胖症
近年来,日本专家发现造成肥胖症的饮食营养,也可能是缺乏 维生素B族,因为体内脂肪转化为能量过程中需要多种营养素, 尤其是维生素B族。 饮水不足易造成肥胖
⑤饮水不足易造成肥胖
体内如果水分不足,就无法对脂肪进行充分的代谢,从而储存 体内。肥胖者体内水分比正常者少15%~20%,因为脂肪组织含 水少,而肌肉组织含水多,肥胖者即使不减肥也需要及时补充水 分。
②营养性肥胖
亦称获得性(外源性)肥胖,多由于20~25岁 以后营养过度,摄取热量超过机体各种新陈代谢 活动过程所需要;或由于体力活动过少或因某种 原因需较长期卧床休息,热量消耗少而引起肥胖。 本类型肥胖主要是脂肪细胞肥大和脂肪细胞增生 所致。体质性肥胖,也可再发生获得性肥胖,而 成为混合型
肥胖类型
流行病学
美国 加拿大 日本 韩国
◆超重 65%
70% 24.3% 20.5%
肥胖 45% 30% <1.5%
1.5%
肥胖与超重的患病率受地区、种族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2002年全国调查肥胖发病率
成人超重 22.8% (大城市 30.0%) 肥胖 7.1% (大城市12.3%)
大城市儿童肥胖8.1%
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 全球增长迅速
经济转型引起的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 少是发展中国家肥胖症发病率迅速升高的主 要原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 展,超重和肥胖发生率也同时迅速增长。我 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的总体规律:北 方高于南方;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中小城 市高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 很显然,肥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口味好 易咀嚼 不易产生饱食感
蛋白质或 碳水化合物
能量 4 千卡/ 克
原因与分类
(1)依照发病原因
单纯性肥胖 继发性肥胖:
(2)依照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肥 胖可以分为腹部型肥胖(又称向心型肥胖) 和臀部型肥胖(又称外周型肥胖)两种;
药物副作用
皮质醇增多症
Secondary obesity
在WHR过高的人。
腰臀比率與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機率比較表
腰臀比率 小於 0.72 0.72~0.75 0.76~0.83 0.84~0.87 大於0.88
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機率 低危險群 較低危險群高出50% 較低危險群高出102% 較低危險群高出128% 較低危險群高出143%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和 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3)进食餐次与时间:
调查研究发现,在一天之中进餐2~6次的人,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进餐次数较少的人发生 肥胖的机会和程度高于进餐次数多的人。
• 另一个容易致人肥胖的不良习惯是晚上进食, 有人称之为“夜食综合征”。在夜间人的生理 节律是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摄入的食物比 较容易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
2.体重指数
身体质量指数不适用于五种类人群
年纪小于18岁者 竞赛运动员 孕妇或哺乳妇女 体弱或需久坐老人 肌肉发达的健美先生与小姐
肥胖症分类标准(WHO)
• 以体质指数(BMI)为基础 • BMI=体重(kg)/身高(m2) • 正常18.5-24.9 • 超重≥25 • 肥胖前期25-29.9 • Ⅰ(中)度肥胖30-34.9 • Ⅱ(高)度肥胖35.0-39.9 • Ⅲ(极高)度≥40.0
②碳水化合物含量
• 高GI食物(主要来源于精炼糖类食物)易使机 体遭受糖的冲击性负荷,导致反馈性的胰岛素过 度分泌,增加机体的饥饿感并可能引起额外的能 量摄入。经常摄入高GI食物明显增加肥胖、2型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风险。
③钙的缺乏也与肥胖发生相关
