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中考模拟测试卷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恍若隔世
B. 妙手偶得
C. 震耳欲聋
D. 略知一二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红旗渠精神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B. 我国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药物,可以治疗老年痴呆症。

C. 这篇作文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是篇佳作。

D. 她不但学习好,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白露未晞”(《离骚》)中的“晞”解释为“晒干”。

B. “翩若惊鸿”(《洛神赋》)中的“惊鸿”解释为“惊飞的鸿雁”。

C. “千呼万唤始出来”(《琵琶行》)中的“唤”解释为“呼唤”。

D. “莫道不销魂”(《青玉案·元夕》)中的“销魂”解释为“消魂”。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①盈:充满;②盈:富足)
B. ①才美不外见(①见:表现;②见:看见)
C.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①患:担忧;②患:祸患)
D. ①负荆请罪(①负:背着;②负:承担)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国家已经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水平不
断提高,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


B.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十分严峻。


C.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


D. “他一口气读完了《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四
部古典名著。


6. 下列诗句中,不含有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B.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7. 下列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国演义》通过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曹操、刘备、孙权等英雄
人物的形象。

B. 《红楼梦》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
的腐朽和衰落。

C. 《水浒传》通过描写宋江、武松、林冲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歌颂了他们的英雄
气概。

D. 《西游记》通过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历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8.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又名曹沾。

B.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C.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D.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9. 《离骚》中,“______”一词表达了作者对楚国国运的担忧。

10. 《赤壁赋》中,“______”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周瑜的形象。

11. 《背影》中,“______”一词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12. 《最后一课》中,“______”一词表达了主人公对祖国的热爱。

13. 《社戏》中,“______”一词表达了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4. 《雨巷》中,“______”一词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

15. 《沁园春·雪》中,“______”一词表达了诗人对雪的喜爱。

三、阅读题(每题5分,共25分)
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______。

”______。

(1)下列对文言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说:高兴
B. 朋:朋友
C. 不愠:不生气
D. 为:替
(2)下列对文言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吾日/三省吾身
B. 为人谋/而不忠乎
C.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 传/不习乎
(3)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学习要按时复习,与朋友交往要诚信,对自己要反省。

B. 曾子认为要时常反省自己,为人要忠诚,与朋友交往要诚信,学习要勤奋。

C. 孔子认为君子要有礼貌,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

D. 曾子认为君子要有礼貌,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对自己要反省。

17.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国破城荒的景象。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沦陷的悲痛。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D.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憎恨。

(2)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1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禁不住呜咽起来。

父亲说:“不用难过,我会给你买点东西。

”父亲说话时,眼圈红红的,但我能想象到他那句话背后的艰辛。

快到南京时,父亲说:“我给你买些礼物,你到车上自己拿。

”父亲递给我一个蓝布包袱,我背上它,上了车。

父亲也跟着上了车。

火车开动了,我看见父亲爬上踏板,慢慢消失在人群中。

他走了,但他的背影始终在我眼前。

后来,我到北京大学读书,父亲又来信说:“你毕业后,到我的工作单位来工作。

”我答应了。

毕业后,我到父亲工作的地方报到。

父亲很高兴,亲自到车站接我。


车后,我发现父亲又瘦了,头发也白了。

父亲说:“你毕业后,我就退休了,你要好好工作,照顾好自己。

”我点了点头。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与父亲分别和重逢的情景。

B. 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C. 文章通过描写父亲为作者买礼物、送作者到车站等细节,展现了父亲对作者的关爱。

D. 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的白发和瘦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担忧。

(2)下列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了白描手法,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展现了父亲的形象。

B. 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父亲的变化,突出了父亲对作者的关爱。

C. 文章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对父亲动作、语言的描写,展现了父亲的关爱。

D. 文章运用了烘托手法,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突出了父亲的关爱。

四、作文(50分)
19. 题目:难忘的一件事
要求:①以记叙为主,适当抒情;②内容具体,感情真挚;③600字左右。

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C
3. C
4. C
5. B
6. D
7. D
8. D
二、填空题
9. 民之多也 10. 雄姿英发 11. 无言的感激 12. 忧国忧民 13. 美好的未来14. 悠悠的思念 15. 雪花
三、阅读题
16. (1)C (2)D (3)D
17. (1)D (2)①托物言志②借景抒情③对比④以小见大
18. (1)D (2)A
四、作文
19. 题目:难忘的一件事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夏天,那是一个让我铭记一生的夏天。

那天,阳光明媚,我和几个好友约好去游泳。

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河边,迫不及待地跳进水里。

正当我们玩得开心时,突然发现一个小孩在水中挣扎。

原来,他不会游泳,不慎掉进了河里。

我们立刻紧张起来,纷纷向岸边游去。

岸边的同学们也发现了情况,纷纷跳进水中。

我和另一个同学迅速游到小孩身边,试图将他救上岸。

然而,小孩太小,我们根本拉不动他。

这时,岸上的同学们纷纷将救生圈扔向我们,我们迅速抓住救生圈,将小孩拉上岸。

小孩被救上岸后,脸色苍白,嘴唇发紫。

我们赶紧将他扶到岸边,并拨打急救电话。

在等待救护车到来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为小孩擦去身上的水,安慰他。

终于,救护车到了,我们将小孩送往医院。

经过抢救,小孩脱离了危险。

事后,我们得知,那个小孩是我们邻居家的孩子,他是个孤儿,一直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

那天,他独自到河边玩耍,不慎掉进了河里。

这件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总会有一些突发事件,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勇敢地去面对。

同时,我们也要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个夏天,那个难忘的一天,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贵,也让我学会了关爱他人。

我会将这份关爱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