当膳食中缺钙时,机体在 甲状旁腺素和活性维 生素D 作用下,提升细胞(尤其是脂肪细胞) 内的钙浓度,而脂肪细胞内的钙积聚能抑制脂 肪分解和促进脂肪合成,导致肥胖发生。
男性前列腺癌, 结肠直肠癌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多囊卵巢综合征
脂肪肝
生育功能受损
背下部疼痛
麻醉并发症
正常人体 300~350亿个
体积增加
脂肪细胞 数目增多
体重增加
体重增加的生理机制
能量摄取
能量消耗
控制和调节因素
遗传物构成 饮食结构
体力活动 基础代谢
产热
高脂饮食促使体重增加
脂肪
能量 9 千卡/克
脂肪性食物:
肥胖症分类标准(中国)
• 正常18.5-23.9 • 超重≥24 • 肥胖前期24-28 • Ⅰ(中)度肥胖28-34.9 • Ⅱ(高)度肥胖35.0-39.9 • Ⅲ(极高)度≥40.0
3.腰臀比(WHR) ①腰围 (WC)
• 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结构
• 测量:WHO规定站立,两脚分开25~30cm,测水 平位髂前上嵴和第12肋下缘连线中点,测量者坐在被 测者一旁,软尺紧贴软组织,不能压迫,精确1mm。
我国2002年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 率 为 7.1% , 估 计 人 数 分 别 为 2.0 亿 和 6 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 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 胖 率 已 达 8.1% , 应 引 起 高 度 重 视 。 与 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 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由于 超重基数大,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 有较大幅度增长。
分类
体重指数 (kg/m2)
腰
围(cm)
男:<85 女:<80
男:85-95 女:80-90
男:≥95 女:≥90
体重过低**
体重正常 超重 肥胖
<18.5
18.5-23.9 24.0-27.9
≥28
…
… 增加
高
…
增加 高
极高
…
高 极高 极高
流行病学
我们已经面临肥胖大流行!
全球10亿人超 重
3亿人肥胖
• 鸭梨型肥胖:肚子不大,臀部和大腿粗,脂肪在 外周,所以叫外周型肥胖,多见于女性,患心血 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小于苹果型肥胖。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
1.遗传因素
多基因遗传,易发的作用
父母 一人肥胖 双方皆肥胖
子女 40%肥胖的机率 70%~80%肥胖的机率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
2.年龄和性别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和女性的 肥胖率均增高,机体总体脂量增加。女性通常比 男性容易肥胖。从生物学角度看,女性脂肪细胞 数比男性多,约占体重22%(男性占15%)。 雌激素本身有增加脂肪沉积的作用。
部最高点及耻骨位置,测量最大臀围。 为了准确起见,最好各量三次然后求出 腰臀比率(WHR) 将腰围平均值除以平 均臀围平均值.
③ 腰臀比(WHR)
• 反映腹部脂肪,表明存在脂肪堆积和(或)分布异常情况 • 测量: 腰围/臀围 • 诊断标准: 男性 >1.0 女性>0.85 超过此值为中央性肥胖(又称腹内型肥胖、内脏型肥胖)。 中国人虽然高BMI者数量不多,但在BMI不高的人群中已存
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 全球增长迅速
生活方式现代化、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 动减少,使超重和肥胖症的患病率,无 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成年人或 儿童中,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经 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迅速增长的国家中的 增长更为突出。在过去10年间,大多数 欧洲国家肥胖症患病率增长10%-40%, 英国增长达2倍;在1976-1993年近20 年中,日本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症患病率 分别增加了2.4和1.8倍。
(4)不良的进食习惯
1)进食能量密度较高食物
食物的能量密度(energy density of food ) 指平均每百克食物摄入后可供能的热卡数。
2)不良的进食行为
肥胖样进食(the obese style of eating) 几乎见于绝大多数肥胖患者,其主要特征是: 进食时所选择的食物块大,咀嚼少、整个进食 较快,以及在单位时间内吃的块数明显较多等。 在这种方式下不仅进食快而且进食量大大超过 了非肥胖者。
• 性别 亚洲人 危险性增加 危险性明显增加 • 男 >90cm >94cm >102cm • 女 >80cm >80cm >88cm
腰围(中国)
• 性别 中国人 危险性增加 危险性明显增加
• 男 >85cm >85-95cm
>95cm
• 女 >80cm >80-90cm
>90cm
3.腰臀比(WHR) ②臀围: 由侧身找到臀部最高点。软尺必须经过臀
(5)影响肥胖者进食的其他行为因素还有:
• 吃甜食频率过多,非饿状况下看见食物或别人进 食也易诱发进食动机、以进食缓解心情压抑或情 绪紧张、边看电视边进食、以及睡前进食等,这 些进食行为的异常均可加速肥胖的发生发展。
3.饮食因素
(1)摄食过多 又称过食。膳食中能量的摄入总
量是决定脂肪贮存与否的关键因素。 能量过剩, 脂肪的形式储存,导致体内脂肪的增加 。
(2)膳食结构中各营养素间失去平衡
①脂肪比例: WHO的建议,膳食中脂肪供能比
不超过30%,动物脂肪供能比应在10%内。 膳食中脂肪(尤其是动物性脂肪)摄入增加是 肥 胖人群增长的重要原因。 当膳食中的脂肪含量 超过30%时,增加体力活动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很容易被抵消。
22种后果
运动障碍
皮肤改变
生长过快
体型 社会心理问题 (自闭症)
认知困难
睡眠呼吸暂停 综合症
矫形外科并发症
多囊卵巢综合症 影响性发育
童儿
生育功能
肥胖
受损
抗胰岛素性
体重过重
后背疼痛
胆石症
非胰岛素依赖性 糖尿病
高血压
心血管病发病率 及死亡率增加
肝脂肪变性
异常 酯血症
肿瘤 持续至成年
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肥胖的危害
肥胖者发生肥胖相关疾病或症状的相对危险度*
危险性显著增高(相对 危险度大于3)
2型糖尿病
胆囊疾病
血脂异常 胰岛素抵抗
气喘 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
危险性中等增高 (相对危险度2-3)
危险性稍增高 (相对危险度1-2)
冠心病
女性绝经后乳腺癌, 子宫内膜癌
高血压
男性前列腺癌, 结肠直肠癌
骨关节病
• 诊断标准:
WHO
中国
男性
94cm
85cm
女性
80cm
80cm
腰围:腹腔内脂肪量的代表性指标
女性
cm
>80 cm = 危险度增加
男性
>85 cm = 危险度增加
The Asia-Pacific perspective: redefining obesity and its treatme
腰围(亚太)
内分泌
下丘脑性肥胖
代谢病
胰岛素瘤、甲减
继发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
①体质性肥胖
是由于脂肪细胞增生所致,与25岁以前营养过度 有关。多半有家族性遗传历史。超重的儿童通常 成为超重的成人。据报告,0~13岁时超重者中, 到31岁时有42%的女性及18%的男性成为肥胖症 患者。在胎儿期第30周至出生后1岁半,脂肪细 胞有一极为活跃的增殖期,称"敏感期"。在此期 如营养过度,就可导致脂肪细胞增多。故儿童期 特别是10岁以内,保持正常体重甚为重要。
肥胖症(BMI≥30)患病率在欧美等国家 一般在20%左右。 按照美国第三次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 (NHANES Ⅲ,1988-1994),估计 成人(20-74岁)超重和肥胖人数达到 9700万。1999年的调查,其超重率为 34%,肥胖率为27%。
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 在世界各国流行广泛:
• 全身分布型 脂肪细胞均匀分布全身, 多见婴幼儿肥胖
• 苹果型肥胖 腹部脂肪细胞增加,细胞 体积也增大,多见男性
• 梨型肥胖 多见女性
大腿及臀部脂肪细胞增加,
• 苹果型肥胖:腹部肥胖,俗称“将军肚”,多见 于男性。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被 称为“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则对代谢影 响很大。中心性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最重要危险 因素之一。这种肥胖很危险,与心脏病、脑卒中 高度相关。
1.标准体重 • 计算公式:男性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女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 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可对肥胖程度进行粗略估计。 • 判断标准: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为超重, 超过20%以上即为肥胖, 其中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 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 超过50%以上为重度肥胖, 超过100%为病态肥胖。
肥胖症
成人肥胖症的 防治指南
冯跃
肥胖
一 概论
1.概念
• 指脂肪不正常地 囤积在人体组织, 使体重超过理想 体重20%以上
肥胖症
• 1948年被确定为一类疾病,列入疾病分 类名单。
• 要明确肥胖是一种疾病。
肥胖症的诊断
• 初筛:人体外表观察; • 临床与流行病调查: 体质指数(BMI)、 腰围(WC)、 腰臀比(WHR)、 标准体重等
④缺乏维生素B族饮食可能造成肥胖症
近年来,日本专家发现造成肥胖症的饮食营养,也可能是缺乏 维生素B族,因为体内脂肪转化为能量过程中需要多种营养素, 尤其是维生素B族。 饮水不足易造成肥胖
⑤饮水不足易造成肥胖
体内如果水分不足,就无法对脂肪进行充分的代谢,从而储存 体内。肥胖者体内水分比正常者少15%~20%,因为脂肪组织含 水少,而肌肉组织含水多,肥胖者即使不减肥也需要及时补充水 分。
②营养性肥胖
亦称获得性(外源性)肥胖,多由于20~25岁 以后营养过度,摄取热量超过机体各种新陈代谢 活动过程所需要;或由于体力活动过少或因某种 原因需较长期卧床休息,热量消耗少而引起肥胖。 本类型肥胖主要是脂肪细胞肥大和脂肪细胞增生 所致。体质性肥胖,也可再发生获得性肥胖,而 成为混合型
肥胖类型
流行病学
美国 加拿大 日本 韩国
◆超重 65%
70% 24.3% 20.5%
肥胖 45% 30% <1.5%
1.5%
肥胖与超重的患病率受地区、种族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2002年全国调查肥胖发病率
成人超重 22.8% (大城市 30.0%) 肥胖 7.1% (大城市12.3%)
大城市儿童肥胖8.1%
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 全球增长迅速
经济转型引起的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 少是发展中国家肥胖症发病率迅速升高的主 要原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 展,超重和肥胖发生率也同时迅速增长。我 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的总体规律:北 方高于南方;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中小城 市高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 很显然,肥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口味好 易咀嚼 不易产生饱食感
蛋白质或 碳水化合物
能量 4 千卡/ 克
原因与分类
(1)依照发病原因
单纯性肥胖 继发性肥胖:
(2)依照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肥 胖可以分为腹部型肥胖(又称向心型肥胖) 和臀部型肥胖(又称外周型肥胖)两种;
药物副作用
皮质醇增多症
Secondary obesity
在WHR过高的人。
腰臀比率與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機率比較表
腰臀比率 小於 0.72 0.72~0.75 0.76~0.83 0.84~0.87 大於0.88
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機率 低危險群 較低危險群高出50% 較低危險群高出102% 較低危險群高出128% 較低危險群高出143%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和 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3)进食餐次与时间:
调查研究发现,在一天之中进餐2~6次的人,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进餐次数较少的人发生 肥胖的机会和程度高于进餐次数多的人。
• 另一个容易致人肥胖的不良习惯是晚上进食, 有人称之为“夜食综合征”。在夜间人的生理 节律是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摄入的食物比 较容易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
2.体重指数
身体质量指数不适用于五种类人群
年纪小于18岁者 竞赛运动员 孕妇或哺乳妇女 体弱或需久坐老人 肌肉发达的健美先生与小姐
肥胖症分类标准(WHO)
• 以体质指数(BMI)为基础 • BMI=体重(kg)/身高(m2) • 正常18.5-24.9 • 超重≥25 • 肥胖前期25-29.9 • Ⅰ(中)度肥胖30-34.9 • Ⅱ(高)度肥胖35.0-39.9 • Ⅲ(极高)度≥40.0
②碳水化合物含量
• 高GI食物(主要来源于精炼糖类食物)易使机 体遭受糖的冲击性负荷,导致反馈性的胰岛素过 度分泌,增加机体的饥饿感并可能引起额外的能 量摄入。经常摄入高GI食物明显增加肥胖、2型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风险。
③钙的缺乏也与肥胖发生相关
当膳食中缺钙时,机体在 甲状旁腺素和活性维 生素D 作用下,提升细胞(尤其是脂肪细胞) 内的钙浓度,而脂肪细胞内的钙积聚能抑制脂 肪分解和促进脂肪合成,导致肥胖发生。
男性前列腺癌, 结肠直肠癌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多囊卵巢综合征
脂肪肝
生育功能受损
背下部疼痛
麻醉并发症
正常人体 300~350亿个
体积增加
脂肪细胞 数目增多
体重增加
体重增加的生理机制
能量摄取
能量消耗
控制和调节因素
遗传物构成 饮食结构
体力活动 基础代谢
产热
高脂饮食促使体重增加
脂肪
能量 9 千卡/克
脂肪性食物:
肥胖症分类标准(中国)
• 正常18.5-23.9 • 超重≥24 • 肥胖前期24-28 • Ⅰ(中)度肥胖28-34.9 • Ⅱ(高)度肥胖35.0-39.9 • Ⅲ(极高)度≥40.0
3.腰臀比(WHR) ①腰围 (WC)
• 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结构
• 测量:WHO规定站立,两脚分开25~30cm,测水 平位髂前上嵴和第12肋下缘连线中点,测量者坐在被 测者一旁,软尺紧贴软组织,不能压迫,精确1mm。
我国2002年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 率 为 7.1% , 估 计 人 数 分 别 为 2.0 亿 和 6 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 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 胖 率 已 达 8.1% , 应 引 起 高 度 重 视 。 与 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 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由于 超重基数大,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 有较大幅度增长。
分类
体重指数 (kg/m2)
腰
围(cm)
男:<85 女:<80
男:85-95 女:80-90
男:≥95 女:≥90
体重过低**
体重正常 超重 肥胖
<18.5
18.5-23.9 24.0-27.9
≥28
…
… 增加
高
…
增加 高
极高
…
高 极高 极高
流行病学
我们已经面临肥胖大流行!
全球10亿人超 重
3亿人肥胖
• 鸭梨型肥胖:肚子不大,臀部和大腿粗,脂肪在 外周,所以叫外周型肥胖,多见于女性,患心血 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小于苹果型肥胖。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
1.遗传因素
多基因遗传,易发的作用
父母 一人肥胖 双方皆肥胖
子女 40%肥胖的机率 70%~80%肥胖的机率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
2.年龄和性别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和女性的 肥胖率均增高,机体总体脂量增加。女性通常比 男性容易肥胖。从生物学角度看,女性脂肪细胞 数比男性多,约占体重22%(男性占15%)。 雌激素本身有增加脂肪沉积的作用。
部最高点及耻骨位置,测量最大臀围。 为了准确起见,最好各量三次然后求出 腰臀比率(WHR) 将腰围平均值除以平 均臀围平均值.
③ 腰臀比(WHR)
• 反映腹部脂肪,表明存在脂肪堆积和(或)分布异常情况 • 测量: 腰围/臀围 • 诊断标准: 男性 >1.0 女性>0.85 超过此值为中央性肥胖(又称腹内型肥胖、内脏型肥胖)。 中国人虽然高BMI者数量不多,但在BMI不高的人群中已存
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 全球增长迅速
生活方式现代化、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 动减少,使超重和肥胖症的患病率,无 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成年人或 儿童中,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经 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迅速增长的国家中的 增长更为突出。在过去10年间,大多数 欧洲国家肥胖症患病率增长10%-40%, 英国增长达2倍;在1976-1993年近20 年中,日本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症患病率 分别增加了2.4和1.8倍。
(4)不良的进食习惯
1)进食能量密度较高食物
食物的能量密度(energy density of food ) 指平均每百克食物摄入后可供能的热卡数。
2)不良的进食行为
肥胖样进食(the obese style of eating) 几乎见于绝大多数肥胖患者,其主要特征是: 进食时所选择的食物块大,咀嚼少、整个进食 较快,以及在单位时间内吃的块数明显较多等。 在这种方式下不仅进食快而且进食量大大超过 了非肥胖者。
• 性别 亚洲人 危险性增加 危险性明显增加 • 男 >90cm >94cm >102cm • 女 >80cm >80cm >88cm
腰围(中国)
• 性别 中国人 危险性增加 危险性明显增加
• 男 >85cm >85-95cm
>95cm
• 女 >80cm >80-90cm
>90cm
3.腰臀比(WHR) ②臀围: 由侧身找到臀部最高点。软尺必须经过臀
(5)影响肥胖者进食的其他行为因素还有:
• 吃甜食频率过多,非饿状况下看见食物或别人进 食也易诱发进食动机、以进食缓解心情压抑或情 绪紧张、边看电视边进食、以及睡前进食等,这 些进食行为的异常均可加速肥胖的发生发展。
3.饮食因素
(1)摄食过多 又称过食。膳食中能量的摄入总
量是决定脂肪贮存与否的关键因素。 能量过剩, 脂肪的形式储存,导致体内脂肪的增加 。
(2)膳食结构中各营养素间失去平衡
①脂肪比例: WHO的建议,膳食中脂肪供能比
不超过30%,动物脂肪供能比应在10%内。 膳食中脂肪(尤其是动物性脂肪)摄入增加是 肥 胖人群增长的重要原因。 当膳食中的脂肪含量 超过30%时,增加体力活动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很容易被抵消。
22种后果
运动障碍
皮肤改变
生长过快
体型 社会心理问题 (自闭症)
认知困难
睡眠呼吸暂停 综合症
矫形外科并发症
多囊卵巢综合症 影响性发育
童儿
生育功能
肥胖
受损
抗胰岛素性
体重过重
后背疼痛
胆石症
非胰岛素依赖性 糖尿病
高血压
心血管病发病率 及死亡率增加
肝脂肪变性
异常 酯血症
肿瘤 持续至成年
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肥胖的危害
肥胖者发生肥胖相关疾病或症状的相对危险度*
危险性显著增高(相对 危险度大于3)
2型糖尿病
胆囊疾病
血脂异常 胰岛素抵抗
气喘 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
危险性中等增高 (相对危险度2-3)
危险性稍增高 (相对危险度1-2)
冠心病
女性绝经后乳腺癌, 子宫内膜癌
高血压
男性前列腺癌, 结肠直肠癌
骨关节病
• 诊断标准:
WHO
中国
男性
94cm
85cm
女性
80cm
80cm
腰围:腹腔内脂肪量的代表性指标
女性
cm
>80 cm = 危险度增加
男性
>85 cm = 危险度增加
The Asia-Pacific perspective: redefining obesity and its treatme
腰围(亚太)
内分泌
下丘脑性肥胖
代谢病
胰岛素瘤、甲减
继发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
①体质性肥胖
是由于脂肪细胞增生所致,与25岁以前营养过度 有关。多半有家族性遗传历史。超重的儿童通常 成为超重的成人。据报告,0~13岁时超重者中, 到31岁时有42%的女性及18%的男性成为肥胖症 患者。在胎儿期第30周至出生后1岁半,脂肪细 胞有一极为活跃的增殖期,称"敏感期"。在此期 如营养过度,就可导致脂肪细胞增多。故儿童期 特别是10岁以内,保持正常体重甚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